04.08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推薦: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一組《雁丘詞》意境圖)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曾從事多類工種和企業管理工作。近來年發表的各類體裁文字散見於網絡和本地報刊。重慶南岸作家協會會員。

元好問(1190—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逝世前,吩咐後人在他身後的墓碑上只刻七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縱觀他一生,的確難以理喻,使人產生既羅曼蒂克又神秘莫測之感。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一)他一生沒有纏綿悱惻的風流韻事,但其詩詞撥動著代代人的情弦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以身相許?”是句流傳千古的名詞句,世世代代多少痴男怨女用這句詞互動!這句詞也是對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女》中李莫愁悲劇一生最好的註釋。李莫愁最終死在絕情谷的熊熊大火中,臨死前她還在大聲吟誦這句詞,讓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這句詞出自《摸魚兒·雁丘詞》,又名《邁陂塘·雁丘詞》。史載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16歲的元好問赴幷州(今山西太原)參加科舉考試,途中看到一個捕雁者設網捕大雁,捕得並殺死一隻,另一隻脫網而逃的見同伴死去,並不飛走,而是在上空盤旋悲鳴,後來竟然投地而死。元好問為之悲慟,掏錢買下這兩隻死雁,虔誠地把它們合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當記號,稱為“雁丘”,並寫下了他一生中最有名的這首詞。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二)他十分重情,有《摸魚兒·雁丘詞》的姐妹篇《雙蕖詞》問世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

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

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這首詞也是元好問有感而寫的,被後人譽為《摸魚兒·雁丘詞》的姐妹篇。

據傳金泰和年間,在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有兩個普通人家的兒女私下相愛了,卻遭到雙方家人的極力反對,倆人為了不離不棄相約赴水。家人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就報了官。後來在一片荷塘裡,挖藕者發現了兩具面目全非的屍體,靠衣服辨別出是他倆。而就在當年,這片池塘滿塘盛開著並蒂蓮,圍觀者無不為之滴淚。

荷花常見而並蒂蓮不常見。並蒂蓮屬荷花中的千瓣蓮類,是花中珍品,其生成的幾率僅十萬分之一,它一莖產生兩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莖上連在一起,所以也有人稱它為並頭蓮、同心芙蓉、合歡蓮、瑞蓮。情侶們把並蒂蓮作為忠貞不渝愛情的象徵。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讀了元好問的這兩首詞,有感也寫過一首詠歎並蒂蓮的詞《一叢花·詠並蒂蓮》。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三)他為官公正清廉,還是個破案高手

元好問任鎮平縣縣令的第二天,就遇到了一宗奇特的賣地案。

原告是本縣金家莊村民金二,被告是本村秀才金詩書。狀紙上寫到:金詩書雖飽讀聖賢之書,但不行聖賢之禮,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以致家道中落,淪為賴皮。 其父生前曾將村東三畝三分地以五百兩紋銀賣給原告金二,但其父死後,金詩書耍賴死不認賬。望大人明斷是非,替小民金二做主。原告金二隨即呈上賣地契約。

元好問接過契約仔細看,只見上面賣地因由、立約日期、方位面積、證人等一應俱全,急忙令衙役傳來被告金詩書。金詩書上堂斯斯文文地辯解:非也,非也,此等下作小人之語,大人豈可信乎? 殊不知幾位證人在堂上,都一口咬定是金詩書想賴賬,甚至還嘲笑金詩書,說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家這塊地在哪兒! 果然,地在何處金詩書在胡言亂答......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元好問一拍驚堂木,金詩書嚇得直叩一通響頭後,結結巴巴地說起來。原來金詩書從小閉門讀書,從不下地幹活,中了秀才後更是“兩耳不聞窗外事”,按現在的說法,是個典型的啃老族。金詩書還說聽父親說過,鄰居金二看中了他們家的三畝三分地,但自己不願意變賣祖宗留下的田產。

處理這宗賣地案的確棘手哦!元好問卻不慌不忙,把金二叫到後堂,閒聊一會後問道:按照本地規矩,交割地契那天你家一定請吃過酒席?證人們都到埸了的吧?金二點頭稱是。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第二天開堂,元好問叫差役搬來桌椅後說到:本官要和金二一同舉杯慶賀收回土地,因此先行作好準備。離金二交割地契那天的時間不太久吧?想來吃飯坐的位置大家還沒忘記,先請證人們按那天坐的位置入席。金二和證人們全都怔住了......

判決後,金詩書為表示感謝,贈元好問一聯“元好問有學問貴哉敏學好問”。 元好問一笑,不假思索地對出下聯:“金詩書喜讀書惜乎飽讀詩書”。元好問借對聯教育金詩書:不要鑽進牛屁股去讀書,要學會面對生活!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四)他一生政績卓著,但其氣節上也有一些爭議

第一件事: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大軍包圍金都汴京,金哀宗逃出京城。次年元帥崔立發動政變,開城納降,並自封鄭王。事後崔立自認為此舉避免了蒙古軍屠城,拯救了全城百姓,命元好問執筆,為他立“功德碑”。深諳世事的元好問推給太學生劉祁起草初稿,自己作了一些修改。儒家最講究氣節,這事引起了世人非議。為他辯駁的人說是迫不得已,文章也只是平鋪直敘,敷衍了事,沒有大唱讚歌。

第二件事:汴京陷落後,元好問寫信給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開列了王若虛、楊奐等54名金朝儒士,請他酌加任用。這一舉動引起極大的非議,但為他辯駁的人說想方設法保護人才是正道。他所舉薦的這些人中,有15位在《元史》中都留下了記載,他們在傳承和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第三件事:元憲宗二年(1252年),元好問以63歲高齡北上朝覲忽必烈,給他奉上“儒教大宗師”的尊號。忽必烈高興地接受時,元好問乘機提出免除儒戶的兵賦等建議,忽必烈無法拒絕只好答應。有人說元好問的人品有問題,在拍忽必烈的馬屁,為他辯駁的人說,他的目的是提高儒生的政治地位,並以此引導遊牧民族的統帥“以儒治國”。那時蒙古人不尊重儒家,推行的是“八娼、九儒、十丐”,儒生的地位連娼妓都不如。

(五)後人應給他公正的評價

陸游有首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埸。身後是非誰由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筆者認為,元好問就是抱著這種態度,身前自己虛懷若谷,盡心盡力的做事,“身後是非誰由得”?餘一生視詩詞、文學為最愛,有個詩人頭銜足矣。

清代學者趙翼有首《題遺山詩》:“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筆者認為這首詩公正地概括了元好問的一生,動亂的時代,成就了元好問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星。

元好問: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相關閱讀: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