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晒乾被錯認“冬蟲夏草”,這個“地牯牛”你吃過嗎?


地葫蘆,也叫地環、地蠶、螺絲、土蟲草等等名字。重慶人叫它地牯牛,而在陝西它又被叫做“地魚兒”。地葫蘆清脆甘甜像地瓜,焯水後可以涼拌、炒菜,也可以醃製成鹹菜,朝鮮族人尤其愛這麼做。

地葫蘆在多分佈在北方地區,有野生也有種植的。以前糧食不足的困難時期,很多人家都會醃製成鹹菜備著,如今很多人都不吃了。種植地葫蘆多以沙土為主,別看它植株矮小,畝產量可達1500-2500斤。

如同土豆紅薯一樣,地葫蘆的食用部分為地下的塊莖部分。每到冬天,地表上的植株遇寒霜凍死,深入地下的根莖留存養分,來年再次長出新的枝葉。

新挖出來的地葫蘆半透明,玉白色,脆嫩多汁,硒含量高。近年來硒被炒作宣傳誇大,雖然有好處,但也不可盲目。

曬乾後的地葫蘆形似冬蟲夏草,因此而得名土蟲草。雖沒有真冬蟲夏草被炒的那麼神化,但也是一味好藥。據《本草綱目》記載,其"藥性屬陽,有醒酒利尿,健脾和胃,消食化滯,溫腎壯陽,解毒透疹,潤肺止咳,治風熱感冒,治肺癆,治小兒疳積"等。

在揚州,地葫蘆又叫螺絲菜,罐藏螺絲菜是醬菜上品。馳名中外的“八寶菜”“什錦菜”中都有它的身影。下來佐粥、下飯都是極好的。你吃過這個地葫蘆嗎?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