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村乡土建筑的修建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和民国时期 ,大片古建筑围绕着敦头台分布着,或比邻而居,或隔空相望……穿梭其中,难免会有时光交错的茫然与惊异,这大概就是历史赋予这个血缘古村落的沧桑意蕴吧!
据《天台县志》记载:张思村距城西三十四里,属积石乡三十一都,以村昔张、思两姓居住而得名。明成化三年(1467),务园陈氏九世孙陈广清选中了这里,带着侄子陈嘉赠搬家到张思村。后来,张思陈氏不断发展,人丁兴旺,村里再无杂姓。
现保存较好的其中12处古建筑(祠堂2处,古民居10处),2011年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又名上陈宗祠,俗称大祠堂,是务园陈氏第十世祖嘉赠公后裔为其始迁张思高祖所建的。始建于明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有正厅、戏台、两厢、门楼等。门匾有“陈氏宗祠”,落款为“民国戊辰年裔孙重修”。宗祠内珍藏明嘉靖廿年和清乾隆十八年的古石碑。▼
龙光陈公耑祠是张思陈氏十八世祖龙光公专祠,建于清道光十九年。陈龙光在清乾隆初曾任议叙监运司知事,孙子陈慕诚于道光十九年钦授台州府知事。为光宗耀祖,族里商议为龙光公建造专祠。有门楼和正厅,石制门匾有“龙光陈公耑祠”和“晴山拱秀”。▼
上新屋里建于清代,由一个主天井和二个小天井组成,计二十四间。现存匾额“霁景凝辉”、“杏苑春深”、“冰心雪操”等,既有诗意又有节气。▼
下新屋里建于清代。由二个大四合院和二个小天井组成,计三十六间。前大四合院称颐养楼,后大四合院称得月楼。房子建筑层次随着地势逐步增高,空间处理自然巧妙,暗寓“步步高升”意思。▼
后新屋里又名谷饴楼,建于清代,由一个大四合院主天井和八个小四合院组成,计五十余间。后天井建有佛龛。楼里有二口方形鱼池,既美化了环境,又起到了消防作用。▼
继善楼俗称奓门头,建于清乾隆年间。▼
益华楼建于清光绪年间。现存正厅、两厢等,大门匾额刻“南山拱秀”四字。▼
明善楼建于清光绪十六年,由二个小天井组成,现存大小房屋计十三间。门额刻“颖水渊源”四字。曾办过人民公社大食堂,前壁墙上绘有飞机、火车等大跃进时期图画。▼
新民楼建于民国十二年。门匾上有“景物增辉”四字。外墙上留有特殊年代的标语“组织生产大跃进”等。▼
西花楼建于民国十五年。两边廊门门匾题书“居仁”、“由义”。▼
俭德楼的正门门额刻有“春辉长凝”四字,以“砂地”作衬,边框刻有香草纹和回纹。两边廊门门额题书“松茂”等。▼
陈锦林古民居建于民国十六年。曾被乡公所作为办公楼。后临海医疗队曾进驻,又曾办过胶丸厂。▼
总的来说
张思古民居结构一般为单一四合院,主人根据宅基的多寡和家庭经济条件,或家族人口等情况而适当变化,有的外加两个小天井,有的两个四合院连起来,有的三个四合院相接成为“三退九明堂”,还有的三个四合院套接成品字形。
屋顶组合单一,普遍为硬山顶。台门款式多,有古雅的,有简洁的,还有气宇轩昂的。楼房为传统砖木结构二层,梁和柱等用材粗大,但重雕饰,斗拱、雀替、梁头、门窗等构件精美,天台“一根藤”也很常见,富有天台地方特色。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纹饰组合在一起,形象生动,寓意吉祥。
张思村原先的村落中间宽,两头尖,有“船地”之称。如果从高处遥望张思村,配上周边一些古木大树,它就像一艘自东向西航行的帆船。
村中有两条溪流,北边的叫泉湖砩,南面的是榨树砩,至今还被村民日常洗涤和灌溉农田所用。还有七口古井,按北斗七星排列。
1.《悠悠古韵——张思》 徐永恩编著
2.浙江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
END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 天台旅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