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響鈴:中美對比走錯了道,企業級市場有自己的“入口”

響鈴:中美對比走錯了道,企業級市場有自己的“入口”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

本來,在PC互聯網早期,中國信息化領域裡2B與2C兩個市場齊頭並進、難分高下。然而,隨著隨著個人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2C的發展一騎絕塵,將前者遠遠甩在身後,目前仍看不到任何追趕的希望。

雞飛狗跳的外賣、打車對壘,如火如荼的短視頻浪潮,被拼多多突然攪局的電商混戰……這些熱鬧的互聯網事件說來說去都是2C的事。儘管近年來,企業級市場彷彿突然煥發了生機,不僅創新公司層出不窮,BAT等消費級互聯網巨頭也依次進入這個領域,但是,資本熱度的退潮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暫時還講不出口,2B的春天並沒有到來。

究其原因,一味地與成熟市場尤其是美國對比走錯了道,中國企業級市場還沒有真正發現自己的“入口”。

Salesforce是標杆?對,也不對

一談起中國企業級市場的發展,Salesforce總是首先要被拿來評頭論足一番,類似“做中國的Salesforce”之類的言論層出不窮。

的確,作為一家SaaS初創公司,Salesforce在成立短短5年之內便完成了IPO,讓更讓人驚歎的是該公司在上市之後體現了巨大的發展動力,市值由當初的11億美元,增長到今天接近1000億美元。把這樣一個非凡的先行者被國內創業團隊當做對標的楷模,也無可厚非。

不過,就如國情不同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市場環境不同也決定國內企業級市場不能完全仿照Salesforce行事。

1、Salesforce重“過程”,中國市場重“結果”

Salesforce之所以大獲成功,是趕上了美國服務業大發展的好時代。為什麼服務業能發展?因為全球化“產業漂移”,製造業轉移到了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地區。而服務業是以人為中心的,對管理方式、響應速度、效率和執行力尤為重視。自然產生了對過程管理IT服務的強烈需求。

而中國經過近40年改革開放,已是製造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國家。作為國策的“製造2025”與“互聯網+”,也明確地指示了未來國內經濟的發展方向。企業管理軟件的資深專家、iWorker工作家的CEO蔡軍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與服務業為主的美國市場不同。中國經濟是工商業佔主導,與之對應的企業服務更加重視目標管理和數據結果,而不是服務業所強調的非結構化過程管理。

由此可見,在市場需求這個根本問題上,中國與美國就大相徑庭,加上商業環境和市場文化也千差萬別,想要複製Salesforce的成功不具備條件。仔細觀察那些舉步維艱的初創公司,絕大多數是針對過程管理的,打從一開始就“站錯了隊”。資本沒能獲得理想的回報也就在情理之中。

2、Salesforce告訴了企業級市場“入口”的重要性

企業級玩家們對Salesforce前世今生研究了一番,得出了一個結論——用CRM撬動市場,取得“入口”之後建立開放生態體系,大事即可成矣。

只是,擺在眼前的事實證明,這種模仿沒能奏效。重“結果”的中國企業級市場,需要的“入口”可能不僅僅是CRM或者單個的業務職能入口。紛享銷客完全仿照的模式,試圖通過CRM進入企業級市場,最終走入艱難的生存窘境。

大多數資金投向了相關產品,希望扶持一家“中國Salesforce”,佔據一個企業級的“入口”,但它們並沒有找到這種入口,只是在學習Salesforce的“形”,而無其“神”。不過,Salesforce的成功至少說明了,“入口”對企業級市場十分重要,這是完全可以對標之處。

強理性決定企業級服務只有“補漲”沒有“風口”

雖然創業者和大佬紛紛加入,但出人意料的是,資本市場的關注度反而在降低,很明顯,幾年前資本的關注並沒有獲得滿意的答案,紛享銷客、今目標的裁員風波給市場潑了一盆冷水。

前期的投資回報不夠理想,新興的企業服務公司普遍沒有達到成長預期,能盈利的寥寥無幾,後續資金自然失去了參與的興趣。很多投資人打起了退堂鼓,承認自己“看不明白”。

為什麼看不明白?除了自身運營和發展,從企業級服務生存環境而言,Salesforce的成功在於美國企業發展的足夠成熟,而非它踩住了業已存在的風口。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企業級市場也只是在“補漲”而已,無風口可言,對參與企業級服務的資本而言,2C的風口邏輯大幹快上可能不再適合,慢工出細活在企業級服務這裡十分合適,也很有必要。

1、“滯後性”是企業級服務的典型特徵

在個人級產品市場,的確存在撬動地球的支點,外賣、打車、團購、共享單車無需太多社會基礎,只要有合適的模式就能一夜之間興起。拼多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能威脅阿里,亦是如此。

企業級的門檻則高得多,決策週期長,更加理智也更加謹慎。需求不到一定程度,不會貿然使用某種服務,這使得其投資邏輯與個人消費級存在明顯的差異,不存在資本市場期待的那種“風口”。

有不少人認為,前幾年企業級市場的回暖,是互聯網工具+資本推手的雙重推動作用,其實不然。在2B領域,花錢可以樹立品牌、宣傳產品、引導客戶,卻無法創造真實的市場需求,需求的根本動因,只能來自環境的變化和企業認知的改變。

換句話說,從企業成熟到需要企業服務,到反饋至企業服務市場,存在著“滯後性”。只有等企業管理成熟、市場的需求自然上升後,企業級服務才能“按順序”迎來發展。這和平地而起的2C風口思維完全不同。

例如,歐美目前的企業總數大概是2500萬家,雖然數量只比中國市場的2000萬家多出25%,但Oracle、SAP、salesforce的三家市值總和大約是4500億美元,已經可以與Google和Facebook在一個數量級,而國內企業服務上市公司市值加一塊,也比不過BAT當中的任何一家。其原因,還在於美國企業的管理成熟度、市場化機制的成熟度公認比中國更高,已經可以“傳導”到企業級服務市場。

2、當下的繁榮是中國企業級市場滯後的“補漲”

企業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從接受理唸到使用工具,社會要消化需要一個週期。改革開放的第一代創業者,在公司治理上往往是“土法煉鋼”,對科學的現代化管理方式及其工具並不重視。在粗放式發展的時代裡,機會成本高於人力成本。老闆們為追求快速搶佔市場,精益管理並不是主流需求,企業信息化的程度普遍較低。

如今改革來到了深水區,河裡的石頭已接近摸完。低端生產力過剩,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靠機遇賺錢越來越難。大到宏觀經濟,小到一家企業,都面臨由勞動密集向智慧密集轉型的問題。要規範成長,要持續發展,要走進現代化,除了向市場,還必須向效率、向管理要效益。這已成為有遠見的企業家們的共識。

所以,某種程度上,企業級服務的興起,並不全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推動,更多地在於國內企業成熟開始傳導到企業級服務,是一次補漲的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企業級市場成長的空間也十分巨大。只要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一直持續,中國企業服務市場必將隨之起飛,當然,這種起飛仍然會“滯後”,對資本和玩家來說,不是一件可以火急火燎的事。

沒有風口,企業級服務或許應該談談入口

既然沒有風口,既然企業級服務這幾年的繁榮只是補漲的過程,從Salesforce的經驗來看,企業級服務當下的任務是找到那個屬於本土市場的“入口”。

那麼中國2B市場真正的“入口”何在?從中國企業級市場的“國情”來看,“SaaS+剛性需求+個性方案+渠道合作”或是企業級市場入口的鑰匙。

1、首先,互聯網化的產品是大前提

隨著被更多的客戶所接受,SaaS的優勢愈發明顯。過去“軟件及服務”的認知被重新定義,新SaaS被認為是Security+AI+API+Symbiosis,即安全、智能、連接、共生的理念集合。面對未來互聯網+智能製造的需求,要實現管理上雲和業務上雲,進而開展基於雲計算、大數據、工業雲的深度應用。傳統套裝軟件無論從性能還是使用場景上,都無法滿足要求。只有基於SaaS的產品才能擔此重任。

2、其次,定位市場的“剛需”

企業作為一種複雜組織,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慣性。剛需不靠發明創造,而是已經存在於市場中。翻看一下數據,這個問題就不難回答:面向工業和商業、佔據國內企業級服務市場95%以上市場份額的ERP產品,即是應用軟件的主戰場,也是2B領域最大的剛需。因此,ERP仍然是未來的主流,隨著雲計算的普及,它也上“雲”成為“雲ERP”,形態發生變化。

不過,2C的需求都是類似的,2B卻各有各的不同。如果依靠標準產品就能包打天下,2B行業就不會只是今天這種規模。中國公司的管理沒有統一模式,產品通用性與客戶個性需求的矛盾難以調和,是阻礙企業服務市場做大做強的關鍵因素。

解決的辦法,或許是“SaaS+PaaS”合力:一個高質量的PaaS平臺,能極大提升二次開發的效率,縮短產品的交付時間,為迅速佔領市場創造了條件。這非常考驗公司的技術能力,同時也是企業級市場“入口”的那道“門檻”。例如,雲ERP服務企業iWorker推出的PaaS平臺——iWorker Tools,通過較高程度的業務抽象能力,包含可視化配置工具、外部API接口、HTML5集成應用、開發和分包應用等相對完整的整套方案,用戶可以在通用型平臺上進行簡單的模塊配置,調用服務流實現個性化的部署。也即,PaaS與SaaS實現了某種融合,其企業客戶能在iWorker Tools快速搭建垂直應用,並與iWorker雲ERP無縫集成,既滿足剛需,又兼容了個性方案。從對外的表達來看,iWorker是把PaaS平臺作為建立門檻的殺手級應用。無論是在傳統渠道聯盟中,還是智能設備這樣的垂直領域,或是在工業互聯網建設的大框架下,其都在不遺餘力地推薦iWorker Tools。目前,該業務已經擁有河南IT服務商聯盟等合作伙伴,並且成為廣東省工業互聯網實施方案入圍的唯一一家SaaS型雲ERP服務商。

3、最後,渠道的重視度不應被互聯網淹沒

移動互聯網加持下,企業級服務最容易被忽視的,是渠道的力量。在企業服務市場,向來是渠道為王。但進入SaaS時代後,渠道成了被邊緣化的對象,一說發展渠道似乎就是走傳統的老路,凸顯不出互聯網的優勢。

但實際情況是:光靠線上引導很難讓產品真正用起來。適當的地面工作,能把網上來的商機精準兌現,反而事半功倍。而渠道服務商在當地耕耘多年,手中積累了大量的客戶資源,如果找對了合適的雲產品,強強聯合的作用會立刻顯現。iWoker與河南IT服務商聯盟、廣東省工業互聯網實施方案的合作就是案例。2B,仍然是看中渠道的“大宗買賣”,互聯網或許只是錦上添花,改變不了渠道的重要性。

總得看來,“SaaS+剛性需求+個性方案+渠道合作”這四個條件看似孤立,其實是彼此關聯、相互依附的。SaaS是前提,渠道是加速器,剛性需求要夠紅,個性方案又要夠專,只有集大成者才能成大事。在這方面,近兩年來發展較為快速的iWorker工作家提供了可參考的範例。

結語

隨著經濟打轉型、製造業升級的勢在必行,企業級將引來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但是,市場的“入口”不是僅憑花錢就能買到,必須依靠集大成者的多方合力才有可能打開。而老牌公司“船大難掉頭”,要把原有的產品線轉換成SaaS架構,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這讓後起之秀看到了趕超的希望,或許像iWorker這樣的創新公司,能找到打開“入口”的那把“鑰匙”,從而引領一場轟轟烈烈的行業變革,只是,資本仍需從2C思維轉移,在短暫的低迷後,用更加寬容的眼光靜待補漲後的起飛過程。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始人;

4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5《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6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7“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8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