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自成有百万雄兵,为何在山海关战败?

老许


有网友问:李自成手握百万雄兵还有上将千员,为何在山海关一战而溃? 我们知道在1640年,李自成率领1千人重新起义,当时中原大旱,李自成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到1644年,李自成已经拥兵百万:“籍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在4年时间,李自成大军就从1千人,急速扩张到100万大军。基本上来说,除了少数精锐部队以外,就都是各地灾民为了讨口饭吃组成的乌合之众了。

他们随着李自成也是希望,可以到有粮食的地方去。在与明军战斗当中,李自成大军人多势众,一般明军确实打不过,毕竟100万人要活命的人,而且已经武装起来的人。真打起来,虽然是乌合之众,但是,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挡得住的。

因为李自成军队扩张太快,在训练,组织,足够数量的合格中低级军官上必然存在着很大问题。而明朝本身武器配备就比较差,在萨尔浒大战,半岛人就多次直言不讳“天兵”缺员严重,兵器窳朽。

李自成靠缴获明军武器库得到了装备,可想李自成大军在武器装备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李自成部队的真实战斗力并不强,在李自成1640年重新起义的时候只有700士兵,300孩儿兵,还有一些家属。到了河南以后,数万灾民加入李自成,随后到了洛阳。

洛阳明军是缺乏军饷哗变,这才让李自成进了洛阳,受降明军数千人,所谓,“精兵不过三千,胁从之众不过三万”。特别是得到了明军在洛阳的各个武器库。随后李自成联合罗汝才打败了明朝傅宗龙,杨文岳的数万官兵。

这期间,李自成、罗汝才联军每次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歼灭官兵少数部队的办法,又陆续收编了大量明军。战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直到朱仙镇大捷,受降明军数万人,但是这些主要是明军的卫所兵。

连同不断投靠的灾民,到1642年,李自成已经有40万大军。随后李自成杀死了自己的盟友罗汝才等人,吞并了他的部队。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来到了山海关,“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

这些部队已经是李自成的核心精锐力量,但是主要是明朝卫所兵,农民军老兵,特别是吞并的罗汝才所部老兵居多。结果就是清军一个冲锋,全垮,战良久,我兵从三桂阵右突出,冲贼中坚,万马奔跃,飞矢雨堕,天大风,沙石飞走,击贼如雹。自成方挟太子登高冈观战,知为我兵,急策马下冈走。

要知道,明军边军强于明朝卫所兵,明朝关宁军又是边军最强,八旗军又强于关宁军。而过去,在关内关宁军打农民军是百战百胜的,经常是千把关宁军追着上万农民军跑。现在,农民军精锐十多万,对关宁军和八旗军十万,是一对一,战斗力差距太大,必然农民军是瞬间崩溃。


深度军事


闯王只是流寇而已,没有国家天下的概念,也没有天子守城门的责任感说山海关丢了北京无险可守

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二十九日丙戌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金星代行郊天礼。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诘旦,挟太子、二王西走,而使伪将军左光先、谷可成殿。

两兵相接,稍不利则走,掠黄金贵器,匆忙建号自立,焚城而走,哪有帝王之相?北京本来就是一座巨大的军事要塞,金兵入关势不能久,如何不能守?闯王弃守北京,跟黄巢遁走洛阳一样,流寇气息而已某位满吹真是过分,万历47年那场萨尔浒之战,史家公认是明军过于轻敌所致,这场战役算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卑胜娇的名局,但你这么吹满军战斗力就绝对是招黑了萨尔浒之战明军轻敌冒进,原本16W(维基说是8W)对6W明军拥有兵力优势,但由于指挥官过于轻敌,分兵为四,结果努尔哈赤合兵一处,四天三战,处处以强击弱,努尔哈赤的指挥艺术确实让人赞叹,但是硬要说金军战斗力如何之强,未免扯淡过分


车轮滚滚东逝水


李自成不太可能有百万大军,即便有,也不可能全部都集中在北京。

首先,天启末年时北京城市统计,总户数为151190户,按照古代中国标准家庭规模来折算,约为75.6万人,这是整个北京城的人口。

然而,养活这些人,是需要走漕运南粮北调的,但问题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漕运基本等于断绝,他的粮食来源基本靠“吃大户”。当然大户也是存有大量粮食,以及一些明廷的官仓,即便是如此,也不可能支撑100万大军加上北京城人口,以及大量战马等消耗。

即便能够实现粮食补给,那么问题又来了,一百万规模的军队,不可能全部开拔山海关,因为后勤基本跟不上。倘若是由这100万军队自行运粮,势必会大大拖慢行军效率,甚至是造成致命伤害,毕竟运粮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全靠人力。

可要运送支撑100万人大战的粮食,需要多少民夫来运输?这并不现实。

其次,李自成还有敌人,湖广有隐隐割据的左良玉在威胁陕西,四川还有他的老朋友张献忠,南方残存的明廷虽然没有什么战斗力,但也是需要防备的对象,四镇兵力加起来也是几十万上下。

所以李自成实际上可以调集到山海关的人马并不多,拢共10余万人马。

李自成率部进击山海关,并不是去抗清的,而是去打反复小人吴三桂的。吴三桂诈降,这是李自成必须讨伐的对象,但清军并不是他意料之中的敌人。大顺政权缺乏对满清八旗的认知,双方之间从未交手过,而且曾经多次打败高迎祥、李自成的明军剿匪军,也在松山之战全军覆没于明军,当然里面有明廷自身的问题,但无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李自成的军队跟满清八旗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即便这种差距不大,但清军这次出兵总规模达到了8万之众,加上吴三桂约莫7000左右的关宁军,以及唐通的降兵2万余中,双方兵力持平。

李自成先是跟吴三桂战与一片石、西罗城,双方激战一日,都没有攻下山海关,关外的多尔衮已经获知大顺军虚实,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等双方打得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出兵一举取胜。

吴三桂实际上已经撑不住,万分危机下,向清军求援,在清军许下一番承诺之后,清军随杀入关中,大顺军虽然骁勇,但地形不熟悉,加上已经连日大战,疲惫不堪,最终惨败退军。

山海关之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而李自成退回北京后短短半年时间里就兵败身亡,除了军事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当李自成败于山海关后边,都没有再北京停留,直接往西退去,又恢复了流寇本色,边打边抢,加上之前在北京的“拷掠”,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抢来抢去,自然就没有人支持他了。

如此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李自成根本就守不住一块土地,一座城池,加上清军的各种符合地主利益的政策,自然也就使得封建政权的根据士绅集团快速倒想了满清,李自成焉能不败?


江畔初见月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腐化

进京后队伍迅速腐化、失去战斗力。李自成入宫后,大顺军的马兵入城,乱闯百姓家,大顺军将领看到高门大宅就据为已有,刘宗敏占据了田宏的宅子,李牟占据了周奎的宅子。

2. 吃喝玩乐

“先拿娼妇及歌童小唱各数十人设宴”,又到大殿里摆宴演戏,往来奔突,嘻笑嘈杂。北京的午门处,马兵东西驰骋,一片狼籍,大顺军的童子兵还把从宫中抢来的锦绣裹在身上,在闹市上骑马奔跑。将领们带头腐化,士兵们初进北京城很快迷醉在酒色财气之中。这就是为以后的失败埋下的第一粒种子。

3.无心理准备,缺乏战略准备,

能攻下北京,不是军队战斗力超强,而是明朝军无能,李自成意外打下江山要当皇帝了,因此,缺乏战略准备和心理准备,导致一把好牌被打坏。进城后每攻一城就抢掠、打击豪绅一样,没有及时安抚和稳定旧有官吏体系。李自成以为攻下北京就万事大吉,忙着搞登基。

4.百万杂兵

虽然,李自成有百万雄兵可他的百万兵力是农民起义军起来的,没有经过训练,他的军队更是缺乏战场上的经验,而清军是专业精锐的且他们经常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这李自成的军队跟清军的根本没法比。

5.目光短浅,无大才

战术失败,面对抗命不投降的吴三桂,李自成来一个“御驾亲征”。李自成不知道,吴三桂先则投降了清。把20万部队布阵于山海关,当时李自成汇集了百万大军,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清兵却暗中设阵,吴三桂奉命在右翼。关宁铁骑本是精锐之师,再加上清军,把李自成军队打的一战而溃。


爱汕美食


首先要说明的是,李自成虽然号称拥兵百万,但是实际兵力据史学家统计也就六到八万。而吴三桂的兵力差不多也有三到四万。而多尔衮带进关内的满清军队却是十万铁骑。可以说,不论别的,就论兵力,李自成也是占着绝对劣势的。当然了,李自成失败还有其他原因,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军自己的问题了。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北京城以后,已经没有以往的战斗力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人人在北京城里面霸占了自己的家产。此时的大顺军已经不是穷困潦倒,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反的农民了。俗话说的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这个道理。此时的大顺军已经丧失了当年为了生计而拼命地战斗意志了。

其次就是实力问题了,显然此时大顺军的实力是远远小于吴三桂和满清的联军的。其实,这不光是数量问题,还有质量问题。当年,大顺军比明军中的卫所军尚且不如,更不要说是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关宁铁骑了。而清军的满清八旗就更加的强了。而且清军是骑兵为主,我军是步兵。步兵比骑兵可是有先天劣势的。


第三就是战略战术的问题了,李自成已经决定了和吴三桂开战,但是在行军途中却是拖拖拉拉,比正常行军慢了不少。以至于吴三桂在山海关做足了准备,而且多尔衮此时也是连行十三昼夜抵达山海关。如果大顺军可以在清军到达前击溃吴三桂的部队,然后据关死守清军,估计大顺军就可以坐拥天下了。

正是这些因素的集合导致了李自成最终的失败,导致了李自成与中国的皇帝无缘,导致了大清三百年统治。


多尔衮爱新觉罗


李自成手握百万雄兵还有上将千员,人数多,并不意味着能打胜仗,需要多种因素的加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李自成前期对明军几乎是百战百胜的,但到了后期为何李自成为何在山海关一战而溃呢?

有如下原因:

精英部队少

在李自成1640年重新起义的时候只有700士兵,300孩儿兵,还有一些家属。1644年,在4年时间,李自成大军就从1千人,到了河南以后,数万灾民加入李自成,急速扩张到100万大军。基本上来说,除了少数精锐部队以外,就都是各地灾民为了讨口饭吃组成的乌合之众了。因此,李自成部队的真实战斗力并不强。


策略错误

李自成军队连日征战,所战之处行“追赃助饷”政策,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被追赃助饷之列,受到了拷打,没收了家产,影响了吴三桂归顺李自成的决定,其实在此之前,吴三桂已经选择了投降李自成,并且发布了告示表示将“进京觐见新主”,但是在听闻北京的追赃助饷运动后,吴三桂选择了反叛,并回身攻占了已经在大顺朝控制下的山海关,并最终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这也就导致了李自成在山海关的惨败。

失去大义

李自成在前期和明朝的战争,虽然是流民反叛,但也存在着杀贪官,有粮吃的正义性,但当他打下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后,清军和吴三桂以为崇祯报仇为由入关的时候,他就失去了大义了,毕竟当时天下虽然很乱,但大家都还是认崇祯这个皇帝的,清军和吴三桂来了,打着大义的旗号,自然是让李自成失去了一定的民心,以前投降的官员们也纷纷反水,这就是李自成败亡的主要原因。


关河南望



历史上明清革鼎之际,出现了一个搅屎棍一般的人物,他靠着当时延绵的天灾滚雪球式的将上百万流民化为所谓的百万雄兵,运气也好实力也罢,他最终打破了明朝这个旧世界,却没有维持新世界的能力,一片石之战一蹶不起,成全了满清入关,完成了这个历史上最大偶然后就消声灭迹了,他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所谓的百万大军,其实大多都是当时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加入凑数的,直白来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真正的可战之兵也就是老营人马,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属于农民起义军中的精锐人马,参考多方资料,老营的人马大概在6至10万。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招降吴三桂,结果因为属下扣押拷打吴三桂家属等原因,吴三桂选择了拒绝,同时暗中联络满清多尔衮,李自成见招降不成功就率领老营精锐部队攻打吴三桂,这些可以说是他压箱底的兵力了,双方在山海关爆发大战,又称一片石之战。


李自成的老营精锐部队的确战力不俗,与镇守边关抵御清军多年的吴三桂部队战的难分难解,这时候满清多尔衮看见双方激战出其不意杀出来,才打败李自成,李自成苍惶逃回北京,精锐部队也大部折损于此。

李自成看似拥兵百万,但精锐也就最多十万,还大多折损在山海关,其他兵力还要留下一部分镇守其他军事要地,而且以当时北京的城市规模,是容纳不了百万军队的,所以山海关一片石之战后其实北京守兵已经很空虚了。

虽说精锐兵力大多折损在山海关,但是调集其他部队前来北京,固守北京也未尝不可,但是李自成这时候就暴露出他的流寇本质,十几年的农民起义生涯并没有让他越战越勇,而是遇到失败了就想逃跑。


李自成还有一个要命原因,同样十几年打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朝时已经大致拥有南方作为根基之地,而李自成十几年时间中没有建立过一块根基之地,一直被明军打的到处逃窜,甚至有几次就要被剿灭,关外清军入侵明军北调,李自成才有喘息机会,李自成崇祯十二年才彻底崛起,靠着开仓而赈饥民短短时间内拥兵百万,用了五年时间就攻进了北京城,虽然在西安称过帝,正式建立大西政权,也并非他的根基之地,虽然看似李自成当时拥有中国北方大部,其实根基根本不稳,这也是他逃离北京后一蹶不起的原因。

李自成也根本获得不了当时地主阶级的支持,他提出的均田免赋何止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简直要了他们的命,又岂能被地主阶级支持。

李自成看似拥兵上百万,其实真正可战之兵的精锐最多十万,大部分还折损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中,十几年起义中也没有建立过一块根基之地,太过虚浮,李自成本人也没有什么雄才大略,最后一蹶不起也是正常。


补充一下,李自成的上百万兵源是因为明末遇上了小冰河时期,自崇祯元年起,十七年中每一年都有大规模的天灾,尤以北方为严重,加之明庭与东北满清的延绵战争,国库空虚,朝廷机构的贪污不作为,赈灾不力,崇祯帝数下罪己诏也无用,造成北方大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易子而食,一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景象,也造成了李自成这种流寇的崛起。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没有百万大军,没有上将千员。

古代打仗一向吹嘘,动不动就几十万、百万的,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就号称是八十万大军,苻坚伐晋也吹嘘自己是百万大军。

所以说李自成是百万大军,肯定是吹嘘,而且也没有资料说他吹嘘自己有百万大军。

翻阅史料,对李自成军队数量记载不一,差距极大。

如下:

1.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率军五十万東征北京,

2.大順軍入燕京之初,兵不满二万

3.由李自成亲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4.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英亲王(阿济格)奏,流贼李自成率众二十万,声言欲取南京。

5.李自成死後,其餘部不下四、五十萬人,分兩支進入湖南。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自成兵力的变化起伏很大,实在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兵马。估计他自己也不知道……

其实农民军的战斗力一直都很差,经常被明军打的全军覆没,因为毕竟是农民,很多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李自成略好些,是驿卒出生。

李自成就曾被打的全军覆没,仅率领十八骑逃亡商洛山中,要不是河南大旱饥民遍地,根本无法卷土重来。

不过,农民军在后期战斗力超越了明军,比如李自成全歼孙传庭的秦军,占领关中。不久,李自成在西安称帝。

随后,李自成率主力攻入山西,进攻北京,一路上势如破竹,除了宁武关反抗激烈之外,其他地区经过小规模战斗后纷纷投降。

最终,京城三大营不战而降,李自成攻占北京。

此时,明军仅存的尚有战斗力的部队只有关外吴三桂的关宁军。

李自成率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军在山海关大战,关宁军不敌。吴三桂被迫投降多尔衮,请八旗入关助战,大顺军这才大败。

可见当时战斗力排行:八旗兵>大顺军>明军。

李自成逃出北京后,八旗和关宁军一路追赶,大顺军节节败退。

1644年10月19日,多尔衮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八旗兵2万,吴三桂、尚可喜等降清汉将1万,共3万兵马,又征调了蒙古、宣府、大同投降明军三四万,共8万余人,继续追击,欲一举消灭大顺政权。

而大顺军有十几万。

潼关之战。

1644年,12月29日,大顺军在主将刘宗敏的率领下出关与八旗兵大战,但被八旗兵正面冲锋打的大败,败退关内。

1645年正月初四,大顺军将领刘芳亮领兵千余,夜袭清营。若是军纪散漫、战斗力废弛的明军十有八九会偷袭成功,但清军一直有着严格的营地管理制度,并在营地周围挖掘壕沟,构筑土墙、鹿角和盾牌防御。大顺军未能得手,损兵折将而归。

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

大顺军在初五、初六两日连续夜袭清营,但都被严阵以待的清军击败。

十一日,清军先用红衣炮轰击潼关,接着大举进攻。大顺军顽强奋战,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俱败。

由此可见,八旗兵的强悍战斗力,所向无敌。

李自成大顺军之所以失败,完全是被八旗兵在战斗力上差距过大导致。

兵贵精不贵多。多了反而是累赘。


燕赵节度使


李自成在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时候,如果算上军队家属及后勤人员,应该有一百多万人了,连明朝将领左良玉都号称有八十万大军,何况实力远远超过左良玉的李自成。

李自成的大顺军当时的确是天下最庞大的军队,数量远远超过多尔衮的满清军队及张献忠的大西军,而崇祯帝的明朝军队精锐主力基本被清军与大顺军摧毁,只剩下吴三桂手下的几万关宁军还比较有战斗力,左良玉的明军虽然人数比较多,但战斗力比较差,何况李自成是左良玉的克星,朱仙镇大战左良玉遇到李自成不战而逃,导致明军全面崩溃。

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气势如虹,在从陕西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势如破竹,但李自成在战略上有严重失误,李自成只考虑四面楚歌风雨飘摇的崇祯帝,而没有重视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政权,导致李自成麻痹大意,大顺军主力攻城略地,兵力过于分散,比如袁宗第等大顺军将领还在湖北一带进攻左良玉,刚刚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名将马科被派去进攻四川的明军。

因为李自成一直作战的对手是崇祯帝的明朝军队,从来没有与满清军队交手,因此在客观上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与皇太极多尔衮的大清政权是面对共同敌人崇祯帝的盟友,这也是李自成没有把强大的满清放在眼里,犯下了最致命的失误。

结果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以后,李自成只派投降大顺军的明朝将领唐通带领八千人去接收山海关,而没有派大顺军将领带领精兵强将去接收山海关。导致吴三桂有恃无恐背叛大顺勾结清军大举入关,李自成的二十万大顺军血战吴三桂军队的时候,被以逸待劳的多尔衮的满清军队突然袭击,导致一片石大战惨败,大顺军一蹶不振,李自成也功败垂成,从刚刚取代明朝春风得意的大顺开国皇帝变成被满清军队穷追猛打的丧家之犬,可悲可叹。


厚德载物49847


明末政府的管理体系全面腐朽的原因吧。比如救灾钱粮,一九开就是负责任的官员了,三成能到灾民手中就是青天在世了;大运河作为内河运输渠道,损耗居然是到达货物的两三倍,更别说征收过程中的手段了。总而言之,按明末国家管理体系的腐朽程度,国家还能撑那么多年不崩溃,真是奇迹抢钱的问题是没有标准,所以抢得多,未必收得多。而且收税发饷都是有预期的事情,可以用来规范士兵的纪律;抢劫是一次性的事情,士兵只会因此增长私心。

经济都很强只是政府组织能力差距巨大,经济就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反映的两代社会运转就行,晚明基层行政体系的,把它比作一条鱼软趴趴,士人有一定的免税额什么都不干也能活的很好,但清代核心权力在满人手里,动不动就来个文字狱士人不参与基层工作怕是要饿死,这个可以对比两代文人的作品笔记之类,晚明的公子哥作品简直就是戒赌吧老哥生活,综合来说清的士人基层工作参与度要高于明朝,有人干活那组织能力自然也就略强点。

闹革命,打江山,根本在于要有一股气,敢于舍得生命,敢打~李大皇帝在北京呆了那么久,手下的人捞了那么多钱,还敢舍命吗??大清的八旗也一样啊,康熙的时候就发现八旗没有绿营好用了,家大业大的干嘛要拼命啊!得说,即使是重农抑商的氛围下发展起来的商业,也开始对战争进程起到了很大影响,清朝很好的利用了军事行动特别是后勤民营化商业化的优势:高效率、低成本。资本左右战争的苗头在明末清初已经开始显露端倪了。

撤离北京后原来的明降将纷纷背叛才使得李自成迅速失败,山东河南叛乱四起,山西北部不战而失,清军直接两路夹攻陕西,撤退过程中甘肃汉中守军也纷纷降清…固守的难度更大啊!不是绝对的固守,而是相对的守住根据地。不重走流民游荡的策略,一是回到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清军目标分散,不能久战;二是有根据地,根基在,人心不至于山崩一样溃散。陕西早就贫瘠,李自成就是从那出来的,河南经过开封之战被水淹了也不行,况且明末不像元末,各地官府统治力还在,农民军最大的优势就是流动性,如果局限在一个地方,在军力不是优势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围死,也没那个时间给你发展。

到了后期农民军人数增多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飘忽来去只能走向正规战争,而一旦实力不济一味固受只能说自寻死路,以后来南明的表现看李自成南下未始不是一策,当然关中既已不守轻易放弃荆襄上游救有争议了…受固然有必要却不一定能守住啊!战略上的失误不是战术上的胜利能够弥补的,农民起义军及其领袖往往在多次残酷的战斗中磨练出优秀的战术能力,但因为其出身、成长、经历等诸多限制,战略高度不足、眼光不够开阔,加之农民起义军中出身多为贫民,贫民往往崇拜武力轻视谋略,加上谋臣策士往往出自官宦世家,更为起义军所排斥,此消彼长,李自成政权的文官力量确实大大的不足!

自成收了那么多的降将为什么放个监军之类的约束一下?而且明知降将在投降的地方有根据地却还不换掉换自己人,这算不算一种失策? 对比明朝开国,就没有像自成这样降将又叛乱的想象。自成还是太年轻了。为什么大顺的谋臣不如清?清是少数民族政权,人口较少,即使有投靠的汉人,人数总的来说还是少很多,那么为什么他们能够人才济济而大顺这样一个坐拥数亿人口的汉族政权却缺乏顶尖人才?入金陵或许是上策,入陕西是因为崇祯助攻灭了孙传庭,崇祯不助攻,结果未知,这是运气。若以襄阳为根据地,二线部队守襄阳,以精锐入金陵断漕运,则明廷必然奔溃,李自成得南方膏腴之地,经营数年再北伐统一中国。

顺治十八年重新摊派练饷的事实;清廷入关之初,旗人战斗员严重不足,多数集中在北直隶搞圈地、投充、逃人法等反动政策;确实和明朝的非宗室既得利益集团结成了反动同盟,南方除了豫王征弘光,肃王讨张献忠外,全都是投靠清廷的明军和农民军帮着打下来的。至于李失败的原因,除了广大农民在压迫减轻的情况下人心思定,继续冒险追随李自成的意愿降低之外。比如李自成的失败的财政建设(一味追赃助饷)、进兵太快导致统治区后方不稳固、未能转型与明朝士绅合流(除了逼饷,大顺甚至不愿任用明廷的旧部,反而偏好启用有功名无官职的闲散举人,引发明朝反动士绅的仇恨,最后这群反动官僚与清廷合流)、入关初期清廷战斗力确实强于大顺,怀庆之役闯军杀金玉和,导致南下的多铎部转头西进,与阿济格合绞李自成等等因素,可以视为辅助因素。

所谓农民因为活不下去所以参加起义军,夺权后因为有一条活路后不愿再拼命所以战斗力迅速下降不愿打仗的说法(以下简称说法),并不可信。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本质上都是一次重新洗牌,都要借助活不下去的农民的力量最终完成王朝更替。如果你的说法成立,那么所有封建王朝都讲面临王朝建立后军队战斗力都讲迅速下降士气瓦解,而这是不可信的。李自成败亡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经济上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没有时间恢复生产。军事上过于忽视满清的力量,过早分兵夺地,山海关之战若是满清战败,那么李自成仍有几年时间夺取中原并且建立根据地恢复生产的时间。

东林党带着几波墙头草倒来倒去,以为有好果子吃,东林党天天耍嘴炮,魏公公都比他们强,说是天下社稷,就是他们争夺自身利益的遮羞布。到了清朝怎么不天下社稷了?鞑子根本不吃你那一套,人家看的很明白。李自成本来就是打劫起的家,争取到的人都是软骨头和投机分子,闯王不纳粮是可以忽悠一阵子,流氓加上嘴炮还缺乏基本税务支撑(并没有占领主要经济地区),失败是很正常。崇祯加税才导致谋反,加税是为了抵抗北方。李自成摧毁行政体系还没有建立,溃败之后连兵和饷银都估计征不上。旧体制被打碎,新体制尚未建立,又稳不住吴三桂,自我膨胀冲到山海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