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自飘零水自流53722658
刘据是汉武帝的嫡长子,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这样的性格,如果他继位当皇帝,应该是一位仁厚之君;
汉武帝外出游幸时,刘据处理朝中政务,处理得很好。汉武帝在位时,刘据每每以仁治国,为一些处罚过重的人平反,深得人心。所以说刘据是有一定的治国能力的,如果他当了皇帝,应当会以宽治国。
刘据在遭遇诬陷之时,并没有象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一样坐以待毙,而是奋起反抗,虽然反抗失败而自杀,但这显出了刘据性格刚强的一面。
所以,如果刘据顺利当了皇帝,汉朝应该一改汉武帝时的治国情况,重现文景之治时的风光。相信刘据治国,会让汉朝有一个大治的局面。当然,汉武帝之后,汉昭帝和汉宣帝相继继位,很长一段时间霍光辅政实际上相当于执政,这段时间出现了昭宣之治的大好局面。假如刘据继位当了皇帝,就不再是霍光执政了,刘据重不重用霍光是个问题。如果刘据与霍光共同执政,应当效果会更好些。君明臣贤,是最好的结果。总之我认为,刘据当了皇帝,又是一位成年皇帝,只会比汉昭帝执政时更好,而不会比汉昭帝差。汉武帝打下的江山,刘据当个守成之君,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猜想。刘据是一位比较倒霉的太子,他得罪了执法严酷的权力集团,被人屡屡构陷而不能伸冤,最后竟然含冤自尽,成为历史的遗憾。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皇帝的好坏,大都取决于其性格走向。刘据性格宽厚,温和谨慎,没有武帝之风,但武帝在位时前期虽屡有建术,后期却频频用兵,把文景二帝之繁荣盛世挥霍一空,百姓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如果再出现一个武帝似的人物,大汉王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正好刘据弥补此等的不足,武帝在位时,每当用兵,刘据都会劝阻,武帝则说,“我扫平四方,你可安享太平,岂不好!”
武帝用法严厉,因此多用严苛的酷史,而刘据性格敦厚,常常为一些冤枉之人平反,此种做法,深受人民爱戴,但却让执法大臣不悦,这样做使得宽厚之臣皆依附太子,而执法严苛之臣则想法诋毁太子。最后终因巫蛊之案被人陷害身死。
汉武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弗陵继承帝位,由于昭帝年幼,由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 一年后,金日磾病逝。为争夺权力,发生了燕王刘旦、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造反之乱,叛乱被平定后,霍光掌握了汉朝军政大权。
因祸得福,汉朝在霍光的治理下,日渐繁荣,从武帝穷兵黩武所造成的财政亏空阴影下走了出来,使国力开始恢复,开始了昭宣中兴之路。后人对霍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周公一样的贤臣,辅佐昭帝二十余载,忠心耿耿,殚精竭虑,治理国政,成绩斐然。
如是刘据没死,从他的性格上看,注定是一个中规中举的皇帝,不会有多大成绩,那时叛乱虽可以避免,但霍光不一定得到重用,就算得到重用,也没有弗陵时代那么大权力,在多方掣肘的情况下,汉朝的实力不会恢复的那么快。也有可能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昭帝时代,因为皇帝太小,汉朝都是霍光在治理,霍光的能力当然比刘据强多了,这是不容置疑的。刘据治理汉朝所取得的成就是绝对超不过霍光的。
三千年读史看人生起落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我们假设刘据真的顺利当了汉朝的皇帝,并且依然可以保持“性仁恕温谨”,那么他就会是一个好皇帝,汉武帝也是这么想的,他曾经对大将军卫青说过: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也就是说,汉武帝很清楚自己即位以后的四处征伐是劳民伤财的,是不利于汉朝的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敦重好静”的太子刘据正好是扭转这种局面,安定天下人心的好皇帝。
如果没有“巫蛊之祸”,刘据没有被迫自杀,事情就会向着难以捉摸的方向发展了——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提到,巫蛊之祸被引入政治上层,致使丞相、公主、皇后、太子等人身亡,很有可能就是汉武帝本人默许甚至是指使的。因为当时卫子夫的势力网实在是太庞大了。所以,如果刘据没有被迫自杀的话,汉武帝会怎么处置卫子夫就难以确定了。
刘据如果在汉武帝驾崩之后当了皇帝,那么卫子夫会不会真的成为第二个吕太后呢?
另外一个方面,假设当年众望所归的太子刘据真的成了汉朝的皇帝,那么他真的会是一个好皇帝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一个好太子真的就能转变为一个好皇帝吗,未必吧!杨广当太子之时不也是深得人心吗?掌握最高权利之后的刘据真的还能保持“性仁恕温谨”吗?
这又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国史通论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对未知的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我们不妨发挥想象力,畅想一下历史。
虽说是假设,但多少得有些依据。根据历史记载,在施政方面,汉武帝用法严厉,任用的多是严苛残酷的酷吏;而太子性格宽厚,却也有固执己见的一面,经常将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的事进行平反刘据这样做虽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执法大臣皆不高兴。
因此,群臣中,为人宽厚的皆依附太子,而用法严苛的则俱诋毁太子。由于奸邪的臣子大多结党,所以在武帝身边赞赏太子的人少,故意诋毁的人反而多。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武帝严苛,刘据仁和,因此,在严苛的政治环境下,换一位仁和的君主,毫无疑问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矛盾。
而且,经过精心培养,刘据在守成方面,应该是可以胜任的。然后,经过励精图治数十载,汉朝的国力只会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富足。
然而,历史只是对往昔的一种记载,而不容人们假设,或兴或衰,自有定律。历史于我等凡人,只可作为茶余饭后之谈。
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太子冢比茂陵犹高,可见武帝晚年之悔。
环球文史
如果没有江充、苏文等人造成的巫蛊之祸,那么戾太子刘据当皇帝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可惜刘据于年富力强之时却蒙受冤屈自杀身死,如果他不死并且当上皇帝的话,肯定不会有后来的霍光专政,那么他能把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呢?这个还要从刘据的为人处事上来分析。
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为宠妃卫子夫所生,出生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此时汉武帝已经29岁,他的出生让汉武帝非常欣喜,元狩元年(前122年)夏四月丁卯日,汉武帝将时年7岁的长子刘据立为皇太子 ,让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太子太傅,太子刘据喜欢读《春秋》,对公羊和谷梁学都有研习,他的老师包括石庆、瑕丘江公,严青翟 、石德(石庆之子)、赵周、周建德 (周勃之孙)、卜式,这些人都做过太子太傅。汉武帝还专门为刘据兴建了一座宫苑,名为博望苑,以作为其交往宾客之用,并允许刘据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喜好行事。可见汉武帝和刘居两人的父子关系本来是非常好的。
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结交人不问出身,因此对三教九流都有接触,汉武帝对刘据的性格和为人处事之道还是很认可的,他曾对刘据的舅舅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如不变更制度,后来者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这说明汉武帝也看出了刘据是一个能以文治国的领导者。
汉武帝经常对匈奴等地用兵,作为太子的刘据就经常劝阻他尽量少对外用兵,汉武帝见他这样心里很高兴,就笑着说:"由我来担当艰苦重任,而将安逸的事情留给你,不也挺好吗?" 所以无论是以刘据的个人性格和处事方法,还是汉武帝的着意培养,刘据都会成为一个以文兴国的帝王。
其实刘据虽然没有做过帝王,但是他实际上曾经代替汉武帝处理过国政,比如汉武帝晚年常年外出游幸天下,便将国事交付给刘据,宫中事务交付给皇后卫子夫,刘据的表现也让汉武帝十分满意,即便从他在巫蛊之祸中与江充、苏文等人的斗争上分析,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能做的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他毕竟还只是太子,能利用的只是太子的名分,而江充、苏文,乃至丞相刘屈氂等,代表的却是汉武帝的权力。
因此,综合多方面来看,如果刘据继位为皇帝,那么它将会像汉文帝、汉宣帝、汉明帝、唐高宗、唐宣宗、宋仁宗、明仁宗、清高宗等皇帝相似,成为历史上的英明仁慈的君主,西汉最强盛时期的昭宣盛世,将会在刘据的治理下以另外一种姿态出现。
科普大世界
基本可以说,不会有太多变化吧。
刘据的施政风格和父亲汉武帝的确是两个路数,汉武帝说还好听点是“开拓型”和 “大有为型”的,说不好听点就是穷兵黩武和极其爱折腾,不把国家搞到财政破产就不罢休那种;而太子刘据呢,从小就受到身边的儒臣影响,是“守文型”的,信奉对外不生事对内少折腾的正统儒家王道价值观,如果他上台,肯定会是对外休战,对内与民休息。
但是,既然两人施政风格如此迥异,那为什么说,刘据如果不自杀当上皇帝,汉朝不会有什么变化呢?
有两点原因吧。
第一,
刘据是在征和二年(前91年)兵败自杀的,两年后,即征和四年,汉武帝看到“海内虚耗”,汉帝国有濒临崩溃的迹象,就有点幡然悔悟的样子,发布了著名的罪己诏——《轮台诏》,事实上已经全面停止了对外征伐。可以说,汉武帝此时的政策转向和儿子刘据的政治主张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都是对外休战,对内与民休息,
第二,
汉武帝去世后,汉帝国迎来了一次“昭宣中兴”。昭宣中兴的前提就是抛弃汉武帝之前穷折腾的政治思路,积攒元气,如果是刘据当皇帝,他的执政思路也就在这一框架之类吧,也就是把“昭宣中兴”换个年号而已吧。更有趣的是,汉宣帝刘询就是刘据的孙子,无论刘据当没当皇帝,不仅施政方针不会有大的改变,汉帝国的血统继承其实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张明扬不说话
如果没有江充、苏文等人造成的巫蛊之祸,那么戾太子刘据当皇帝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可惜刘据于年富力强之时却蒙受冤屈自杀身死,如果他不死并且当上皇帝的话,肯定不会有后来的霍光专政,那么他能把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呢?这个还要从刘据的为人处事上来分析。 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为宠妃卫子夫所生,出生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此时汉武帝已经29岁,他的出生让汉武帝非常欣喜,元狩元年(前122年)夏四月丁卯日,汉武帝将时年7岁的长子刘据立为皇太子 ,让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太子太傅,太子刘据喜欢读《春秋》,对公羊和谷梁学都有研习,他的老师包括石庆、瑕丘江公,严青翟 、石德(石庆之子)、赵周、周建德 (周勃之孙)、卜式,这些人都做过太子太傅。
汉武帝还专门为刘据兴建了一座宫苑,名为博望苑,以作为其交往宾客之用,并允许刘据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喜好行事。可见汉武帝和刘居两人的父子关系本来是非常好的。 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结交人不问出身,因此对三教九流都有接触,汉武帝对刘据的性格和为人处事之道还是很认可的,他曾对刘据的舅舅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如不变更制度,后来者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这说明汉武帝也看出了刘据是一个能以文治国的领导者。
刘据当了皇帝,肯定实行仁政。 一、军事上。四方休战,维持汉武帝时期的疆域规模,变攻势为守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让大量士兵解甲归田。 二、经济上。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期被大肆透支的国力。派遣使者及商队出使西域,积极进行贸易,打通丝绸之路。 三、政治上。任用贤能忠厚之臣,废除酷刑,打击汉武帝时期的酷吏政治,为巫蛊之祸中冤死的人平反。设置选拔人才的官方制度,形成固定制度,以此为大汉帝国选拔人才。 经过刘据十几年的治理,开启了大汉帝国的又一个开平盛世,使汉朝国力空前强大,疆域辽阔,四海臣服。
但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人一旦习惯了安逸,就再难艰苦奋斗,刘据当皇帝后为大汉开启了一个太平盛世,使汉朝的国力达到顶点,但经过两代人的发展之后,物极必反,到刘据的孙子们当皇帝后,汉朝肯定要开始走下坡路,而且一旦当皇帝不再英明,那么其它政治势力必然崛起。 刘据的母亲的是卫子夫,卫子夫的弟弟是卫青,卫青的外甥是霍去病,如果刘据不死当了皇帝,那么卫青的儿子们也不会死,包括他们的亲戚公孙贺父子也不会死,刘据当政,必然会任用这些外戚,当前面一两代英明的皇帝去世后,外戚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导致外戚干政,西汉最终的结局如同历史上的王莽专权后再篡汉一样,历史又回到了原点。
历史总结论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汉武帝是一位精明睿智有着远见卓识的君主。他能吸取吕氏篡权的教训把一切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赐死钩弋夫人一事中就能看他为为维护刘氏江山的顺利传承所展现出来的帝王心术狠辣的一面。汉武帝最大的特点就是驭人之术,他对权力的收放自如随心所欲在西汉历代帝王中当为翘楚,他大胆任用外戚当然也能掌控严厉。
由是我推断如果太子刘据当了皇帝,西汉王朝不会过早的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能为西汉王朝延续至少两代的时间。
西汉出现外戚势大臣当权的现象也是从汉武帝这里埋下的祸根,他虽然杀了钩弋夫人但也为霍氏以及后来的王氏专权打开了端倪,这也是汉武帝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万万没有预料到的,“巫蛊之乱”是他在皇权的传承当中留下的最大败笔。
汉武帝死时刘据已当了近三十年的太子,成年的刘据从小受到汉武帝的熏陶和历练,其治国安民的水平和驾驭群臣的能力当然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再加上能臣辅佐也不失为一代明君,而且刘据师从名儒江公熟读春秋毂梁受到儒家人物的推崇,在汉武帝出巡当中刘据代理辅政也做的有声有色。刘据即位最大的隐患已经没有,卫青霍去病早已去世,这也应该让汉武帝能够放心。虽然刘弗陵也是聪明睿智但毕竟年纪较小且英年早逝,这就为一些权臣诘臣提供了机会,西汉的外戚专政也由此开始。假如刘据即位后他可以在治国安民上弥补安抚汉武帝穷兵黩武带来的经济萧条现象,励精图治若干年后同样能出现一个中兴之世。即便刘据将来驾崩他的儿子也不会是一个尚在襁褓之中受人辅佐的幼主,所以我说西汉能延续两代是很有可能的。
刘据是一个可怜可悲的太子,他的死很大原因是不懂得如何隐忍,还有汉武帝早期对他的溺爱放纵。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汉武帝原本是想把位置传给刘据的,不然也不会在卫青死后这么多年都没有对卫氏集团下手,只是最终阻力太大,刘据死于阻力之下。
汉武帝为何会愿意把皇位传给刘据
汉武帝时期,汉朝迎来了真正的“内外”一统。汉武帝无论是征战四夷,还是开动其他大型人力工程,都是让原本习惯休养生息的汉朝民众大为的不适应起来。这样到了汉武帝后期,亡秦之迹的出现让汉武帝很是担忧,他不想汉朝亡于他手中。
卫太子刘据是一个“仁恕温谨”之人,汉武帝知道江山交到其手中,休息生息的国策会再现,亡秦之迹会消失,所以汉武帝才有想法把位置传给刘据。但是刘据的性格却又不为汉武帝所喜,故而这就是一个矛盾。
若是把位置传给刘据会咋样?
先来说说和卫太子刘据很相似的人,就是他的后辈汉元帝刘奭。汉元帝曾经被汉宣帝严厉批评,汉朝应该是王霸之道杂之,还说了句“乱我家者,太子也!”
刘据若是接手皇位,汉朝的亡秦之迹会消失,经济等等方面会有所恢复。但是刘据同时也得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刘据有没有能力打击当时的豪强地主,若是有这个能力,那么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就能得到缓解。若是没有这个能力,那么当时汉朝表面上会看着像是在恢复,实则加速灭亡。故不谈西汉后期的外戚问题,地主豪强侵占过多土地导致的各方面问题,比如朝廷户籍人口减少,流民增多,奴隶增多,朝廷朝政收入减少,豪强地主财富增多等等问题都会爆发。这些都会使得西汉会加速灭亡的,我们也不知道刘据有没有能力解决这些。反正汉元帝是没有这个本事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西汉到了汉成帝手里面,西汉就开始走向灭亡。
其实儒家出自孔子,在解读来说分成了两个派别,一派算是“纯”理想类型的,还有一派是现实派。现实派中分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等等。很显然卫太子并不是孟子那个学派的人,因为那时候孟子学派并不流行,当然也不是荀子学派之人。后两种学派都讲究王霸道杂之,注重现实的,只是熟表熟里的问题,从这个方面来说,当时更需要王霸杂之之人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若真的把位置传给了刘据,西汉会出现表面复兴,实则加速灭亡的局面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淡看天上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毫无疑问汉武帝在年轻的时候是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让我们中国的领土扩大了将近一倍。但他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晚年的时候,他老糊涂了,受人挑拨,逼死了自己最看重的皇位继承人刘据。刘据是谁?他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其生母为卫子夫。他最后的下场是什么?他在巫蛊之祸中被奸臣诬陷,从而导致汉武帝误会。于是汉武帝派遣军队前去捉拿他,他被逼反抗,但最终反抗失败。因为不堪受辱,所以选择自杀而亡。
大家也知道继汉武帝之后的下一任皇帝并不是刘据,而是钩代夫人的孩子刘弗陵。假如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当了皇帝,汉朝会怎么样?要想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刘据这个人进行全面的分析,好得出结论,他是否是个好皇帝?他的亲生母亲是卫子夫,是出了名的好皇后。其亲生父亲汉武帝又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好君王。身为他们的孩子自然也不会差,所谓“虎父无犬子”大概就是这个道理。29岁之前的汉武帝膝下一直无子,还好汉武帝在29岁时终于迎来自己的第1个皇子,他便是刘据。
在古代,男子若是29岁才有了自己的儿子的话,可以算的是老年得子了。我们可以想象,刘据会是多么的受宠。在他7岁时,他就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储君。汉武帝什么都给他最好的,给他请的教书先生是最好的,所以他熟读儒家经典和治国之道。又受儒家经典的影响,他特别赞同在治国这方面实行仁政。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若是以后他执掌江山的话,必定是实行仁政的。他的父亲汉武帝常年都在南征北战,为了拓展疆域。如果刘据继承皇位的话,他必定是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本来一直打仗就会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只有修养生息,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快乐些,我们才会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此可见汉朝江山定然也会延续的更长一些。再加上刘据这个人性格仁爱,不喜杀戮。所以如果是他执掌江山的话,汉朝律法也不会那么严苛,会更加人情味些。他也不会继续像他父亲那样到处南征北战,他会在维持原有的疆域的基础下,变攻势为守势。这样会有许多士兵卸甲归田,从而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