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0日,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在青岛与4位行业专家为试种的174份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材料开展授粉杂交研究,通过详细观察不同杂交配组品种的抗盐碱性、结穗穗数、营养生长情况等,最后筛选出最强、最好的耐盐碱品种进行下一步的杂交或者分子育种研究。短视频内容行业的领军者——二更,派出专业视频团队全程跟拍,深度记录袁隆平的水稻研究之旅,以短视频的传播能量助力中国新农业,为中国新农业赋能。
新的里程碑——海水稻
据了解,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如果都能种“海水稻”,按照目前的产量300斤计算,每年能多收入600亿斤粮食。 而联合国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粮食库存在近30年不断下降,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饥饿人口。如果全世界143亿亩盐碱地都能种“海水稻”,其“世界意义”将不言而喻。
所谓的“海水稻”,就是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盐度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200-300公斤/亩的水稻品种。由于“海水稻”是在滩涂生长,海水的微量元素较高,所以“海水稻”的矿物质含量是比普通稻的含量要高,加上“海水稻”在恶劣的野生条件下生长,没有普通淡水稻的病虫害,其抗病性较强,加上其盐碱度和耐盐基因,所以,“海水稻”的“体质”是相当不错的。
“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稻田中,袁隆平一边抚摸着稻叶,一边不时回头告诉身边人说,“只要亩产过300斤,种海水稻就划得来,如果研发顺利,这对我国粮食增产很有意义。”
海水稻还要怎么改良?种植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影响?产量还可以提升多少?……谈到自己的领域,袁隆平一路上有说不完的话。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杂交稻;从700公斤到800公斤,再到900公斤、1000公斤……袁隆平还不时谈起自己杂交水稻研究跨越的这半个世纪。
袁隆平说:“还走得动看的见,就要一直搞下去,身体要服老,但心态不能服老,一想到还没有完成的目标,我就还像年轻人一样有劲。”
二更此次的拍摄其实算不上特别顺利,因为对袁隆平老先生的采访比以往要困难许多。今年,袁隆平曾因肺部感染而住院,严重时一天需要打三次针,现在就连多爬两层楼,对他来说也稍显吃力。根据随身医护人员的透露,袁老先生的身体其实不适合长期的劳累奔波,为了不让这位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太过劳累,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期间,随行的保健医生都是时刻跟随,随身备好氧气瓶、应急药品,袁老先生的家人更是反复改善行程,鲜有媒体能够得到采访的机会……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二更专访袁隆平老先生)
袁隆平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袁隆平在泱泱稻田中一次又一次挑战人类粮食历史的奇迹,成就了最平凡的稻谷,挽救了大地上的饥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即便已经成为千万富翁,他的生活依旧简单,热爱脚下的土地,有自己的追求。正如二更视频首席内容官兼总编辑王群力送给袁隆平老先生的那副字一样:“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通过毛主席描述农业的诗句,映衬了袁老的奋斗故事。袁老为了农家的欢笑、为了大地的丰收,他坚守着土地情、育种梦,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的确是换来了稻菽千重浪、金色满人间。
(二更视频首席内容官兼总编辑王群力赠送给袁隆平老先生的字)
二更视频作为短视频内容行业的领军者,始终以“发现身边不知道的美”为己任,今后也将继续用短视频为中国新农业赋能,传播社会正能量。以新农人为主角,诠释新农人的精神,助力中国新农业的发展,让更多人通过二更影像了解中国新农业背后的故事。
閱讀更多 小互聯大科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