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石樑鎮跡溪村,位於石樑鎮之西,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山中古村。溪水穿村西流,因漢代隱士高察到此,留下足跡而得名。跡溪源自華頂山,穿村而過,村居溪之兩岸,自東向西匯入慈聖大坑,跡溪村四周山青竹翠,碧水環繞。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跡溪村全村海拔在600—90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高,是真正的大自然氧吧,平均氣溫較城區低3-6度,清涼可堪比莫干山,因此被稱為“浙東避暑勝地”。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村東為華頂國家森林公園浙東剡溪之源頭,獅子巖峽谷;南鄰石樑飛瀑,西有銅壺滴漏、水珠簾、全國唯一規模的梯田百合花園;北接新昌菩提峰;跡溪村如在畫中,美豔不可方物。

今年伏天已經正式結束

但是暑氣依然未退

趕在夏天的末尾

來跡溪村

享受夏季最後的清涼

細細品味這山中百年古村的風韻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巧奪天工,獅子巖峽谷

▲▲▲

獅子巖坑在跡溪村東南面,是華峰北麓大峽谷,全長約7.5公里,因山中有一巨石,形如雄獅而得名。峽谷山勢陡峭,清幽非常,谷中山石,形狀各異,巧奪天工,這是一條適合探奇訪幽的古道。只是因地勢原因,峽谷交通較為閉塞,沿著鳥道,緣溪而上,一進坑口,殘葉滿山,常綠樹把峽谷裹成一片濃蔭,青松、黃檀、古楓、灌木不勝枚舉。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古樹盤根錯節,相互依存,各具形態,有矮壯莊重者,有細高風騷者,有的虯枝盤結,有的幹斜枝歪。這是天然而生的美麗,將一種色彩滲透進另一種色彩的生命當中。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竹林盛宴,5000畝竹海

▲▲▲

浙東竹林風光一絕,跡溪村位於石樑鎮以西,竹林資源豐富,綿延5000畝的竹海是跡溪村最清新的一張名片。走入這片竹林,山間的風吹得萬畝竹葉颯颯作響,數千畝的竹海足以“遮天蔽日”,陽光落不到竹海的走道上,冰涼的風透過竹葉的縫隙吹過肌膚,一陣舒爽。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竹子是一年四季常青的植物,高高的莖幹挺拔壁立,自有一番傲然風骨,站在竹海中心,溫熱的陽光照到浩浩蕩蕩竹葉中,在陽光下發出淡金色的微光。5000畝竹海,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如今已建成了觀光道、迴廊等設施。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跡溪村的千畝竹海不僅是特色,以竹筍為原料的吃住娛更是盡興。萬山翠竹,竹海清涼,水岸竹家,形成了一系列吃竹(春筍、冬筍、竹鞭筍、筍切、筍絲)、住竹(竹屋、竹床、竹椅、竹具用品)、喝竹(竹慮水茶、竹筒酒)等竹文化與體驗活動。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玉版紙藝,天台一絕

▲▲▲

早在9世紀中國就用竹子造紙,比歐洲早約1000年!9世紀李肇《國史補》卷下雲:”紙則有越之剡藤,蜀之麻面,……韶之竹「片戔」。”南宋時我國南方已盛產竹紙,王安石、蘇東坡等都喜歡用竹紙寫字,認為竹紙墨色鮮亮,筆鋒明快,當時受到 許多文人墨客的仿效,從而促進了竹紙的發展。當時出現了用麻竹纖維製成的竹絲、竹麻,織成竹布、竹履、竹冠、竹扇。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到了明代,我國用竹子造紙的技術(指手工)已臻完善。宋應星的著作《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造竹紙中就有詳細的記載:“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之後,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系統敘述了用竹子造紙的生產過程,並附有生產設備與操作過程的插圖。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談起造紙業的歷史,就一定繞不開天台跡溪村。竹子是造紙的主要原料,跡溪村中浩浩蕩蕩的竹海為造紙技藝的發展提供了最穩固的來源,村民們使用竹子手工造紙,造紙業可以說是跡溪村的傳統手工技藝。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跡溪村玉版紙為天台一絕。據考證, 天台玉版紙約生產於唐代,以嫩竹為主材,砟後用石灰醃於水池內一年左右,然後撈出,用蒸制,杵臼搗碎成漿,再用篩網撈成紙張,晾乾即可。通俗的說,這就是台州的宣紙。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至清末民初,跡溪村的造紙業迎來了旺盛時期,跡溪村自古以富裕稱著於一方,有民謠傳:“跡溪本是京城裡,穿鞋著襪讓我嬉,白米乾柴巖骨水”。雖說是山區,但與城裡人一樣穿戴體面。“紙桶一響,吃魚吃鯗”,可見造紙給村民們所帶來的財富。如今,村裡還留有以竹子為原料的傳統造紙土作坊。

清朝時期天台最富裕的村子,數百年過去,如今美成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