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桑麻话,无韵最乡愁。”9月10日,渭南市“我学习·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媒体采访活动走进素有“四圣故里”之美誉的白水县。
为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成果,进一步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这一主线。2016年以来,白水县通过开展村歌传唱、村史编撰和乡愁馆史馆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乡愁乡音乡情的留恋、对振兴乡村文化的热情和对幸福美好的满意度。
一曲村歌 唱响一方乡音乡情
“东川的那个洛水奔流不停,北沟吆那个凤凰向天欲鸣,三面那个环沟一座小山村,乡里那个乡亲谁不爱扶蒙……”走进白水县扶蒙村,朗朗上口的村歌不绝于耳。这一首首村歌宛转悠扬,唱的都是自己村里的人和事,是白水县“村歌村史工程”的主要内容。
2016年末,白水县启动“村歌工程”,计划三年时间做到“村村有村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为主线,组织全县各行政村编写村歌、传唱村歌。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县、镇两级相继成立村歌创作工作指导委员会,邀请乡贤及文化名人,以群众生产生活为基础,突出本村特色,体现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风物等。歌词撰写完成后,及时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由专业人士开展谱曲工作,并指导、教授群众学唱传唱。
经过一年多的推行,目前白水全县全县123个行政村,其中86个村已完成村歌创作和编曲工作,组织群众学习传唱,其余村正在积极推进。通过一首首群众自编自演的时代赞歌,让群众在接受精神文化熏陶的同时,感受邻里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提振建设新农村的自信心和精气神,凝聚起振兴乡村、建设美丽家园的十足干劲和强大力量。
一部村史 传承一方乡土文化
“千年文明西固村,地灵人杰兴古今。”已经70岁的西固村村民孙友柱是《西固村志》的主要编写人,他说:“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实地考证,努力搜集资料,只为编撰好村史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让村民通过阅读村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弘扬正能量,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西固村志》是白水县的第一部村志,历史2年完成编纂工作。全书采用条目体,共22万余字,该志记述了该村有史以来地容地貌、经济基础、文化遗迹、民风民俗等村庄的发展变迁。它祥实地向世人展示了西固数千年发展的历史,是西固人从贫困落后向富裕祥和的小康社会发展的脚印。
为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留住乡愁乡音乡情,深入推进“人文工程”建设,2016年末,白水县启动“村史工程”,计划分批挖掘编撰村史。通过成立村史编撰委员会、组织热爱村史整理和编撰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字功底本村村民、举办村史编撰人员培训班、邀请有经验的编写者讲解村史编撰知识、召开座谈会讨论村史编写情况及征求修改意见等方式落“村史工程”。将文字、图片、实物、文物、视频影像等形式用于挖掘整理村史,充分反映村落有史以来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增进人民文化福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为了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留住乡音乡情,编撰村史书籍,陈列村史实物,像这样深度彰显乡土文化的方式已在白水逐步推开。目前,白水全县已完成了《西固村志》《水苏村史》《雷牙春秋》《汉寨村志》《扶蒙村史》等近20部村史,30余个村形成初稿,其余村正稳步推进。
一座史馆 留住一方乡愁记忆
“乡村桑麻话,无韵最乡愁。”漂泊在外的游子、离别家乡的故人,心底最深处都有一份难以忘怀的乡愁。近年来,白水县以村落固有的历史文化为支撑,开展了乡愁馆建设工程、镇村史馆博物馆传承工程、村史修编工程等,让人们在回忆家长里短中守望互助,在展望新时代美好生活中提振信心,让乡情代代相传、乡愁源源流长。
积极推进村史挖掘整理工作,在有条件的镇、村建立史馆或乡愁馆。目前,建成县镇村三级史馆10个,陕西首个县级乡愁馆--美在白水·乡愁馆;西北地区首个乡愁馆--杜康乡愁馆、尧禾镇史馆、西固镇(社区)博物馆;扶蒙、富卓、支肥、唐寨、水苏等村级史馆,张王庄记忆主体已建成,正在布展。
其中“位于白水县雷牙镇的“美在白水·乡愁馆”,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乡愁馆,该馆以群众的情感体验为陈展思路,设置乡魂、乡音、乡土、乡味、乡情等展区,生动呈现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烈场景。2018年3月2日全面展示白水乡土文化典型代表的“美在白水·乡愁馆”正式对外开放,仅开馆三天,参观群众已超过万人。
白水县将继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提升年活动,以乡村振兴为指导,以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为已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大力发展,推动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建设“五新”白水凝心聚力。
閱讀更多 白水大數據中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