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一座農民城兩代“城裡人” 從龍港變遷看浙江農民“進城”之路

2018-09-25 00:02 | 農村信息報

一座农民城两代“城里人” 从龙港变迁看浙江农民“进城”之路

陳君立 攝

改革開放新事多。農民進城,農民造城,“中國第一座農民城”——蒼南縣龍港鎮無疑是開了全國之先河。

今年68歲的鄭裕灘,是“農民城”的第一代創業者。在他的身上,能看到大部分“老龍港”的影子:文化不高,質樸勤勞。當年“進城”的那一刻,鄭裕灘至今歷歷在目。“1985年2月22日,我帶著全家人搬來龍港,當睡在那棟四層樓房時,以為已經變成了城裡人。”

但事實上,很長時間裡,鄭裕灘都沒有“城裡人”的感覺。剛來時,龍港正處於建城初期,隨處可見坑窪的泥路,在建的房子,雜亂的土坑泥堆……大多數人還是外出打工,與生活在村裡差不多。“回頭看來,我們那時只能算走進了城。”

大兒子鄭國教,隨鄭裕灘搬來龍港時才11歲。相較如今寬闊整潔的馬路、鱗次櫛比的高樓和熱鬧非凡的CBD,他對龍港初期的模樣並未有太多的記憶。鄭國教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末,小型工廠和家庭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雖然大家的錢包變鼓了,但是城市環境和保障體系並不好,沒有城裡人一樣的生活。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汙染嚴重的工廠被關停,公共服務設施逐漸完善,新型城市的面貌嶄露頭角。現在的龍港居民,生病了有醫保,退休有退休金,孩子上學也不成問題。鄭國教自己進入了公職隊伍,兒子入讀優質初中……“我們現在的生活,與大城市的並沒什麼兩樣。”

鄭國教告訴記者,幾天前小妹過生日,一家三代齊聚一堂為她慶生,共享天倫。“父輩們進城是希望能留在城市紮下根,而我們進城則是希望龍港朝著大城市發展,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農民進城,因為城裡有更大的發展天地,更多的學習機會,更舒適的生活環境,寄託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鄭家兩代人的“進城路”,其實是廣大浙江農民進城之路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初期,進城的農民大多是農閒時節出來務工,想呆久也難。城市對他們來說,只是能賺錢的地方,並沒多少“家”的概念。客觀上,要真正在城裡安家落戶,還有許多有形無形的制度障礙。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一些制度藩籬次第消除,“同等待遇”日趨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尤其是新一代的農民,迎著政策陽光的普照湧進城鎮。隨之而來的變化,不光是進城農民的數量與身份,還有城市的接納方式。昔日的農民工,從打工者、外來務工人員變成了新居民……戶籍登記、擇業工作、孩子上學、看病醫保等待遇,大多都有了,就像鄭國教說的,很多方面已與當地居民一樣了。

“外來人口本地化,農村人口市民化”。農民們在城鎮安家立業,成為居民擴容、城鎮繁華的一個重要增量。他們勤勞致富,創業有成……在成就自己、富裕家庭的同時,也為所在城鎮的發展作著貢獻,推動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他們是“造城”“擴城”“強城”“美城”的生力軍。進入新時代,城鎮的大門正更加友好地向廣大轉移就業的農民敞開,定會讓農民進得了、留得下、過得更好。

(原標題《一座農民城兩代“城裡人” ——從龍港變遷看浙江農民“進城”之路》,原作者 蔡希師,編輯 謝甜泉)

一座农民城两代“城里人” 从龙港变迁看浙江农民“进城”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