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D是计算和比较趋势力度的得力工具,缠论中常用MACD的黄白线和红绿柱来辅助判断背驰。
那么,为什么可以用MACD指标来辅助判断背驰?
其实,这是从均线来的。
为了判断背驰,定义了“趋势力度”:前一“吻”的结束与后一“吻”开始由短线均线与长期均线相交所形成的面积(所谓“吻”,就是两条均线相互靠近或交叉)。
在前后两个同向趋势中,当前的趋势力度比上一次趋势力度弱,就形成“背驰”。
趋势力度概念,把对波段趋势的衡量变成了一个平面几何题,只需要比较相应两块围成的面积。
MACD是从均线而来,它本质上就是变形的均线。通过缠中说禅的趋势力度概念,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推论:
推论一:MACD指标中,白线DIF与零轴围成的面积,近似地等于其所对应股价的趋势力度。
白线是什么?按照定义,MACD中的白线DIF是短期均线和长期均线的差。按照一般系统默认的参数12、26、9,DIF就相当于12日均线和26日均线的差,只不过这两条均线比其它均线特殊了一点(就是当天的收盘价占了稍大一点儿份额),因此,在上述推论中只好说“近似地等于”,而不是精确地等于。这就已经有95%以上的准确率了。
DIF在零轴下方,即DIF<0时,短期均线小于长期均线,两条均线呈空头排列。
DIF与零轴相交,即DIF=0时,两条均线相交叉。
DIF在零轴上方,即DIF>0时,短期均线大于长期均线,两条均线呈多头排列。
人们常说,零轴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强弱分界线,DIF、DEA在零轴下方,一般是处于熊市中;DIF、DEA在零轴以上,一般为牛市的中。这一点也不神秘!
零轴,只不过就是短期、长期均线的交叉点!
白线从上方到达零轴就是均线的“死叉”,从下方到达零轴就是均线的“金叉”,均线交叉时发生能量的震荡(由于均线反映了持股的成本,体现了一种意愿,均线交叉就相当于持不同政见者在一起开会,自然是不会平静的),所以黄白线在零轴附近时经常出现震荡行情。
白线向零轴靠近或相交,就是一个“吻”。
白线逐渐远离零轴,表示均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也就是均线的发散过程。
白线达到一定高、低点时,均线过度发散,阳极生阴,从而使它调头向零轴靠近,也就是均线的会聚过程。
白线DIF从零轴附近出发到再回到零轴附近,也就是短期均线与长期均线从一个吻到下一个吻的过程,白线与零轴共同围成的面积就近似地等于短期、长期均线所围成的面积,也就是所谓的“趋势力度”。
由于黄线DEA是白线DIF的9日平均值(当然,按MACD的计算风格,当日的值占了两份),在不太严格的情况下,也可以用黄线(DEA)与零轴所围成面积来比较趋势,进行判断。
计算均线中间围成的面积不容易,用MACD现成指标的图形非常直观,这就是使用MACD黄白线来研判的原因吧。
缠论中还经常用红绿柱子来进行辅助判断,这是为什么?在这里大胆推测一下,我的观点是:MACD指标中,白线用来测量股价的趋势力度;而红绿柱用来测量白线的趋势力度。
白线DIF的面积形成后判断趋势力度,通常比较滞后,容易错过很大一段行情。用红绿柱来研判白线的趋势,就能捕捉趋势逆转的苗头,更加准确地把握股价的高、低点。
推论二:MACD指标中,红、绿柱与零轴围成的面积,近似地等于其所对应DIF(白线)的趋势力度。
如果说白线DIF是股价的短期、长期均线的差,则红绿柱是白线DIF的短期、长期均线的差!!
这是因为,按照定义,黄线DEA是白线DIF的9日平滑平均线,而白线DIF是它自身的1日平滑平均线。所以,白线、黄线就成为白线DIF本身的参数为1和9的两条平均线,这两条线之间“前一‘吻’的结束与后一‘吻’开始由短线均线与长期均线相交所形成的面积”是白线DIF的趋势力度。
所谓MACD指标,红绿柱才叫作MACD,这才是该指标的精华所在。红绿柱MACD=DIF-DEA,是白线和黄线的差,所以,红绿柱和零轴所围成的面积,就近似地等于其所对应DIF(白线)的趋势力度。
概括一下:
1、股价的前后两个相邻的同向趋势发生背驰时,是行情的一个拐点,这个背驰可以用DIF(白线)与零轴围成的面积来辅助判断。
2、前后两段相邻的同向DIF(白线)发生背驰时,是白线的一个拐点,是股价可能发生背驰的预警点,这可以用红绿柱与零轴围成的面积来辅助判断。
由于白线是快、慢两条均线的差,所以,白线的拐点通常对应了快速平滑均线的拐点。注意,红绿柱背驰,显示出白线的拐点时,白线本身可能还在上升,只是上升的速率开始趋缓,但是,在拐点处,股价却达到了阶段性的高、低点。因此,红绿柱的背驰经常对应了股价的阶段性高、低点。这也是我们平时经常用红绿柱背驰,买小卖小,来确定买卖点的一个原因。
绕来绕去说了这么多,探索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我将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研究均线,研究缠论,研究如何去应用。
想学习更多的股票经验和技术分析,可以关注公众号(越声擒牛ysjfh953),还有更多战法等着你去学习!
(本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时应审慎评估)
閱讀更多 投資快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