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那个硝烟弥漫战火连天的动荡岁月里,在中原大地出现了大量刻有神秘文字的“龙骨”。原本是救人治病的普通药材,却因为上面惊现神奇的刻字而引发世人好奇的目光,那么这些来自地下的药材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价值和密码呢?为了得到这些世间罕有的带字“宝贝”,各种势力开始陆续登场,并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明争暗夺。那么明明一种普通的药材为何会一夜之间变得如此炙手可热?它们究竟是怎样的宝贝?
1899年的10月,一个金石学爱好者王襄和书法家孟广慧两个人一起来到天津西城门外的一个小客栈会见一个叫范寿轩的古董商人。这范寿轩和王襄是老乡,山东同乡。几天前托人给王襄带话说刚才河南带来一批龙骨要还是不要?人们一听就会感到可笑了,世间没有龙,哪来的龙骨?所谓龙骨就是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和龟甲的化石。
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中就对龙骨的药性和针对的症状有所描述。不过当时人们对这个龙骨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只知道它能够镇静,安神。经过一千多年的临床和实践摸索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人们对龙骨的药性和治疗症状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使用,所以龙骨在民间作为一味中药被广泛的使用。
既然龙骨是一味中药怎么会引起想范寿轩这样的古董商人感兴趣呢?因为范寿轩手上的这个龙骨与以前的龙骨不一样,在龙骨上有很多用刀刻画的痕迹很像是一种文字。所以范寿轩就称他手里这个龙骨叫骨板。当着范寿轩托人带消息告诉王襄的时候,书法家孟广慧在场。他以一个书法家的敏感告诉王襄说,这种带字的龙骨很有可能是古代的简策,也就是古代文献。所以就怂恿王襄不妨去看看。
二人就如约来到了天津城西一个叫马家店的小客栈,三个人一见面寒暄了一阵范寿轩就打开了一个柳条箱将他带来的龙骨让王襄和孟广慧过目。二人一见这龙骨,立刻就被这龙骨吸引住了,只见这龙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动物的肩胛骨,还有各种残破的活着是完整的龟甲片。让这个王襄和孟广慧诧异的是,无论是兽骨还是龟甲上都可以隐隐看到刀刻的痕迹。二人一致认为这是“三古”的遗品。所以他两确定了刻在龙骨上文字的价值,所以立即准备收购这些龙骨。当时范寿轩就提出一两银字买龙骨上面的一个字。二人无奈,只能凑了几两银子买了几个很小的龟甲残片。而后范寿轩就拎着他的柳条箱直奔北京而去,去北京找一个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这国子监是清政府主管教学的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又是国立的最高学府。王懿荣是光绪六年的进士,曾经三次出任国子监祭酒。
一个文物贩子找国子监祭酒干嘛呢?这说来非常偶然。1899年盛夏,王懿荣染上了疟疾,找医生看病开了方子让家人去抓药,王懿荣在方子上看到一味药叫龙骨,感到好奇打开药包一看,所谓龙骨就是无非就是捣成一公分大小的龟甲碎片。让王懿荣感到诧异的是在这一公分的龟甲碎片上居然刻着字。王懿荣可是当时名闻朝野的金石学专家,书法家和古董收藏家。他以专业的眼光一看就认出了这是一种文字,可是他这位古文字研究专家却不认识,不过他可以准确的判断这一定是比金鼎文和石鼓文更古老的一种文字。
这个发现让王懿荣兴奋不已,他立刻来到药店就问这药店老板这带字的这个龙骨哪来的?老板也解释不清楚,说是中药贩子在农村收购的。他就把药店的所有带字的龙骨都收购了,然后跑遍北京城所有药店带字的龙骨统统收购,并且对各位老板说以后只要有这样带字的龙骨我全收购,并且承诺,一两银子一个字。其实这龙骨在农村的收购价格非常低廉,六文钱一斤,六文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块两毛钱左右。过去用斤去收购,现在论字去收购而且一两银子一个字这简直就是天价。
这个消息很快就让范寿轩得到了,他立刻就跑到河南乡下去收购这些带字的龙骨。不久这范寿轩就收购了一批带字的龙骨。他没有直接找王懿荣,而是找他的老乡王襄。为什么范寿轩要舍近求远呢?这就是一个商人的精明之处,他要弄明白为什么这个带字的龙骨这么值钱,它得价值究竟在哪里,它究竟是不是这么值钱?于是就找到了王襄,王襄是金石学爱好者,果真,范寿轩的目的达到了。通过王襄和孟广慧的嘴,他确认了这个龙骨的确值钱。虽然王襄,孟广慧囊中羞涩买不起他的龙骨,这也是他早料到的事,并不感到遗憾。他收拾好这包龙骨来到了北京城直奔王懿荣家而来。王懿荣一见他这龙骨,大喜过望,全盘收下。这范寿轩一下挣了三千两银子。
这种消息在古董行传的非常快,不久又有一位姓赵的的商人带来了三百多块龙骨,王懿荣依然全部收购。陆陆续续,王懿荣通过古董商人收集了一千五百多块龙骨,从此这龙骨不再叫龙骨合称“甲骨”,甲骨文上的文字被称作“甲骨文”。围绕甲骨文的研究,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甲骨学”,而王懿荣就成了甲骨学之父。
由于王懿荣高价收购甲骨,使得甲骨的价格飞涨。倒买倒卖甲骨成了很赚钱的生意。在上个世纪初,中国各地兴起了收购甲骨的热潮,一些文人学士和商人贩子纷纷加入了收购和倒卖甲骨的行列。他们并不是向王懿荣那样对古文字有兴趣,他们是看中了看好甲骨的商业价值,不久境外人士也参与了甲骨的倒卖和收购,由于外国人出价高,所以大量的甲骨开始流失海外,造成了名族的巨大损失。
以上就是甲骨文的故事。
关注小豆,小豆带你们看历史,说中国文化。
閱讀更多 小豆說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