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内,有“四大元老”之称,分别为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
前面三位元老,历史客栈都介绍过了,今天再来介绍最后一位:李石曾。
相比另外三位,李石曾的名气可能是最小的,但他的出身却是最高的,有多高呢?四个字——无以复加。
李石曾的父亲叫李鸿藻,是同治皇帝的老师,历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死后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正。请注意“文正”这个谥号,堪称中国历史上级别最高的谥号,在大清276年的历史上,只有8个人得到了这个谥号,比如曾国藩。
另外多说一句,李鸿藻和李鸿章名字只差一个字,很多人误以为他们是亲兄弟。实际上,李鸿藻是河北高阳人,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二人是一对出了名的政敌,李鸿藻主战,李鸿章主和,要论级别,李鸿藻还要高过李鸿章。
1881年,李鸿藻生下了小儿子李石曾,那年李鸿藻已经61岁高龄了,老来得子,自然视若珍宝,给了他最好的教育条件。
1901年,20岁的李石曾去了法国留学。虽然家族显赫,但李石曾很争气,立志不花家里的一两银子。那么,李石曾是怎么解决的呢?可能谁都想不到——卖豆腐。
李石曾把国内制作豆腐的全套手艺引起巴黎,开了一家李氏豆腐厂,工厂需要工人,李石曾就从高阳老家招来三十多个会做豆腐的老乡。
有人劝李石曾说,用本地工人多好,法国人文化水平高,还能方便打开销路。但李石曾却说:“我招的都是不认字的老乡,我就是让他们从基础文化学起,送他们八个字:勤于工作,俭以求学,我要把豆腐厂当成国内同胞来海外勤工俭学的实验田。”
所以,李石曾被称为中国勤工俭学第一人,当之无愧。
李石曾做的豆腐在法国大受欢迎,让法国人大开了眼界,也给李石曾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有了钱,很多人劝他置地买别墅,但李石曾却说,这些钱我不会私用,我有其他用处。什么用处呢?借给孙中山。
孙中山当时正在筹备革命,干革命离不开钱,孙中山正在为钱发愁的时候,认识了张静江,又通过张静江认识了李石曾,李石曾说:“你随时需要,随时拍电报,我随时打款。咱们约定,你电报写A,我就打一万大洋,写B,打两万,写C,打三万。”(也有说是张静江想的办法)
孙中山刚开始还以为李石曾说的是客套话,等他确实需要钱的时候,就尝试着给李石曾拍电报。李石曾二话不说,就根据孙中山电报上的英文字母给他打了款。
后来,孙中山革命成功,曾对人说:“民国的建立,有李石曾很大的功劳。”
除了资助孙中山革命,李石曾还有一个重大的功劳,就是资助留法学生。
1912年,李石曾和蔡元培、吴玉章等人成立了留法俭学会,组织国内学生赴法勤工俭学。1918年6月,毛主席和蔡和森到北京,运作湖南学生赴法留学事宜,毛主席就专门找到李石曾,说明情况。李石曾大方地说:“只要润之需要,尽管找我,倾家荡产所在不惜。”
当年赴法勤工俭学的意义有多大呢?看看出了多少人才就知道了——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和森、李立三、王若飞、李富春、李维汉、何长工、蔡畅、向警予……
建国后,毛主席到天津视察时,还对人说,李石曾先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留法人才,不然就撑不起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也有李石曾先生的贡献。
李石曾对中国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贡献。1924年10月,冯玉祥把溥仪一家人赶出了紫禁城,并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整理紫禁城的文物。那么,由谁来出任委员长呢?冯玉祥说:李石曾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父亲是清朝名臣,对紫禁城非常熟悉,他本人又是同盟会元老,两边都可靠。
正是在李石曾的主持下,紫禁城的文物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保护,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大门上高挂着的“故宫博物院”的题字,就出自李石曾之手。因此,李石曾也被公认为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
1973年9月30日,李石曾在台北病逝,享年92岁高龄,善终。
閱讀更多 歷史客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