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青海祁連山隱居著一群唐朝軍旅後裔,沿襲母系傳統,與世隔絕千年


對於長期生活在都市的人們而言,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夢寐以求地方,那裡屋舍儼然,雞犬相聞、怡然自樂、和平恬靜,沒有工作的壓力,沒有生活的煩惱,沒有世俗的紛爭,可以不問世事,一切都是那麼和諧。於是國內便有了以桃花源為名的旅遊景點,其中以重慶酉陽的最為有名,正如其宣傳語: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你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那麼在這裡我想修改一下,世界上有三個桃花源,因為青藏高原的門源也有一個。

青海的桃花源位於門源縣東部仙米國家森林公園內,它隱藏於群山之間,村子裡住著一群與世隔絕的華熱藏族內胞,這裡雖然並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但很多方面卻非常相似,比如村子與外界相通需要經過一個隧道,正如陶翁筆下“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青海桃花源原名東旭村,距門源縣政府浩門鎮80公里,海拔超過2300米,村子裡總共有33戶133人,因周邊山勢如駱駝伏臥,故此地稱“駱駝曲流”,為門源古八景之一,也是仙米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景點。


村子裡人不多,全都是隱居於此的華熱藏族同胞,以前村口並沒有隧道,進入村子需要翻山越嶺,所以他們與外界接觸極少,一直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後來為了改善裡面的生活條件,方便村民進入,特地在山口修了一個進村的隧道,因此也更有桃花源的意境了。

華熱藏族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據歷史記載,他們是吐蕃管轄的華茹軍旅後裔,華熱原是華茹的轉音,意指英雄的軍旅,後演變為部落名稱。在松贊干布時代及唐代由青海阿尼瑪沁雪山腳下東征而來,留居在門源等地。

對於華熱藏族,史料中是這樣描述的:“西面的峰如明月,秀麗壯觀;南面的峰如群龍飛舞,蜒蜒起伏;北面的峰如天宮白玉,璀璨奪目;東面的峰如水晶玻璃與藍天賽碧;中間的峰如帝釋天鎮立在世間。”華熱藏族長期身處群山幽閉的林區,歷經宋、元、明、清,與當地羌、吐谷渾、鮮卑、蒙古、漢人的交往融合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民風。


從唐代英勇善戰的軍旅,他們化劍為犁而隱居於此,距今已有千年歷史,華熱藏族在這塊秀美如莊子寓言、雋永如唐人絕句、幽靜如陶翁筆下桃花源的夢境裡,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勤奮耕耘,傳唱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歌謠。

村子裡四面環山,古樹參天,鳥語花香,環境極好,當地人靠山吃山,吃的主要以牛、羊肉為主,還有就是山上的各種菌類、野菜、山珍、野生動物、果子,同時也種植一些青稞和蔬菜,由於地廣人稀,所以也不存在糧食緊張的問題。

村子裡不但有金戈鐵馬的記憶,更多的是蔥蘢茂盛的詩情,葆有了譽為“三絕”的“華熱藏族服飾”、“華熱民歌”、“華熱婚禮十三說”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華熱歌舞被人們稱之為“凝固的格薩爾史詩”、“珍貴的原生態文化遺產”。相傳珠固大峽谷中,有格薩爾王愛妃珠牡居住的地方。珠牡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王妃,她在三道峽被格薩爾王圈禁的歲月裡,聞天籟鳥鳴,觀雲飄鷹翔,創作了美麗的華熱歌舞,將歌曲教給了這裡的人們。


華熱藏族雖然也屬於藏族,但卻有不少屬於自己的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華熱藏族保留了諸多母系社會的遺風,比如:婚前的自由交往戀愛議婚儀式由舅舅作主,迎親時會對新郎進行潑水懲罰,婚宴上居於最尊貴位置的不是父親而是舅舅,還有新婚夜男女不同房、婚禮後新娘不住夫家等規矩。華熱藏族的婚禮獨具風采,歌聲、美酒、哈達,富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隨著社會的發展,村子裡與外界修通了公路,也加強了與外面的聯繫,當地村民也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環境還是原來的環境,但村民卻可以享受更多的現代生活,家家都買了電視,通了網絡,用上了手機,孩子們也可以走出大山,去學校學習科學文化,有的還學會了自行車。

現在的高原桃花源已經被開發成旅遊景點,裡面設置有牧家樂,可以吃飯可以住宿,用餐主要以牛羊肉系列、糌粑、奶茶、尕面片和就地取材的野蘑菇、柳花菜、羊肚菌等山野菜為主,極具民族特色,是美食者的福地。門源油菜花開的時候是旺季,錯開旺季,這裡景美人少,依然是世外桃源一樣的人間仙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