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苟曉龍:我的“明師”情結

專題·公費師範生 | 苟曉龍:我的“明師”情結

本文約4000字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专题·公费师范生 | 苟晓龙:我的“明师”情结
专题·公费师范生 | 苟晓龙:我的“明师”情结

苟曉龍

北京師範大學2011 屆公費師範生,曾獲國家獎學金、校十佳大學生等榮譽,現為陝西省寶雞市渭濱中學數學教師,省級教學能手,校團委書記

明師,是我的追求。

所謂明師,賢明之謂,自己活得明白,並能使人明白。

很慶幸,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明師。

1

我的明師們

我人生的第一位明師其實不是老師,而是一名軍人,他是我進入高中時的軍訓教官。我到現在都清楚地記得他自我介紹的第一句“我叫職素會”,語氣、聲調都清清楚楚。

職教官是第一位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給我啟蒙的老師。在站軍姿、休息、班會等時間內,他會給我們講他所理解的人生意義、接人待物的原則等,原話已不記得,但影響卻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裡。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在高二被評為“十佳學生”製作展板寫座右銘時,我寫下了“人,不為一己而生”;在大學時,我對自己未來要從事的教師職業給出了“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己”的定位。

可惜,他僅僅帶了我們三天,就收到軍校錄取通知書,前去報到了。對他來講,這當然是好事,對我來講,不能多受教誨,甚是遺憾。

我的第二位明師是我的高中老師,首次接觸是在職教官之前,真正的影響是在日常當中。但曾答應過他,不提此事,所以就不寫了。心中感恩,永遠銘記。

我的第三位明師,是我的大學輔導員—魏煒老師。她的做事風格深深地影響了我。可以說,魏老師是我所認識的大學輔導員裡最好的一個,沒有之一。她用了兩三天時間,就把全年級一百六十多人的名字全記住了。大二時,在她的指導下,我和另外兩位同學策劃組織了班級教學大賽。比賽結束,評委點評時,李建華老師說:“這是我參加過的同類活動中,組織得最好的。”李建華老師是我的導師(當時還不是),也是我的偶像。當聽到這句評語時,我內心裡除了自豪和興奮,更多的是感慨。正是魏老師對活動質量的高度重視,才促成了這次活動的圓滿成功。

正是很多次這樣的經歷,我逐步形成了“只要是對大家成長有利的活動,就一定要竭盡全力地辦好”的理念。在這些經歷中,我也感受到,因自己的努力,讓別人有所成長、收穫快樂,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的第四位明師,是我的導師—李建華老師。每當提起李老師,我心中的感覺就特別複雜—欽佩、羨慕、感恩、愧疚……

欽佩與羨慕,是因為他卓越的學識與能力和那對教育發自肺腑的熱愛。他對數學、數學教育、教育哲學等有著很多真知灼見,每次與他交流,都有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之感。他一直在踏踏實實地做數學教育,從小學到大學,他都在努力探索。

李老師主動要求為師範方向的本科生開課,周課時數是學校規定的副教授課時數的幾倍。他一上課,就爆發出一種感染力,那是他對數學和對教育的熾熱情感的自然流露,沒有絲毫表演,就如他對一條數學定理的評價“這是多麼的天然”。

感恩自不必說,能成為李老師的學生,三生有幸。

愧疚,則是因為自己的愚鈍與懶惰,至今在教育和數學教育方面都沒有做出什麼真正有價值的成績,自己也沒有取得足夠的成長。

大學期間,我還遇到了很多明師。比如德高望重的張英伯老師,她不只是在大學期間關心我,畢業之後也一直關心著我的發展。張老師退休之後仍然活躍在數學教育一線,在數學精英教育領域做出了大量探索。

再比如只聽過他一節大課卻讓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的趙希斌老師,他所說的“教育,要站在人的高度思考問題”,他所做的種種教育實驗和觀察,充分展示了什麼叫“明師”……

工作之後,對我影響最大的明師是“教育自由談”等公眾號。讀這些

公號裡的文章,我每每振聾發聵。

生而有幸,不斷得遇明師。

专题·公费师范生 | 苟晓龙:我的“明师”情结

2

我的明師之路

寫下這個標題,就有點慚愧了,我離明師差得還很遠,這一輩子也不一定能達到。但目標總是要有的,實現不實現暫且不去管,努力就好。

我的明師之路第一步,邁開在大學校園裡。

當時那一步,是迷迷糊糊的,自己其實不知道自己在邁向哪兒,只是有幸在明師的影響下,方向並沒有大錯。

當時主要投身兩件事,一是學好數學,二是做好各項活動。

我本不擅長數學,高考志願選擇數學,僅僅是覺得作為教師,數學專業可能好找工作。這不尊重個人興趣和特長的選擇,直接結果就是大學過得很辛苦。

我在大學期間,特別是課業最重的大二、大三階段,付出了比高三都大得多的努力—每天都去鎖門最晚的教學樓自習,直到樓管大叔來催,包括週末。以至於宿舍同學提意見—早點回宿舍。

萬幸的是,辛苦的努力得到了一些回報,我的專業課學習還算不錯(一等獎學金沒落空過),也得到了幾位老師的肯定。對數學的理解也算是有所提升,剛剛達到我所認為的數學教師所應達到的最低水平。然而,終究還是學得不好,很多核心問題還是不能很好理解。前些天讀到裴光亞老師的文章《作為中學教師, 我們為什麼讀大學?》,如芒在背。

做活動,主要是班級活動和支教。我是班委,在魏老師的影響下,我就想和其他班委一起,為大家的成長做點事。幸運的是,我們班委非常團結,想法一致(魏老師功不可沒),做了很多事情。支教也是抱著為當地學生成長做點真正有用的事的想法去的,從中我們收穫也很大。我自己最明顯的轉變,是從一個在班會課上發言都會腿打顫的“菜鳥”,變成了一個可以在公眾面前激情演講的人。真的是“在成就他人中成就了自己”。

我的第二步,邁在工作初期。工作之初,我就制定了目標,要為學生的真正成長而做出努力。這裡面的關鍵是“什麼是真正的成長”。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也在不斷地變化。

考慮到自己學生的特點,剛開始的時候,我認為真正的成長是形成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我儘量創造一些需要學生主動學習才能完成的任務。

後來,我的想法慢慢轉變為,成長是指學會尋找人生的意義,並知道如何做出適當切實的選擇。因此,在教學中,相關的討論話題就多了起來。

然而,這些目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如何才能更快地和學生建立有意義的溝通,如何才能防止自以為是地給學生做出事實上不當的指導,如何準確地評價自己的工作……

比如,當班主任時,剛開始和學生談話,對有些內心世界獨特的孩子,我往往需要半小時,才能和他建立起信任關係,才能開始有效溝通。有時候,學生會說我講的話,好像很深奧的樣子,可惜聽不懂。於是,我告誡自己,萬不可自以為是,要虛心學習,萬不可自限於教師的視野,要廣泛涉獵。到現在,有所進步,在指導學生時得到的認可越來越多。

曾經有學生在留言板上稱我是他“最敬重的老師”,有學生畢業之後專門回來給我鞠躬。不帶班主任之後,依然有很多學生來和我討論人生的選擇等問題。然而,我至今都沒有形成令自己滿意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系統,面對很多關鍵問題,仍然無法形成系統而準確的判斷,對有些學生面臨的狀況,依然有無力感。

我的第三步,邁在2019 年參加教學能手評選期間。這是我第三次參加教學能手評選。前兩年也認真準備了,但都沒有走出區賽。賽後反思,發現主要是因為閉門造車,陷入了思維閉環。於是在2019 年,我先是再次瀏覽了近三年的《中學數學教學參考》和《高中數學教與學》等雜誌,選擇重點文章細細讀,再以重點文章的參考文獻和關鍵詞為起點,不斷拓展文獻閱讀範圍。然後結合自己的思考,找身邊的教學專家交流討論。最後才開始備課。備課中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就再回到查文獻和與專家討論環節。就這樣,從開始準備到省賽結束,歷時四個月。看成果,取得了省級“教學能手”的稱號;看成長,教學風格與教學思考發生了重大變化。然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從以前對自己教學能力的盲目自信,變為現在的戰戰兢兢—越學,越發現自己的無知與低能。不過,這種戰戰兢兢,應該是明師必備的吧。

明師之路,道阻且長,我才邁出去三步,“明”字的第一筆都還沒寫出來。不過,不管路有多長,一步一步往下走就是了。

专题·公费师范生 | 苟晓龙:我的“明师”情结

3

渴望更多明師

之所以渴望明師,是因為我發現學校裡不缺教學能力突出、師德高尚的老師,甚至有些學校裡還有很多知名教師。然而,能真正對教育現象做出準確分析,對教育問題做出精確診斷,對學生髮展做出正確指引,對自我發展進行準確自省,對身邊同行做出準確引領的明師,還很少。太多的教師慢慢而不自知地陷入了自我封閉、自以為是。而我自己也惶恐地意識到,自己也有自以為很謙虛清醒實則驕傲糊塗的傾向。

倘若為師者不以明師為目標,何以對得起人師之名,何以對得起將信任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學生?倘若明師太少,會有多少孩子因此錯過自我覺醒的機會,錯過自我發展的機會?

因此,我渴望更多的明師。我期望在每一所學校,都能有為數不少的明師。他們,能夠發現真正的教育問題,不被偽命題牽著走;能夠關注學生的真正成長,不被表面的業績牽著走;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成為明師,讓教育充滿科學精神與人文光輝。

成為明師,我們共同的目標。

文章來源 | 《中國教師》雜誌2019年第10期

圖片來源 | 作者提供,網絡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北京師範大學

承辦: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郵發代號:82-113

國內總髮行: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CN 11-4801/Z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2051

▌合作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