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貸款,無需求人,幫你解決燃眉之急!
網絡貸款,無抵押、無擔保,即貸即用!
(記者 郭佳)近年來,網絡借貸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部分不良網貸平臺通過虛假宣傳、降低貸款門檻等手段,誘導借款人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甚至為此背上高利貸。網貸隱患逐漸顯現,不論是借款人網貸時遭遇欺詐,還是盜取他人手機辦理網貸,都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近日,記者就市民對網貸的看法進行了走訪調查。
案例鏈接
盜用同事手機辦理網貸
周某和張某同在西寧市海湖新區一單位任職,雖是同事但兩人平日裡的交集卻不多,各自的生活也算過得“滋潤”。然而因微信上的“微粒貸”,打破了兩人平靜的生活。
事情要從頭說起,2018年10月初,張某的手機微信收到了“微粒貸”自動扣款提示,這讓從未辦理過網貸的張某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手機從沒丟失過,微信號也未被盜用過,怎麼會無緣無故“被網貸”。一年時間過去了,每個月的網貸自動扣費讓原本不富裕的張某入不敷出,為了擺脫這一困境,他向警方尋求幫助。
今年10月22日,張某到西寧市公安局城西分局彭家寨派出所報案,稱有人盜用其手機微信,通過“微粒貸”貸款41000元。接案後,民警查看了張某的微信轉賬記錄,未發現異常。與“微粒貸”“財付通”客服聯繫後,得到的反饋是張某通過微信在網貸平臺於2018年9月先後4次共貸款41000元,並向另一個微信號多次轉款共計41000元。
民警通過調查走訪得知轉款41000元的微信號為周某所有,將其傳喚至彭家寨派出所。經訊問,犯罪嫌疑人周某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他交代在發現同事張某新換的手機沒有設置手機密碼和支付密碼後,在2018年9月4日趁張某去其他部門將手機放在辦公桌抽屜內充電之際,用張某的手機微信通過“微粒貸”申請了1萬元貸款,網貸轉賬留的是其所有的另一微信號,之後將張某手機上的操作痕跡刪除。心中忐忑不安的周某在看到張某事後沒有任何發現時,膽子大起來了,後又通過張某的手機微信連續辦理3次網貸,網貸所得的41000元全被其用來償還其他網貸借款。
目前,犯罪嫌疑人周某因涉嫌信用卡詐騙已被城西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辦理網貸被騙
11月16日,西寧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接到一名大學生的報警電話稱,前不久,其家中發生變故急需用錢,但辦理銀行貸款不能及時到賬,便想辦理網貸。其點擊鏈接下載了一個以“中國平安”為前綴網貸APP,對方表示他的徵信有異常,需要刷6000元的流水提高徵信,還需要5000元的手續費,不過承諾放款時會將這11000元一併歸還,當他轉錢之後,對方又稱需要8000元的保證金。此時,他才懷疑自己被騙了,給對方打電話,已無法接通。
目前,西寧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已受理此案,正在偵辦之中。
調查:大多市民不認可網貸
你知道網貸的危險嗎?如果急需用錢,你會選擇網貸嗎?接連幾天,記者上街採訪了數名市民。
11月14日,記者在西寧市城西區虎臺小區附近採訪了市民劉玉霞,她告訴記者,退休後一直在家帶孫子,自己有退休工資,沒有辦理貸款的需要。她不太熟悉智能手機,也不太懂網絡,更不熟悉網貸。對於辦理貸款,她認為選擇銀行貸款比較靠譜。
正在讀大學的吳愛霞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現在讀大一,沒有特別需要用錢的地方,如有需要會向父母說明情況讓他們幫忙,或自己做兼職賺錢,但絕不會網貸。通過新聞媒體報道,我知道有些網貸平臺不規範,借款人容易掉進違法人員設計的陷阱,有較大的危險性。”
11月18日,西寧市城東區市民周先生告訴記者,據其瞭解正規網貸平臺對借款人的收入和還款日期有一定要求,貸款額度依據借款人的收入和現有存款決定,利率一般較低。非正規網貸平臺要求就相對寬鬆,借款人僅憑身份證就可貸款5000元至50000元不等,審批程序少、辦理快,因此備受一些急需用錢的借款人青睞,但會產生高額利息,一旦違約借款人除了要支付高額利息和滯納金外,還容易掉進網貸陷阱。
在隨機採訪中,不乏有中老年人、上班族和學生,大多數人不認可網貸,始終認為“天上不會掉餡餅”,不僅容易被騙,還易掉進違法人員設計的陷阱。非正規網貸平臺易涉嫌刑事犯罪,特別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敲詐勒索、詐騙、故意傷害等,導致借款人需要支付高額利息、手續費和滯納金的同時,致使其個人信息被洩露,甚至受到暴力威脅。
提醒:申請貸款需到正規機構
網貸平臺藉助互聯網的優勢,讓借款人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貸款申請,並在短時間內受理發放,但隨之出現了不少問題。
城西公安分局彭家寨派出所民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如何申請貸款向廣大群眾給予提醒:需要申請貸款時,應到正規貸款機構申辦,正規貸款機構都是公開營業場所,有公開聯繫方式和營業執照等。辦理貸款時還需要相關手續,比如申請人的身份證明、工作證明……一切工作都是循序漸進的,借款人的徵信有異或手續不全時,應到銀行諮詢並辦理,切莫因貪圖方便和快捷,落入不良網貸平臺的陷阱。正規貸款機構不要求借款人在申請貸款前支付任何費用,如遇網貸詐騙第一時間保留證據,並及時向警方報案。
閱讀更多 青海法制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