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姜昆、李金斗領銜“首屆非遺相聲大會”,對行業有哪些積極影響?

觀天下39648853


姜昆、李金斗這幫人所搞的“首屆非遺相聲大會”帶來的唯一積極影響,就是讓主流相聲更團結,卻離民眾越來越遠了。

“首屆非遺相聲大會”就是蹭德雲社的熱度

12月8日,由姜昆、李金斗等領銜的“首屆非遺相聲大會”開幕,將進行為期6天的表演,有30多家演藝團體,100多位相聲演員共同參與,堪稱相聲界的一大盛會。


其中有點名氣的相聲演員有高曉攀、曹雲金、何雲偉、苗阜等等,其他大部分人都不認識,從來沒聽說過他們的名字,不知道什麼來頭。

郭德綱走紅之前,相聲已經快失傳了,都沒聽說姜昆搞過類似活動,而現在相聲復活,卻有各種各樣的活動蹦出來了。他們之所以搞“非遺相聲大會”,就是在蹭德雲社的熱度。


都知道是郭德綱把相聲帶火了,現在張雲雷的粉絲又在舉辦“非遺在身邊”的大型活動,帶動了廣大網友參與的積極性。

這個時候,不甘落後的姜昆便出來搞了這場非遺相聲大會,但他們這不是賣票,而是有政府補貼的。

姜昆他們明明借了德雲社的東風,光明正大要撥款,但卻不把德雲社放在眼裡,不承認這股東風是德雲社刮來的,這點其實挺可恨的。

促進主流相聲演員更加團結

本次相聲大會主流相聲演員基本上全來了,是目前絕後的團結,比“反三俗”運動來的人還多,不得不說又是德雲社的功勞。

非主流相聲裡只有德雲社一家獨大,能開商演,自食其力,名利雙收,而其他團體都是苟延殘喘。這種情況下,主流相聲演員得更加緊緊團結在以姜昆為首的曲協周圍,生怕丟了自己的飯碗。

姜昆說幹什麼都是一呼百應,立馬出來一大批年輕相聲演員,一切都是心甘情願,聽從安排,不敢有任何怨言和反抗,否則就怕沒飯吃。

相聲的繁榮其實就是虛假繁榮,只有德雲社賣的出去票,其他人沒有底氣,更沒有實力。即使百般不情願,但為了生存只能忍辱負重,苟且偷生,說著自己也不喜歡的教育、歌頌類型的段子。這種情況對相聲的發展並沒有好處。

有很多相聲演員為了餬口已經沒有底線了,創作不出來與時俱進、很接地氣的相聲,他們只能抱團取暖。

主流相聲越來越脫離民眾

主流和非主流之間的矛盾,導致很多喜歡郭德綱的人對姜昆他們都有意見。

本來印象就不好,前段時間姜昆帶領的曲協,竟然不分青紅皂白惡意抹黑張雲雷,更是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反感。現在的曲協已經嚴重喪失了民心。

儘管他們一直在蹭熱度,舉辦首屆非遺相聲大會,但網友對他們並不感興趣,也不願意去了解,即使是贈票的,也沒人去看。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經把觀眾的心傷透了。


從今往後,聽相聲只聽德雲社的,聽京劇只聽張雲雷唱的。任憑姜昆他們怎麼折騰,都捕獲不了觀眾的心,反倒離觀眾越來越遠。

這樣看來,姜昆所舉辦的“首屆非遺相聲大會”類似的聚會是毫無意義的,就是勞民傷財,浪費國家資源,不如多做些有意義的事。


R娛記


首屆《非遺相聲大會》12月13日晚,已經圓滿落幕。據悉演出陣容非常強大,各路相聲大咖雲集姜昆、戴志誠、李增瑞、趙偉洲、李金斗、王謙祥、劉偉、馮鞏等上百位知名相聲演員登臺獻藝,堪稱主流相聲界的盛宴。由此可見,主流相聲界有著強大的號召力,老中青相聲演員齊聚一堂,促進今後相聲事業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此次活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場演出,劇場坐滿了觀眾能容納1100人。從票價上來看,這次演出活動並不是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是以弘揚相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繁榮相聲事業、繼承非遺文化為目的,起到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此次《非遺相聲大會》是由中國廣播藝術團主辦,中國廣播說唱團承辦。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花50塊錢就可以看見這麼多的相聲明星大咖,確實很值,這還真得感謝國家對相聲行業的大力支持。根據《北京青年報》記者報道,這是由國家非文化遺產專項資金支持的活動。今年是首屆,看來今後每年都會看到50元一場如此規模的相聲盛會了,對於觀眾來說,這是個好事。雖然《非遺相聲大會》已經落幕,但在筆者看來,還是有一些遺憾的。

遺憾是,如此空前的主流相聲界盛會,沒能真正的實現相聲市場化,依然靠國家專項資金來扶持。這意味著主流相聲市場缺乏競爭力,類似《非遺相聲大會》這樣的活動,依舊不會依靠市場生存。如果類似活動今後常態化,也就意味著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那麼筆者認為:今後不如讓類似活動市場化,又能宣傳非遺相聲文化,又解決了資金問題(不向國家要一分錢),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其二,此次活動德雲社依然缺席。筆者總覺得相聲盛會缺少了德雲社,猶如畫龍少了點睛之筆,似乎也就是少了幾分神韻

。德雲社,雖然不是相聲的開創者,但如今至少是商業相聲的領路者。

這一次《非遺相聲大會》,對於主流界相聲界的影響應該比較深遠,但對於同行德雲社來說,基本沒有任何影響。因為曲協的相聲理念與德雲社的相聲理念完全不同,曲協認為:相聲不能一味地向票房看齊,不能一味地向流量看齊,不能一味地迎合觀眾(有補貼)。而德雲社作為商業相聲的領頭羊恰恰相反,每次商演的票都會售罄,德雲社的招牌是自帶流量的,演出內容比較接地氣,迎合了大部分觀眾的需求。這可能也是德雲社不能參加《非遺相聲大會》的原因之一。

我們看,電影可以分成商業電影和文藝電影。商業電影賺到錢後,自然就會帶動文藝電影的發展。其實相聲同樣也可以分成商業相聲和文藝相聲,兩者並存並不矛盾。商業相聲必須依靠票房生存,當商業相聲火了,自然會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2005年德雲社火了後就是個例子,雖然德雲社總被同行批評,但不可否認相聲行業今天的火爆,有德雲社一大半的功勞。

最後筆者希望相聲界有一天能夠真正的團結一致,共同將我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真正做到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不知大家是如何看的呢?


明辨是非123


提問者所附三張照片裡的三個逗哏演員、乃是三個相聲界的特殊人物:曲協主席姜昆、侯耀華愛徒何三雲偉、以及另一位叫宋......什麼來著?

郭德綱的經典作品《我要反三俗》裡頭,有一個很出彩的人物叫宋大德,極盡醜態。在郭德綱單口《濟公傳》裡、也偶爾冒出了這個名號——一個滿口謊言的小人物,可見“宋大德”在郭德綱內心深處還是很惦記的——只因為當年(2006年)那個“反三俗”大會正是這位濃眉大眼的“先生”撮合成功的。

實話實說,我雖然酷愛相聲、但這個所謂“首屆非遺相聲大會”節目真沒看過——也沒興趣看。勾不起“慾望”的原因很簡單、曲協這些年沒什麼值得期待的作品和演出,尤其在去年辦的“首屆相聲小品大賽”、真心徹底“絕欲”了。

有何三雲偉和宋大德出現的相聲舞臺、那就更沒有可以值得花時間去看的了,還不如聽一段郭德綱的《醜娘娘》。這類用“小丑”拼湊的舞臺——又曰“首屆”、您說好得了嗎?是在沒意思。

“非遺”對於曲藝界來說是什麼?傳統曲藝啊,京劇、評劇、棒子、評書、大鼓、小曲小調等等之類傳統藝術。對於相聲界來說則是“說學逗唱”樣樣俱全,尤其是“學唱”。

可是現如今曲協的一眾演員、除了說幾段老掉牙的作品外(比如掉老虎洞、又掉老虎洞、還是掉老虎洞、TM的老掉老虎洞......)、還會太平歌詞和傳統唱段嗎?即使是貴為曲協主席、又是相聲演員出身的姜昆、連太平歌詞《遊西湖》也不會——這是鐵的事實。

有人反駁說:太平歌詞是舊社會相聲藝人撂地演出時用於吸引路人的簡單唱段,現代社會里藝人已經不需要撂地說相聲、又是在建國後相聲改革中所擯棄了的,姜昆等現代相聲演員不會唱很正常啊。

這話看似有幾分道理。相聲自從登堂入室之後——尤其是在相聲改革之後,太平歌詞已經成了非“必修課”,體制內相聲演員所表演的都屬於現代相聲藝術、都是與時俱進。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是“新時代相聲”或曰“西裝相聲”、為何要扯上“非遺”呢?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傳統的文化和藝術、目標是弘揚傳統文藝。一群說現代相聲、連簡單傳統唱曲都不會的體制內演員、幹嘛也要和“非遺”染上關係呢?

“非遺”絕不是靠流行歌手去踐行、也不是讓用“街舞”說唱相聲的姜昆去踐行,更不是讓一群連傳統曲目都不會——或只會幾小段——的衣食無憂的演員去繼承。

你說你穿著西裝、抹著滿頭香油、穿梭於咖啡和漢堡餐廳、又用RAP形式表演相聲,然後說你是“非遺”繼承人。有人信嗎?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不信。


岑詮


一塊乾涸皴裂的土地,有人竭盡所能,扛鏟子編揹簍,窮盡一生之力,帶領團隊,夯實地層,引水灌溉、種草種樹,這塊土地呈現出了勃勃生機;有人打著挽救的旗號,興師動眾,烏泱泱的做表面文章,給地上刷綠漆、擺假花,表面花花綠綠,內裡虛塌不堪,一場雨就漆破花倒!這塊土地就是相聲!這些人都是誰,大家心知肚明!


歷史亦英雄1


總想高人一頭,可是技不如人,頂個相聲的名銜,不做相聲演員的事。楊義老師說過,拜個師們,頂個名份,不做課不去學習,頂個大師的輩分,會說什麼、會學什麼、會逗什麼、會唱什麼,競一天到晚招搖撞騙。你幹啥!不蹭德雲社的熱度,會死啊!看看相聲界的楊少華父子,看看郭德綱于謙老師,看看相聲前輩馬志明大師、在看看你們拿著國家補貼的的相聲藝術家們。你們在做什麼!對比一下,你們有臉這樣去做嗎?


意杯醉


第一娛記出品必屬精品!

12月8日,由姜昆、李金斗等領銜的“首屆非遺相聲大會”開幕,將進行為期6天的表演,有30多家演藝團體,100多位相聲演員共同參與,堪稱相聲界的一大盛會。那麼這場大會,到底有何影響呢?

姜昆辦相聲大會,實則是慷國家之慨,謀自己之私?

姜昆為什麼辦這個“非遺相聲大會”,有網友說,12月10日,文化和旅遊部剛剛公佈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 》,在文件裡說,如果被認定為傳承人,國家拿會拿出一大筆錢做補貼,而且可以立項徵地。姜昆現在辦這個大會,只不過是在為他的“姜昆笑劇場”做的鋪墊。

該網友還說,姜昆幾次推遲笑劇場的營業時間,就是在等這個文件。現在文件下來了,春節後姜昆的笑劇場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開業了。可以說,姜昆笑劇場,就是為文旅部的這個文件量身定做的。而且他推算,姜昆笑劇場一年的收入,將會是幾個億。這也是張雲雷宣傳非遺,為什麼會遭到“組合打擊”的原因。因為張雲雷動了非遺“即定受益人”都奶酪,那些人能讓他好過?

為什麼會有幾個億的收入呢?培訓是笑劇場的經營項目之一,也是國家對非遺的要求。笑劇場一千個坐席,每個培訓班可以是半個月或者一個月;每個人的培訓費一萬或者更多(以後開業了自有分曉),那麼一個月的收入至少一,兩千萬以上。那麼每年的培訓費會是多少?這還不算國家補貼。笑劇場其它的功能,比如演出、展覽、旅遊,具體是多少很難估算,一年幾個億手到擒來。你可以看看,笑劇場的選址、立項、功能,和國家非遺保護和扶持的“點”都是十分契合。這會是偶然嗎?

郭德綱已經讓相聲事業有了起色,姜昆再申遺不符合實際情況

在侯寶林、馬三立等大師走後,在上世紀末期,相聲確實開始沒落,幾乎沒有人聽相聲,但是沒想到突然蹦出一個郭德綱,把一個德雲社搞得風生水起,開小劇場,全國巡演,辦相聲培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劇場,開始聽相聲,喜歡相聲。可以這樣說,在當下所有曲藝品類裡,相聲可以說是最熱鬧,最火的!

實事求是的說,如果沒有郭德綱,沒有德雲社這麼多年的努力,相聲真有可能變成文化遺產了。在曾經的一段時間,很多演員說的相聲,都脫離群眾,曲高和寡,時間長了,觀眾肯定不買賬,也不願意聽,不沒落都不正常。

但是現在,相聲已經成為了“顯學”,德雲社每到一處,呼聲比明星演唱會還高,已經沒有了“瀕臨滅絕”的可能,不知道為什麼姜昆他們又開始折騰“非遺”。比相聲更落寞的行業和曲藝品種還有很多,完全不符合“申遺”的條件啊!

相聲來自人民群眾,脫離群眾肯定得不到群眾的擁護。姜昆等人辦這個“非遺相聲大會”明面上似乎在為相聲事業出力,但是實際上已經不符合相聲行業的實際情況,可能還另有目的!


第一娛記


積極的影響就是,他們終於在百忙當中想起了他們也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一個相聲演員。相聲不景氣時他們消聲滅跡了,相聲被一個丞經被他們看不起的一個年輕後生盤活之後,才紛紛想起他們的真正身份相聲演員。

姜昆、李金斗的首屆非遺相聲大會對聲行業來說,是想招攬人才的一個法碼,也是想打造另一個相聲的平臺。可問題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演員壓得住陣腳的角兒。如果馮鞏能出面鎮場子,那還有點兒份量,姜昆、李金斗在相聲舞臺上還不夠牌面兒,雖然他們名聲在外,可時過境遷,官面兒上的影響力在相聲的舞臺上是兩碼事。

不管怎麼說,首屆非遺的演出說明主流非主流都在重視相聲的舞臺了,這是不是也從側面證明了相聲要從全面復甦的開端吧,也希望如此吧。重要的是堅持也希望他們能堅持得住,不要出現曇花一現的現向。





微風細雨4309


我是得著,有話直說。

任何一種文藝形式,如果能做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把觀眾放在第一位,都會或多或少的促進這項藝術形式,在群眾中生根發芽。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得著當然樂見德雲社、嘻哈包袱鋪、相聲新勢力這些新老民間相聲社團的攻城略地,也歡迎姜昆、李金斗這些主流相聲界標杆,領銜“首屆非遺相聲大會”。不帶私人恩怨客觀評價,這對相聲這門傳統藝術是好事,對觀眾也是好事。

自郭德綱領銜的“北京相聲大會”(德雲社前身),通過小劇場的厚積薄發,最終走進了大劇場,趟出了相聲專場商演這條路。說到底,高高在上的“電視相聲”沒落了,只有踐行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說觀眾喜聞樂見、聽得懂的相聲,才能得到觀眾的喜愛和追捧。

都說姜昆等“藝術名家”不思進取,依然頑固的拘泥於當初“電視相聲”帶來的紅利,以前這麼說,沒錯。自從姜昆開始拉著一些“主流相聲演員”,搞起了巡演性質的《姜昆“說”相聲》,大家也看得出來,主流相聲界也在表演方式的等方面,或明或暗的向民間相聲團體“取經”、“學習”。

郭德綱不止一次說過,觀眾才是相聲演員的“衣食父母”,這絕非是一句空洞的“客套話”,而是實打實的真理。沒了觀眾,任何藝術形式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脫離了大眾審美、不被大眾理解和歡迎,正應了李雪健老師的那句話: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此番“首屆非遺相聲大會”,說到底,就是主流相聲界終於(對,終於)普遍認識到了,只有迴歸觀眾、迴歸劇場,才是一條“正路”。

回想一下,相聲這種藝術形式遠離央視春晚的舞臺有幾年了?自《曲苑雜談》、《週末喜相逢》之後,還有多少觀眾把“電視相聲”當回事?“電視相聲”的沒落,說到底還是脫離了觀眾,觀眾不買賬,電視臺也不可能不顧收視率的影響,總是賠本賺吆喝。

不過,哪怕是“名家雲集、陣容豪華”的“首屆非遺相聲大會”,也很難與德雲社成熟、有觀眾緣的商演比肩。

媒體報道上說,姜昆、李金斗領銜的這次為期6天的相聲大會,共有30多家演藝團體、100多位相聲演員參與,不乏高曉攀、白凱南、何雲偉、曹雲金、苗阜等知名相聲演員。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得出,主流相聲界這次真是“拼了”。

不過,從觀眾的反饋上來看,這屆“相聲大會”的社會反響只能用“一般”來形容:老年觀眾多,中青年觀眾少。究其原因,即便是有一定觀眾辨識度的演員,也沒有使出全力,段子“不新不活”也是“硬傷”之一。

連國內電影人都知道,電影消費的主力已經從80後向90後甚至00後轉變,中青年觀眾群體才是票房的主要來源,主流相聲界雖然在演出形式和誠意上,努力向觀眾們靠攏了,但從實際的演出效果來看,依然還是“新瓶裝舊酒”居多。

觀眾當然歡迎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表達,況且,這麼多年來終於開始“開門辦演出”,不能說主流相聲界不努力,只是,在商演模式幾近成熟、市場份額相對固定、觀眾群體逐漸固化的市場態勢之下,即便拿出這麼大的“誠意”,跟德雲社等民間相聲社團唱“對臺戲”,也為時已晚了。

沒錯,這次“首屆非遺相聲大會”,再次證明的那句話:“昨日的我你愛答不理,今日的我你高攀不起”。


得著說


相聲瀕死的時候,他們怎麼不站出來搞這種活動呢?這兩年相聲空前的火了,看到有人賺錢了,各位名家忽然想起自己還是個演員了?無非打著什麼旗號是分杯羹而已,自己拿著國家補貼,又做不到的事,偏偏能站在某種位置上罵自食其力把事情做好的人,這種做事方式,這種現象,對本行業,對社會能有什麼影響?有打壓同行的心思和精力,不如去精進技藝,真正的愛相聲應該放下包袝和架子,取人之長補已之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對社會才有正面的影響,還好觀眾的心裡都桿秤,一波又一波的打壓讓大多數人有了共情之心吧,所以無論怎樣打壓人家仍然一票難求,什麼時候德雲社不再一票難求了,主流不靠補貼也敢商演了,那時相聲才真正活了吧?


不愛糖漿


一場商演而已,能對相聲有多大影響呢?撐死了弄出一個全新的系列項目,尤其是在曲協跟各個文工團,以及附著於這些機構的民營社團,讓他們每年多了一個可以交流和合作演出的平臺罷了。

當然從規模來說,首屆非遺相聲大會基本把能請到的相聲腕兒都請到了,除了德雲系以及天津派系。姜昆馮鞏石富寬苗阜何沄偉高曉攀李寅飛李丁盧鑫玉浩金菲陳曦等,如果把德雲社作為相聲界公敵,那麼這次基本就是“德雲復仇者聯盟”+“中間派”同框。

硬要說意義的話,那就是說明姜昆在行業還是有很強的號召力,曲協跟各個文工團都會賣他面子,包括很久沒演相聲的馮鞏也露了面,另外石富寬作為親德雲社的老人也去站臺,再加上苗阜何沄偉高曉攀李寅飛等跟班,整個場面還是很壯觀的。

當然從商業角度來看,首屆非遺相聲大會還是有點丟臉,這麼嗚嗚泱泱幾卡車藝術家卸工地上,門票還是半賣半送,具體上座率也就一般般。說明現在相聲行業確實是日薄西山,而且德雲社帶起來的泛娛樂化風氣,已經讓相聲這種表演形式嚴重分化。

喜歡德雲社相聲的人,殺了他們也聽不了主流相聲;

聽慣了主流相聲的人,看見德雲社演員海報就想啐一口。



所以這次非遺相聲大會那麼熱鬧那麼多腕兒,但其實一個德雲社同行都沒有,因為大家表演的不是同一種藝術。

相聲從早期的市井和清門之分,到解放後的電視相聲與劇場相聲,如今終於分出了一個全新的門類——德雲社相聲。德雲社相聲不但跟公式相聲不是同行,跟所有參加這次非遺相聲大會的都不是同行。

因為德雲社相聲自帶娛樂粉絲的屬性,並且有搶票的功能,還把票房當成唯一的藝術指標。

對了,德雲社相聲還容易被翻老賬。當然一旦被翻老賬,德雲社相聲就跟主流相聲變成了一條心,因為會有無數的粉絲要求一碗水端平,要死拉幾個主流墊背等等。

這種熱熱鬧鬧的相聲名家聚會,其實是相聲的不幸,也是相聲真正日薄西山的寫照。既刷不出情懷,也激發不了活力,更像是一種圈子聚會和站隊沙龍,無聊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