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朱高煦不作死朱瞻基会杀他全家吗?

一苑花开


朱高煦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和朱瞻基他爹朱高炽争了十多年的太子之位,结果没争过。谁知朱高炽短命,让朱高煦又燃起了希望,如果不趁着新皇登基不稳,再不搏一次的话,那他就真没机会了。

父亲都喜欢随自己的儿子,朱棣就很喜欢这个二子朱高煦。朱高煦其实品行相当不端,朱元璋在位时,看到朱高煦顽劣不堪就非常生气,不太喜欢他。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他和朱高炽去南京给爷爷奔丧,不仅偷了舅舅徐辉祖的马,私自渡江回了北京,一路上还暴起杀人,在涿州还打死了驿站的人。

这样一个品行恶劣的人,朱棣应该不喜欢才对,但朱高煦真的随朱棣,虽然朱棣没有那么嚣张跋扈,但很显然那是因为上面有朱元璋镇着,从后来朱棣即位后兴大狱、扩锦衣卫就可以看出他的心狠手辣来了。更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煦天生能打仗,和朱高炽比起来是天壤之别,朱高炽走路都得人搀着,而朱高煦在战场上还救过朱棣的命。

本来朱高煦是很有希望的,毕竟朱高炽身体不好,又不讨喜,他还是很有机会的。但这人毛病太大,不仅私用皇帝的乘舆器物,还豢养死士,并且操练水战,这可是大忌,终于让朱棣下了狠心,把朱高煦押回封地,对他再也不抱希望。

其实朱高煦这样也还是不错的,当不了天下共主,当一个富贵王爷也挺好。奈何朱高炽偏偏短命,深得百官拥戴的他却即位还没满一年就病死了。造化弄人,天大的机会摆在朱高煦面前,他怎么不心动?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当时远在南京,奔丧回程中,朱高煦还想派人截杀这个太子,结果朱瞻基早有准备,让朱高煦扑了个空。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朱高煦截杀不成,竟然想趁着朱瞻基即位未稳之际起兵造反。很可惜的是,事实证明了朱高煦武力可以,但脑子不行,当然胆子也不行,竟然就窝在乐安城等着朱瞻基御驾亲征,被团团包围下狼狈的投降了。

朱瞻基和他父亲朱高炽品行都不错,也没想要弄死这个傻叔叔,只是将其软禁在京师,好吃好喝当猪养着。很显然朱高煦虽然脑子比猪好不到哪去,但毕竟不是猪,不知道什么叫安分守己。朱瞻基去看望他的时候,竟然伸腿将皇帝绊倒了。朱瞻基让人用一口大铜缸盖住朱高煦,朱高煦还把缸顶起来,东倒西歪的到处走。于是,忍无可忍的朱瞻基,直接用木炭隔着缸烧死了朱高煦。至于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都相继被杀了。


邯郸醉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明君之中排的上前三的皇帝。在位期间,不动刀兵,善于纳谏,呕心沥血,体恤百姓,和他爹朱高炽,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盛世”仁宣之治”,足以媲美“文景之治”的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干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那就是杀了他的叔叔朱高𤋮全家。其实,朱瞻基之所以杀朱高𤋮全家,全因朱高𤋮作死。朱高𤋮犯下谋逆之罪(足以致死的罪),朱瞻基从头到尾都不想杀他,将他打入大牢。可朱高𤋮身在牢中,不谢朱瞻基不杀之恩就算了,还敢对朱瞻基动手动脚。

第一次作死

朱高𤋮在造反之初,朱瞻基本来想和朱高𤋮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希望朱高𤋮好好的待在乐安城里享福,对谁都好。可朱高𤋮丝毫不领朱瞻基的情,还放出狠话“我不会在这里呆一辈子”,明显是想造反了。朱瞻基知道朱高𤋮没有悔改之意后,亲自率军出征。由于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很旺,刚到达乐安城下,就对乐安城进行猛攻,战场上硝烟四起。打完第一场仗之后,将敕令射入城中,希望朱高𤋮能够迷途知返。久经沙场的朱高𤋮被朱瞻基大军的气势吓到了,在战争打响的第二天,朱高𤋮灰溜溜的跑出城投降。

在当时,几乎所有大臣都劝朱瞻基杀了犯下谋逆之罪的朱高𤋮,可朱瞻基却了回绝了大臣们的建议,将朱高𤋮打入大牢,希望他能回心转意。

第二次作死

朱高𤋮在大牢之中时,朱瞻基一天突然想起了身在牢中的叔叔,便去看望一下叔叔。朱高𤋮丝毫不知悔改,不谢朱瞻基的不杀之恩就算了,还用脚将身为皇帝的朱瞻基踢倒在地。

朱瞻基彻底怒了,派人用一个三百多斤的大缸,将朱高𤋮压在缸中。可朱高𤋮的力气实在是大,直接顶起了这三百多斤的大缸,左摇右摆的走着。

这一次朱瞻基忍无可忍了,派人将大缸压住,然后拉来煤炭,放在缸上,直接放火将朱高𤋮活活烧死在缸中,之后便下令杀了朱高𤋮全家。

第一次朱高熙已经犯下足以致死的谋逆之罪了,朱瞻基网开一面,将朱高𤋮打入大牢。被打入大牢的朱高𤋮还不知悔改,竟然刚将堂堂一国之君踢倒在地,通过一次次的作死将自己送入地府。


永乐解史


朱高煦的迷之操作。
其实可能很多人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通过史料整理,从朱高煦一生的行为来看,他有不少所作所为让人十分费解,按理来说,一个曾经被朱棣赏识的儿子,其行为绝对不至于如此荒诞不经,然而事实就是事实,无从让人去揣度。
朱高煦是朱棣第二子,由于长子朱高炽身负重任,因而朱棣在选择教育上,给了三个儿子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棣让朱高炽同文臣亲近,却将老二、老三带在身边,由此也能看出朱棣的想法。
或许在他心中认为,武功可以打天下,但是却不能治天下,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文治武功兼备,这样对大明王朝来说也有颇多益处。
事实中,也是按照朱棣的预期发展的,然而由于人的好恶心思,朱棣越看二儿子朱高煦越顺眼,看老大越来越不顺眼,也差点引发了一波废黜的风波,好在老大坐得稳,不然明朝的历史都要改写。
理论上,被朱棣看重,朱高煦为人应该还有能力的,甚至有可能比朱棣更强,毕竟从小受到自己老子的影响。
然而终永乐一朝,朱高煦的行为一直都很放肆,即便是后来被强令就藩以后,仍然不知道收敛。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继位仅一个月,也撒手人寰,为了谋夺皇帝之位,朱高煦直接造反,结果仍然只是半吊子,当听说侄子亲自率军的时候,直接投降。
原本安安稳稳的过一生就好,偏要百般折腾,最终被扣在铜缸里面烧死。
所谓该老实的时候不老实,不该老实的时候老实了。
朱高煦之所以输,首先就是输在性格上,过于急躁和暴力,行为上也不知道收敛,急于求成。
事实上在永乐一朝,朱高煦一直都占据上风,只要他能稍微收敛一些,暗中扶持自己的党羽势力,足以和太子当抗衡。
然而朱高煦没有,从始至终,我们也没有看到,朝廷里面有哪一个人支持朱高煦登基的。
武将中虽然有不少人支持他,但也仅仅局限于中下层军官,至于上层军官,更是一个也没有,朱瞻基登基后,朱高煦写信给张辅谋求内应,结果张辅连看也没有看,就送到了朱瞻基手中。
朱高煦自比唐太宗,事实上论在军中的威望,朱高煦连唐太宗一根手指也比不上,更不要说当时朝廷话语权最大的内阁以及六部中,基本上都没有朱高煦的人。
因此朱高煦就藩以后,基本上就相当于是斩断了对朝廷的耳目。
老实一些也就罢了,可偏偏还不安分,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性格最终决定命运。

漫步史书


朱高煦在宣德元年8月起兵造反,实际上算是走火入魔,最后一搏了。因为此前谋划多次,甚至和朱高炽夺嫡过程中,也一度占过上风。

可是现在朱高炽不但当了皇帝,而且死后,他的儿子朱瞻基又成了皇帝。在自己有生之年不再搏一下,就不可能再有机会了。

朱高煦起兵很有意思,本身实力不强,也就是山东都指挥靳荣、亲信王斌、朱恒等人。他还想通过学朱棣的那套,以自己封地乐安州为大本营,夺取侄子的江山。

可能是太深信朱棣的那套了,还不忘去勾结一下张玉的儿子张辅,以为这位英国公会看在他老爹和自己曾经靖难时建立的深厚友谊,当一把李景隆,给自己开个城门,做个内应。

却不曾想,先后被在山东老家守孝的御史李浚和不愿做内应的张辅给秘密告发了,所以朱高煦的谋反就是一个笑话,毫无任何胜算。

动兵必败何必还坚持动兵?也就是说通过武力来夺取皇位,是朱高煦最失策的选择。结果朱瞻基一亲征,这个局也就实际上解了。

即便朱高煦实际性地谋反了,但是朱瞻基并没有杀朱高煦,只是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其实如果朱高煦彻底打消了谋反的念头,很有可能会被朱瞻基再次原谅,朱高燧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朱瞻基去看望关在牢里的朱高煦的时候,朱高煦作死地用脚绊了一下朱瞻基,让朱瞻基摔个大马趴。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朱高煦造反都没判死,反而绊了一下朱瞻基就被杀了?

其实这一绊,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朱高煦不服气,只要他不死,他永远都不会服朱瞻基,更别说感恩了。

如果留着朱高煦,朱瞻基就相当于给自己个自己的后代留了一个“定时炸弹”,只要一不留神,这个定时炸弹就可能爆炸。

这就是为什么在把朱高煦做成叫花鸡之后,下令诛灭朱高煦儿子的原因所在。


炒米视角


这个是肯定无疑的,即便是朱高煦叛乱后,朱瞻基也没有立即杀死他,还给他留了一条活路。但朱高煦心中一直耿耿于怀,继续作死,那就怪不得别人心狠手辣了。

从另一个一直与朱高煦合谋篡嫡的帮凶朱高燧的结局来看,如果朱高煦稍作收敛,完全可以善终。

01

朱高煦一直觊觎皇太子之位,从没有停止过。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是其祖爷爷朱元璋钦定的燕王世子,也就是燕王朱棣的继承人。

但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反而对朱高煦非常欣赏。由于朱高炽健康欠佳,朱棣还忽悠朱高煦说:“好好干,太子身体多病。”也就是在暗示朱高煦,太子死了,将来就立你为太子。

因为这个情况,朱高煦与朱高燧就胆大妄为,屡屡陷害朱高炽,以谋求太子之位。

但由于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做了个梦,梦见朱元璋把一个大圭给他,并说:“传世子孙,永世其昌。”

因为这个缘故,朱棣特别喜欢皇孙朱瞻基,以及大臣胡濙密奏力保朱高炽,朱棣最终没有做出改立太子的决定。但朱高煦、朱高燧谋夺帝王之心一直没有停止过。

02

朱高煦反叛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突然驾崩,太子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

朱高煦谋叛之心不死,命其子朱瞻圻留在北京,窥视朝廷举动,并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

明仁宗得知后,将朱高煦召回北京,进行安抚,并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万,仍命他返回乐安城就藩,还把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他儿子均封为郡王。

但这些都不能满足他想南面称帝的野心,其篡位的想法就从没有停止过。

洪熙元年(1425年),继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奔丧。

朱高煦决定在半途中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促,没有成功。

朱瞻基继位后,对于朱高煦和朱高燧赏赐很厚,都多于其他王府,以示刻意笼络。

但朱高煦为了试探朱瞻基,就向朱瞻基提出利国安民四事。宣宗朱瞻基全部予以实施,之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要求,宣宗都一一照办。

朱高煦由此以为,宣宗软弱无能,于是更加骄横狂妄。

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终于起兵造反。

宣宗御驾亲征,此时,城中叛军惧怕,就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

朱高煦大惊,于是派人向宣宗投降。得到允许后,朱高煦从小路偷偷跑出来,投降了宣宗。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但宣宗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

宣宗班师回朝后,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或许是宣宗为了安抚其他藩王,做出的妥协之举,但毕竟没有处死朱高煦。

03

不作死就不会死

在谋夺朱高炽太子之位这件事上,朱瞻基的另一位皇叔朱高燧与朱高煦一直是和穿一条裤子。但在朱高煦起兵造反时,却没有举兵,并不是他已经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

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朱高燧对朱高煦叛乱是很赞成的,并且积极招待汉王朱高煦的使者。朱高燧府左长史胡永兴力劝赵王朱高燧,不可造次,但朱高燧置之不理。

胡永兴情急之下,就半路截杀了朱高煦的使者,烧掉了来往的信件,将朱高燧参与叛乱的证据全部销毁。这样,朱高燧才逃过一劫。

如果朱高燧参与了叛乱,其结果究竟如何,很难说。

但从朱瞻基对朱高燧的了解来看,绝非不清楚朱高燧想什么,知道他就是一个不安定份子。

尚书陈山建言宣宗,说:“赵王与朱高煦共谋叛逆,应该移兵彰德,擒获赵王。”

宣宗说:“先帝友爱二叔,汉王自绝于天下,朕不敢赦免。赵王反形未暴露,朕不忍心有负先帝。”

之后,在群臣力谏之下,宣宗才收回了朱高燧护卫权力,而负责仪卫司。

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病死,其子朱瞻塙继承其爵位。

从朱瞻基对于朱高燧的处置来看,还是以安抚为主,朱瞻基也不是嗜杀之君。

如果朱高煦稍微收敛一些,也不至于被最终处死。

从朱高煦反叛来看,即便立即处死他,也不为过。但朱瞻基还是留了他一条性命,仅仅是把他囚禁在西安门内。


三年后,朱瞻基带着内侍前去看望他。不料朱高煦依然耿耿于怀,用脚勾倒了朱瞻基。

这一下,把朱瞻基吓得不轻。惊魂未定的朱瞻基,恼羞成怒,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三百斤的铜缸下,活活烧死,把铜缸都烧化了,朱高煦最终落得个尸骨全无的下场。

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一直是不安定份子,但朱瞻基即位后,并没有一定要赶尽杀绝。只要他们略微收敛,就不会有杀身之祸,更不会全家被杀。

但是,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一旦起了反心,走上了这条道,就很难停止下来。

如果没有汉王的失败,赵王也不会如此安心。

好在赵王还算识时务,没有继续一意孤行,得到了善终。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朱高煦不是自己作死,也不会是这个结局。就算反叛以后,能够反思、收敛一下,起码也不至于全家一个个被斩杀。

朱高煦是一条道走到底,那谁也拯救不了他了。


豹眼看历史


朱棣有四个儿子,小儿子早年夭折,除了长子朱高炽性格温顺,其他两个都有些像父亲朱棣,特别是老二朱高煦最像朱棣,在朱棣争夺帝位过程中也是立过不小的功劳,他就凭这一点仗着朱棣的宠爱不可一世,两次受封到外地做藩王,他都赖在南京不去自己的封地,朱棣也是过分的偏爱这个最像自己的儿子,每次都默许他留下来。


长子朱高炽身体很胖,又有腿疾,朱棣欲立储,一直在长子和这个次子之间犹豫不决,正是因为朱棣在继承人这件事上的暧昧,让朱高煦蠢蠢欲动,他铁了心要争夺帝位。


朱高煦一直不服自己的太子哥哥朱高炽,认为自己是李世民,大哥只能算李建成,但他忘了,他爹可远远不止李渊的水平,朱棣靖难夺天下的难度比起李渊并州起兵难度高的不是一点点,而且李渊全程基本靠李世民决策打仗,而朱棣在靖难中是绝对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朱高煦只能算是个阵前之将。
可朱棣最终还是舍弃朱高煦立朱高炽为太子,后来朱棣死在了班师回朝的路上,身边的宦官和大臣为了防止朱高煦叛乱而秘不发丧,快马密报太子紧急登基,等到朱高煦得知父亲朱棣驾崩的消息时,朱高炽已生米煮成了熟饭,只怪他运气差了点。

朱高炽毕竟是个短命皇帝,朱高煦得知后很快又兴奋起来,他密谋在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的途中伏击,可惜运气太差,伏击途中没有等来朱瞻基,却等来了朱瞻基在北京继位的消息,看来他的情报工作确实没有做好。
这个不甘失败的王爷,人生的大好时光都这样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消耗殆尽,他心有不甘,于是撤下那块遮羞布,捅破那层窗户纸,直接反了。
朱高煦认为自己好比当年的太宗老爹,朱瞻基不过建文帝而已,于是毅然决然模仿老爹造反,但他又忘了朱瞻基可没有像建文帝那样得罪诸王,朱高煦要反,可没有其他亲王力挺,属于众叛亲离,自然是不可能有胜算的。

结果朱瞻基御驾亲征,叛军迅速瓦解,朱高煦立马说出城投降,被押解回京,软禁了起来,本来侄子朱瞻基不忍杀他,可他实在是太荒唐了,当朱瞻基抽时间去看他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事,竟然故意伸腿把皇帝侄子给绊倒了,堂堂的皇帝都敢调戏,真是不想活了。
恼羞成怒的朱瞻基命人抬来一口铜缸,把这位荒唐的王爷扣住了,用火把他活活的烤死了,还将他的满门都杀了,全家人的性命都惨死在他那条腿上。
生在皇家,身不由己,他的军事才能绝对是很强的,不过不是老大,先天就不足了,对于时局走向的分析和把握、同时做出最利于自己的行动,在这方面朱高煦的能力太差,在争夺国本这样万人瞩目的事情上,他却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个人性格方面有缺陷,走火入魔,千方百计要篡位,没办法就只能作死了。

朱高煦仅仅只是战术能力出众,他勇猛善战,在靖难期间,多次化险为夷,为朱棣攻城略地,但这仅仅证明他的能力足以成为治世之臣,并不代表能够胜任治国之君。
朱高煦经常说自己要争皇位,随意暴露野心,在就藩后还不老实,贻人口实,最后起兵失败,自己的侄子已经放了自己一马,竟然还去逞一时之快,如果他能隐忍,或者配合,到偏远的地方做个快乐的王爷,就不会有那样的下场了。






遗产君


你好,提问答,不管朱高煦是否叛乱,明宣宗朱瞻基都会杀他全家。

靖难之役是前车之鉴。加之自靖难之役以来,朱高煦与朱瞻基父子,似同水火,争夺皇位的有力对手。一直以来让其父子不得安宁。

朱高煦集团的叛乱是分封制的必然结果,藩王与皇权的一次政治争斗。这是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加强皇权,铲除遗患而故意制造的一次叛乱。

一、分封制度的弊端

朱高煦叛乱的发生便是明代分封政策下的一次政治斗争,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分封政策的变化,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一系列的削藩措施,铲除藩王势力。朱高煦叛乱的产生正是这一背景下的特殊斗争。

明宣宗即位后,汉王朱高煦成为他最大的威胁。据《明史》记载,“宣德元年八月,遂反”。

结合分封制的推行、皇权与藩王的权力博弈就不难得出答案。正是由于明初朱元璋实行了分封制,使得藩王拥兵,权力极大,使其可以与朝廷抗衡,当藩王的权力大到让在权力顶峰的皇帝如鲠在喉的时候,冲突就在所难免,靖难之役就是一个藩王取代皇帝的例子。

朱高煦叛乱其实是分封制下的一次必然事件。这次叛乱是在分封制受到抑制的前提下,由皇帝主导的一次“叛乱”。不管有没有叛乱,因其存在是一种不安稳因素,是对皇权的一种威胁,并且高煦本人与皇帝有很深的矛盾,被定为叛乱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朱高煦没有叛乱的动机和实力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功很多,十分得朱棣喜爱,曾参与争夺诸位的斗争,但是失败了。最终被朱棣封为汉王,“初,高煦受册封,命居国云南,切切以不欲远去为辞,后改命青州亦坚意不行”。

朱高煦长期待在京城,其行为多不法,如他私募军士三千余人,又侵占农田等,还纵容卫士横行不法,因为兵部指挥徐野驴与其作对,将其杀死。

朱棣知道高煦的不法行为后,非常生气,差点废除了朱高煦的爵位,朱高炽为他求情,被贬到乐安州,“命汉王高煦居山东乐安州”。从高煦被贬乐安的经过看,这或许是朱棣采取的一种防范措施,正如朱棣所言“处之近钱之地,一旦有变,可朝发而夕擒也”。

朱棣死于北征途中,朱高炽即位,朱高煦在乐安一直想有所作为,但朱高炽一直对其防范甚严,《明太宗实录》也未见有记载高煦的谋逆行为。不久明仁宗去世,太子朱瞻基即位为宣德帝。

《明宣宗实录》记载了朱高煦发动叛乱的过程,仁宗皇帝死后,朱高煦开始有了谋反的行动。朝廷派出的使者对皇帝说“汉王谋反己彰,护卫军悉四出劫夺,百姓惊惧”,宣宗对曰:“其果然耶。”

朱高煦此时叛乱已是宣德元年八月,距仁宗去世已经一年半了,宣宗皇位早已稳固。朱高煦不趁新皇新立之时发动叛乱,选择此时叛乱,显然不符合常理,似乎是被迫发动叛乱。朱高煦是经过实战的人物,难道不明白此中的道理吗?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靖难之役屡立战功的朱高煦,在朝廷大兵压城之时,竟没有一丝反抗。要么就是朱高煦真的胆怯了,要么就是朱高煦从未真的发动叛乱,这次平叛只是宣宗所主导的,此时的朱高煦已是不得不叛乱了。

因此,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准备,抵抗是没有用的,要想活命还是主动投降皇帝较好。

朱高煦没有屠戮一兵一卒,也未攻陷任何城池,并未发布起兵的宣言,而且在朝廷兵临城下时并未反抗,翻阅史籍并没有找到任何叛乱的事实依据,更何况在朱棣削藩政策后宗藩已经没有反抗中央的军事实力了,可以说高煦并无叛变的意图。

然而明宣宗则认为朱高煦的存在始终是他皇位的最大威胁,所以说宣宗亲征是为了铲除遗患和加强中央集权。

“辛未,以高煦之罪告天地宗庙社樱百神,遂亲征。”高煦之乱的平定,是非常迅速的,而且处理得非常彻底,“高煦逆党王斌、朱恒、盛坚等,凡六十人皆伏诛”,此次叛乱,“相继就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充边军者一千五百余人,为民与边者七百二十七人”。

经此之乱,与朱高煦有关的人都被打击殆尽,宣宗皇帝铲除了一直以来威胁其父子皇位的最大隐患,皇位得以巩固。

总结

经过对朱高煦叛乱进行了分析,我认为朱高煦叛乱一说,是朱瞻基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加强中央集权。铲除潜在的危险。故意制度出朱高煦叛乱的迹象。亲征平叛。为了威敕其他藩王不要挑战皇权。

朱高煦是参加靖难之役和其他战役,他应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如果他叛乱,为何没有做任何军事策略,也未攻取任何城池。乐安只是一座小城,地理位置也不许他叛乱。

根据现有的记载,朱高煦之叛的罪名难以坐实,但宣宗却的确“御驾亲征”去“平叛”了,事情的发展之所以会这样,与分封制下皇帝与藩王的权力博弈密切相关。


史学长空


当朱瞻基还是太子的时候,心心念念的头等大事就是将朱高煦除之而后快。在他看来,二叔会是他继承皇位的最大敌人。

大侄子的仇视心理,朱高煦自然心知肚明,所以他也是做好了各种各样的防范措施。另外,宅心仁厚的朱高炽对于手足相残的事,也不会置之不理。

在朱棣灵堂前,汉王与朱瞻基都带了人手,准备决一死战,一场流血事件在所难免。幸好仁宗力挽狂澜,他将二弟带在身边,不给朱瞻基下手的机会。

朱高炽驾崩后,朱瞻基御驾亲征,野心勃勃朱高煦本以为轻而易举,将侄子的皇位夺走,谁知两军对垒,他的将士倒戈相向,宣德帝轻而易举平定了二叔发动的叛乱。

在洪熙皇帝的谆谆教诲下,朱瞻基已然明白怎么做才是一个好皇帝,所以他没有杀韩网,只是将他圈禁,已然享受着王爷的俸禄。

余生喝喝酒看看美女,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除了没有自由,不过命还在啊,只要人活着就是有希望的。可是汉王就是一根筋。

成王败寇,他不愿醉生梦死的活着,他更不愿意混吃等死,本想一死了之保留尊严的他,却在听到若他死朱瞻基将他的名字从宗谱除掉时,汉王绝望了,他居然连死的权利都让大侄子剥夺了!

可是汉王不是一个乖乖认命的人,他跟老三演了一出戏,把朱瞻基骗的团团转,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大侄子中计了,下令让二叔灰飞烟灭。

朱高煦后期的作,其实就是他在想法设法为自己谋求一个死的机会,行伍出身的他,自小养成了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坚韧品格,这一点着实令人钦佩。


剧来叨


应该不会

还记得南唐李煜吗?

本来宋太祖赵匡胤也不打算很快就杀掉李煜的,只因为李煜做了一首词。

春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被宋太祖听到这首词,认为李煜还在怀念自己的故国,对当皇帝的时光,念念不忘。

所以,就下令杀死了李煜。

而要不是朱瞻基在去看二叔朱高煦的时候,汉王朱高煦在狱中绊到了朱瞻基。

令明宣宗朱瞻基愤怒,觉得二叔依旧不服我,依旧有谋反之心,于是下令杀死朱高煦和他全家。

当然,臣以为,这只不过是导火索,汉王朱高煦最终还是难逃一死,之于他的家人,估计以宣宗的性子,未必就会不念亲情,杀死他的全家。


大庸臣


实际上,朱瞻基并不想杀朱高煦,如果不是朱高煦自己作死,那他根本就不用死。

朱高煦还是造反了!辛辛苦苦几十年,好不容易帮父亲打下了江山,却让大哥享个现成,自己除了一肚子气,一样好处没捞到,现在大哥也死了,连自己的侄子朱瞻基都爬到了自己的头上,实在是窝囊。更为可气的是,本来造反这种高风险的行动应该是阴谋当中的阴谋,非得悄悄进行才行,可现在几乎全天下都知道他一直都在惦记着皇位,都知道他迟早要造反,阴谋竟然都搞成了阳谋,实在是丢脸!

事情闹到这个份上,能否夺得皇位暂且不说,即便是为了挽回自己仅存的一点颜面,也要造一次反!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所有形势都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正式起兵造反。可这个英明神武的朱高煦的表现实在叫人失望,还没蹦跶几天,就被御驾亲征的朱瞻基给打败了,自己也被押回京城,关了起来。

朱高煦被押解回京之后,明宣宗朱瞻基将同谋逆党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却独独留下了朱高煦,只是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并未作进一步处置。可以说,朱瞻基对自己这个叔叔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按说事情到此就应该结束了,可这个朱高煦实在是太过于任性,真可以说是百年难得一见的闹将,被关起来的他依然死不悔改,还将闹剧继续进行到底,直至将自己闹成了炭烤猪(朱)。

有一天,明宣宗朱瞻基偶然想起自己这位叔叔,并前去探视,也不知这个朱高煦是怎么想的,临门一脚,竟然将朱瞻基给绊倒了!朱瞻基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够仁至义尽了,没想到自己这个叔叔竟然不知悔改,顿时勃然大怒,即刻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也确实不负勇武有力之名,竟然将这个铜缸举了起来,还到处晃悠,面对这场闹剧,朱瞻基实在忍无可忍,最终命人将铜缸按住,并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变成了炭烤猪(朱),他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这场闹剧才算彻底落下帷幕。

纵观朱高煦的一生,除了在靖难之役当中有过短暂的辉煌之外,其余方面几乎都是一个失败者,好好的藩王不做,天天惦记着皇位,却先后败给哥哥和侄子,忍无可忍之下,不管不顾对自己极为不利的形势,起兵造反,结果三下五除二就被侄子给收拾了,自己也成了阶下囚,到了监狱还不老实,人家好心来探望他,却临门一脚,惹恼了人家,终于将自己的命给弄没了,结束了他闹剧般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