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嗯嗯80649260
福晉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只有清朝才有“福晉”的稱號。但是呢,這個福晉也分著等級。
之前清朝的後室制度是並不完善的。到了康熙時代,才定下制度。福晉一詞專稱正室,側室稱側福晉。福晉的稱號只能以男主人的身份才可以稱呼為“福晉”的。也就是說只有皇太子、親王、郡王的妻妾稱謂有嫡福晉、側福晉、庶福晉之分,像貝勒、貝子的夫人是不能稱為“福晉”的,而且嫡福晉與側福晉都是由禮部冊封,有朝延定製的冠服,所以她們的品級要視情況而定。
貴妃
貴妃屬六妃(貴妃、淑妃、賢妃、德妃、麗妃、惠妃)之一,是皇帝的女人,屬一品。 是僅次於皇后的妃子,也有稱“皇貴妃”,地位是很高的,比如慈禧當初就是“懿貴妃”。(也有皇貴妃和貴妃之分的)
妃和嬪
妃的地位是在“貴妃”之下,但是地位比“嬪”高一等。嬪的地位又比貴人高一等,嬪的下面有“貴人”、“常在”、“答應”三個在冊的“妃子”,“答應”下面就是宮女了,宮女是不上皇家祖冊的。
所以,皇帝的女人按級別應該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貴人→常在→答應。
至於誰先行禮,當然是按照級別的高低來行禮的,也就是最低的向最高的行禮。如果皇宮裡逢年過節,太子、親王的福晉是要到宮裡和妃子們一起向皇帝和皇后請安祝福的,如果在一起,她們就統一向皇帝和皇后請安。如果平時遇到,按照皇家禮制就是最低的向比自己高的行禮請安。
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清朝,大家都知道,它有一個旗籍制度,旗籍裡的人有包衣奴才。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有的奴才放出去做官後,姑娘被選進宮,受了皇帝恩寵,成為了妃子,那麼即便是以後見了本主的福晉,也得行禮,當然,福晉是要還禮的。
這裡有個故事雖不知真假,姑且說出來博大家一樂。雍正年間,尹繼善是江蘇巡撫,他的父親尹泰是內閣學士,也是滿人,家規極嚴。但是尹繼善的母親徐氏是是尹泰的妾。在家裡沒有地位,即便是兒子做到了總督的官位,她照樣在家得像個丫鬟一樣伺候丈夫,同時還受大夫人的壓迫。後來雍正得知此事,便封了徐氏一品誥命夫人,這下不但大夫人見了徐氏得行禮,連老尹泰也得行禮,只不過是夫妻,就免了,可見滿清時期禮制的嚴格。
月影人文攝影
清朝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誰的地位高呢,誰先行禮。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清朝,等級森嚴,而且規矩很多,見面的下跪請安、行禮也很是麻煩的,一不小心行錯禮也是有可能被治罪的,所以上到皇上,下到每一個臣民都很守禮儀。
那麼親王的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子是誰的地位高呢,該怎麼行禮呢,同一等級的肯定是皇帝的妃子身份尊貴,如果不是同一等級的就需要好好分一下了,因為這個也需要看親王福晉的孃家權勢、丈夫的受恩情況(皇帝是否看重其丈夫)等,當然也需要看一下皇帝的妃、嬪、貴人受皇帝的寵愛程度了,如果皇帝很寵愛這個妃子、嬪妃。貴人,那麼她們就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升遷,所以也需要好好維護的。
自康熙年間起,清朝後宮嬪妃的編制有了很明確規定:皇后一位、皇貴妃一位、貴妃兩位、妃四位、嬪六位,貴人、常在、答應若干。后妃中嬪位以上的是行過冊封禮,賜予冊封寶冊,有封號的高級嬪妃,嬪位以上的才算的上皇帝的女人,而貴人、常在、答應位分低,無封號,只能算是伺候皇帝的高級侍女。
所以如果親王福晉是皇帝的直系長輩,按照滿人敬老的風俗,皇帝都得敬著,后妃們更得禮讓。所以這種情況下肯定是親王福晉不用行禮的。
還有一種是親王福晉孃家家世顯赫的,丈夫特別受看重的,那麼見到皇后時是需要先行禮的,但是嬪位、貴人、常在等位分的人是不用先行禮的。
當然如果不是年級大,受尊重的,或者不是孃家很有權勢,丈夫很受皇帝看重的,那麼見到嬪位的、貴人的還是需要行禮的。
所以自古就是拜高踩低的,如果想要別人尊重,還是需要自己好好努力去贏得別人尊重。哪怕在以前封建社會時期,女士也可以憑著自己的努力贏得皇上喜歡贏得別人的尊重。所以現在21世紀了,每個人可以展現自己的能力去贏得別人的尊重。
丫丫說史
清王朝的爵位共分十二個等級,即: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親王最高,非皇帝的兒子、兄弟莫屬。夫貴婦榮,他們妻子的名分也都由禮部冊封。
福晉來自於滿語的譯音,
即王妃的意思。清代封建宗法制度中,嫡福晉是親王、郡王的正妻,而側福晉則是他們的側室夫人。
清朝的後宮稱謂略別於前朝,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答應、常在等。後官佳麗三千隻是一個形容詞,通常情況下皇帝身邊的女人百十人左右,餘多是服侍後宮的宮女。
論及親王的嫡福晉(王妃)和皇帝的嬪妃誰的地位高?自然是皇帝的嬪妃!地大大不過天,這是宗法制度所規定,和親疏寵辱沒有關係。
朝堂之上,即便是皇帝的叔父也要對皇帝行三拜九叩大禮,私下場合另議。
親王的嫡福晉和皇帝的嬪妃見面機會不多,偶而奉詔進宮,見到的也是後、妃一級,行的是君臣之禮。
輪不到低層次的答應、常在在場,客觀上避免了題中論高低的問題。
以清朝曹寅家族興衰寫成的《紅樓夢》中,賈妃元春回府省親一回做了清晰的註解。身為榮國公父親的賈政及老祖母賈母都要對元春施以君臣大禮。
待走進內堂,元春才按禮制對祖母、父母重新施以家禮。
晚亭與落霞同暉
其實親王嫡福晉與皇帝的妃嬪之間誰的地位更高,除了我們根據品級來規劃之外,還有其他的外在因素影響著。阿淺下面簡單地說下自己的看法。
撇開親王嫡福晉,先比較同一體系內的皇帝妃、嬪、貴人之間的品級關係。
清朝的后妃制度從皇太極時期開始完善,一直到康熙時期才定了下來:
后妃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各品級妃嬪的月俸約是:皇后1000兩,皇貴妃800兩,貴妃600兩,妃位300兩,嬪位200兩,貴人100兩,常在50兩,答應30兩。
其餘的宮女太監人數配置、每年每月賞賜的數量也是按著各自的品級來的,位份越高,得到的月例、賞賜自然就越多,也難怪後宮人人都想往上爬,那一般情況下,位份越高的人,地位自然越高。
講完了宮內妃嬪的品級情況,說說親王嫡福晉的。
福晉的意思為“夫人”,主要是清朝皇室貴族婦女封號,正妻稱為“嫡福晉”,側室稱為“側福晉”。
清制規定嫡福晉與側福晉都是由禮部冊封,有朝延定製的冠服(側福晉冠服比嫡福晉降一等)。既然有朝廷冊封,那麼自然人數都有限制,並不是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嫡福晉自然是1人,側福晉2人。除了朝廷冊封之外的嫡福晉、側福晉外,其餘的皆為庶福晉,相當於婢妾,不入冊,也沒有朝冠。
查閱了相關史料,我們會發現,如果要比較親王福晉跟內命婦(皇帝的妃嬪)們的地位高低,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親王與皇帝的輩分。若親王是皇帝的直系長輩,那麼皇帝的妃嬪們都算作親王福晉的晚輩,皇上都得敬其三分,何況是其他后妃。
2、無關輩分。除去皇帝與皇后,其他妃嬪與親王福晉皆是臣子,親王福晉的地位高低就取決於其夫君的受恩寵程度及孃家的地位了。
3、恩寵程度。皇帝的某個妃嬪如果特別得寵,那麼親王福晉不看僧面看佛面,也要給予這些妃嬪面子,同理,如果這位親王十分得寵,深受皇恩,那麼後宮高位妃嬪也要對其另眼相待。
若淺話史
皇帝的女人與王爺的女人,哪個更尊貴?同一個級別的,毫無疑問肯定是皇帝的家眷比王爺的家眷尊貴;若是皇帝的妾室與王爺的正妻比較,情況就有些複雜了,在國法上面,中國古代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的妾室地位再低也是皇帝的女人,王爺的福晉地位再高也是皇帝的臣子,所以在國法上嫡福晉地位低。但是實際生活中的地位就很複雜,下面我就掰扯掰扯王爺的嫡福晉究竟能與哪個段位上的后妃平起平坐。
自康熙年間起,清朝後宮嬪妃的編制有了明確規定:皇后一位、皇貴妃一位、貴妃兩位、妃四位、嬪六位,貴人、常在、答應若干。
清朝後妃中嬪位以上者是行過冊封禮,賜予冊封寶冊,有封號的高級嬪妃,才算上皇帝的女人,而貴人、常在、答應位分低,無封號,只能算是伺候皇帝的高級侍女。
縱橫看到許多答主是通過俸祿比較來回答這個問題的:
皇后的年薪是白銀1000兩,皇貴妃是800兩,貴妃600兩,妃300兩,嬪200兩,貴人100兩,常在50兩,答應30兩。
又說,親王福晉地位等同於固倫公主,親王世子福晉地位等同於和碩公主,固倫公主年薪為400兩白銀,和碩公主年薪為300兩白銀,因此得出結論親王福晉的地位高於妃、低於貴妃。
從數學的角度看,這邏輯通順沒什麼問題,然而將固倫公主作為參照物進行比較並不準確。
想當年,慈禧為了拉攏恭親王奕訢,將奕訢的嫡長女收為養女,咸豐十一年特請旨賜其固倫公主的封號,恭親王固辭,改封榮壽公主,光緒年間晉封為榮壽固倫公主。
慈禧堅持封榮壽公主為固倫公主,是想用超越祖制的殊榮施恩恭親王一家;然而恭親王夫婦並不領情,尤其是嫡福晉瓜爾佳氏很不情願,一方面當時榮壽公主是他們夫婦唯一的女兒,不捨得骨肉分離將其養在宮中,其次女兒成為固倫公主後就是君,以後女兒回家省親時,他們夫婦是要大開中門行禮迎接的。
由此可見,說王爺嫡福晉等同於固倫公主的說法並不準確,二者之間,公主是君、嫡福晉是臣,不可同日而語。
王爺年俸10000兩,皇后才1000兩,那是不是王爺的地位比皇后還要高很多?所以不能用數字來比較。
再者,若無特封,只有皇后嫡出的女兒才能稱為固倫公主,在古代嫡出的小姐是比貴妾尊貴的,所以即使是位同副後的皇貴妃對固倫公主也得禮讓三分。
那麼親王福晉究竟在哪個段位上呢?
首先,若親王福晉是皇帝的直系長輩,按照滿人敬老的風俗,皇帝都得敬著,后妃們更得禮讓。像孝莊太后身邊的蘇麻喇姑,晚年時候受到了闔宮上下的禮遇,宮女都能如此,皇帝的直系長輩都得被尊重啊。當然這時候講的是孝義,不是國法了。
若拋開這種年齡輩分上的優勢,親王福晉地位的高低就得取決於孃家的地位、夫君受皇恩的程度了。
舉個例子,古代的皇后都是出自名門貴族,權臣之女,皇后的嫡親姐妹許給了年輕有為的親王做嫡福晉,這種情況下連皇貴妃都沒有人家氣粗啊!
除去這種家世顯赫的,實力相當的親王福晉見到妃、嬪,在禮數上是要見禮的,妃、嬪也是要還禮的,沒有明確的高低之分,大家客客氣氣的打個招呼就好。
此外,親王若是當紅的重臣,那親王福晉也水漲船高,後宮嬪妃都得巴結著。反之,若是某個位分低的嬪妃皇恩正濃,隨時面臨升遷,那親王嫡福晉對人家也得另眼相待。
guide911
先來看看問題,問的事親王嫡福晉與皇帝的女人,誰的地位高,誰先行禮。
先說地位高。毋庸置疑,皇帝的女人,地位自然要敢於親王的女人。
皇帝一家是天下最尊貴的。雖然皇帝的後宮有眾多的女子。從清朝康熙之後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皇后,皇貴妃一位,貴妃2位,妃4位,嬪6位,剩下的貴人,答應,常在就沒有定位。因為總共就東西六宮,每個宮裡有一個管事的,所以只能嚴格要求位數。
皇帝的女人,除了皇后外,本來都是小妾,只不過是按照皇帝的恩寵,家族的背景進行了排序罷了。所以皇帝的女人自然是比親王的老婆地位高一些。
第二,誰先行禮。
這裡既有地位的因素,也有禮儀的關係。皇后,妃,嬪等有召見內命婦的權利,也就是一宮的主位才能召見。那些貴人,答應,常在一般是不會見到親王的福晉們的。所以沒有什麼行禮問題。
對於妃,嬪,皇后來說,親王的嫡福晉見面,必須是嫡福晉先向他們行禮,然後妃,嬪再向福晉們還禮。皇后就不用了。在甄嬛傳中有一幕是莞嬪生病,敦親王福晉向甄嬛行禮,甄嬛生病無法還禮。所以說親王福晉要先向皇帝的女人行禮。
甄嬛傳中還有一幕是,甄嬛與敬妃,端妃之間也是要行禮,並且要還禮的。由此也說明,除了皇后外,后妃們行禮以後必須要還禮。
所以說親王嫡福晉要先向后妃們行禮。
蟶子歷史
清朝的親王福晉與皇帝的妃子的比較,這個說實話,並不太好比較,畢竟不像朝廷裡面的官員有一品至九品之分,但是我們可以從她們的待遇,尤其年俸來做一個簡單的比較。
我們先來看看皇帝的妃子的等級和年俸情況。皇帝的妃子按等級依次為皇后(年俸1000兩)、皇貴妃(年俸800兩)、貴妃(年俸600兩)、妃(年俸300兩)、嬪(年俸200兩)、貴人(年俸100兩)、常在(年俸50兩)、答應(年俸50兩),再往後就是普通的宮女了。
那我們再來看看宗室女子(愛新覺羅氏)的等級和年俸情況。固倫公主(年俸400兩)、和碩公主(年俸300兩),郡主(年俸160兩),縣主(年俸110兩),郡君(年俸60兩),縣郡(年俸50兩),鄉君(年俸40兩),六品格格(年俸30兩)。
其中,皇后的女兒為固倫公主,皇帝的其他女兒為和碩公主,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還有世子(親王的嫡子)的女兒為縣主。
親王福晉的地位等同於固倫公主,高於和碩公主,而固倫公主的年俸是400兩,那我們按這個這個標準來看,是低於貴妃的600兩,高於妃的300兩,也就是說親王福晉是要低於貴妃,而高於妃的。
當然,這個只是按年俸來看,因為后妃是皇帝的妃子,所以地位應該要高上一兩級,也就是說,親王的福晉應該是介於妃與嬪之間,也就是說低於妃,而高於嬪,或者相當於嬪。
史往今來
根本沒機會發生這個問題。只有大型的宴會,喪儀什麼的。這些王爺的福晉外命婦才能進宮。還不是誰想去就去。得聽安排。有專門的通道和轎攆到達某個指定地點。站位也跟其他嬪妃離很遠。不在一個區域。一起向皇太后皇帝皇后行禮就OK了。你們還真以為皇宮裡的嬪妃可以四處大搖大擺啊?那是喝醉了酒的娼婦!
mingming19ii
皇帝的嬪妃、貴人們就算有嫡庶之別,但與親王的嫡福晉而言,仍是有著君臣之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古代這是不可能被推翻的,妃、嬪就算等級再低也是皇帝的女人,是“君”,親王的嫡福晉就算地位再高,也仍舊是“臣”,這事一個不可逾越的界線。
但這一切也並不是絕對的,特別是在清朝,皇帝的女人就未必比“臣子”嫡福晉高!
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來看下,清朝關於皇帝的妃、嬪、貴人與親王的嫡福晉間的“命婦制度”。皇帝的嬪妃們為“內命婦”,親王、君王、貝勒等宗室成員的妻妾為“外命婦”。
“內命婦”中又有皇后一人、皇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至於剩下的常在、答應等沒有人數的限制。這其中只有“嬪”以上等級的,地位較高,統稱為“妃嬪”,可以居一宮之主殿。至於下面的貴人、常在、答應等等則屬於“庶妃”,地位十分的地下,可能在很多時候都比不上一個高階的宮女、太監。
說完了內的我們再來說說“外命婦”,其中親王和郡王的正妻稱為“福晉”也就是“嫡福晉”,側室則為“側福晉”,這點和皇帝的有一些相似之處,嫡福晉是受朝廷冊封的命婦,所以等級很高,而側福晉就和皇帝的庶妃一樣,不受待見。
可以說清朝在這一方面的等級制度,有著十分嚴格的劃分,不同等級之間有著清晰的界線,“妃嬪”們等級高、地位高、待遇好,“嫡福晉”也是;至於“庶妃”與“側福晉”就不受待見了,前文也有提到,可能很多時候都比不上一個高階的宮女、太監。
所以答案也出來了,親王的嫡福晉地位上比不上皇帝的妃、嬪,畢竟有著君臣之別,但是那些“庶妃”們(貴人、常在、答應),這些低級的妃嬪見到親王的嫡福晉,即便自己是“君”、嫡福晉為“臣”,多數情況下也只能選擇低聲下氣,雖然意義上來說庶妃的地位高,但也無可奈何。
像素說
清朝有嚴格的封晉制度。清朝在最開始沒有那麼嚴格,在入主中原之後。也就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明。清朝後妃制度,指的是妃嬪的選擇、冊封、晉封以及日常生活需遵循的相關制度,隨著時間而逐步完善。在清朝,將皇后之下的妃嬪分為七等級,為: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還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侍寢的宮女)。
皇帝的正妻稱皇后,居中宮,主內治。
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為主位。貴人、常在、答應均無定額,但各皇帝妃嬪數目的多少出入較大。
清代後宮妃嬪稱號按地位高低依次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
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答應。然後其中一些晉升為常在、妃、嬪、貴人。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貴人以下只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至於皇后,一般先由太后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由皇帝冊封。
同時,皇后、皇貴妃、嬪、妃、貴人、常在、答應等,她們都住在乾清宮兩側的東西六宮。一旦皇帝駕崩,按祖制她們都要搬到慈寧宮、壽康宮、寧壽宮、壽安宮居住。這裡的生活可以說是與歡笑無緣,只有在“紅顏暗老白髮新”的清寡單調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寧宮偶爾也有歡樂,如給皇太后上徽號,冊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萬壽節等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只有這時清王朝的遺孀們濟濟一堂,飲酒作樂。但這樣的活動畢竟一年只有幾天。慈寧宮建築群中的佛堂很多,這些太后、太嬪、太妃們在百無聊賴的守寡期間,焚香禮佛,試圖從那虛無縹緲的佛界中尋求精神安慰和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