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看悟空问答签约大V答主?

用户65146878


真正的大V有答题的吗?我怀疑他们的文化,大家仔细看看,咱们的大V都在干什么,小视频满天飞,天天就是吃喝玩乐,居然是优质创作者,很多时候我都感叹,我都这么努力了,每天最少写五篇以上的悟空问答,有时十多篇 ,全是推荐进入头条首页的文章,这么长时间了,我居然都不是优质创作者,为什么。

曾经回答过一篇文章,为什么那些工作积极的人得不到提拔,反而那些婀娜奉承,拍马屁的人都被提拔了,这个问题确实非常现实,就像现在的我一样,这么努力得不到认可,大家看看农民鼓上骚,就是一个喝酒,一窖坏红薯居然叫他拍了好多集,他居然是优质创作者,我想知道他创作什么了,小视频算是创作吗?在我都眼里只有文章才是正经事。

曾经看过咱们头条上那些关于创作的告示,居然说手把手教你写出优质文章,我看都没看,好文章是教出来的吗?是自己知识的积淀,更是社会阅历,没有文化别说优质文章,就是叫你写,你的字数不会超过200,大部分都是三言两语,这就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我不是不服气,很多时候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创作者就不是优质的呢?我都是围绕三农创作,这是基本原则,毕竟我认证的就是三农领域创作者,很多时候我也是感叹 ,哎!

现在粉丝26000多,一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就是想创作好的文章,我从去年四月开始没有收益,很多人不信,怎么可能呢?确实是,其实也无所谓,我是因为喜欢才关注的头条,绝对不是为了钱才关注的头条,所以钱对我来说无所谓。

很多时候我搞不明白,那些签约的作者凭什么,是因为水平极高吗?还是有很高的文化造诣,基本上我都看这些人的作品,没有看到什么文化修养,更多的就是视频,确实很热闹,也许这就是他们圈粉的资本吧!我一直坚持我的原则,努力写出优质内容与大家分享,谢谢。


大海传媒


悟空问答的签约答主不止300人,但从未禁止任何人在其他平台发布内容。

现金是对知识分享的奖励,予人玫瑰者,手里不应只有余香。



知识应该分享的 我们只是鼓励创作 。一如既往 我们会覆盖长尾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只是要做好匹配。大家别吵了 上来答题吧。


张一鸣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悟空问答之前在今日头条栏目,但是随着知识类节目的热播,如最强大脑等等,这让沧桑的小哥又回忆起小时候坐在电视机前面,认真观看《三星智力快车》这个节目的情景了!

知识,就是力量!

毫不夸张的讲,以前小哥有百度APP,UC浏览器,知乎,微博,微信,QQ,淘宝等等,但随着和今日头条的慢慢接触,小哥已经卸载了以上大部分APP,只保留了淘宝,微信,QQ等几个APP,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今日头条可以满足小哥上网的一切需求!


悟空问答自打从今日头条独立出来后,活跃度只增不减,小哥也是第一时间就下载了悟空问答APP,并且一直再答题!

在悟空问答,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千奇百怪的东西,可以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悟空问答的强大!

比如很多人做自媒体,那如何从小白开始一步步成为大咖,用悟空问答搜索,得到的答案绝对上百,并且都是题主亲身体验,热心细致的分享!

比如身体不适,自己很恐慌,没事,悟空问答可以帮您,输入问题,搜索答案,就有很多专业的医生为您解答!

再比如,红烧鲤鱼怎么做的才好吃?别着急,悟空问答有几万个大厨教您做菜!

。。。。。。


对于悟空问答签约大V这件事,不得不说悟空问答真是大手笔,实在人!

大家辛辛苦苦码字是为了什么,除了诗和远方,面包牛奶要不要?

悟空问答签约了如此多的大V,表面上看是抢夺人才,其实也是悟空问答为了让本身更加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所做的必要付出,西汉有《史记》。乾隆有《四库全书》,明有《永乐大典》,今有悟空问答!

这是文化的传承!

我国幅员辽阔,名族众多,文化丰富,如何能把所有的文化,尽可能的记录下来,分享出去,这想必是每一个文化人最大的愿望了,而悟空问答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一个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识,吸收别人的知识,大家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而签约大V,带来的不仅仅是流量,更是优质的答案,虽然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漂亮的面孔千千万万,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同理,同一个问题,答案千千万万,优质的回答,屈指可数!

而签约大V,同时也是方向的原则!

一个企业,能不能优秀的发展下去,方向很重要,而要继续繁荣,那么灵魂人物必不可少,而大V,就是知识范畴的灵魂人物!

所以说,悟空问答签约大V,是一场双赢的商业合作,问答提供无比强大的平台,而大V也能专心致志的创作!

一句话!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谢谢大家,欢迎大家多多点赞支持小哥原创,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因为小哥也想被签约!


古梁镛


我不看好知乎,知乎已经失去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导读:

“微博化”的知乎能它在移动端赢得他的中途岛之战吗?

一直推崇慢文化的知乎,开始变得着急了。

新版的知乎在其底Tab页中,加入了“想法”。何为想法,其核心逻辑类似于微博,用户不仅可以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还可以转发、评论和鼓掌。

知乎创始人周源将此举解释为看好短内容,他说,“还是觉得短内容生产是有价值的场景,短内容信息流最重要,就是把发布功能做好,其他功能都不做。”

短内容是天然适合手机阅读,因此这次的改版也被视为知乎向移动端的又一次尝试,然而最终结局如何,只能拭目以待。比较鲜明的是今日头条在几天前,从底部Tab页撤回了与想法类似功能的微头条。

在过去的6年中,知乎完美地错过了移动端的时代,而其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艰难的未来。

失去的移动端

知乎生于2010年10月,周源将域名为“zhihu”那时候还是一家分类信息网站购买,将其改成了知乎最早的版本。

周源曾在知乎上回答了,知乎名字的由来,他说:2010年9 月 13 日,下午 6 点过,我正在三里屯找晚饭果腹,一条知乎团队啦啦队长张亮的短信跳进我的手机:「如果围绕『知之』这俩字呢?」几分钟后,他的第二条短信又跳了进来:「知乎者.com?」这个名字在我的大脑里盘旋了几小时后,我给所有人都发了一条短信,上面只有两个字「知乎」。

现在来看,2010年那正是移动互联网来临的前夜,更有人把这一年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元年。许多研究机构纷纷预测未来,美国思科公司拿出了一份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研究报告,它预测从2010年开始,全球数据流量的年度复合增长将在五年之内达到92%,而且到了2015年,全球会有超过71亿移动就绪设备和M2M连接。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有人就把握了这个趋势。今日头条张一鸣在解释自己为什么创立今日头条时说,2011年,他看到了大家都看到的变化,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这其中主要的标志就是2011年的手机发布量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而另一方面,报纸销量大幅度减少。就像纸代替竹简一样,手机成为代替纸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介质。

令人遗憾的是,生长在一个风起云涌时代的知乎却并没有飞起来。周源在最近的采访中表达了遗憾,2011年和2012年,知乎仍在封闭测试的阶段。他说:“那段时间就是不想那么快,要慢一点。现在回过头看,那时候确实是有点太慢了”。

2011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等都在奋力抢夺市场,360周鸿祎称2011互联网第一仗是“微博大战”。同时期,张小龙主持上线了微信的,短短几个月用户规模就达到了5000万。而同时期的知乎还在为用户设置门槛,多数网民还在想办法获得知乎的邀请码。

2011年2月,周源还曾在知乎上回答知乎用户对“知乎为什么不提供手机客户端”的提问,他说,“因为知乎团队的人不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肯定要往后排了”。

那么周源和知乎团队在忙什么呢?好在周源在知乎的回答详细记录了当时知乎团队的情况。周源在2011年6月在“知乎团队的路是怎么走来的,知乎未来又将如何发展?”问题中表示:“接下来我们既要提供工具,也要建设社区,我们在做问答,还会做搜索,做阅读,和更多的事情。”

2011年的时候知乎就做了第一个移动端的版本,虽然这个bug频出的版本,只提供阅读功能。2012年7月,知乎上线2.0版本,到第三年,2013年5月,知乎才正式上线自己的第一个安卓版。之后,虽然知乎不断改进自己的版本,但最终都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

在对的时间,没有做成对的事,或许这正是知乎至今失去移动端的主要原因。

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知乎的增加几乎陷入了停滞。过去一年间,知乎的DAU均在250万上下徘徊。

知乎能夺回移动端市场吗?

通过手机预装,抢夺既有用户,将PC用户转移至移动端。知乎能通过这些方式获得未来吗?

1

流量红利枯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网民的人数已经突破7.5亿,已经超过一半的国人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民。而另一方面手机出货量却在大幅下降。据外媒digitimes报道,Digitimes Research报告显示,今年Q2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11.8%,为9410万台。分析认为,Q2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下滑主要是因为三大电信运营商新增4G用户数量下滑至5600万,各种价格战、补贴也逐渐减淡,这时4G手机销量就会相应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渠道库存量较多,不少手机厂商下调了手机出货量。

这意味着无论是靠内容去吸引用户还是通过BD或刷机的方式获得新增用户都要付出更昂贵的成本。这条路过去追求”小而美“的知乎没有走,到现在似乎更加艰难,目前看来他也不会走。

2

存量用户固化

微博封掉了知乎的未来。知乎从存量的手机用户中获取争夺用户。

无法从新增获取用户,便只能从既有的存量用户中抢夺。而知乎此次改版显然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微博PGC用户。事实上,微博的用户与知乎的用户群体高度重合达68%,知乎要向从重合之外的用户中获得更多,似乎并不容易。

3

提高移动端用户比例?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知乎“PC+移动”的月活用户数为12,199.25,而PC用户数为12199.25,移动端月活数为1143.88.这意味着,知乎移动端用户同时也是PC端的用户。而移动端的活跃用户仅占总用户的9.3%。

单从这个数据来看,知乎移动用户的空间似乎还大有机会。真相是:知乎的主要流量却大部分由移动端贡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知乎的总使用时长374,942.62万分钟,其中移动端达274,522.25万分钟,占73.21%。这意味着知乎9.3%的移动端用户为知乎贡献了73.21% 的流量。

喜欢《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周源经常喜欢将知乎比作城市。周源对外发言时,经常习惯性地提到这本书,他喜欢引述其中的观点来为知乎社区理念背书:一个城市解决了治安问题,下一步需要的便是繁荣。

正如《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作者所说的,一个好的城市街区可以吸引新来者,不管是自己选择到来的新来者还是临时找个地方安顿的暂住者,而且它还可以保护相当多的过渡性人口。

而现在摆在周源面前的是,周源如何来扩充城市的人口,无论是新来者、过渡性人口,还是PC端的移民。


螺旋实验室


今日在跟新闻学同事探讨新媒体专业时,我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新媒体最终将回归理性,技术偏倚无法夺走内容为王的地位。换句话说,技术的归技术,内容的归内容,二者各司其职,齐头并进,才是未来媒体的走向。

新媒体回归理性的时候到了:深度内容才是救命稻草

也就在今天晚上,2017年8月31日21;10,罗振宇的逻辑思维“002号知识发布会”将在深圳卫视、优酷、得到App同步播出,作者朋友圈中的自媒体朋友砸开了锅,隔屏围观这场为知识变现的路演。

但值得注意的是,“002号知识发布会”并非全是新媒体技术产物、也非全是传统媒体产物,反而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下的“混血儿”,是一次借助新的媒体技术为知识变现的造势。

事实上,独有诗书气质华。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内容是根本,人类智慧是源泉。在VR、AR概念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好内容的深层渴望远远超过对技术创新明面上的诉求。

就像我跟新闻学同事聊到的一样,经过几年新媒体长驱直入、万马奔腾与繁花似锦,碎片化的内容与资讯信息,并没有让人们变得更聪明起来,除了技术上的更新外,并没有对内容带来实质性的进展,反而传统媒体内容被凸显。

悟空问答挖知乎300大V背后:是内容为王与认知盈余者的胜利

这可以看着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回归,新媒体技术的反哺。真正有历久弥新价值的仍然是好的内容、深邃的思想与深层的价值。今日头条悟空回答花巨资挖走知乎300大V,其实是知识重现价值的新机会。

从表面上来看,是今日头条与知乎的商业竞争。事实上,其背后是内容为王与认知盈余者的胜利。千百年来,知识无价胜有价,不管是古代的说书人、还是近现代的自由撰稿人,又或者是当下的自由媒体人,认知盈余都是民间资本。

今日头条作为媒体融合时下的代表,其发轫于碎片化的信息流分发与用户生产内容,用户与内容天花板渐显,以此带来的价值沉淀与商业效益见顶,能够留存用户、沉淀长远价值、追求持续效益的必然要靠好的内容、知识与服务。

但今日头条在内容创作者上的积累与沉淀还不足以撬动其未来的大商业,特别是有一定知识积淀、用户累计的知识型领袖,今日头条确实比较欠缺,培育不够。从知乎挖大V不足为奇。

从知乎的模式来看,知乎大V从知乎平台得到的名气比金钱要多得多,但是内容无法更好的变现,知识无法变得更有实用价值。而今日头条却在后者给予了内容创作者、知识盈余者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待遇。

抛开商业竞争不谈,今日头条开了一个让自由创作者自由、体面写作的可能。其开创性的广告分成模式将传统媒体稿费制度打破;其千人万元计划让自由撰稿人变得更加自由;其签约作者可能开启了未来平台创作者抢夺之争。

这是具有深刻意义的。特别是今日头条悟空问答挖知乎300大V背后:是内容为王与认知盈余者的胜利。值得肯定,让创作者自由、自在、体面的创作,才能提供给用户有意义的内容。

未来平台如何才能赢在内容起跑线呢?

无论是今日头条、腾讯天天快报、阿里大文娱,还是凤凰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新闻,最终真正能胜出的一定是靠深度、有思想、有价值,甚至独家的内容。因为内容才有顽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价值。

作为平台来讲,不仅要有强硬的技术实力作为底层支撑,还需要强大的内容填充,即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才能造就一个羽翼丰满的平台。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内容创作将是重点,内容创作者与程序员一样重要。

因此,未来内容平台要想不输在起跑线上,就必须在优质内容上下大力气。哪到底该怎么做呢?作者提供三点建议:

1.加强平台自身内容策划与创意 做大做强内容数据库

一个平台能否成为大众平台,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独一无二的内容和产品服务。作为内容平台,特别是互联网内容平台,在没有传统媒体的采编权的情况下,创意性文化、知识性内容、技巧性常识等将是突破。

在Web2.0时代,百度的百度知道、百度贴吧、天涯论坛以及知乎均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成绩。这是其他新兴平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知乎尤其如此,集聚广大的知识青年。

因此,作为互联网平台,应该加强创意性文化、知识性内容、技巧性常识的积累,建立强大的、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内容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更多有趣、好玩、有引导性的内容才是王道。

2.独家签约有持续创作能力的作者 强化夯实内容特色

虽然会写作的人很多,但能坚持写作、能坚持写好内容的人却很少。这就是今日头条拥有几十万作者的情况下,还要挖知乎大V的原因。今日头条通过挖角,来补充内容创造者团队,增强内容力量。

今日头条的挖角行为,可能开了一个争夺内容创作者的头,未来稀缺作者将是平台争抢的对象,可能比商业资源还要激烈。因此,各自平台如何挽留住具有持续创作的人很重要。

作者建议是,平台应该通过独家签约的方式留住创作者,提供更强大的内容分发与变现,为签约作者提供丰厚的待遇,使其安心创作好内容,深度内容,强化和夯实平台内容特色。

3.加强版权保护与打击 营造良好的内容生态氛围

目前中国在内容版权上比较欠缺,不管是传统媒体平台,还是新兴媒体平台,在内容版权上保护与打击还不够。以至于,侵权行为、抄袭行为难以遏制,创作者的心血得不到保护。

就目前来看,内容平台的版权多半以第三方机构来进行维护,而平台自身还没有出现真正能全方位保护作者版权的成功案例。因此未来,平台自身加强版权保护与打击能力将有效遏制平台竞争中的同质化,确保自身优势与特色。

作者的建议是,平台不仅要提供发布与分发平台,在第三方提供版权打击的情况下,自身版权保护技术的积累与维护将至关重要,这是配合第2点的重要举措。(图片均来源与网络以及截图)

那么,各大平台做好了准备吗?我们拭目以待!期待历久弥新的内容能够得到认可,期待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得到回报。


唐见


没什么啊,为什么不能签约呢?

知乎不给大v钱,也不准大v发广告,公众号二维码也不让贴,但这都不是让知乎大v不满的地方。

其实让大v不满知乎的最大原因是:知乎限流。

即粉丝关注了大v,在timeline上也不一定看得见大v的回答,因为知乎想让平台去大v化,大v意味着流量集中,跟微博似的,所以,当大v粉丝多了,会开始故意不让大v的回答出现在他的所有粉丝前,只是部分显示。

这样的规则,会让整个平台的用户看似很公平,但知乎忽略了大v的心情,导致很多头部用户出走。

这其实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初衷是好的,但方法没用对。因为平台注定是要有高质量内容用户的,把他们逼走了,内容质量注定是下降的。

不过,其实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需求,这个问题无法避免,他只有平衡流量,才能鼓励一些优质内容出来,防止被大v垄断,即使有头部走,还有新的补上来。

但现在知乎面料新危机是:新的不会来知乎,会去有钱的平台,旧大v们各个都把重心放在公众号上。

微博在这类问题上处理得其实很好,一方面保证原有大v利益,一方面自己扶持新人。

知乎的确在运营上,把一手好牌打坏了,知识付费的浪潮是知乎掀起的,可因为知乎live的运营不利,现在做课程的top级都在得到,头部中部都去千聊、荔枝、喜马拉雅、小鹅通。

到现在知乎也没有好的盈利模式,知乎公司一直在亏钱,我也挺为知乎捏一把汗的。

知乎依旧是个好平台,悟空问答也是个好平台,我都在使用。


简族


在用户随时用手机浏览投票的今天,谁能持续提供优质内容谁就有未来。是非暂且不论,我们换个角度,从企业管理的层面看下这个问题。



01.无论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都代表着企业

以前互联网不发达,企业外的人只能听到高层管理者的声音,
现在,
移动互联网让每个人都成为企业的代言人,每个有兴趣了解事态进展的人都可以发表意见,
这就决定了,
说话做事更需要慎重,因为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所在公司的态度,
如果你不信“头上三尺有神明”,那么“微信截屏让你说的每句话都被曝光”这事儿应该信了。
这背后还有个更深层次的逻辑。

02.持续创造价值是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能为用户带去价值感,提供优质内容,
而这里的前提是,
有优质内容输入,所谓KOL的时代核心就在于此,
于是,不但要对客户好,还应该对提供优质内容的人好(他们也是网站的客户),
有句话说“客户就是上帝”,这句话说的不对,
考虑到大部分人是无神论者, “客户就是衣食父母”应该更为合适。
至于,
“来不迎,走不送”看起来是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多半则是明知已经留不住之后的反映。
如同,
有些老板在员工离职时常说,“他已经追赶不上公司发展的速度了!”

03.真正平等地看待别人并不容易

世界变化太快,能让企业持续良好运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领导者时刻保持警醒,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别人就更加不容易。
很多企业家在初创期能够保持清楚——认识到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偶然,因此才会更加努力。
时间一久,习惯了成功,部分企业家的想法就变成了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能力,而别人不行!”
加之周围总有些人会肯定领导者这种想法,
再之后,
企业就要承担自负带来的后果。
最终,我们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区别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欢迎关注,让我们用更全面的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

张大志leo


头条的“悟空问答”和“知乎”,我认为二者仍然存在本质区别。知乎最早就是基于“人”构建起来的社区,而头条的问答则是基于“流量”逻辑自上而下生生培育起来的东西,二者相比起来,如果说头条问答能成为一个庞大的内容素材库来承接头条自己的庞大流量,这个逻辑我认可。但如果是说头条问答能够很快发展成为一个足以替代知乎的问答社区,我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我看起来,头条做问答,等同于当年百度做“贴吧”和“知道”,本质仍然是一个流量生意价值最大化的逻辑。

而知乎的本质,则是一个社区,它承载了用户的访问使用习惯和大量行为,从而拥有更深厚的独立价值。一个产品,如果初始时就没有用户主动的互动、交流、访问、发帖等等这样的习惯和行为存在,在有了较大流量后再要试图去培育出这样的习惯,我认为极难。至少目前为止,我未曾见过成功的先例。

我感觉,几百万挖走几个大V对于知乎也许未必是坏事——至少,当前任何一个大V在知乎站内都已经不再会扮演一个“离了他就不行了”的角色。甚至是,假如一个大V离开,以知乎独特的站内生态和产品机制,反倒是会有机会让另一个新的大V可以更快涌现出来的。当然,前提是要有与之匹配的激励机制和逻辑。


农业洞察


昨天下午突然登不上“悟空问答”了,急得我到处去问,作为个人来到头条很偶然,入住也很顺利,至于“回答”更是无意间看到,当时记得有一种很强烈的“说说”感觉。



最初的回答都很“粗糙”,直到今年7月份要招聘“达人”才认真起来,很多本地回答小编都亲临现场去看、去问、去拍照,然后自己去想,最终形成答案,所有回答均是一字一句打到页面,保证做到全网唯一!目前2890多万的阅读,基本是在这两个月内完成的。



每次看到“推荐至首页”的消息通知,内心喜悦无以言表,每一位朋友的评论均做到认真阅读,以期望提升自己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朋友讲“天道酬勤”是鸡汤,但认真做事应该是本分!佛说“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个“挂碍”用在这里就该是“签约”了,这个“恐怖”用在此处并不是害怕的意思,应该是一种心念,我奉行的是“只要认真付出,总会有回报;只要勤奋去做,总会有人看到”,只是量和质的转变还没有到来。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候写下四句话,几十年初心不改,受益匪浅:认真读书、勤奋工作、安全回家、幸福生活。

做事不要急,沉住气!祝福所有朋友幸福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