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生活說
李世民不是開國皇帝,但在唐高祖時期,就將實際兵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武德四年(621),右領軍大都督李世民帶領大軍攻下洛陽,擊敗王世充、竇建德聯軍。李世民因戰功顯赫而名聲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並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天策府。
《貞觀長歌》李世民與長孫無忌劇照
天策上將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衛府之上。李世民大權在握,可以自己安置官員。
天策府的文臣武將,雖有不少是從敵營過來的,但他們在長期的戰事中,同李世民結下了深厚的戰鬥情誼。這些人,尤其是秦瓊一類的武將,雖可以掛帥領軍出征,但真正的兵權還是李世民掌控。
他們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平定天下,甚至幫助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在玄武門之變中出力不少。李世民稱帝后,獎勵耕種,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同時在軍事上,在軍事上,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秦瓊畫像
所以,李世民還得進一步利用這些武將為其賣命。當然,回到題目所指的秦瓊,他在李世民稱帝后,雖官拜左武衛大將軍,爵封胡國公,但他長期生病,並沒有多少機會領兵作戰。
這些大臣手中沒有實際權力,對李世民完全構成不了威脅。就像曾領兵征討吐谷渾、攻滅高昌的吏部尚書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於貞觀十七年陰謀擁立太子李承乾,很快事發被李世民處死。
以禮觀書
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李世民當上皇帝后,沒有殺秦瓊這些手握兵權的開國功臣。但是是因為李世民心地善良麼?並不是,李世民殺完李建成,李元吉後,可是連同自己十個親侄子,也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全部殺死,然後他們的老婆也被李世民強行納入後宮,對於李建成原來部下,降的就用,比如魏徵;不降的全部流放,還不聽話的全部殺死,絕不留情。
那麼這樣,問題就來了。我看了幾百條回答,一個個都在吹噓李世民的仁義,李世民自己的領軍能力,所以不殺開國大將,但是仁義的李世民又為何把自己十個親侄子全部殺死呢?李建成的部下里給唐朝立下開國大功的武將可也不少啊?所以這個問題最根本的答案就是:
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有些實際上是有些很聰明的在功成之後急流勇退,交出兵權處於半隱退狀態,就是怕李世民殺之),對李世民根本沒有一丁點的威脅,有威脅的已經全部被剷除了。
李家本身就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赫,是隋朝最頂級的貴族之一,家族底蘊完全不是劉邦、朱元璋這些人可以比擬的,這成為了李世民不懼怕握有兵權大將最大的後盾。因為他們擁有龐大的,完全聽令李家的家族兵力。
再加上在整個隋末起義過程中,李家軍最高統帥就是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個人,這三人可以說牢牢把控著所有的軍權,既然如此底下的人怎麼反,拿什麼反,誰還敢反?
所以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殺死,隨後李世民斬草除根殺害了兩兄弟所有子嗣,斷了其親信的反叛之路,再自己名正言順登基,再沒有任何可以威脅到他皇位的存在,自然就不需要再殺人了。
但是後來太子李承乾想謀反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大臣跟著謀反,結果事敗後被李世民一刀全給咔嚓了。這個故事告訴,仁義永遠當不了君主,而謀反這種事,不過就是看有沒有帶頭罷了。帶頭的除掉了,其他的不需要怕。
李建成沒了,頭就沒了。是李建成的死,保護了李唐的開國功臣們啊!
三觀粉碎機
1.來自對自己軍事能力的自信。他在軍事上是全能人才,馳騁沙場、叱吒風雲、出生入死,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方面在玄武門之變時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沒有誰敢犯上作亂,侯君集曾經有想法,也是蠱惑太子,自己不敢有任何坐南朝北的想法,縱是如此,星火沒到燎原之際,就被李世民撲滅了;這有前車之鑑。
2.有知書達禮,賢惠的長孫皇后輔政。他上位第十三天就封長孫氏為皇后,可見長孫自有過人之處,她來自優裕的家庭,從小受過文明薰陶,富有正義感與前瞻性思維。
在陪伴李世民的歲月裡經常借古喻今,糾正李世民政治上的失誤,曾經力保了很多忠直的大臣與開國元勳,她死後,李加諡號為文德聖皇后;有這樣的"嘉偶""良佐"在,妄開殺戒自會眾叛親離。
另長孫皇后教子有方,為李世民養育的李治、李恪、李泰個個都能獨擋一面,江山後繼有人,一般老臣是動搖不根基的,李世民心知肚明。
3.李世民有高超的駕御屬下的藝術,這點不得不服!唯才是舉,不管來自哪個方面,縱使是敵人陣營,只要有能力,只要作出了成績,依然能享受到高官厚䘵,如魏徵、秦叔寶、薛萬徹等等,誰會放棄太平日子不過去謀反?
而且善用謀略,如監終前故意降職李世績並調他到邊疆任職,這就是給李治留人情,叮囑李治以後召回重用,使得文武雙全的李世績對李治能死心塌地。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為什麼沒有殺秦瓊等手握兵權的重臣?
自古以來,名臣武將,功成名就後,難免為君主所猜忌,難免晚年悽慘。“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一直流傳至今。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少有的一位,君臣相知,開創大唐盛世的君主。
究其原因,就是有才、有自信、雄才偉略。
一、馬上天子,軍中自有威信,不懼手下大將
起兵之前,李世民就曾帶兵,在突厥人的包圍中,救下隋煬帝楊廣;之後更是多次帶兵剿滅叛亂,甚至抗擊突厥人的入侵。
自隋朝末年起兵之後,李世民多次帶兵出征,南征北戰,可以說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朝的大半土地都是李世民帶兵打下來的。
甚至在《資治通鑑》中記載,李世民曾多次身披玄甲,率領數千玄甲鐵騎衝鋒陷陣。這樣的皇帝自然不需要對手下的將軍有所猜忌。
二、雄才偉略,不斷開疆拓土,重用手下將軍
唐太宗李世民被當時大唐周邊的少數民族尊為“天可汗”。大家都知道,草原民族歷來是強者為尊,想要得到他們的認可,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他們打怕了。
所以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只有這一個可能。
當了皇帝之後,李世民不可能每次都御駕親征,更不可能深入草原。所以,李世民只能依靠他手下的將軍。當然,也只有雄才偉略、心懷天下的君主才能做到。
唐高宗李治作為一個較為懦弱的君主,能夠擁有唐朝最大的領土面積,與唐太宗李世民開疆拓土,打下的基礎,有極大的關係。
三、設凌煙閣,展現赫赫功績,紀念功臣武將
不管李世民是想要名臣武將為他賣命,還是真的懷念當年與手下一起打天下的時光,李世民設立凌煙閣,都為大唐後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就是最好的明證。後期李世民開科舉,能夠造成“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景象,於此也有極大的關係。
當然,李世民也有昏庸的時候,比如他曾在魏徵死後,親自刻書碑文為他立碑,但是後來又聽信讒言,取消了公主與魏徵兒子的婚約,在徵高麗後,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念碑,也是難能可貴的。
我是春秋百曉生,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敬請期待!
歷史公元
縱觀歷史,大部分皇帝都會把那些幫他打江山的將軍基本除掉,一是因為這些人很有實力,日後有可能直接影響帝王的統治,皇上為了防止皇權不被侵犯而除之;二是因為歷史上就出現過開國元勳謀權篡位的例子,這給歷代皇帝敲了個警鐘,對那些手握重權的大將不得不防。就像劉邦殺韓信,朱元璋殺徐達,無一不是皇帝鞏固政權的犧牲品。可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登基,獲得帝王之位的他一生都沒有殺過手握兵權的將領。
首先,李世民不殺功臣是因為他有著能把這些人管理好,併為他所用的才能和自信。李世民登上皇位時還很年輕,況且他從20歲開始就統兵打仗,手下這些人都對他很服氣,等他功成名就以後更是唯他馬首是瞻,他沒必要大開殺戒。
其次,秦瓊等人跟著李世民打天下,和李世民關係非常要好,而李世民也很優待他們。但最關鍵的問題是,唐朝建立以後掌權的首先是宗室,所以李世民手下的這些人掌握的權利並不大,而李世民上位後也沒有給這些人太大的權利。
再次,是因為唐朝不殺功臣有個特殊原因,當時有個制度叫府兵制,是用來限制每個地方的兵權,所以整個唐朝上下的兵權管理是非常嚴格的,皇帝不用擔心誰能手握重兵而造反,更不用擔心威脅皇權。
最後,因為李世民他是個非常有作為的政治家,在他的統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將士賞罰分明,所以大部分人對他都持有敬畏之情,很少有反叛之心。對那些極少數的反對分子,李世民也是很有手段來對付,不需要用“殺”來解決問題。
第一軍情
我不禁要反問為什麼要殺?因為唐太宗時期的軍事將領根本沒有辦法威脅皇權,他用不著殺。
歷史上當了皇帝就殺手握兵權的人,主要分幾種:手握兵權的人威脅到了皇帝的地位;手握兵權的人威脅到了後來的皇帝;純粹的昏庸,例如被人稱作“禽獸王朝”的高家,殺害眾多將領特別是斛律金,導致直接亡國。
除了上述情況外,沒有必要集體殺害武將。而且正巧,李世民時期的這些所謂的手握兵權的人其實沒有兵。
1.唐朝實行府兵制,軍人平時做農民,而秦漢三國兩晉都是義務兵。軍事將領有自己的固定下屬,所以,西漢劉邦、東漢劉秀採用“罷兵歸裡”的方式去除軍事將領的實力。南北朝、隋唐(玄宗之前)都是府兵制,之後則是徵兵和義務兵。
2.唐太宗年輕力壯,手下將領都是其親信,他用不著殺,除非是一些特別小肚雞腸的將領如侯君集等,那是純粹找死。唐太宗輕鬆一句話,尉遲恭就自此閉門謝客、遊手好閒,一直到死都沒見過手下將領。可見,唐太宗根本用不著殺,手下人聽話。
3.還有諸如秦瓊等功臣,因為傷病其實早就退出歷史舞臺了。李世民登基後秦瓊等一些功臣就進入半退休狀態,貞觀十二年(638年)就病故了。因此,他們根本沒有軍權,沒有軍權就不會威脅皇權。
4.開國功臣老矣,李世民有新的人才所用。李世民在親政高句麗(隋唐時期管高句麗叫高麗,但這時的高麗和後來的高麗不是一個民族不是一個國家)後,就對薛仁貴說過:我的將軍們都已經老了,這次討伐高麗我很不高興,但我高興的是發現了你。要知道,薛仁貴出世很晚,645年,李世民死前四年才出現。而包括阿史那·社爾在內的一大群新起之秀(包括漢族、突厥族等眾多民族)足以制衡並不團結的開國武將勢力。
綜上所述,開國武將集團因為個人經歷不同、個人民族不同,又並非同一期歸附,所以,他們之間並沒有形成團體,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的府兵制使其手下無兵,所以,對開國武將集團來說,他們沒有任何資本與皇帝鬥。
坐古談今
開國皇帝為了鞏固皇權,都會嚴厲打擊開國功臣。比如朱元璋、劉邦等人,他們會編造理由,削奪開國功臣的兵權,對開國功臣進行嚴厲殺戮。趙匡胤雖然並沒有殺功臣,但他依然採用了“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功臣們的兵權。劉秀看起來對功臣們是非常好的,沒有殺功臣,同時還給予了他們巨大賞賜。其實不然,劉秀當時是採用“推恩令”的方式,封賞非常多的侯,以此削減功臣的權力。同時他還採用“廢后”等方式,間接地削奪功臣的權力。
但李世民(李世民嚴格意義上,可以稱為“開國皇帝”)的做法,卻和這些開國皇帝都不同。他並沒有打擊那些開國功臣們,甚至還修建了凌煙閣,表彰他們。雖說後來也殺過侯君集和張亮,但是他們主要是參與了太子謀反事件。這與忌憚開國功臣功高而處置他們,意義是不一樣的。
(李世民劇照)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不像其他開國皇帝做的那樣對待開國功臣呢?
一、唐初大將並不掌控兵權。
唐朝初年實行的是府兵制。關於在府兵制中將領所起的作用,《新唐書》上是這樣記載的:“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也就是說,唐朝初年的將領們,並不直接掌控軍隊,兵權由朝廷來掌握。沒有直接掌控軍隊的大將,其實作用是並不大的。
這和漢朝初年的情況就不太一樣。漢初是封國制,那些開國功臣都在封國裡,他們手裡都掌控著軍隊,有自己的自主權。雖說這些功臣們的長史這樣的文官,由朝廷委派,這些長史實際上起到的是監督功臣們的作用。但是,一旦功臣想造反,只需要派一個士兵,就把那個文弱的長史給解決掉了。
唐朝的功臣們也會派到地方上去。比如,尉遲敬德就被派往同州擔任刺史。但是,他只是起一個文官的作用,並不掌兵。需要他掌兵的時候,才由朝廷任命。因此,實際上李世民並不需要刻意打擊他們。
(長孫無忌劇照)
二、李世民已經有過一次洗牌。
李世民所面對的開國功臣非常特殊。原本唐初開國功臣是有很多的,這些開國功臣,有些是在李淵打江山的過程中出過力的,有些是投降過來的,情況很複雜。但是,由於後來發生了玄武門政變,開國功臣就完全變了,變成了李世民的那些嫡系。而原先李淵的那些功臣裴寂、劉文靜、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這些人,已經沒有了勢力。
李世民的這些嫡系,一方面都是李世民提拔起來的,和李世民的關係很親密。另一方面,比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他們其實在唐初建國的時候,所立的功勞並不多,沒有什麼可倨傲的。當時他們既不成氣候也沒有勢力,就算他們想像胡惟庸那樣造反,也不會有人聽他們的。而尉遲敬德、秦叔寶這些帶兵的人,也屬於李世民的嫡系,他們與李世民並沒有什麼牴牾,因此也不會反叛李世民。
用一句簡單通俗的話來說,當李世民上臺的時候,開國功臣其實已經洗過一次牌,相當於已經削奪過開國功臣的權力,李世民不需要再削奪了。
(朱元璋劇照)
三、李世民有足夠的自信和開闊。
其實,開國皇帝之所以一定要殺功臣,削奪功臣的權力,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皇帝本人不夠自信和開闊
比如殺功臣最多的劉邦和朱元璋。
劉邦當年一窮二白,而且本身是個無賴,最後竟然當上了皇帝。這一點,就讓他自己都覺得像做夢一樣。因此,他一點兒也不自信,看誰都像要造反的樣子。
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手握重兵,自然不可靠。但是,後來他甚至也懷疑上了盧綰、樊噲這些他最親近的人,覺得這些人也要造他的反。連蕭何這種,手中並沒有兵權,一直兢兢業業,後勤工作做得極為出色的人,他也覺得他是一副造反的樣子。搞得最終蕭何不得不“自汙”,把自己的品德“強行拉低”,以此來減少劉邦的懷疑。
朱元璋的情況和劉邦差不多,也是一個充滿疑心病的人。
趙匡胤則因為是通過“陳橋兵變”獲得皇位的,這也讓他很擔心,害怕手下也會學習他這種方式。因此,也很不自信。
但是李世民不一樣。他本身是一把打仗的好手,同時又是一個治國的能手,而他的祖上,也一直是朝廷中的大官。這樣的背景和能力,讓李世民非常自信。根本就不用懷疑別人造反,也不害怕別人造反。當侯君集有造反言論的時候,有人告訴李世民,李世民還表現出容忍他的樣子。由此可見,李世民實在是相當大度和自信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少有比唐太宗李世民更復雜的帝王。歷代宮闈之內,眾皇子對皇位的爭奪多是波折詭詐,但像李世民興“玄武門之變”,先殺兄弟,再行逼宮,這麼徹底的並不多見。其實不止千古名君,就算暴君也是一樣,我們向前推到隋煬帝身上:楊廣爭奪皇位的路上,其兄弟死的死,囚的囚,就算侄子都幾乎斬盡殺絕——可見在這些人心裡,親情於皇位而言,實在不值一提。
任何威脅到皇位的人和勢力乃至於事物,都將面臨當權者的猛烈打擊。從一個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功臣的威脅也很大,歷史上,漢高祖劉邦的功臣集團就被他砍得七零八落,得善終者甚少——但李世民基本上沒有殺過功臣,為什麼?
查相關史料,多是對唐初功臣集團的記述,極少有對李世民功臣不遭屠戮原因進行解釋。本文將結合部分史料,對箇中原因進行分析,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前文已經提過,皇帝對於任何威脅皇權的人或事物,無論對方是親人還是親信,決不會手下留情。這就是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所謂的功臣集團,並不能對其統治產生威脅,或者就算有些威脅,亦不算迫切。
應當提及的是,在李世民興“玄武門之變”之前,坐江山的還是他老爹李淵。唐高祖李淵才情匪淺,雖然一統天下時日尚短,卻已經對功臣起了心思,但也不算放在心上。首義之功其實如明日黃花,雖然有在裴寂這樣的例外存在,卻已經失勢。李世民異軍突起,與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如火如荼,才是更讓李淵頭痛的事情。此後李世民逼宮,更讓李淵沒來得及“烹狗”了。
功臣團體對李淵來說威脅不大,李世民在早期更是感受不到,他的主要威脅在於太子李建成。等他成功登基之後,短時間內是不能大肆屠戮的。首先在於他以政變登基,朝廷之內必然暗流湧動,暗中反對者甚眾;其次,李世民以弱勢登基,對朝臣的掌控不足。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他需要功臣來幫他坐穩江山——玄武門之變的功臣集團,包括李世民親自認定的居功第一的五人,即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敬德、杜如晦、侯君集。
司馬光《資治通鑑》有云,“諸將爭功,紛紜不已”,據《唐會要》記載,長孫無忌等五人的嘉獎詔書頒佈後,以將軍丘師利、淮安王李神通等人為首提出抗議,“義旗初起,臣率兵先到,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竊不伏”。“伏”即“服”,李神通說的功勞,實際上扯的是追隨李淵起義的功績——長孫無忌等人可說是李世民的親信,如日中天,李神通等人如何能夠相抗?但事實令人大跌眼鏡,唐太宗雖然以“叔父於國至親,誠無所愛,但以不可緣私,濫與勳臣共賞耳”回絕淮安王,卻為顧全大局,對功臣之爭做出了妥協。
李世民不能無視“頑固”勢力——無論是時局還是李世民的實力而言,在其登基初期都不適宜對大臣進行屠戮。當然,話說回來,大臣並不代表手握重權——真正手握重權的人物,恐怕過不了唐高祖那一關。
至於唐太宗晚年,對朝政的掌控力度可說令人驚歎——他雖少殺功臣,權力卻是抓了過來的。
古今事
說李世民沒有殺功臣的人非常無知而且無恥,侯君集張亮都屬於上了凌煙閣的李世民主要的二十四功臣 ,都被李世民殺了,這叫不殺功臣?
侯君集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最高權力的核心功臣,帶領唐軍消滅高昌國,侯君集不過是支持李世民的長子皇太子李承乾,就被李世民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殺害,李承乾是李世民的法定接班人,他有必要謀反嗎?李承乾侯君集等的所謂謀反不過是支持魏王李泰及晉王李治的勢力集團的陷害。
張亮排名凌煙閣功臣第16,為李世民對抗李建成李元吉而下獄仍然拒不牽連李世民,張亮的所謂謀反案更是莫須有,僅僅是有人舉報張亮比較迷信算命,而且據說張亮有五百個乾兒子,就被李世民殺害。
另外,李世民還殺害了羅藝王君廓李君羨等功臣,燕王羅藝是隋末群雄之一,為唐朝牽制竇建德的大夏政權立下汗馬功勞,因為羅藝與唐朝的開國皇太子李建成的關係比較好,李世民奪取最高權力以後就殺害了羅藝。
王君廓曾經是瓦崗軍名將,為李世民打敗王世充竇建德立下汗馬功勞,坐鎮幽州的王君廓因為被手下官員發生矛盾就被李世民殺害。
最冤枉的李君羨,這位多次為李世民打敗王世充竇建德衝鋒陷陣的瓦崗軍名將,僅僅因為小名叫五娘,就被李世民懷疑是武氏要取代唐朝天下而被殺,其實真正取代唐朝的武氏是李世民的妃子武才人即武則天。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殺了劉文靜趙文恪獨孤懷恩等開國功臣,而李世民殺的功臣比他老爸李淵還多,可見那些說李世民不殺功臣的勢利小人有多麼無恥。
厚德載物49847
先說殺功臣的皇帝都是什麼樣的人?
從歷史上看,一般出身較為低微的皇帝,較喜歡殺開國功臣。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出身太差,沒有什麼家族勢力,因此喜歡殺掉功臣,一是可以樹立自己的威信;二是為子孫後代繼位掃清障礙。
但從李世民的出身來看,並不存在這些情況:
第一,他不需要立威,因為在唐朝統一戰中,他的聲威已經夠高了;
第二,他殺了李建成、李元吉,能夠對他的皇位構成威脅的人也基本沒有了;
第三,也是最基本的,他出身於貴族,當上皇帝也是依靠身後一幫貴族和將領的支持,為了籠絡人心,輕易殺不得。
但是,晚年的李世民,因為“女主武氏”的傳說,也曾殺過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