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疫情之後,你還會在網上買菜嗎?生鮮到家需求會不會有所回落?

雲南24小時


疫情之後我還是會在網上買菜的。

1.網上買菜,方便快捷,我是不愛逛超市和菜市場的人,所以能在網上買就儘量在網上買。

2.由於疫情剛過,還是儘量少往人多的地方去,有需要提前下單就可以!


丫丫end


我是還會在網上買菜的,在疫情之前我就有幾年的網上買菜經歷了!

以前在大城市上班離菜市場超市都遠,上下班不順時間不順路,為了健康和節約還是想自己做飯,所以經常在每日優先買菜買水果,下班的時候選好下單,我到家時東西也送過來了,完全不耽誤時間,菜也比較新鮮。

去年回到小縣城了,住的是個新小區,大超市農貿市場又比較遠,社區店菜品種類少還貴,也就關注了幾個網上買菜的平臺,用的比較多的還是興盛優選,頭天下單第二天就送到線下實體便利店來,我在店裡拿菜時也看到周圍很多人下單啊。這種預售+自提的模式還是蠻多人認可的,反正什麼時候有時間去拿都可以,老闆得空還給送到家。我們這小縣城的菜市場,買菜還要趕早,去晚了很多都沒有了。現在在我們縣城和農村也是越來越多人使用了,聽大家反應網上很多東西都比實體店要實惠,拿到的東西不滿意也可以直接跟店裡退,經濟實惠省時間,大家買的都很放心很開心啊!

其實我選擇網上買菜不喜歡去菜市場買菜還有一個原因,先不說缺斤少兩問題,我發現就是很多地方年輕人去市場買菜的價格都會比老人家去買要貴,很多菜市場賣菜的都鬼精鬼精的,比如我媽媽去買個黃瓜2.5一斤,我去買就要3元,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去我們街上買滷菜,老闆在給我做的時候我姑姑從這路過看到我跟我打了個招呼,她跟老闆是熟人,老闆一邊問了句這是你侄女啊?一邊默默的又多給我多夾了幾塊。所以一般我媽媽都不讓我們去市場買東西,都是她自己去,用我們這方言講就是菜做生意的人都是看人賣,"專捉年輕人的四爺"(鑽年輕人的空子)。線上的價格都是統一的,對大家都一視同仁,更不存在缺斤少兩,不滿意可以現場就退了。我覺得只要價格實惠,產品新鮮,生鮮到家在網上買菜的趨勢不會回落反而會越來越深入各個家庭的!




真邋遢的木可可


如果說價格有優勢,我還是會考慮網上下單的。物美價廉是關鍵,並不是因為疫情期間的原因。

生鮮到家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價格有優勢,質量有保證,銷路也是可觀的。一天一次超市購物不大現實,我們小區農貿市場現在的位置比較偏遠,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選擇網上下單的。衣食住行居家必需,不可能因為沒有疫情就沒人買菜做飯,沒人需要水果了,天天不做飯出去吃的是少數。


胖胖康我的小寶貝


疫情之後,我還會在網上買菜的,至於生鮮到家的需求是否會回落,我個人認為要看所在的城市決定。

1.因為疫情之前,我就有過網上買菜的經歷,總體來說,不用自己出門,就可以送貨上門,對於比較宅的小夥伴,還是很方便的;

2.當然了,可能會出現買的東西不夠新鮮的情況,很少出現,但是會有,所以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會影響到心情了;

3.而且生鮮到家得價格,比菜市場總是貴了一些,如果勤儉持家,總還是喜歡挑選便宜的購買,畢竟要維持一個家的生計,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

4.好處有之,弊端也存在,所以會不會繼續使用還是要看個人,不過我個人認為是會的,年輕人更注重的是方便嘛;

5.而大城市,我想生鮮到家得需求應該是不會回落的,不僅不會回落,流量還會增加,因為大家都看到了它的方便,而小城市,因為涵蓋面積小,所以更注重自己去超市和菜市場。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啦~有沒有小夥伴認同噠,舉起你們的小手手~點個贊^O^


塗塗小廚房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居家隔離成為大眾的選擇。在此情況下,傳統門店客流量相對減少,隨之而來的是每日優鮮、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的訂單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據全天候科技報道,叮咚買菜大年三十訂單量較上月增長超300%;近期整體訂單量約增長80%,客單價增加約70%。

與此同時,聚投訴顯示,叮咚買菜近期被一些用戶投訴,主要是配送不及時。

誰拿下了供應鏈,就能活

就此,《商學院》記者梁偉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訂單暴增的同時,其實除了收益和體量增長外,更是對平臺運營維護和物流鏈條能力的大考。

尤其是買菜平臺原本還只是小眾垂直產品,整體運維能力都還偏小眾,突然被風口吹脹,勢必導致其在運維鏈條上的緊繃,甚至斷裂。

如貨物採買、種類、儲備乃至物流速度,都會在這種“浮腫”狀態下出現各種體驗不佳的表現,並引發投訴。

叮咚買菜的創始人梁昌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賣菜本質上是供應鏈的生意,這次疫情是個分水嶺,強者經此一戰供應鏈會更強,供應鏈能力弱的公司會被淘汰掉。

長期以來,生鮮電商的獲客很難,真正買菜的人往往會選擇線下買菜,而已經養成互聯網服務付費習慣的用戶,平時很少或者不買菜。

被留下的用戶是他們

疫情過後,類似叮咚買菜這樣生鮮電商,如何留住用戶,保持用戶黏性,一直都是業界比較關注的話題,愚以為:

在疫情過後,大量被迫上網賣菜的用戶勢必迴歸線下。

生鮮電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場景不鮮活,大量集中在一些特價或較為特殊的生鮮品類上形成爆款,而在日常生鮮上則無力和線下菜場的種類繁多、直觀可感乃至價格上形成比拼。

更多的狀態下,生鮮電商要留下的客戶,大體是在商超賣菜的那一部分人群,而非菜市場的常客。

其要留住上述人群,價格上目前沒有太多問題,還有進一步降價空間,在品類和搭配上則可能形成更多可能,如一些營養膳食的特色搭配形成生鮮組合,來形成自身的特色,並黏住不同需求的各色人群。

此外,叮咚買菜的模式是“移動端下單——前置倉配貨+即時配送到家”,屬於生鮮電商的日常模式,也使得它成為了具有了比較代表性的案例。

前置倉的預判困局

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早期以地域性垂直類生鮮平臺為主。現階段,生鮮電商仍處於模式探索和高速發展期,尚未出現成熟的盈利模式,隨著前置倉模式的持續火熱,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模式、社區拼團等新模式入局,生鮮市場的新一輪混戰已然開始。

尤其是前置倉配貨,需要有大量的用戶數據和常態購買來進行品類預判。

而這個預判就帶有一定的風險性,畢竟生鮮除了無標準化產品模塊外,還有存儲時間短、要求雜、配送難度大等一系列問題,這都不同於日常電商的倉儲可以利用“保質期”來降低預判失誤的風險。

最好的解決風險的手段,就是平臺穩步拓展的過程中逐步豐富大數據,形成針對用戶群體的最精準分析,而不受樣本量小、單個爆款衝擊等干擾項影響,逐步形成模式的成熟。

但目前由於疫情而催熟的狀態,反而會給這個數據樣本帶來太多非常量的干擾項,需要在疫情結束之後,有選擇性的進行數據重篩。

目前而言,無論是美團買菜、京東到家、盒馬等生鮮電商,還是叮咚買菜,目前的生鮮電商,其實差異性不大,大多是在爆款上形成差異性,沒太多優劣勢可言。

疫情緩解後,生鮮電商格局不會有太大變化,由於其暫時還無力真正突破線下菜場的場景,所以會在疫情結束後,整體回落到疫情前的狀態,至多是用戶和成交量,有小幅爬坡


慢慢人生路8513


我感覺大多數人依然會在網上買菜,可以說因為這次疫情讓大家改變了一些生活習慣,比如買萊平時到超市或菜市場,浪費大量寶貴的時間,在現代快節奏地生活壓為下,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做更多的事情,生鮮需求不僅不會回落,更是會帶動更多類似的宅經濟!




寶向前衝


很少在網上買菜,在實體店買東西讓人放心,看的見,摸的著。網上有些東西看著高大上,實則很是垃圾。


老張隨身拍


依然會在網上買萊,現在實在太麻煩了,要急急忙忙去樓下拿,索性自己去買,希望疫情快結束,生鮮上門生意決不會回落。


lixang


我沒在網上買過菜,村裡沒有這服務,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