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修個陣地太奢侈!二戰蘇軍使用的原木,大部分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

修個陣地太奢侈!二戰蘇軍使用的原木,大部分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

建築野戰防禦陣地是一門科學,所建陣地的優劣不僅取決於建造人員的素質,還受周邊環境和建築材料的影響。那麼,二戰當中的蘇軍在構築野戰防禦陣地時,一般會使用哪些建築材料呢?

蘇軍在建造防禦工事和防禦障礙設施的時候會廣泛使用戰線所在地區所能獲取的各種材料。有一些地區可以獲得水泥作為建築材料,此時蘇軍會在通向防區的重要道路上建造大量增強型水泥碉堡、多人操作式武器掩體、指揮部和部隊掩蔽所,這種情況在莫斯科前線和列寧格勒前線都出現過。在某些地區,蘇軍還大量使用了小型的一人制或兩人制預製水泥掩體,這種被放在深坑中的預製水泥掩體的正面有一個射擊孔,士兵們都通過塹壕進入其中。

具體採用何種材料建造防禦工事完全取決於作戰行動所處地點的實際環境,有些地方的可用材料非常豐富多樣,但也有一些地方(例如面積廣闊的大草原地區)的物資卻極為匱乏。許多建築材料必須耗費巨大努力才能運來,農民的小屋和農場建築物經常被拆掉充當原料來源,將房屋上拆下的原木、櫞子、門板和其他物品作為陣地建築材料。用於建造陣地的木材有很多是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遠道運來,這些木材都是由西伯利亞勞改營的犯人們砍伐。由於戰爭爆發後有幾十萬西伯利亞勞改營的犯人被送往前線,他們有的被編入特別步兵單位參與作戰(通常很快就損失殆盡),有的則進入勞動營承擔修復公路、橋樑以及清除地雷的任務,從西伯利亞送來的木材的數量也因此大為下降。

修個陣地太奢侈!二戰蘇軍使用的原木,大部分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

■在西伯利亞勞改營中伐木的勞改犯人,二戰期間這些木材被大量運往前線。

蘇聯境內大多數地區的木材都很豐富。蘇聯紅軍的工兵都配有便攜式鋸子,他們還接管了戰區內的鋸木廠用於加工原木。按照1942年版的步兵防禦工事手冊的介紹,在建造防禦工事、掩蔽部和障礙物時應採用原木、棟木和按照一定尺寸加工出來的厚木板。杉木、松樹和雲杉是最為常用的軟質木材,白樺和落葉松這樣的硬木材也會被用到,棟木通常被用於搭建頂棚橫樑和縱向立柱。建造說明中很少具體規定木料的尺寸,它通常由建造者根據所需承載的重量以及可以獲得的木料種類而定。儘管對木料的尺寸沒有統一規定,但小型碉堡所用木料的直徑通常不會小於15至17釐米,那些規模較大的掩體所用的木料的直徑還要更大一些。實戰中,為了抵禦敵方重炮的轟擊,有些碉堡所用木料的直徑甚至是上述尺寸的兩倍,並且碉堡頂部還用交叉橫置的木料組成了一個厚達五層的防護殼。

修個陣地太奢侈!二戰蘇軍使用的原木,大部分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

■蘇軍士兵在對原木就行加工,這是修築掩體的重要材料。

橫樑或稱頂部原木並不是被簡單地鋪在地面上,陣地頂棚還採用了縱梁結構,即將半埋式原木或將平面朝下的被劈開的原木固定在土坑四周,其上橫向固定著一些原木或厚木板。縱梁通常位於坑口邊緣之外20至30釐米處(如果土質較為疏鬆距離可能更大)。頂部支撐原木有時會被固定在縱梁的兩端用於加固。

經過加工的板材通常都只被用於建造護牆、戰壕地面(很個別)、門、窗戶、射擊孔、路面、彈藥儲藏點、梯子和臺階。床鋪、桌子、長椅以及其他一些用品都是用原木和廢舊彈藥盒上拆下的板材製作的。釘子,特別是木製建築所需的較長的釘子,普遍都很匱乏。雖然木製防禦工事的外面不是有用泥土砌成的護牆就是被埋在地面以下,但那些直接命中的大口徑炮彈仍可以在碉堡內部產生大量能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木屑。

修個陣地太奢侈!二戰蘇軍使用的原木,大部分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

■加工過的板材被大量用於蘇軍戰壕的修建。

蘇軍在運輸彈藥、補給品和其他物資時都是用各種尺寸的粗笨結實的木製盒子、柳條箱和小桶作為包裝箱。這些包裝箱在被填充滿泥土後,會被像磚頭一樣壘成防禦工事的內側牆壁,或者搭成護牆。這些包裝箱通過原木或木板固定在一起,也可以用鐵絲捆紮在一起,這是為了防止用包裝箱壘成的牆壁在遭遇炮擊時輕易坍塌。彈藥箱有時也會被拆散,將木板用於搭建射擊孔、屋門、架子等物品。從彈藥箱上卸下的釘子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雖然金屬製成的油桶有時也會被裝滿泥土用於建造防禦工事,但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會被回收再利用。

特製的褐色粗麻布沙袋在前線極為短缺,但卻並非從不使用。這些沙袋通常被用於保護後方指揮部,炮兵陣地和其他後方軍事設施。按照蘇軍規範的規定,沙袋的尺寸為25×25×50釐米,但它們在實際中通常達不到上述標準,大約20釐米厚,30釐米寬。由於沒有統一的製作方法,沙袋的尺寸多種多樣。用於裝運補給品和飼料的粗麻布袋也經常被用作沙袋。雙層沙袋可以有效抵禦小口徑武器的攻擊,並且保護步兵免受迫擊炮的攻擊。數量稀少的沙袋主要被用於保護戰壕和碉堡的射擊孔。在將沙袋用於戰壕護牆內側時,沙袋內的泥土會裝得比較稀鬆,它們隨後會被像磚頭一樣堆砌起來,通常只壘兩至三層高,沙袋口一般都朝向牆壁。沙袋還會被當作碉堡頂部的緩衝層,將一至三層沙袋放在頂部原木的上方,然後再將泥土填埋到沙袋層上方,如果必要的話還可以增加一個爆炸防護層。

修個陣地太奢侈!二戰蘇軍使用的原木,大部分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

■沙袋也是修築掩體的重要建築材料之一,但在使用時注意不要裝得太滿。

當沒有沙袋可用時,這在當時是經常會遇到的情況,蘇軍會採用草皮土塊堆積成掩體。在建造戰壕和碉堡時,需要進行挖掘的地點的草皮都被按照一定尺寸從地面上切下來,堆積在一旁。草皮土塊的標準尺寸應該是10×20×40釐米。這些草皮土塊被像磚頭一樣在戰壕朝向敵人一側的邊緣疊成三層高(大約30釐米),其中還會留下一些狹長的射擊孔,這道土牆的內側都微微外傾形成一個緩坡。隨後,為修建戰壕或陣地而挖出來的泥土會被撒在戰壕兩邊,通常正面寬度為2.5-3米,背面寬度大約2米,厚度30釐米。由此形成一條雖然低矮但十分寬闊的護牆,它可以為守軍抵擋住敵方的輕武器火力。

草皮土塊通常只被用在戰壕正面一側,因為沒有足夠數量用於戰壕兩側。這些土塊(依靠草根固定在一起)的防護效果要比鬆軟的泥土好很多。低矮寬闊的護牆使防線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並且使敵人難於觀察到防線的走向。為了對護牆進行掩護,必須在開始建造防線的時候優先將那些可以用於偽裝的天然物品移到一邊備用。戰壕或陣地兩側用於興建護牆的各類天然地表覆蓋物都要被移除。天然地表覆蓋物包括植被(例如矮草和雜草)、落葉或常綠灌木。然而在實戰中,戰壕護牆的具體尺寸多種多樣,並且經常不對灑滿泥土的護牆部分進行偽裝。

修個陣地太奢侈!二戰蘇軍使用的原木,大部分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

■蘇軍士兵越過戰壕護牆展開衝鋒,很多時候他們沒有時間對護牆進行偽裝。

石頭也被用於建造工事和護牆,這在石塊眾多的山區尤為常見,有一些防禦工事完全是用石塊建成的。然而,採用石塊作為建築原料必須承受因子彈或炮彈擊中石塊所產生的碎石而造成的傷害。石牆如果建造不當,將很容易在被大口徑炮彈擊中後或者近失彈產生的劇烈震動影響下而發生崩塌。如果條件允許,石制防禦工事的外側都會被覆蓋上泥土,並且偽裝得和周圍環境一模一樣。石塊不應被簡單地採用打樁或堆砌的方式形成掩體,正確的建造方法是製作原木框架,這些類似隔艙的正方體柵欄的邊長為0.5至2米,在裡面塞滿石塊。實戰中有許多機槍或反坦克炮掩體是用堅固的水泥製成的,正面水泥板上配有射擊孔,兩側只有小塊水泥板提供防護。掩體兩側的其餘部分、內側牆壁和背面都是用填滿石塊的木框架壘成的,掩體頂部則是由原木、沙袋和泥土共同組成的。如果陣地頂部結構中採用石塊,則它通常是由一層原木和一層厚厚的碎石組成的,起緩衝作用。石塊層的作用是充當主防護層,抵禦爆炸產生的衝擊力,其上還要覆蓋泥土。

修個陣地太奢侈!二戰蘇軍使用的原木,大部分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

■石塊壘砌的防禦工事有諸多缺點,但也被蘇軍廣泛使用。

蘇軍在戰爭中使用過三種帶刺鐵絲網。用硬化鋼製成的單股鐵絲網,每隔75毫米就有一個帶有四根18毫米長分叉的尖刺,它是專為軍事用途而設計出來的。雙股絞結型鐵絲網也採用四叉一組的結構,每隔80至100毫米就有12至15毫米的一簇尖刺。第三種鐵絲網是一種用粗彈簧鋼製成的兩叉鐵絲網,每隔20毫米有一簇15毫米長的尖刺,其用途是纏繞形成蛇腹式鐵絲網。繳獲的德制或波蘭制帶刺鐵絲網也被蘇軍所採用。有兩種帶刺鐵釘被用在木樁上:一種是長65毫米的U型釘,另一種是兩邊分別長35毫米和70毫米的T型釘,兩者的直徑都是4毫米。類似美製和德制帶刺鐵絲網的尖鋼樁防禦物並沒有被蘇軍所採用。

修個陣地太奢侈!二戰蘇軍使用的原木,大部分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

■四叉一組的帶刺鐵絲網,蘇軍在戰爭中使用過三種帶刺鐵絲網。

綜上可見,二戰中的蘇軍所使用的野戰工事原材料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從遙遠後方運來的木材、專門製造的帶刺鐵絲網,更多的是就地取材的泥土、沙石。當然,蘇軍也會使用其它材料來修築野戰工事,比如在冬季嚴寒時會利用堅固的冰塊,但受篇幅所限,本文在此僅將最為普通的幾種材料例出。關於二戰蘇軍野戰工事所使用的其它材料以及建築方法,本號將在以後通過專文逐一介紹。

本鏟史官已開通微信公眾號,更多軍事歷史內容請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裝甲鏟史官(ID:PanzerCS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