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脾胃好、百病消,葉天士調治脾胃的陰陽四法

說起脾胃學說,大家公認金代名醫李東垣最為精通。他所著的補中益氣、調中益氣、昇陽益胃等方,對於中醫臨床治療的意義巨大。不過,東垣老人的立論與觀點,原以內傷勞倦為主,用藥多是甘溫益氣昇陽,符合《內經》“勞者溫之”之義。如若病者不屬於勞倦,屬陰虧陽旺之軀、熱病初愈之體,東垣老人的方子就不太適用了。

名醫葉天士就在東垣的學說基礎上進行了發揚和細化,極大提高了脾胃病的治療水平。今天為大家帶來葉天士的脾胃調治四法,我們一起去學習吧!

脾胃學說東垣創於前,葉氏善其後,葉氏可謂東垣的功臣,至此,脾胃學說更臻完備。茲將葉天士調治脾胃的陰陽四法列於下。

脾胃好、百病消,葉天士調治脾胃的陰陽四法

1. 溫通胃陽法(《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門·朱案》)

[主治] 胃陽衰微。納食甚少,脈右濡緩,知飢不欲食,或胃痛,嘔吐,泛吐清水,口淡無味,脘腹脹滿等。

葉氏用藥,悉本《內經》之旨,《內經》雲:“六腑以通為補,五臟以藏為用。”胃為陽明陽土,多氣多血,體屬二陽,陽本不慮其少。蓋胃為水穀之海,日以納食消化為職,若飲食不節,水溼內停,每傷胃陽,其在衰弱體質及老年、病後、胃陽不振者,尤為多見。

胃主承納下降,以通為用,故凡辛香剛燥之藥,非胃所宜,即白朮、甘草、陳皮、砂仁、益智之屬;而四君、六君、異功等方,竟是治脾之藥,辛香傷胃,呆鈍守中,非胃腑宜通之法。如知飢不食,或朝食不能暮食,是皆胃陽既傷,濁陰僭踞,用藥非溫而通者,不得復其陽,非補而走者,不能振其衰。

葉氏雲:“胃虛益氣而用人參,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則非通劑矣。”故治胃宜通立法,用生薑以理胃陽,佐粳米以和胃陰,方中有剛柔互濟之美。

脾胃好、百病消,葉天士調治脾胃的陰陽四法

2.清養胃陰法(《臨證指南醫案·脾胃門·某案》)

[主治] 胃陰不足。食慾不振,或溫熱病後,熱耗胃津,口乾不食,以及肺胃陰虛所致喉癢、咽痛、音啞、咳嗽、吐血、盜汗等。

葉氏雲:“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蓋太陰之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東垣大昇陽氣,治在脾也。”此即《內經》“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的以通為用之理也。

《臨證指南醫案·脾胃門》中華岫雲曰: “若脾陽不足,胃有寒溼,一髒一腑皆宜於胃燥升運者,自當恪遵東垣之法,若脾陽不虧,胃有燥火,則當遵葉氏養胃陰之法……故凡遇稟質木火之體,患燥熱之症,或病後熱傷肺胃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咽乾,煩渴不寐,肌燥熇熱,便不通爽,此九竅不和,都屬胃病也,豈可以芪術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複,使之通降而已矣。”

此論力辟世間不究脾與胃生理功能之異同,以治脾之藥籠統治胃之弊,闡述葉氏“宜涼、宜潤、宜降、宜通”治胃之法。葉氏後來居上,發揮東垣脾胃論說,使脾胃學說更臻完備。

本方從《金匱》麥門冬湯變化而來。麥門冬湯,原為養胃生津,治虛火上炎、咳逆上氣之證。今減半夏之辛燥,加石斛、白扁豆、玉竹之甘潤,去甘棗之守中,欲其通而不守之義。此法可治多種病證,凡肺胃陰虧引起之病,概可施用。但得胃津充足,水精四布,則餘熱可除,陰虛得復,喉癢、咽痛、咳嗽、失音、吐血、盜汗、便秘、溺赤諸症均解,不特不食而已。

脾胃好、百病消,葉天士調治脾胃的陰陽四法

3.溫運脾陽法《臨證指南醫案·脾胃門·周案》

[主治] 脾陽衰弱。能食不運,或脹滿,便溏,形寒怯冷,肢涼腹痛,脈象沉細等。

[體會] 脾為太陰溼土,太陰之陽既傷,不能運布中氣,俾陰寒竊踞,中焦滯鈍。《內經》言: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太陰所至為脹滿”是指溼土壅阻,陽失旋運之謂,故治脾之藥,宜動、宜剛則運,溫補即是,大忌陰膩靜藥。

昔東垣脾胃論升降,葉氏用藥究動靜,二家各闡精義,則脾胃之治,似無遺蘊。脾宜溫,乾薑辛熱以溫之,益智仁、蓽茇為佐;脾惡溼,以術燥之,以苓滲之;據理可人甘草調味和中,因甘先人脾。唯葉氏用藥,除調中、益營、補氣、緩中、守中等劑外,均不入甘草。

因治上焦氣分,欲其氣機之流暢,治下焦陰分,欲其迅速而下達;否則氣因甘而壅,溼得甘而滯,無使氣機之通暢耳。

脾胃好、百病消,葉天士調治脾胃的陰陽四法

4.濡潤脾陰法《臨證指南醫案·便閉門·周案》

[主治] 脂液枯槁,脾陰不足。大便秘結,胸脘嗜雜。

脾為太陰之髒,原富脂液之所,今脾體虛而脂液枯少,則脾氣不得散津,失其轉輸功能,大便堅如彈丸,仲景稱為“脾約”。脾約者,脾因津液枯燥,約束其功能而失其津液四布之謂。

今減去麻仁丸中大黃、枳實、厚朴之瀉腑,加全當歸、柏子仁、大麥仁、蜂蜜等味,則純屬濡潤脾陰之方,已無攻克、燥涸之苦,對於熱病津枯、產後血虛、老年腸燥所致之便秘最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