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吉水先賢,江南才子解縉啟示錄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謝謝!

吉水先賢,江南才子解縉啟示錄

解縉

解縉是明初江西吉水的一位天才人物,智慧敏對,古今名人,無出其右。主持纂修《永樂大典》,在世界文化史上被譽為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百科全書,為傳承中華文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他創作的大量詩歌和對聯,留下的傳說和故事,在民間廣泛傳揚,深受老百姓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智慧“偶像”。然他雖有稱心愜意輝煌時光,但年僅47歲就凍死雪地,成為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悲劇人物。

吉水先賢,江南才子解縉啟示錄

永樂大典

解縉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他不乏才華,卻不懂封建帝國的遊戲規則。家族的背景和成長的環境使他養成一種自我意識極強的個性,敏銳的頭腦和好勝的心氣讓他自始至終都執著於自我實現的主觀臆想裡。說到底他只是一個文人,有那個時代文人特有的抱負和侷限。解縉這樣的官員,只有在明初才可能產生,而且很難再出第二個解縉。所以解縉才能成為獨特的“這一個”,即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明初社會發展的環境要求和皇權高度集中的矛盾,讓解縉在夾縫中難以釋放他全部的潛能;而他身上的某些性格特點,也是成為他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從他的個性來看,只有跳出官場的旋渦,滿身的才華和智慧才可能得以傾力釋放。解縉作為一個難得的編撰家、文學家、書法家,研究他不僅對研究明朝歷史和中國文化史有很大的幫助,從解縉的一生中,我們也可以得到很多有益啟示。

吉水先賢,江南才子解縉啟示錄

吉水縣燕坊古村全景

凡事不能蠻幹,既要認準目標,又要講究策略

立太子之爭是解縉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任何一個封建朝廷,立太子都是大事,涉足的深淺、分寸的拿捏,絕對是個大學問。解縉仗義執言,主張立長,併為《虎顧諸彪圖》題詩:“虎為百獸君,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在皇帝猶豫不決之際,解縉又說了“好聖孫”,利用皇上特別喜愛皇長孫,遂使此事定案。大位雖定,但也與皇二子朱高煦成為死敵。楊士奇與解縉既是同鄉也是同時代的官員。他歷仕五朝,曾任內閣首輔、首席顧問大臣、兵部尚書,一生平順,不僅實現了自己政治抱負,個人和家庭生活也很圓滿。在立太子之事上,楊士奇跟解縉的態度一樣,但他明白模糊自身的派系標識,以致讓朱棣這個敏銳的天子覺得他是沒有派系的,沒有派系就代表著以一種公正的態度來對待這件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既不誇張,也不退讓。而實際上他是堅定的太子派,他是太子的老師,師生這份情誼,讓他鼎力支持太子,就是在太子屢遭陷害和皇上猜疑的時候,他也沒有動搖過。他懂得巧妙地維護太子。在朱棣出征歸來,漢王朱高煦密告太子有謀反之心時,朱棣問楊士奇太子在京的表現。要是楊士奇說太子這一段多能幹,難免皇上會起疑心,是在與皇上做能力的比較;要是說不能幹,就貶低了太子,等於說皇上太子立得不好。聰明的楊士奇只是強調皇上不在朝期間,太子仁孝勤政,懂得聽從大臣的意見,不合理的地方也很有自己的主見。這天衣無縫的回答,既讓皇上避免產生太子過於能幹,可以獨立執政的擔心,也避免說太子不能幹而違背了本心。反觀解縉一直是高舉著大旗的太子派。皇權爭奪就是一場生死之戰,不懂得利用掩體,終會犧牲。

吉水先賢,江南才子解縉啟示錄

楊士奇

善於選擇,合理定位,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

解縉是一個出色的學者,如果他不是一頭扎到皇權的鬥爭中,而是致力於自己擅長的文史研究,歷史上也許就會又多出一個曠世鴻儒。朱元璋讓他十年歸讀,父親解開就悟出了他將要走的路,知趣地很快帶自己的兒子回家。俗話說“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皇上和父親都看出了他性格中的弱項,如果解縉能從此潛心做學問,後來的悲劇也許就能避免。哥哥解綸在他被貶謫河州時,也勸過其辭官歸鄉。從解縉的一生中我們也看出,他最出彩的表現都在著書立論上,歷史給了他這樣的機緣,讓他在所擅長的領域裡綻放精彩。但解縉把學術天份之才與官場運籌帷幄做了混淆,以一個文人的額頭,觸碰強權的石頭。如果一定要解縉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出現,也只能做一個顧問型的人才。他有聰明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預見了許多戰略性的焦點難點問題,但他缺乏長袖善舞的技巧,難免葬送在血雨腥風的權術爭鬥中。

吉水先賢,江南才子解縉啟示錄

解縉書法

懂得進退,不張揚不放縱,不肆意妄行

個性是文學家的奢侈品,不是政治家的消耗品,恃才傲物一直是古今才子的致命傷。解縉被重用之後,與兵部和大臣們的矛盾逐漸升級,導致他處處被小人暗算,一步步被逼向被排擠的境地。無論是與兵部將官士卒的矛盾,還是與朝廷權高位重之臣的矛盾,都是順境中的自我膨脹導致的。解縉才華過人無可否認,但是他在做人做事上確是有失分寸,特別是對“九五之尊”的皇上,敢於直諫雖是“君子”的本分,但不分場合,不分情由,不懂把握好度,適可而止,就會適得其反。對人對事,都要留有餘地,這是一種明哲的為人處世之道。

吉水先賢,江南才子解縉啟示錄

解縉書法

洞事識人,寬容正直,懂得化敵為友

在識人和洞事上,解縉和楊士奇同樣通透,但在低調和退讓上,解縉差了一分。解縉對皇上提供的朝中大臣的評鑑,雖然日後大多得以驗證,但在表述上卻過於嚴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貴有自知之明。評人要多看人家的長處,多找自己的短處。皇宮並非是一堵不透風的牆,而官場更是變幻莫測、權鬥頻仍的場域,無數爭逐、傾軋的陰謀,在其內部湧動、發酵,乃至爆發。“唯觀神采,不見其形”,過於樹敵,會成為孤立無援的單槍匹馬,走哪兒都不通。而楊士奇卻懂得化敵為友,也懂得大局為重。在皇上讓他推薦一位人才時,他據實推薦了一位背後非議過自己的人。皇上笑問他知不知道這個人說過他的壞話,楊士奇說知道,但皇上問話,據實相告,並且認為這個人適合這個職位。皇上聽了,自然讚賞他的氣度。政敵聽說後,也汗顏無地,主動與楊士奇言和。這是一個胸襟和戰略的問題。楊士奇明白,弱化了別人對自己的戒備和審剔,就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吉水先賢,江南才子解縉啟示錄

解縉墓

居安思危,熱心助人,有所為有所不為

命運會給每個人機會。要善於在順境中看到危機,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要懂得展現自我,也要懂得藏珠掩玉。人生的每一步,都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解縉被皇上寵信,被群臣仰慕,從他個人的努力和才華上看當之無愧,但毫無原則地幫助別人做自己不能善後的事,就是衝動。解縉的幾次代人上疏,都是義氣和才幹的展露,但卻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最後被牽連進禍端。也許李善長是冤枉的,袁泰是有錯誤的,但認為自己總是有理,什麼忙都可以幫,就顯得有點急功近利,不僅讓皇上對他有所輕慢,也招致了小人和敵人的忌恨。解縉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不懂收斂鋒芒。所謂一動一靜,一進一退,動靜相宜,進退有度,解縉運籌無方。

吉水先賢,江南才子解縉啟示錄

朱虹著《大明第一才子—解縉》

歷史評說凡人,總是從高處宏括。無論如何, 人就是人。解縉既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俗世凡胎,又是一個偉大的天才。上天給了他常人沒有的異才,就一定也給他世人沒有的人生。不管怎麼說,解縉在明初的政治文化舞臺上的演出了一場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活劇。他完成了生命和個性的最大張揚,不論他做了什麼, 都無法掩蓋他在歷史上的巨大功績。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財富,包括經典、經驗和教訓,僅憑這一點,我們就應當永遠記住他。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我們隨時可以交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