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河南8旬夫妻把小麥當“孩子”養 被稱麥地裡的“袁隆平”


今年80歲的羅友邦退休前是鹿邑縣科委主任、高級農藝師,退休後繼續為家鄉的小麥育種與管理做貢獻。他動員老伴張素真一起育種,義務向農民傳授技術和經驗。妻子張素真是地道的農民,初中文化,一開始總是幫倒忙,羅友邦就耐心地教妻子怎樣授粉,怎樣做天氣記錄,細心地張素真慢慢學會掌握小麥的生長週期,三年後成為老羅的得力助手。

5月15日下午,筆者走進鹿邑縣谷陽辦事處前羅樓村西頭的一塊試驗田裡,兩位老人在試驗田裡管理小麥育種技術,金黃的麥田裡220個麥種爭相成熟。

每年的10月,是小麥播種的季節,羅友邦和老伴從天明到天黑。老伴拉耬,他扶耬,把150多個小麥新品系,按照編號順序,一粒粒點播在穗行圃裡,開始觀察記載種子發芽、出土、分櫱、返青、出穗、掩花、授粉、落黃、成熟的生育表現、抗災能力。“兩口子真能幹,家裡的三畝責任田被兩口子育種22年,每年趴在地裡8個多月,整天在地裡觀察小麥,記錄小麥的變化,小麥就是他的孩子一樣精貴呀!”村民羅永田感慨的說。


每年3-4月,是小麥返青和衍花的關鍵環節,羅友邦格外關注地裡的新品種,妻子張素真最明白丈夫的心思,總是該澆水的不會耽誤時間去及時澆水,老羅把該追肥的按照土壤化驗成分需求後,張素真就幫著進行施肥,兩口子仔細觀察地裡的溫度和害蟲情況,進行防治。在衍花期,老羅觀察測量小麥衍花環節的技術數據,交給妻子張素真與往年數據相比較適時進行授粉。

“爸爸每年的退休金都用到小麥育種了,爸媽高興去做這件事,身體也好,心情更好,他們看著小麥精神更好,兩老的生日經常在麥田裡度過,讓我們當孩子的真羞愧呀!”大兒子羅向陽告訴筆者。圖為夫妻倆每天都要下地查看小麥長勢。“我現在還真把麥子當做我們的孩子了,孩子不在身邊,這麥地就是我們的孩子啊!”說完兩位老人開心的笑了。

在羅友邦隨身帶著的記錄本上,詳細地記錄著風雪雨霜溫度溼度等氣象對小麥生育的影響。在家裡看到羅友邦20年的記錄本厚厚的一摞子擺在書櫃裡,記錄老兩口20多年為育種灑下的辛勤汗水。”老羅退休應該享受天倫之樂,可他和老伴一直與土地打交道,堅持小麥育種,一干就是22年,難能可貴呀!”,村支書稱讚說。


“河南鹿邑縣是全國小麥主產大縣,良種對豐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要培育小麥直至幹不動才罷休,我要力爭培育出1000公斤的小麥品種,真心感謝老伴22年的陪伴與幫助。”,80歲的羅友邦告訴筆者。

經過20多年的科學實驗攻關,蒼天不負有心人,老兩口雜交育出的鹿科11號12號兩個小麥新品系,多次參加省市區域試驗種植,產量均名列前三名。經鹿邑、亳州兩地萬畝實驗種植,無論災年、豐年,平均畝產1400斤,最高突破1500斤,其豐產性能、抗災表現收到種植戶的青睞。

5月14日傍晚,中國農科院全國小麥專家閆永斌帶領全國13位小麥專家來到羅有幫的試驗田裡,“在全國山東、河南、安徽、四川等地考察一圈,終於在羅老師的田地裡見到大麥穗啦!了不起!今年倒春寒還能達到每畝49萬穗、單穗40粒籽,這分明就是當代麥地裡的袁隆平啊!”閆永斌稱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