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日本“二·二六事件”是怎麼回事?

是湜不是是


“二二六事件”是1936年2月26日發生在日本的一起軍人政變。

關於“二二六事件”的發生的背景,有兩點不得不說:一是“天皇機關說”,二是“皇道派”和“統制派”的之間的鬥爭。

首先是“天皇機關說”。這是一個基於《大日本帝國憲法》(戰前憲法)提出的法學理論,提出者是美濃部達吉。同許多認為“天皇至上”的人不同,美濃部認為國家的統治權屬於國家——即政府——本身,而天皇雖是最高統治者,但應當處於憲法的管制之下。也就是說,美濃部達吉主張將天皇視為組成國家權力機構的部門之一,而非一個超越國家權力機構的存在。

在“天皇機關說”提出的1935年當年,關於這一理論的爭論席捲日本全國。不少右翼政客和軍官都對美濃部的“天皇機關說”提出不滿,甚至認為美濃部達吉的思想是“反國體”。同時,由於當時的岡田啟介內閣對“天皇機關說”採取的是原則上不反對的態度,繼而遭到了持續的攻擊。

而這樣的爭論最終上升到政治衝突的層面,就是由於前文提到的第二點——“皇道派”和“統制派”的之間的鬥爭。

這兩派都是日本軍隊的內部派別。“皇道派”強調應由“天皇主權”(天皇高於憲法存在)實現內政外交的“革新”,其精神領袖是荒木貞夫,較有名的成員有真崎甚三郎、村中孝次等,其行為有“下剋上”的痕跡;而“統制派”則強調“革新”必須按照軍人的組織程序,在體制內展開,其領軍人物是林銑十郎,著名人物有永田鐵山、東條英機、武藤章等。據稱,“皇道派”最初制定的“國家革新案”,“具有一種暴力革命的色彩”。

事實上,這兩派對於“天皇機關說”,都沒有采取認同的態度,只是在反對的基礎上,激進和更加激進的差別而已。比起論爭,他們更在乎派別利益、軍隊主導權、政府部門人選等更加實際的東西,至於對“天皇機關說”的論爭,無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罷了。

(荒木貞夫)

人事問題是兩派鬥爭的焦點。1933年,陸軍大臣荒木貞夫提出組成有首相、大藏大臣(財政大臣)、外務大臣和海軍、陸軍大臣組成的“五相會議”,協調國家工作。但是在這個會議上,荒木貞夫基於“蘇聯威脅論”提出的擴軍要求遭到否決,這就意味著“皇道派”的“革新”受阻。接著,荒木貞夫辭職,林銑十郎取而代之;同時,永田鐵山被任命為陸軍軍務局局長。這樣一來,“統制派”就在軍隊和政府內部獲得了壓倒性的地位。

以此為背景,1935年8月12日,“皇道派”的相澤三郎中佐在光天化日之下將永田鐵山劈死在辦公室,進而激化了兩派的矛盾。儘管林銑十郎在時候引咎辭職,繼任的川島義之陸相被要求協調兩派矛盾。但兩派鬥爭至此已是水火不容,遂在翌年爆發了“二二六事件”。

事件的導火索,是“統制派”主導的陸軍中央欲將由“皇道派”主導的第一師團調往中國東北,使後者產生了將要被排出統治中心的緊迫感。2月26日佛曉,步兵第一、三聯隊的近1500名士兵在村中孝次、磯部淺一等人的率領下,襲擊了首相官邸、侍從長官邸、陸相官邸、內大臣私邸、教育總監私邸、藏相私邸、前內大臣牧野伸顯住所及警視廳。

(蹶起軍人的襲擊路線)

襲擊導致內大臣齋藤實、藏相高橋是清、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被殺,侍從長鈴木貫太郎受重傷。在首相官邸,首相岡田啟介躲在女傭的屋裡逃過一劫,首相的妹夫松尾川藏被當成首相殺死。之後,首相在女婿兼秘書的迫水久常的幫助下逃脫。

(高橋是清(左)在襲擊中被殺)

在政變軍人大砍亂殺的同時,又以“陸軍步兵大尉野中四郎及其同志”的名義,向川島義之陸相遞交了《蹶起趣意書》,痛陳“國體臨危”、政府官員及元老重臣“幾度頸血噴濺,仍舊毫不懺悔反省,依然為私權自欲所驅,熱衷苟且偷安之事”,繼而要求罷免和清楚"統制派"軍人,重用“皇道派”的荒木貞夫等人。

內閣在次日宣佈總辭職。儘管陸相將《蹶起趣意書》呈奏天皇,但天皇感到極為震驚,對侍從武官本莊繁說:“朕將親率近衛師團就,平息叛亂。”

2月27日,當局發佈戒嚴令,並向所有蹶起軍人發出奉敕命令,要他們遵循天皇聖旨,返回所屬部隊。2月29日,又發佈聲情並茂的《告士兵書》,徹底動搖了蹶起軍人的決心,他們紛紛放下武器,事件基本平息。

最終,震驚一時的“二二六事件”以蹶起軍人歸順、為首軍官被捕、內閣全體辭職告終。蹶起軍人首領磯部淺一、村中孝次等17人被判死刑,其中包括沒有直接參與其中的、被稱作“日本法西斯主義鼻祖”的北一輝。

儘管作為軍人政變的“二二六事件”被平息,但陸軍卻因這次事件而漸漸進入政治中樞,繼而拉開了軍人政治的帷幕。

參考文獻

馮瑋,《日本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

[美] 約翰·託蘭,《日本帝國衰亡史》,中信出版社,201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