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中国的拳王力气都不大?

陈世美ML


之所以中国乃至亚洲的拳王看上去感觉力气不如欧美拳王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亚洲匮乏重量级拳王,只有中小级别产生了大量世界冠军,比如最有名的菲律宾亚洲驱逐舰帕奎奥,比如哈萨克斯坦拳王戈洛夫金,其实帕奎奥、戈洛夫金在自己所处的级别都是重炮手,只是和重量级没法比。


至于邹市明力量就更小了,因为他的蝇量级体重只有50.8公斤,而且他是技术流选手,主要靠速度、节奏取胜,并不是进攻型拳手。熊朝忠是重击型拳手,但他的草量级只有47.6公斤,你能指望这种体重的男人轰出多么震撼的重拳?

中国重量级拳手拳头一样很重。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17的“霍利菲尔德爱徒”张君龙职业生涯19战19胜19次KO,击倒率世界排名第一。张君龙继承了福尔曼的“闷雷拳”,看上去不像泰森机关枪扫射般的哒哒哒连续进攻过瘾,但“轰”的一声,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


张君龙的重拳发力方式独特属于“闷劲儿”,而不是泰森那种“脆劲儿”,张君龙被公认为最擅长击腹爆肝的拳王,他是左式拳手正好击打对方腹部右侧的肝脏。霍利菲尔德评价道:“世界前20名的重量级拳王的重拳力量都很恐怖,都差不多,谁挨一下都受不了。所以张君龙的重拳可以KO任何对手,但前提是你要能要精准打中目标,不被对手躲过或者护住。”


为什么中国拳手力量不大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一种问法,效果相同——为什么中国缺少重量级拳王。号称14亿最强男的董泰山一开始练举重、篮球、摔跤,所以拳击技术比较粗糙,发力不充分。但是他仍然可以击倒一些对手,因为他的绝对力量太大了。中国最强壮高大的男人都去打篮球、练举重了,荒废了重量级拳击人才。


还有一点必须承认,在亚洲选拔身高2米左右的格斗巨兽比较棘手,中国人口基数大还好一些。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就更困难了。


杨华评论


跟种族基因有关系,外国人人高马大在体质上要超过亚洲人不少,因此如果要练力量的话是赶不上西方人的,在中国有使中国人变强的手段或者方法,那就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武术也可以把它称作强身术,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神龙剑123


体重的问题,中国基本都是轻量级,最多中量级,泰森这些都是重量级拳王,一条腿都比邹市明的腰粗,怎么去比力气?


a不帅的大叔a


如果从比赛成绩看,中国只有邹市明称得上是拳王,其他都要叫拳击选手。至于题中所说的一龙,他更应该被称作是搏击选手,也称不上是拳王。而随后题主说到的阿里、泰森和刘易斯等人都是重量级拳王。所以这里我们只是以邹市明这样的拳击选手举例,来说为什么他们的重拳不太灵光。

在中国,拳击运动本来基础就不算好,基本上算是体制内的体工大队培养模式。拳击选手从小受到的训练主要就是按照业余拳击比赛的规则来安排的,说白了也就是冲着奥运会这样的比赛去的。在之前的业余拳击比赛中,选手们都带着更多的护具,评断比赛胜负更多的是依靠点数,比赛时间也很短。所以在这种规则下,拳手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跟多的点数,而不是怎么更有效地去击倒对手。邹市明的海盗打法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另外,从肌肉类型来说,中国选手更容易在小体重界别上取得好成绩,这让中国重量级拳击非常落后,更难有致命一拳的场面出现。再看看题主所说的那些美国的重量级拳王,他们都是职业拳击出身,如何有效的击倒对手才是关键,而且他们的级别也都很大,重拳就都是他们最为致命的武器。所以说,看他们比赛时,致命重拳的表现机会就特别的多。至于一龙,在综合格斗比赛中,抱摔等技法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由于可以使用腿法,所以重拳击中头部的可能性降低,大家也都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重拳上了。


体坛小葱拌豆腐


这个问题很好,举例一龙和邹市明也很有代表性。

邹市明是奥运拳击冠军,体制内出身。奥运拳击跟职业拳击计分规则不同,对重拳要求小,保护更多,最近才逐渐开始取消护具,而有护具存在重击效果并不明显。因而更加注重步法速度快并以此得点。而职业拳击除了基本的拳套护齿以外没有任何护具,计分更加复杂严谨,鼓励重击获得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邹市明的奥运拳击经历对他的职业进程影响很大,重击效果不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熊朝忠,中国第一名职业拳王,他是矿工出身,之前没有学习过奥运拳击,也就是说他直接接受的就是职业拳击训练,所以虽然他量级小,但是重拳很猛烈。相比于邹市明的技术,他不如邹市明的打法细腻灵活,但是毫无疑问,熊朝忠更适合职业拳击。

至于一龙,他是草根出身,起家靠的是散打和泰拳,那时候他还叫“山东猛虎刘星君”,但是因为他太业余,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所以协调性一直是他的短板,而这也极大的制约了他的发展。一龙其实是力量型的,可惜发力方法不对,没有充分调动下半身的力量,所以重拳威力被极大的削弱了。

美国人也不都是重炮手,泰森刘易斯等人早已是过去式。现在各大拳击组织都有很多金腰带,有几个重拳出名的?反而是来自菲律宾的亚洲驱逐舰帕奎奥人气最高,被称为“成吉思汗以后第一个征服欧洲的亚洲人”。现在的拳击,只是为了金腰带和拳王的称号,并不想打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所有人都是宁可难看的胜利也不愿意漂亮的失败。无论哪个量级,都在打控制风格,这也就陷入了身高臂展的竞赛,没有人愿意跟对手进行近身激烈对抗。现在的拳击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是以梅威瑟为首的技术流,并不追求主动进攻而是提倡防守反击。这样的好处是更加稳妥,减轻了体能消耗,但是缺点就是体现不出来拳击的暴力美学,观感不好。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只有过两个职业拳王。而美国日本等国家,尚武精神强烈,无论拳击踢拳还是综合格斗都不乏拥趸。中国虽然人口庞大,但是普及程度和学习搏击的人口技术反而落了下乘。“格斗孤儿”事件就暴露了大批中国人对于格斗理解的浅薄和无知。这也限制了中国格斗人才的出现,哪还能要求那么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