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梭,光陰似箭。時間過得真快,一年的時間轉眼間接近尾聲,2019年又在繁忙中已然過去。
回首過往,生活瑣事中的點點滴滴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變得悄無聲息,唯有那記憶中慢慢逝去的年味,還記憶猶新地存在心頭,真可謂是“剪不斷,理還亂”。
俗話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但是,農村真正的年味大都是從過了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
小時候,每次看到大人們置辦年貨的時候,總少不了買上一塊石頭狀咖啡色的糖,其實就是一塊麥芽糖。因為這種糖是要在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晚上吃的,而臘月二十三剛好是祭灶的日子,所以就把這種糖叫做祭灶糖。到了小年的晚上,先拿一塊糖放在灶臺上,給灶王爺先吃。然後一家人才開開心心地圍在一起吃。糖很甜,就是粘牙,換牙的時候不敢吃,總是擔心牙齒被粘掉吞到肚子裡。
小年已過,農村就拉開了過大年的序幕,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蒸饃饃,棗花饃就是最典型的一種。為了突出春節團圓的氣氛,饃饃總是被大人們揉成圓圓的形狀,名曰圓饃饃,而棗花饃就是先用面搓成各種各樣的形狀,然後再把這些形狀疊起來,最後在表面上儘可能多地按上一顆顆紅紅的大棗,美其名曰:棗山,寓意五穀豐登。
等到開始蒸饃饃的時候,小孩兒圍著鍋臺轉來轉去急著吃,大人們總是神神秘秘地對著孩子說,蒸饃饃的時候小孩兒可不能隨便亂說話,要不然有的饃饃會“生氣”,就蒸不熟了。可是,淘氣的孩子們總是管不住嘴,一不留神就開始說話。說來奇怪,到最後開鍋的時候往往會有一個饃饃像澆了水一樣是塌陷的。那時候就覺得,大人就是大人,說話真準。
棗花饃蒸好之後過不了兩天,家家戶戶又開始炸東西,雞鴨魚肉,蘿蔔丸子,饊子,麻花,麻葉。那時候,一年到頭吃不上什麼好東西,大人們炸東西的時候,那一股股從灶房裡面飄出來的香味,想想都要流口水。
在大人們的忙碌中,在孩子的嬉鬧中,臘月二十八不知不覺間就來到了人們的身邊。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花花”同“畫畫”,就是年畫和對聯的意思。那時候人們貼對聯,不用膠水,不膠布,而是一種用麵粉和水摻和後燒製而成的麵糊,俗稱“糨子”。糨子打好之後,放涼,用掃帚頭沾一沾,在門上刷一刷,年畫往上一貼,“啪啪啪”用手從上面拍到下面,好像不費吹灰之力,一幅幅對聯就貼好了,就等著過年了。
農村人常說“打發不全的閨女辦不齊的年”,不到過年的前一天,總是覺得自家的年貨還沒有辦齊。直到大年三十那天,就算是沒有辦齊年貨,人們一旦相互問起時,大人們都會爽口答應一聲:辦齊啦,辦齊啦!
可是現如今,農村裡的年味變得越來越淡,過節就像放假一樣。家家戶戶過年自家蒸饃饃的已經很少見,大多都是在饃店買的現成的,再也找不到那種農村一層層蒸籠蒸饃饃的人家了。現在大家對過年也沒有什麼期盼了,想想以前,滿滿的都是回憶,於是人們就感嘆:記憶中的年才叫過年,現在的年是過節。
閱讀更多 牆下青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