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大J对话小月|“起跑线”焦虑、升学要求和育儿初衷相矛盾怎么破

大J的话

上周在国内的时候,我有幸和一土学校的小月校长做了一次直播。一直到现在,我的新浪微博上的直播回放下面还是会不断收到留言,说看的特别过瘾,特别有启发,全程都有很多火花碰撞的亮点。(想看当天现场直播回放的,可以去新浪微博:大J小D,首页置顶第一条就是)。

那天是我回国的第二天,时差肯定不用说了,而且在直播之前,我从8点开始已经进行了4个会议和录制。当天去一土学校的路上,我在出租车上就睡着了。但是和小月校长一聊起来,我就来精神了,而且直到直播结束,我都处于很high的状态。

我想这就是热爱的力量,对于育儿我真的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且我会特别享受每一次的思考、碰撞、交流,这都能让我得到滋养,也能让我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了更加深一步的反思和理解。

公号至今3年了,我从来不是一个育儿专家或者教育工作者,但我愿意把我所实践的每一点感悟来和大家分享交流。这次和小月校长的对话,又让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接下来我可以多进行一些这样的对谈,也许可以带给大家更多全新的视角,你们说呢?

大J对话小月|“起跑线”焦虑、升学要求和育儿初衷相矛盾怎么破

“我想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 起跑线的焦虑怎么破

大J对话小月|“起跑线”焦虑、升学要求和育儿初衷相矛盾怎么破

大J:

美国也有所谓的天才项目,有考试就会有补习班,就一定会有刷题机制。教育资源在哪里都是稀缺的,所以起跑线的问题永远都会存在。

为女儿考察幼儿园的时候发现,有的是以学业目标为主,有的以玩中学为导向,这些都是起跑线,已经不是单一维度了,选择多了就有焦虑,怎么保证我的起跑线能够通到我想要的未来?

大J对话小月|“起跑线”焦虑、升学要求和育儿初衷相矛盾怎么破

小月:

我们要回到教育目标,想好最终你想要的是什么。是知识技能重要,还是想要构建更底层的东西?这是哪里的家长都逃不过的问题。

大J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加入第一份工作时的故事:当时我的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大学之前其实没有什么机会去想要过什么样的日子,成绩要好,考一个好学校,选一个热门专业,只是在父母列出的一项项目标上打勾。人生使命是什么?我想不出。我的职业导师说,使命就是当你想到那件事两眼就会发光,那就是未来你想做的事,当你结束一生的时候不会感到遗憾。

有了小D之后,我会反思我生命中缺失的这部分,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想赋予孩子的人生使命是什么?这个反观让我自己先去思考定义,我希望的幸福是怎样的,成功是什么。在重新梳理的过程中意识到,我之前学过的东西都是知识,其实我们没有学能力。我会很感激我的第一份工作,教会了很多思维能力的东西,让我明白构建大写的人,下面的基础框架有了之后,上面的知识获取就会很容易。

这也是我教育小D的一些观念。

当你明白了这些,会发现幸福感绝对不是世俗的成功。后来发现我的人生使命,就是让小D从小明白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希望我的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自我认知。我从小是被打压的,你不行,你特别差。我现在做父母的时候,就会有觉察,不能像我自己的父母一样,下意识地去拿外部的标准打压我的孩子。外面的世界永远在变,孩子只有从小建立牢固的“我是谁,我的能力是什么”的认知,才不会人云亦云。

我女儿的幼儿园教给小朋友“community社区、共同体”这个概念,让孩子先关注我,再关注周围的环境,他们每天都有很好玩的东西,去社区outing,去菜市场、小公园、隔壁班级考察,对孩子而言充满了仪式感。老师说不能让孩子们觉得他们的世界和生活就很小,需要让他们思考每天互动的不同的场景是什么,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当你遇到一些事,和别人有一些互动的时候,才能从中得到反馈,才能更了解自己是谁。

家长自己在成长到30多岁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和追问这些东西,我是谁,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什么东西是可以让我投入时间去做的,眼里闪光的。而孩子现在就可以,她可以在成长的道路上去不断发掘,

我的特长是什么,我为什么愿意去投入时间,去发光,这样就会比我们更早地找到自己。


“目标坚定,方法灵活”—— 升学压力不改育儿初衷

大J:

国内幼升小有识字要求,又不想在这个年龄段给孩子太多学习压力,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呢?

小月:

环境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我们做我们该做的和能做的。学习的关键无非兴趣和方法。所以首先,不能打破孩子的兴趣,如果一个事情孩子没有兴趣,请别做。如果做了,这是以成人为目标,而不是以孩子为目标。当他想做的时候,再去帮助他增长兴趣,这是为什么家长需要潜心去观察和倾听。

大J的经验是,

不要刻意教,而是创造环境。我们吃那个4个月开始坚持亲子阅读,家里有小书架,也会选择一些带有字符的玩具。小D在不到4岁时会指着字母说AAA,她对此开始敏感了,再开始施教会很轻松。数学概念也一样,很多家长用摆凳子、数碗、数来了几个人,如何分配等方法,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概念放在里面,再来学习就很方便。我们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设定目标。

如果你想上某个学校,就按照那个目标智慧地去使用方法,不能让孩子对学习没有了兴趣。但不能说,我想要把孩子丢到一个学校体系里,他就会成长为这个体系的孩子。其实丢给哪个体系都不靠谱,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0-6岁是孩子的试错成本最低的。早教班要不要上?有能力就带孩子去体验,不是说要陪她去刷题,体验是最重要的。想让孩子学习乐器,不喜欢就不要逼他。小D一直都有音乐环境,童谣是最熟悉的背景音乐。第一次放古典音乐时,她就停下来说“不一样”。妈妈就说“对,的确不一样,这是古典乐,妈妈听这个感觉就像一条河流,觉得很平静”。然后孩子就自己在旁边听,自己也很感兴趣,就开始引进古典音乐,孩子慢慢发现钢琴和贝斯声音不一样,为什么呢?便开始引导,进入音乐早教班。

很难想象一个孩子前三年没有接受过音乐,过了三岁却要去学习钢琴,是谁都不会喜欢。不是说不让孩子去学,只不过实现方式可以更加巧妙一点。引进一些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只是打开一扇窗,可能到明年或者后年,她就来告诉妈妈说,我想学这个。最顺其自然的就是到这样的状态下再决定要不要让他学。这是孩子的选择,孩子内在要萌生的内驱力,环境是最重要的。

父母需要去发掘自己热爱的东西。成人如果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是热爱的,有不断去追求新知的那种欲望的时候,孩子会是一样的。孩子崇拜地看着你朗读的身影,一定也会爱上阅读。情绪不会骗人,我很努力告诉自己说我在享受陪孩子阅读,但如果潜意识还是觉得是在教孩子,要改变她。这份情绪孩子可以感知到,你越想给她,你就越给不了她。放下想给她的心,去热爱她的事情,用生命影响生命。


“学校、老师和家长是铁三角”—— 我们应该这样沟通

大J:

女儿上幼儿园后,就不再是我和女儿的单向互动,突然意识到学校、老师和家长是铁三角的关系。可当学校老师的理念和家长有所不同的时候,该如何用更好的沟通去实现对孩子更好的支持?

小月:

在互相全力支持的模式里,家校沟通才会实现铁三角的关系。是宣泄情绪还是解决问题,有多少家长能够在和老师沟通前,知道我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只是和老师说我的目标是这样,老师说我们的目标是那样,就永远不会在同一个层面交流,不管多难的事,一旦我们在目标上有一个共识,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有一个共同的途径,只是实现方法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沟通技巧。

家长与学校:找到共同目标

成人沟通不需要指责和挑剔,不能单纯去强调差异,学习一些话术,比如“我看到,我观察到”。

当你用这个开头的时候,就会发现所说的都是事实,对事不对人,用话术去帮助自己。

家长与孩子:给出具体、友好和有帮助的反馈

跟孩子的沟通也是如此,陈述事实而不是指责对方。一土的孩子在给彼此反馈的时候会说“我看到,我想到,我想问”,就比“我觉得你怎样”更加客观公正,他们还会也会练习用“我觉得你怎样做会更好”的话术进行具体、友好、有帮助的反馈。

老师与孩子:给你一个脚手架

一土学校采用的是项目制学习,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去做事情。上一个学年一土做了花园的项目,这学期又在做。孩子们进行各种种植,最终还有项目的呈现,有呈现就会有讨论。没有想法特别正常,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孩子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在不断的碰撞中产生想法,通过课程的引导,让目标更加清晰和聚焦。

小土豆们在做项目的时候提出,我们要录视频,我想把种土豆的过程记录下来,我想做儿童餐厅。孩子不同,目标也就不同。老师在大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交流沟通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创造力都会有体现,数学的能力、语文表达的能力、科学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都包含在内,所以换言之,项目的推进其实涵盖了我们的育人目标。孩子们觉得项目目标是我自己设定的,以为自己爬了这么高,但其实是老师搭好了脚手架,老师把思维构建好,不断提问,孩子就能爬上去。

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孩子是不适合的。很多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在公立学校也挺适应的,为什么要来这里?因为他要去遵守很多她不知道为什么但一定得去遵守的规则。很多学校都是以成人为中心,是“我要你学什么,你必须怎么样”。至于未来忘不忘那是你的事,但现在必须学会,因为在一开始教学大纲就订好了。

但我们真正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表达,让孩子觉得他们说出的话都是有价值 、有贡献的

。做项目制也好,学科教学也好,都是以儿童为中心来开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以成人为中心做教育。

大J分享有一段时间小D不喜欢读绘本,大J就安静的读,小D有时候就会凑过来说,妈妈你在干嘛?小朋友们喜欢去探索,我自己享受读书的时候他就会过来,你不去Push她,你让她觉得做得这个很有意思,她就会来。你越给我我越不要。智慧的教育就是去引导他,成就他点燃他,让他自己发现自己。而不是我让你知道,我给你设限,我要告诉你,我要指导你。在核心本质上,以人为本的教育都是一样的。

还原到人本身的需求,我们能够倾听、关注,学校、老师和家长就会成为铁三角,一起做稳定的支持者,孩子一定会按本来的样子去发展,活出自己的光彩和荣耀。

微信公众号:一土教育(etuedu),基于IT技术的个性化教育创新学校项目,教育理念是“内心充盈,乐天行动”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畅销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作者,微信公众号:大J小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