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读书会」黄训迪:暗中观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人文科学实验的现实与梦想

「读书会」黄训迪:暗中观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人文科学实验的现实与梦想

科学实验听上去高大上,但是冠上人文科学的名头,不少人心里就与变态实验挂上了钩。人文科学实验真的口味那么重吗?小编今天亲自上阵,归纳整理读书沙龙上的发言,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实验故事。

我们谈到实验,总是想到自然科学的那种实验室,白大褂、酒精灯、硫酸铜、氧化钙映入眼帘。今天让我们脱下对科学实验的幻想,用一种朴实的求知欲来看待人文科学的实验。当一群人每天周而复始地干着重复的工作时,你在一旁观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拿起指定书目,让我们开始吧!

「读书会」黄训迪:暗中观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人文科学实验的现实与梦想

今天我要讲的是人文科学实验和它的实现,让我想到说这个题目的原因是最近我有一个朋友和另一个朋友生了一对双胞胎,当然他们可能也是你们的好朋友,孩子小名一个叫巧克,一个叫力力,然后朋友圈里就很流行对着照片猜谁是巧克谁是力力,一开始我是完全分不清的,直到有一天搭车的时候朋友告诉我三个分别两个小孩的方法,我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双胞胎也是看得出来的。这以后我一直在想双胞胎如果有不同的生活状况是不是会有很大的不同?有没有人做过观察呢?

「读书会」黄训迪:暗中观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人文科学实验的现实与梦想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疯狂实验史2》,里面介绍了一个关于双胞胎的实验,跟这个事情说得很有相似性。一个心理学家,找到一对双胞胎,只对其中一个进行训练,过了几个月以后,这个小孩就能够滑冰、搬砖、推箱子了,而没有经过训练的小孩只会躺在床上等吃奶。实验进行到这里,很多人就准备给孩子报早教班了,然而,实验最后怎么样了呢?那个没经过实验的小孩在1岁的时候也开始学习他兄弟学过的东西,结果只用了3个星期就超过了他的兄弟,于是美国的早教机构还没繁荣过就关门了。像这样的人文科学实验并不多,但是结论却看上去很实用,起码有很多家长可以在给孩子报早教班的时候,告诉自己,学得效果不好也没什么,主要还是面子上过得去。

人文科学的实验往往处于一种偶然或者兴趣,并没有像居里夫人那样有着那么崇高的原始动机。人文科学的研究者们进行观察和实验,可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种是实验成功了,研究成果对人类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心理学上很多理论都是如此;另一种是实验失败了,研究成果最终成为了一个“变态”的或者是“搞笑”的代名词,下面要说到的各类把妹法就是后一种。

「读书会」黄训迪:暗中观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人文科学实验的现实与梦想

薛定谔把妹法:人文科学实验的基本形式

「读书会」黄训迪:暗中观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人文科学实验的现实与梦想

豆瓣网友闲来无事(chi bao le cheng de)深入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把妹法则,这个把妹法分为三个阶段,不断进化。第一阶段是巴普洛夫把妹法,即每天给你那位心仪的女孩的抽屉里放上精心准备的早餐,并且保持缄默不语,无论她如何询问,都不要说话。如此坚持一至两个月,当妹子已经对你每天的准时早餐习以为常时,突然停止送餐,她心中一定会产生深深的疑惑及失落,同时会满怀兴趣与疑问找到你询问,这时再一鼓作气将其拿下;第二阶段是薛定谔把妹法

,即每天早上,你拿出一个硬币抛掷,让伟大的随机性来决定今天是否给妹子送早餐。 这样,当妹子每天打开抽屉之前,都不知道是否有早餐,而早餐的有无乃是一个独立随机事件,完全无法推测。每天的早餐对于妹子都是一个未知的神秘存在,妹子将逐渐为这一神秘的现象所吸引,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对送餐人产生极大的兴趣,你在她的心中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第三阶段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把妹法,即……太高深了,总的来说就是通过概率问题来使妹子对你产生兴趣。不少人去试了这个理论套路,据说在资深宅男群体中成功率不错,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文科学实验流程:提出假设——鼓动复数的人去尝试——得出概率。对于提出这些看似荒唐的实验计划的人,他们早就脱单啦,但是通过计算宅男撩妹的成功率,他们得出了一个很科学的实验结论——这些假设确实对追女生有效——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读书会」黄训迪:暗中观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人文科学实验的现实与梦想

人文科学的实验说白了就是暗中观察,如果你是研究心理学的,那么就找一些人来,让他们在特定环境下待着,看看他们怎么做,像破窗理论就是这样的一种;如果你是学习社会学的,那么中一大群人来,给他们模拟一个情景,暗中观察他们的行为就可以了;如果你是学习法学的呢?没有那么大的试验场给你,还是回家写科幻小说去吧。

幻想世界:人文科学实验意想不到的主战场

人文科学的实验其实是不多的,尤其在法学里面,法学里目前还能在书里看到的实验,估计只有《洞穴奇案》了。就算是一个实验,它还只是一个虚拟实验,讲的是法学家假设,在一个座雪山上有5个探险家,他们遇到暴风雪被困在一个山洞里,这个山洞只有一个出口,还被堵住了,食物都被吃光了,通过无线电通信他们确认救援人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把他们救出来,于是他们就抽签吃掉了其中一个人,并最终获救。法学家根据这个前提开展大量头脑风暴来讨论各种判决对现实的影响的可能性。现实中这种实验是做不出来的,我们总不能让几个人真的吃一个人再来看社会大众对这种行为分成几派吧。

「读书会」黄训迪:暗中观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人文科学实验的现实与梦想

而在人文科学的其他领域,确实存在着观察人类行为的各种实验。美国有一家喜欢研究人文科学实验的游戏公司,制作了一个叫做“辐射”的游戏,讲述了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毁于中国核弹的美国变成一片焦土以后,美国人民“自强不息”地生活在地下避难所的故事。游戏公司把很多现实中存在的人文科学实验映射在了这些避难所里面,故事里,疯狂的科学家在各个避难所利进行着各种只有末世录世界才可能开展的实验。游戏开发人员还专门为这些实验出了一本书——《辐射圣经》来描述这些实验可能存在的发展方向。

这里举一个77号避难所的例子。这个实验进行了好几年的时间,受实验者所在的避难所只有他一个人,实验人员同时给他准备了充足的水和食物,还有一箱玩偶。这个实验最后怎么样了呢?开发者认为,最后他会和这些玩偶产生精神共通,他会认为这些人偶是活的,最后分裂出新的人格。这样的实验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但只有寥寥两次。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让被实验者躺在一个小房间里,遮住眼睛,堵住耳朵,身上穿上厚重的衣服屏蔽触觉,只有吃饭和上厕所的时候能够起来,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被实验者都产生了严重的幻觉,有些人看到了漫天的星星,也有人看到小松鼠背着包在自己的身上走来走去。另一个实验是三年前做的,被实验者有800人,他们在什么都不做地坐了15分钟以后,可以在继续孤独地坐下去还是被电击一次中做出选择,三分之二的人选择了被电击。

幻想与现实在人文科学实验的领域总是互相映射,无法分开,科学家们总是希望有更为丰富的实验样本来进行实验和观察,但是当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以后,就只能将自己的憧憬投注于幻想和预测之上。这也是为什么孤独实验历史上只进行过几次,但科幻著作中却已经形成了体系。

「读书会」黄训迪:暗中观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人文科学实验的现实与梦想

书,一直是人文科学实验的主要载体。在科学的领域没有什么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学习人文科学的大部分人来说,此生可能也无法有幸参加任何一次实验研究,但是,人文科学实验所代表的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精神与热情却与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家们别无二致。他们的远方是星辰大海,我们的眼中亦有归途。向所有用心探索人类来路的人文科学家们致敬!

「读书会」黄训迪:暗中观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人文科学实验的现实与梦想

---------内容摘录于2017.10.20奉贤法院读书会发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