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探零零发
简单来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和“鬼子六”恭亲王奕䜣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先友后敌”。即二人曾经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政治盟友,但是当共同的政治目标实现后,在新的权力分配阶段陷入矛盾,乃至成为水火不容的敌对。
(恭亲王奕訢)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关系变化中,辛酉政变是重要的一幕。
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临终之前,对身后的国家中央政治做了安排,即任命肃顺等八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共同执掌国柄,辅佐年幼的祺祥皇帝。此后,慈安、慈禧太后与八大臣之间产生离析,慈安、慈禧认为八大臣擅权跋扈,八大臣则认为两宫太后不应干涉朝政。
(慈禧太后)
与此同时,咸丰皇帝死后,咸丰的弟弟六王爷、恭亲王奕訢也存有政治野心,也对八大臣总揽朝政的局面感到不满。在此局面下,慈禧与恭亲王结成政治联盟,最终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将八大臣一网打尽,开辟了垂帘听政的新政治格局。
上面是慈禧和恭亲王同为政治战友的大致情况。
二人关系出现分裂,几乎就是在辛酉政变成功之后。发动辛酉政变时,慈禧和恭亲王都没有能准确估计到对方的政治野心,等到辛酉政变成功后,慈禧太后挟亲生儿子同治皇帝自重,而议政王恭亲王总揽朝政,渐有跋扈之意。于是乎,几乎和当初慈禧与顾命八大臣的政治矛盾如出一辙,慈禧和恭亲王开始了中央权力斗争。
此后,慈禧、恭亲王二人明争暗斗,你来我往,诸如在恭王的背景下,发生了太监安德海被杀案;而在慈禧的公开出面下,发生了斩杀午门护军案,进而发生同治皇帝暴毙,而谣传是被恭亲王的儿子引诱邪游所致。
在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去世后,为了继位人选,慈禧又和恭王发生争斗。恭王力推由自己的儿子入继大统,慈禧则一力主张选自己妹妹的儿子(醇亲王之子载湉),最终圈定醇亲王之子载湉,成为光绪皇帝。
这以后,慈禧和恭亲王的政治斗争并未停歇。一直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借着清流言官参劾对法方略不当的由头,发动著名的“甲申易枢”政变,以中法交涉不利,将恭亲王逐出中枢,以恭亲王为中心的军机处也全班换马,慈禧就此取得了对恭亲王的政治斗争胜利。继而慈禧又与自己的妹夫、光绪帝的生父奕譞结成政治同盟,建立醇亲王领导的海军衙门分化恭亲王总理衙门的权力。
不过,慈禧对恭亲王的这种压倒性的政治优势进入19世纪90年代后发生巨变。一方面是光绪帝渐渐从思想上不受慈禧的影响,而倒向翁同龢等保守派,另一方面则是慈禧借以控制朝政、驾驭皇帝的法宝——醇亲王突然去世。
自醇亲王去世后,所谓的帝党的风头逐渐压过后党。到了1894年中日交涉,帝党主战,将后党的主力、李鸿章的淮系海陆军押上了中日交战的战场。等到1894年末旅顺失守,帝党人物以李鸿章措施失宜为由,联名上奏请求将闲置多年的恭亲王重新启用,虽然慈禧数次否决这一提案,但在中日战争连战连败的压力下,最终无奈地加以同意。自1884年被慈禧打压近10年的恭亲王就此借着甲午战败重新出山,领班军机、执掌总理衙门和督办军务处。
上述就是慈禧和恭亲王政治关系的大要情况,希望对理解这个问题有帮助。
海研会
恭亲王奕訢和慈禧太后这两个人,是晚清史上举足轻重之人物。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人书写了我国晚清历史,他们二人或缺一,我国历史之走向极可能会发生大变更。正因为二人决定着当时国家之命运,所以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伴随着国家命运之走向而发生很多微妙之变化。
论及二人的关系是极复杂的,从家庭伦理而论,他们是叔嫂关系;从国家等级制度而论,他们二人是实际上的君臣关系;从政治利益而论,他们时而是同盟战友,时而是权力争夺的劲敌,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而且,由于奕訢的兄长咸丰皇帝早逝,慈禧年富力强之时就成了寡妇,而她又和奕訢之间这种“纠缠不清”的关系,再加之宫闱事件的神秘性,这在当时不少野史记载他们叔嫂之间大有突破伦理之道的关系。同时,现代文学作品基于这些稗官野史,再融入个人发挥,慈禧与奕訢之间就更“乱”了。那么,真实历史上他们二人究竟是怎样之关系呢?我们就历史事件来理一下他们二人的关系。
图1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丰皇帝
咱们先从二人出身说起。奕訢不用多说,皇子贵胄出身,出生于道光十二年。奕訢少年之时,便崭露头角,成为众兄弟之中能力最为出众之人,也很受道光皇帝器重。可惜在最后的帝位之争中,输给了其兄奕詝而抱憾终身,这是后话,暂且不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出身在一个中下阶层的满洲贵族家庭,虽非显赫,但是京城旗人家庭,温饱应该不是问题。
奕訢和慈禧二人人生产生交集的开始就是咸丰元年的选秀,这是咸丰皇帝第一次选秀。而咸丰皇帝为皇子之时的结发妻子萨克达氏在道光二十九年病逝,所以咸丰皇帝这次选秀是要选出皇后的,因此这次选秀朝廷十分重视,直到咸丰二年才结束。选秀的结果是选出了咸丰皇帝未来的两位皇后,一位是钮祜禄氏,咸丰二年二月初封贞嫔,同年五月晋皇后,这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孝贞显皇后),另一位就是初封贵人的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未来的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也就是说,这时候奕訢和慈禧的所谓交集,也就是慈禧成了他的嫂子之一,而此时的奕訢正因为争储问题,被他的皇兄排挤赋闲在家,就连父皇遗诏中的亲王爵位,他的皇兄都还没有颁布正式诏令。
图2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
我认为慈禧正式听闻奕訢政治能力应该是在咸丰三年到五年,奕訢破例以亲王身份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在南方太平天国如火如荼,清政府政权摇摇欲坠之时,咸丰皇帝突破祖制,恭亲王奕訢挺身而出,殚精竭虑,总算是缓和了清政府危机,这是兄弟二人成为君臣的第一次合作,结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好景不长,素有芥蒂的咸丰皇帝还是找个理由罢免了奕訢的政治职务,奕訢再次赋闲。然而,这次奕訢在危机之时展现出来的能力,应该会让关心国家大事的慈禧有所知闻。
而慈禧正式领略奕訢政治风采应该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人攻占了北京城,咸丰皇帝协同家眷仓皇逃到热河行宫避难去了。临走之时留下一道谕旨,将奕訢任命为钦差大臣,留在北京城和外国人周璇。要知道,当时朝廷上下,根本没人真正了解洋人到底想干什么?是要钱还是要推翻清王朝统治?就在这种大伙心里都没底的情况下,奕訢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总是暂时稳住了来者不善的洋人。按理说洋人也离开了京城,皇帝也该回来主持大局,奕訢几次递交折子恭请皇帝回京,但是咸丰皇帝就是不回。就处理京城危机一事,朝廷大臣都了解了奕訢的能力,虽说屈辱,但在“腰杆子不硬”的前提下,这就不错了,所以在北京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一个奕訢集团。
图3 年轻时的慈禧画像
话说慈禧在干嘛呢?慈禧现在已经是懿贵妃了,生下了咸丰皇帝膝下唯一在世的皇子,也就是未来的同治皇帝,所以慈禧地位骤升。有史料记载,此时慈禧经常跟咸丰皇帝进言,主张朝廷与洋人对决,并且力荐皇帝尽早返回京城,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北京有变,倘若果真如此,可以说此时的慈禧已经是一位政治警觉性很高的后宫女人了。当然,如此热衷朝政国事的慈禧,自然会关注六爷奕訢的动态。
在政治危机和共同利益化的大背景下,慈禧与奕訢的“纠缠”正式在历史上上演,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的辛酉政变。这场政变以两宫太后和奕訢共同合作,以迅雷之势成功击杀咸丰皇帝生前遗命的“顾命八大臣”,咸丰皇帝生前精心布置的政治格局,被轻松粉碎。这场政变充分体现出慈禧这个女人的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意识。在咸丰皇帝咽气那一刻,她想到的就是,倘若她们孤儿寡母将来在“八大臣”的掌控之下,留给她的只有死路一条,她那皇帝儿子也救不了她。所以她以生死厉害关系,成功说服慈安站到自己这一边,紧接着寻找强有力的政治同盟是当务之急。
此时在北京主持工作的恭亲王奕訢也心里不甘,皇兄对于身后的人事安排引起奕訢极其不满,朝政交给端华和载垣这样的废物那还能有好?于是奕訢也在积极寻找机会扳倒“八大臣”,因此在共同利益目标的驱使下,奕訢与慈禧、慈安一拍即合,成了一个Team。这场政变的主要谋划人应该就是奕訢,此时的慈禧无论是政治能力还是影响力,都不具备导演这么一场云谲波诡的阴谋大戏,所以“鬼子六”不是白叫的。
图4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即和硕恭亲王
政变之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訢为议政王主持朝政,地位几乎与两宫太后持平。这段时间是奕訢与慈禧在政治关系上的蜜月期。
跟两口子一样,过了蜜月期往往就会因为生活琐事,产生些小矛盾。只是这奕訢和慈禧是掌管的是朝廷、是权力,所以他们之间的矛盾一旦产生,那就是震动朝野。同治四年三月,慈禧太后率先发难。她借一位名叫蔡寿祺之人弹劾奕訢的奏折发难奕訢,当时奕訢并没有领会慈禧的真正用意,所以并没有对这份莫须有罪名的弹劾之奏折当回事,随口对慈禧回答:“知道了,蔡寿祺不是好人。”这就有了恭亲王轻视太后的嫌疑了,慈禧借机继续发难,召集军机议政大臣讨论奕訢罪过。这可难为了大臣们,大伙儿都知道,这奏折里的事儿都是胡说八道,但是太后懿旨就得办,大家立刻组成审查组开始调查。既然奕訢成了嫌疑人那就不能在带领军机议政朝政,把奕訢暂时停职,慈禧这个女人手段厉害吧?厉害的还在后面。
图5 和硕醇亲王,即奕譞(1840年—1891年)
调查组审查结果其实很明显,弹劾奕訢的罪名都是胡编乱造,证明奕訢的清白。按理说,奕訢这就应该恢复职务了,但是慈禧怎肯就此罢休,她并未恢复奕訢职务,而是认为奕訢狂悖忤逆应该仪罪。太后指明方向,下面人就知道怎么办了,但是此事一经公布,朝野上下马上开锅,惇亲王奕誴率先上折为奕訢辩护,紧接着醇郡王奕譞等人继续上折为奕訢辩护,最后朝野上下大讨论,除了大学士倭仁,大部分人都支持奕訢,倭仁见此情形也不敢固执,最后集体上折“保”奕訢。慈禧太后以皇帝名义下了一道谕旨,大意就是奕訢罪名就算了,但是你要自省悔悟,明白自己的位置,军机议政就先别干了。相当于把奕訢挤出核心政治圈。
最后在奕訢一再请求慈禧接见的情况下,慈禧凉了奕訢20多天,接见了奕訢。奕訢自知自己错误,伏地痛哭承认错误。慈禧见到奕訢确实服了自己,于是也顺水推舟,还给了奕訢总理军机的位子,毕竟奕訢的能力还是明摆着的,但是议政王的头衔被撸了。总之,初次小试慈禧完胜。
慈禧利用这次突然对奕訢的发难,让朝野上下再一次领会了自己的厉害之处,尤其是对奕訢的震慑就更具有实际意义,崭露头角的慈禧太后确实是在以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
图6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
虽然奕訢之后也有联合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成功斩杀了慈禧太后极为宠信的太监安德海,为朝廷除了一害之同时,也算是还牙一下慈禧,但这也仅是昙花一现,而且无伤大雅。因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是主,而奕訢是亲王是臣,奕訢只能扮演慈禧的“管家”角色。这过程中,奕訢时而也想反抗,但最终还是拧不过慈禧,这也就是奕訢几经沉浮的主要原因。
虽然慈禧太后和奕訢之间时和时分,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纯洁的政治关系”,并非如一些野史所述的那种不堪关系,也没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在等级制度森严,规定严苛体制之下的封建社会,以及在遍布眼线的皇宫内外,身为“政治人物”的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他们绝不会越这般雷池而自毁前途。
历史大学堂
慈禧我想大家都不陌生,统治清朝四十多年,她的决策也影响大清朝的命运。奕訢是谁呢?奕訢全名为爱新觉罗奕訢,是道光第6子,和咸丰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媳妇,所以两人是哥嫂关系。
说到这里,两人的关系不仅如此而已,但是并非荒诞剧乱伦那种关系,在宫廷里,就算是亲生,也会反目成仇,勾心斗角,更何况哥嫂没有血缘的关系,也存在利益的关系。
慈禧和奕訢两人的政治关系可以说是从“从友变敌”。两人的关系一开始是友好的,有共同的利益。这就要从1861年说起,咸丰皇帝驾崩,而咸丰皇帝的子嗣太少,继承皇位的载淳年纪又还太小,难当大任,所以咸丰皇帝委任了八个信任的人为辅政大臣,因为皇帝太小,所以以后就开始了两宫太后垂帘体听政,实际上就是两宫太后掌握大权,也是慈禧独揽大权的机会。虽然是垂帘听政,但是慈禧一直和这些辅政大臣意见不合,慈禧的垂帘听政进行的也不是太顺利。
但是,有句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好朋友”。咸丰在位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皇帝带领皇后和儿子逃到热河避风头,但是当时奕訢作为比较亲近f的人没有去,被皇帝排挤在外,被命就在北京向侵略者求和,两人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太好,那么这八位辅政大臣又是咸丰皇帝的亲信,奕訢当然也是看不顺眼的,所以慈禧和奕訢有了共同的敌人,两人成为盟友也是理所当然的。于是慈禧和奕訢联合发起来,除掉了八位辅政大臣,这是有名的“辛酉政变”。
但是好景不长,两人的友好关系持续多长时间,慈禧在咸丰在位时也累积了很多关系,当时的势力和奕訢差不多,但是慈禧越来越觉得奕訢不能为自己所控制,所以在几名大臣的启奏弹劾后,慈禧顺其自然地除去奕訢的所有职位。两人的同盟关系彻底破碎。
以上个人见解!谢谢阅读!
历史追逐
叔嫂关系、利益关系。公元1861年,咸丰帝奕詝屈辱的死在了承德避暑山庄,将江山丢给了孤儿寡妇,还有8个虎视眈眈的大臣。然而之后,孤儿寡妇却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改变了历史走向,这个寡妇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而另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恭亲王奕訢。
奕訢身为皇族亲王,为何要帮助慈禧太后夺权呢?难道真是像野史上说的那样,两人的关系如同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不,恭亲王也有自己的考虑。
第一,叶赫那拉氏是自己的嫂子,载淳是自己的侄子,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亲人,当然要一致对外;
第二,恭亲王想借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也为自己夺回权力。
当年,道光帝册立储君的时候,就在四阿哥奕詝与六阿哥奕訢之间摇摆不定,才能都不如自己的哥哥成为皇帝,让奕訢一直耿耿于怀,而奕詝对这个文韬武略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弟弟也非常忌惮,即便驾崩之时,宁愿把朝政大权交给辅政大臣、孤儿寡母,也将亲弟弟排除在外,实在让奕訢很恼火。
咸丰驾崩的时候,将朝政托付给肃顺等八大臣,然而所有的重要决策必须要加盖小皇帝的“同道堂玺”,这枚印章就在慈禧的手中,所以两宫太后与八大臣之间势成水火,必然不能相容。
对于奕訢来说,无论帮谁,皇帝仍旧是载淳,这是不能变的,否则就是谋朝篡位。八大臣毕竟是外人,如果要选,自然也是帮着自家人。但恭亲王怎么也没想到叶赫那拉氏的手段如此厉害,以至于发生了后来的“甲申易枢”。
澹奕
大家还是不要瞎猜了,两个人只是普通的叔嫂关系,只是由于共同的敌人,共同的利益才联合到了一起而已。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辛酉政变的前因后果。
在介绍辛酉政变之前,我先介绍一下奕䜣的政治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占据了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并任命奕䜣为钦差全权督办北京和局一事。此时的大清王朝并不太平,除了英法联军外,南方的太平天国也是愈演愈烈。
面对局势,奕䜣的观点逐渐改变,他认为相比较而言,太平天国才是大清的心腹之患,对英法侵略者他主张以和为主。在清廷内部,一个以奕䜣为首的亲洋派逐渐形成,不过与顽固派相比,这一派并没有太多实权。
两派的分歧主要在对外态度上,一方对侵略者有抵触情绪,而另一方却希望以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帮助清廷对付太平天国)。双方在对外态度上分歧严重,致使经常在一些政策上发生严重分歧。
顽固派以肃顺为首,而且他们也得到了咸丰皇帝的支持。两个利益集团曾在咸丰是否“回銮”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不过还没等争论出个结果,咸丰就一命呜呼了。根据遗诏,肃顺等八人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肃顺集团彻底掌握国家大权,奕䜣集团只得暂时蛰伏。
就在这时,另外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她就是懿贵妃也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咸丰去世后,慈禧的野心极度膨胀,妄图夺得天下大权,而肃顺等八位辅政大臣自然成了她权利路上的绊脚石。
起初,慈禧只是单打独斗,尽管经过斗争,她也取得了一些权利,但慈禧还是深感自身力量的弱小。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奕䜣就顺理成章地走进了慈禧的视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对付肃顺集团,夺回朝政大权。
两人经过一番谋划,最终在军方的支持下,成功发动政变,将肃顺集团核心成员逮捕。最终,慈禧以皇帝的名义,诛杀了肃顺,而其他辅政大臣或被刺死,或被革职流放。至此,慈禧和奕䜣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权利!
大家看完事情的经过就不要瞎猜啦,毕竟两人在私下里还是很清白的,野史全当乐趣看看就可以了,可不要当真!另外大家怎么看辛酉政变呢?欢迎留言交流!
文 by 历史文斋
文斋君是一个喜欢正经讲历史(还有军事史)的历史爱好者,讨厌一些自媒体的胡编乱造,希望能够从历史中收获真正的知识。当然文斋君不是一个老古董,也喜欢搜罗一些历史上的趣事将讲给大家听。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方便以后一起交流!
战情解码
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吧,慈禧和恭亲王奕欣之间,从亲情上说,恭亲王奕欣是慈禧的小叔子,从政治上说,慈禧和恭亲王奕欣是政治联盟。当年咸丰皇帝死后,八大臣和慈禧之间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慈禧作为女流之辈,人单势孤,此时,慈禧就拉拢上了恭亲王奕欣,扳倒了八大臣,把清朝的大权,掌握在慈禧手里,为此,恭亲王奕欣也深得慈禧的喜爱和重用,为此,恭亲王奕欣也显得有些飘飘然,越来越不把慈禧放在眼里,有些居功自傲,刚开始,慈禧都忍受了,毕竟江山不太稳固,凡事还要倚仗着恭亲王奕欣,但后来一切稳固了以后,慈禧就把恭亲王奕欣贬为庶民,成为了慈禧政治上的牺牲品和替罪羊。可以说,恭亲王奕欣的一生是很悲惨的,特别是他的政治命运很悲惨,他缺乏政治头脑,更没有政治手腕,被慈禧拿它当个炮筒子,相比之下,慈禧虽然不是政治家,但是却有着超强的政治手腕,它有效的利用恭亲王奕欣,打压了八大臣,清除了自己政治上的宿敌,可以说,慈禧虽为女流之辈,但是她之所以能够实际统治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这和她有着铁的政治手腕分不开的,而恭亲王奕欣,则只是慈禧卸磨杀驴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