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宝宝
朱儁(jùn)(?-195年),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末年名将。
他出身寒门,少年时因孝养母亲而闻名。其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迁任兰陵令,颇著政绩,获上表举荐。不久拜交州刺史,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
请大家注意,朱儁这个人,原本就是地地道道当时正经途径晋升上去的官员。
正是在这个时候,朱俊被汉朝政府任命为派往豫州的镇压黄巾军的“右中郎将”,跟“左中郎将”皇甫嵩一路,也是当时孙坚的上司。只不过皇甫嵩出生军人世家,本人又被推举为孝廉,做到太守,打战相比朱俊更有名。而且在豫州的平乱中,历史记载的部分主要是皇甫嵩出主意作决策,领了头功,一般人看到的三国中朱俊相对没那么显能耐。
皇甫嵩
在豫州,这俩人把豫州颍川郡的黄巾打平了。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皇甫嵩上表朝廷,推功于朱儁,朱儁被封为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
中平二年(185年)春天,朝廷任命朱儁为右车骑将军。朱儁率兵回京,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改封钱塘侯,加位特进。后来因为母亲丧离职。服毕起家,任将作大匠,转任少府、太仆。
黄巾军之后各地的农民照样起义,再没有黄巾军那种一统的势头,各有各的名号,有的叫飞燕,有的叫白马,有的叫雷公,但是都是不满政府官吏上下沆瀣一气,盘剥百姓的。
飞燕派的头领张燕渐渐率兵侵犯河内郡,进逼京师。朝廷任命朱儁为河内太守,率领家兵击退张燕。后来他们大多都被袁绍所讨平。此后,朱儁历任光禄大夫、屯骑校尉、城门校尉、河南尹。
后来洛阳的政府因为汉灵帝去世,宦官外戚生事挑拨遗留的两个儿子争做皇帝,发生了大屠杀,少帝和陈留王都逃亡出去了,路上遇到董卓,被董卓护送回宫。接着就是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协为新帝。这时候朱儁还在朝廷中任职。
董卓
董卓傻逼逼企图以官爵权位来收买袁绍,以献帝名义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为邟乡候,又拜袁术为后将军,把曹操任命为骁骑校尉。于是被授以口实的袁绍他们发了申讨董卓的檄文。各地将领纷纷响应。
董卓越来越明显的想当皇帝的贼心,让很多人都不堪与之同流合污。初平二年(191年),他把都城迁到长安,强迫数百万老百姓扶老携幼一起走,还把繁华的洛阳城防火烧光了。董卓进入关中后,留朱儁守洛阳,朱儁一心拥戴的是汉室皇帝,而不是他董卓,便和山东诸将通谋,想作内应。
后来,朱儁驻守洛阳,屯驻在中牟县。并传信给各个州郡,召请部队讨伐董卓。徐州刺史陶谦派来精兵三千。其他州郡也派了一些兵来,陶谦便上表奏任朱儁代理车骑将军。董卓闻知后,让他的将领李傕、郭汜率领数万人屯驻河内抵挡朱儁。朱儁出击,被击败。朱儁自知众寡不敌,于是停留关下,不再前进。
初平三年(192年),李傕、郭汜掌权。朱儁当时还在中牟,陶谦认为朱儁是名臣宿将,屡立战功,可以委以大任,于是和诸豪杰共同推举他为太师,并传檄给各州牧伯,相邀一同讨伐李傕,奉迎天子。注意,这件事情是陶谦领头办的,朱儁此时不过是被推荐推举的牵头人。
正好李傕听从太尉周忠、尚书贾诩的计策,派人用天子诏书征召朱儁入朝。
两条道路,摆在面前,何去何从,亟待选择。军吏将士都不愿入关,想与陶谦等联合。朱儁权衡轻重,决定冒生命的危险到长安,还不慌不忙说出了一番道理。他说:"用天子的命令召臣子,应当不等征召就要去,何况是天子的诏命呢?而且李傕、郭汜是奸乱小人,樊稠是平庸无用的人,没有别的什么远大的谋略,又势力相等,变乱必定发生。我乘他们的不备,突然行动,那大事就可以成功了。"当下辞谢陶谦等人,奉诏入京任太仆。陶谦也只好作罢。
照朱儁的说法,他奉召入关的原因解读一下就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皇帝征召,君有令不得不从。
第二,皇帝身边的人都是小人,现在形势危急,不能让小人主持政局。希望用自己的声望和智慧保护献帝的安全。这是第一要务。
第三,皇帝身边的这一小撮小军阀奸乱而无勇无谋,我可以在帝王身边相机而动,还可以解救天下。
于是带着这种慷概就义的心情前往长安。
龙镇
如果谁便哪个都可以不听皇帝的调令,那曹操怎么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什么是皇帝?皇帝就是他让你来朝圣,你就必须来,你不来他可以发兵打你。
所以刘邦必须称帝,然后再各个击破,刘邦可以把韩信叫来,然后把直接他抓了,因为刘邦是皇帝,叫你来你不来是想干嘛?
他这样就把诸侯陷入两难,你去了,他可能就直接把你抓了,你不去,那你就是谋反,他可以大兵压境。
汉末也是一样,虽然知道命令不是出自皇帝,而且去了难逃一死,但还是不得不去,不去,那就是谋反,可以直接发兵打你。
黄埔嵩明知道让他去洛阳的命令是董卓下的,去了很危险,但他没有军阀化,军队不是他一个人能控制的,他就不得不去,他不去,他的副将或者其他人就可以把他绑去,用囚车押去。
同样朱俊如果不去,别人收拾他方法多的很,所以他不得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