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野照事件若能讓國人重新評估故宮,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子思

時政觀察者

故宮無小事。

為什麼?因為故宮佔據的位置太大。

不是指總體建築面積太大、館藏文物數量太大,而是指它在中華歷史、中華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明當中,在中國人的整個精神世界當中,佔據的位置太大。

凡是中國人,即使沒有宗教律條的要求,一生中也總是要來一次故宮。

為什麼?因為故宮代表的東西太多。

野照事件若能让国人重新评估故宫,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圖片來自故宮官網

故宮可以在史學上定義,在哲學上定義,在政治學上定義,同時在建築學上、天文學上、地理學上、考古學上、人類學上、博物館學上、比較文化學上也都有定義。任何一個單一的描述,如“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宮殿”、“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磚木結構建築群”、“中國最大的博物院”等等,都不能完整說明其真實地位。

故宮就是故宮,只能自己說明自己,放在世界範圍內與其他著名博物館相比,反而弄巧成拙。說它“與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齊名”,並不是一個好評價,因為故宮代表的是中華文明自身的凝聚和延續,並不代表新興強勢文明的浮誇炫耀和對異域他者文明的野蠻掠奪。

更重要的一點,故宮所代表的凝聚力和延續性在今天中國仍然繼續發展,天安門、新華門、中南海等地標70年來一直是新中國的政治中心,是當代中國最大的象徵物。

除了故宮,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博物院,能夠代表一個延續數千年不曾中斷的獨立文明,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當代與歷史之間完整的有機和聯接。

故宮的真名叫紫禁城,只說這一個紫字,至遲可以追溯到戰國人石申關於天之中央為紫微、太微、天市三垣的論述,此後中華大地上的都城佈局皆以“中天三垣”為指導思想,宮室制度則源於《周禮》。因紫微垣位處三垣的中心,即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天宮和天帝之子的王宮。秦始皇的咸陽宮“則紫微,象帝宮”,漢代的未央宮“一名紫微宮”。西漢劉向的《七略》曰:“王者體天而行,明堂之制,內有太室,象紫微宮。”《晉書·天文志》說:“紫微,大帝之坐也,天子之常居也。”此後皇宮開始被稱為“紫禁”,初唐駱賓王詩中有“紫禁終難叫,朱門不易排”。唐代李賢注《漢書》寫道:“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太宗營建汴京宮殿,以唐東都洛陽為藍圖;金海陵王營建中都,派官員到汴京圖畫宋朝宮殿,以為根據;元上都大殿大安閣由宋代汴京熙春閣遷建而成。歷史聯繫環環相扣,未曾中斷。

元大都城以中天為象,處在鼓樓北、都城中心的中書省佔據紫微垣的位置,並在省署周圍分佈六部等衙門,象徵紫微垣眾星。現存的明清故宮,是最規範的星辰之都。皇宮作為京城的主體,稱“紫禁城”,宮中三大殿所在前朝部分視作太微垣,後寢部分便成為紫微宮;後三宮連同東西六宮共十五宮,合成紫微垣左右兩垣十五星之數;皇城北門地安門內外設內、外市,對應的是天市垣;乾清宮丹陛至乾清門之間設有漢白玉欄杆的長長甬道,意即天文上的“閣道”星。整個故宮,無一物無來處,都有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體現。

再說古代地文學。首先看大的形勢,“東臨遼、碣,西依太行,北連朔漠,背扼軍都,南控中原”,這是北京城在全中國版圖上的大勢。作為國都,北京城西北是連綿起伏的青山,永定河經過北京西山,一部分噴躍而出形成玉泉山諸泉,一部分繼續伏流地下構成北京自西北向東南的水脈。而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就坐落在水脈走向與古代中國的本初子午線——北京城中軸線的交匯點上。紫禁城的大內宮殿,大內正門崇天門、正衙大明殿、正寢延春閣、後門厚載門,都坐落在這條線上。與本初子午線垂直的南城牆,則是一條標準緯線,城牆東南角下,有郭守敬設計建造的司天臺。

古代的天文、地文、人文,當代的精神、思想、政治,紫禁城到底包含了中華文明多少精華、多少奧義,其實是一個至今仍然沒有完整答案的問題。今天的中國人,包括全世界的人,也沒有人能夠完整地說清楚。明代對於元代是一次驅逐,清代對於明代是一次易主,民國對於清代是一次革命,日本佔領北平是一次異族征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一次文明維新,但紫禁城一直都在,整整600年前忽必烈與巴圖魯、劉秉忠與郭守敬等人的精心設計和佈局,其中所包含的天文、地文和人文精粹,歷歷在目直到今天。這早已超出了政治和種族的範疇,只能用文明、偉大的文明來解釋。

在偉大文明的作用之下,無論人們怎樣理解故宮、定義故宮、說明故宮,最沒有爭議的一點,就是故宮獨一無二且至高無上的文化屬性、文明屬性。

野照事件若能让国人重新评估故宫,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開車進故宮”的當事人微博

文與野相對,這就是為什麼一輛越野車在太和殿前撒野並且發佈一臉野相的野照,會引起一場輿論狂潮。

這件事給了所有人一個重要的啟示:無論故宮是什麼,無論人們對它理解和認識到什麼程度,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千萬別在它面前露出丁點兒與野相關、與文相悖的東西。這個啟示,無論對於故宮的管理者還是對於所有中外遊客,一律適用。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與故宮有關的另外一件事:去年5月底,一場名為“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的展覽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舉辦。據介紹,“本次展覽共設三個展廳,以‘精湛技藝’為主軸,沿著時間和主題兩條主線,進行多元視角的解讀。展覽集結了800餘件藝術作品,最早的展品可追溯至明代。這些展品分別來自卡地亞、故宮博物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卡塔爾博物館、瑞士拉夏德芳國際鐘錶博物館等。”

此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但如果考慮到故宮的真實意義、真實價值、真實地位還遠未確定,還有待於中外學者們持續的努力,在文明的對比、歷史的重解、文化的深度闡釋基礎上不斷賦予它新的意義、新的價值、新的地位;如果考慮到紫禁城在今天仍是一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中心,天安門、新華門和中南海承載著70年來的所有歷史記憶、

廣場上的國旗升降儀式接受著全中國人民的注目禮;那麼,以故宮的名義進行的任何對外合作,都不能帶有任何可能自降規格、自損尊嚴、自貶身份的因素。

10年前的那一場“星巴克遷出故宮”事件,當事人仍然用“大國心態”、“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等似是而非的道理做辯解,其實說到底還是沒有理解問題的實質。身為故宮博物院的管理者,也許會在文物知識、歷史典故等細節上比普通人多懂一些,但在對於故宮在中華文明深度的理解上,對於紫禁城在新中國層面上的認識上,未必就高於他人,否則不會一再出現管理上、經營上、對外合作上的嚴重紕漏。

心存敬畏,包括對於歷史中國和當代中國的敬畏,拒絕各種形式的無知無識和胡作非為,包括披著文明外衣的各種商業上的野蠻和文化上的野蠻。這應該是對於故宮管理者和參觀者們的最低要求。

網絡輿論沸騰,正漸漸形成共識:昨天的野照事件,如果能夠再次為國人重新評估我們的故宮紫禁城,為今後的相關行為確立一個基本規範,也不失為一件好事,能真正有利於塑造故宮今天的真實定位。

來源|觀察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