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先秦七子都是指谁,能否详细谈谈?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七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儒家:孔子

孔子图

【人物简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主要经历】

1、孔子生于公元前557年9月28日,夏历庚戍年八月十七日。

2、公元前549年三岁丧父,公元前535年十七岁丧母。孔子能够成为文化巨人,靠的是母亲的培养以及自己好学不倦的精神。

3、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做了一件中国文化史上前无古人的大事:民间办学,成为历史上以教育为事业的第一人。——孔子可以说是教师行业的祖师爷。孔子终其一生,教学43年,弟子三千人,贤才72人。所以说,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4、公元前501—500年,孔子五十一、五十二岁之际,达到了他一生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他先后担任了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并陪同鲁定公出席齐、鲁夹谷之会,与强悍的齐国君臣斗智斗勇,取得辉煌的外交胜利。孔子终其一生,关心政治,极力宣传仁道、礼治的政治理念,以挽救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孔子虽然在有生之世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为后人描述的“大同世界”的政治愿景。所以说,孔子也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

5、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484年,孔子55—68岁,为了宣传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带领众弟子,周游卫、宋、郑、陈等国十三年,却始终不得重用,甚至要几次面临生命危险,以及遭受隐士的奚落。但是,孔子仍然保持着乐观、进取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他教育子路:“君子固穷”。孔子“择善固执”的精神,对他身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知识分子起着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孔子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

6、整理古籍:公元前494—479年,孔子68—73岁,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全心全意地投入整理古籍的工作。孔子是五千年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

7、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这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专著作品】

《六经》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

诗歌

《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

【语录汇编】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夫》、《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2、儒家:孟子

孟子图

人物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

孟子的出生之时据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主要著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责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件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库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

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源,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3、儒家:荀子

荀子图

人物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称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主要作品

《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

主要成就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雨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之为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以自然,没有理化、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结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4、道家: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图

【人物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淳朴的辩证法。

【主要著作】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含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幼”,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5、道家:庄子

庄子图

【人物简介】

庄子(本名庄周,生于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庄子的作品喜欢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哲理,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中代表作品是《庄子》。

【主要成就】

文学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哲学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6、墨家:墨子

墨子图

【人物简介】

墨子,名翟(生于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主要著作】

墨子的著作为《墨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内容广博,包含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其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其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墨子》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子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

墨子的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贪、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其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7、法家:韩非子

韩非子图

【人物简介】

韩非子,(生于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人(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韩恒惠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深爱韩国,但不被韩王重视。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其报复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著有《韩非子》,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要著作】

《韩非子》全书有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大都出自韩非之手,除个别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其学说的核心是与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仁爱,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经整理之后又缉为各种寓言集,如《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即是。


历史访客


谈到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一定少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七子。他们不仅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们深邃的思想在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七子是指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成就

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其文学功底之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AAS00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和,儒家学派,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之上,即今日所在地。
  2.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後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後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o0易士小屾0o


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经历了两千余年。先秦七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繁荣的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次文化大繁荣直接促进了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奠定了中华民族封建社会一千多年的繁荣兴盛,先秦七子是这次文化大繁荣的倡导者和中流砥柱,他们分属于儒、道、法 、墨四家。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七子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下面简要谈谈他们最突出的贡献。

1、克己复礼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仁”、“礼”,何为“仁”?“克己复礼”为仁;何为“礼”,“尊卑有序”为礼。“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常行为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做支撑,那么礼就流于虚文,形式。可见仁与礼构成了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礼思想并不是一种束之高阁供人瞻仰的庙堂之学,不是空话大话,而是一种立于现实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对社会的和谐具有积极意义的学说。

2、民贵君轻的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他与弟子所汇编的《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他的政治观点。他是民本主义思想的倡导者,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他思想中最精辟的地方。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此处指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政治上主张“德治”。希望消除世乱,实现天下大治。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辩论。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一直被奉为后世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3、天人相分的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他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是诸子百家集大成者。他在儒学基础上吸收了道家在“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成分,构成了以“天人相分”为基础的“人道”学说。他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人而存亡,“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他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明确指出认识天道就是为了支配天道而主宰自然世界。这也是他“人定胜天”思想的基础。“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人相分”思想是对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批判,也是唯物辩证法对唯心形而上学的有力批判。

4、兼以易别的墨子 墨子名翟,又称墨翟。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兼以易别”的学说主要表现出墨家与儒家仁爱观念的差异,儒墨两家立论的观点都在处理人际关系上,阐扬的都是爱的哲学。但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别爱”是不同的,兼爱是不分等级、不分亲疏地爱天下人,而儒家的爱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也就是说有亲疏贵贱的差别的。墨子主张用“兼爱”来易“别爱”,正是希望打破阶级等级的框限,他的爱的学说比儒家更彻底,更理想化,虽然脱离了社会实际,但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思想,仍然有它不朽的历史价值。

5、道法自然的老子 老子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尊其为“老子”。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博学多才,周游列国,晚年在函谷关写成五千言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思想上主张“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无为而治的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无为为之之为天,无为言之之为德”、“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的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他的学说积极的一面是能让浮躁的人心平气正,修心养性;消极的是无为而治,放弃名利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动力,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7、博采众长的韩子 韩非子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他博采众长,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师从荀子,但思想观念与荀子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大权要集中在君主手里,才能治理天下。他认为民众本性‘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韩非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韩非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他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临川慕思


先秦七子是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以及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七个人及其思想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参考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下面分别来介绍一下: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宋国贵族。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後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後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後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於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後代。而孟孙、叔孙、季孙三氏都是鲁柦公的庶子,因而称为三柦。孟孙的嫡子称孟孙氏,其馀支子改姓孟氏。春秋之後,三柦的子孙式微,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省邹县),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相传其父名为激,字公宜;其母亲的姓氏也有仉氏与李氏之说。

荀子

荀子 xún zi(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墨子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一说前479年—前381年),名翟(di),又称墨翟。墨子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老子

  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观此处依山傍水、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

庄子 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韩非子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时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吉诚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名家辈出。阴阳、 儒、墨、名、法、道、杨、纵横各领风骚。在那列强争雄、狼烟四起的背景下,诸子们的身影从刀兵的缝隙中走过。他们热血、执着、坚定与不屈,每个人都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主张,每一副肩膀上都承载着历史与民族的责任。

先秦诸子何止七位,若是百里挑一,选出七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家,个人认为非孔子、孟子丶苟子丶韩非子、墨子、老子、庄子。

孔子为儒家学说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仁德治世。并注重教育,提倡学思合一。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人,他尊循孔子以仁治天下的理念,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个性张扬,言辞犀利,疾恶如仇,是一个伟丈夫。

荀子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除继承儒家思想外,自己亦有独创,提出人定胜天的伟大思想,更知民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后世影很大。

以上三子皆为儒家代表人物。儒家思想从汉武帝始,被历朝历代奉为正统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巜道德经》五千言,贵"无"。治世方面,主张"无为而治",曰"无为而无不为也"。

庄子是道家又一位代表人物,作《庄子》三十篇,文笔不凡,多用寓言。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庄子崇天道,尚自由,齐万物,拚圣人,是一位伟大的智者。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兼爱"、"非攻"。被孟子视为异端,孟子曰"墨子兼爱,是无君",其言"非攻"又被后人诟为墨守成规。但其思想仍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其集儒、道、法与一家,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主张君王应该用‘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他的思想,对秦统一六国作出了贡献,其帝王之术,法理精神,被历代推崇。

以上便是先秦七子的大略概述,本人学识有限,只能一知半解,疏漏之处,敬请指正。


篮天白云365


先秦七子,也就是说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七个人,这七个人能被后世称作“子”,可见他们的思想行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是百家争鸣最具有代表性的7个人物!

先秦七子主要有: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

孔子:这个不用仔细介绍,大家也都知道,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封建社会毫无争议的圣人,被称为万世师表,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影响最深的人!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是儒家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因此被世人称之为“亚圣”,代表作就是《孟子》一书了,最出名的思想论点便是“人性本恶论”!

荀子:虽然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却是各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当世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奇怪的是门下却教出了法家思想的韩非和李斯!

墨子:春秋时期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是很神秘的学派,传说墨家的机关术可以和鲁班相比,提倡“兼爱非攻”论,社会影响力仅仅次于儒家学派,与儒家并列“显学”地位!

老子:道家是我们的本土教,而老子就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很传说的人物,据说他的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比哪吒还要多,最后在腋下将他产出,而且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的年龄比孔子大,传说孔子曾经求学于老子,而老子的思想是“无为而治”!

庄子:也就是庄周,道家学派的传承者, 最出名的应该便是“庄公晓梦”的故事了,“庄公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嘛,政治上同样提倡“无为而治”!

韩非子:说的也就是韩非了,这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备受秦始皇的重视,就连丞相李斯都自叹不如,随后因为他心向韩国而被秦始皇下罪入狱,李斯嫉妒他的才能,便在狱中给他下毒,令秦始皇后悔不已!


这就是先秦七子,中国古代文化最灿烂辉煌时期的代表者,每一位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闪耀的星!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呗,谢谢您的鼓励!


史料小王爷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二、孟子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三、荀子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

四、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五、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六、庄子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七、韩非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帝国飞车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老子的道——自然

老子的道,是万物之宗,也是诸子思想之宗,中国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自老子始。

老子的道,自然而已。由自然老子推出他的政治主张:无为。天地无为,万物才能自然地生长发展;为政者无为,百姓才能自然地生活。

2,孔子的礼——保守

孔子重礼,这个礼指的是社会已经形成的秩序。礼,是传统的表现,是自发秩序的一部分。

激进主义者想推翻传统,而保守主义者要维护传统。儒家的保守主义思想特别明显。

3。孟子的性——人文

孟子问了一个很棒的问题:人类能建立起其它动物没有的文明,其原因不是因为人的本性和其它动物的本性有所不同吗?这部分的不同,孟子称为“性善”。

倘若人丧失了这部分人性,那人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差别了。这部分人性包括爱和尊重,是孟子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

4,苟子的伪——文明

性,指的是先天而成的;伪,指的是人为的。孟子谈性,指出了人与禽兽不同的原因。苟子谈伪,指出人与禽兽不同的结果。孟子的性,不是泛指人类的一切本性,而是特指人类优良的本性;荀子的伪,不是指泛人类一切行为,而是特指人类优良的行为,即文明。

荀子很准确地总结了性、伪之间的关系: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文明,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的,人性是因,文明是果。人性不如此,我们无法建立起文明来;文明没有建立之前,我们也无法体认人性之美。

5,庄子的无——自由

庄子十分重视无,这形成了他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什么都不去关心,什么都不去在乎,不为物役,就保持了心灵上的绝对自由。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思想是庄子思想最好的继承和发展。

6,韩非子的权——法制

韩非子的权,指的是君权,韩非子要维护的君主的绝对权威。在古代,君主是政府最终的裁决者,一旦它受到挑战,政府就陷入到混乱之中。

韩非子把老子的“无为”和孔子的“正名”结合起来,使官员们能各在其位、各尽其能、各负其责,这一套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最高决策者保持公正的立场 ,君主的权威来自于他的所作所为。 韩非子的政治主张,责任政治也。

7,墨子的用——博爱

墨家具有一种宗教情怀,这种情怀和庄子注重个人的心灵不同,墨家注重的是整体的利益。如果说庄子的思想是心灵哲学,那墨子的思想则是功利哲学。

墨子的博爱思想显然符合孟子的“怜悯之心,仁之端也”的说法,但孟子也批评了墨子“无父”。从博爱到兼爱,孟子认为是“过犹不及”了。不能过度,孟子提醒得好,但以此评价整个墨家思想,似乎也不尽公平。










仁德历史


先秦七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分别是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还有法家的韩非子。

他们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那他们都有哪些思想呢?

孔子,被称做先师至圣,孔子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仁,德,礼,他认为当政者应该施行仁政,而最重要的是就是整个社会的秩序,他认为每个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理念,他的最高理念是天下为公,天下大同。

孟子,被称做是亚圣,也就是仅次于孔子,他也同样认为应该要施行仁政,但是他主张,百姓是最重要的,然后社稷次子,之后才是君王,这个与孔子是有点不一样的,孟子是一个善于辨论之人。

荀子,他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人性本恶,这个与孟子主张的人性本善是相反的,他认为人性开始是恶的,是通过后天的不断教导和学习才会变善的。

墨子,主张提天下人是平等的,这个也儒家的君臣是不一样的,墨子主张节约,不用音乐,这个于孔子的礼也是完全相反的,墨子反对战争,另外在科学领域多有建树,可以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家。

老子,认为,世上最重要的是道,所有的事物都是因为比较而存在,比如大小,高低等等,老子认为事间万物应该无为而治。

庄子,庄子的思想基本继承老子的,他最提倡自由自在,不受束缚,他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韩非子,法家思想,他主张,国家的治理,不能依靠道德,而是要依靠法,术,势三种的结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