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德日记
在我们老家农村还是一直存在这个习俗的,不过现在明显没有以前热闹了,拜年的人比以前也少的多了。
在我们老家每到初一那天都是三四点钟就要起床了,然后是吃饭,上坟,再然后就是等着一个家族的同辈人一起去拜年。一般都是有年龄稍长的同辈人带领,然后规划一条路线,绕着村子一圈,正好把需要去拜年的长辈拜访一遍。之后有的人就会准备走亲访友了。
老武回农村
在农村,正月初一,是不是都有拜年的习俗,我不敢断定,但在我农村老家是有这个习俗的。并且还有挺多讲究的。
当然,这些“讲究“,在近几年是有些谈化了,毕竟现在人都“与时俱进”了。
在过去,年初一拜年,有些要求是挺严格的。
比如,必须早起。
在过去,我们那儿年初一早上去给长辈拜年,“规定”是不能见日头的。就是说,必须在早上日出之前。
规定之所以加引号,是说此规定,也没有什么白纸黑字式的规范式明文规定,只是大家的一种约定俗成而已。
但在那个年代,你去给长辈们拜年,若是等日头出了,就会被认作为不尊重人,是要遭人笑话的。
近几年,对这些,人们似乎也不以为意了。
但是,正月初一,去给长辈们拜年,是晚辈们必由的“课程”。
并且,这里沒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对方是你的长辈,你就得去拜年。
不管你地位多么显赫,也不管你多么“草民”。
拜年的顺序也有讲究。
先去本家族里辈份儿最高的,然后依次去拜。本家族拜完了,再去各家各户拜一一反正是从早上一直拜到午后的。
拜年的方式,倒没有有些人说的那样,磕头之类的事儿,听说早先有过,但现在一一打我记事起,就没有过了。
基本上是,进了长辈家,该叫什么叫什么,“过年好”这句大熟话,是必须的。然后,相互问候,相互祝福,一团和气。
农村老家,有很多很多的风俗习惯,有些属于“陋习”,有些却是挺有必要的。大年初一相互拜年这一习惯,我认为是一个极好的习俗,极好的礼仪。
因为,这一习俗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它真的还能解决实际问题呢。
在日常生活中,同在一个村庄里,兄弟爷们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难免有个碰头磕腮的时候,相互之间因为些琐碎小事,起了矛盾,闹了意见,平常日事忙,或因些别的什么原因,没有进行和好,勾通。
这些都不要紧,只大年初一,你到我家,我到你家,问个好,拜个年,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烟消云散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还起到了一种调解作用呢。
所以,我觉得,大年初一拜年,是个好习俗。
反正,只要我回老家过年,我是认真去做的。
笨刨
一说过年,想起儿时的热闹记忆忧新,很是回念,放炮'仗,晚上街上看放烟火,全村大人小孩都出来,热闹极了。早晨跟大人去当家子老亲戚有老人传统的老乡家磕头拜年,在街上碰上老乡,都说声过年好,见面发财。那时虽生活不好,但人们精神很高兴,后文革后,破四旧慢慢过年淡化了,这不又禁放鞭炮,好多人去城里,好多关门闭户。那几千年农村畄传下来文明没有了。
用户110796572320
在农村年初一是不是挨家挨户有拜年的习惯?时代不同啦!时间和人都随着变化,最近几年来,我们这里的人和过去大不一样,现在还是拜年,直拜本家五服以内,外姓人家很少拜年,有拜的也是很要好的朋友。
过去可不行,我们这里五条大衔,挨着的三个村庄三个大队,每年过春节都是挨家挨户拜年,从年午静放完鞭炮,就开始挨家挨户拜年,先拜本家五服以内的,由父亲带着香火领着儿孙们去,各家都有本族和本家的家堂悬挂屋正中间,父亲领着儿孙们走到在桌前先烧香后磕头,然后在找到上辈老人磕头。
五服以内拜完年,在拜6服到10服和本姓的拜完后,在拜外姓不用带香火,先给大桌子上的碑位磕头,在找上辈老人磕头,挨家挨户一户不啦拜年,拜完就走也不能嘹天喝水因为没有时间,五条大街当天要拜完,从夜里1点钟要拜到初一下午4一5点钟,根本没有吃饭的时间,在那个时候过年是最头疼的事,不去拜年时问长了都不互相认识下代的年青人,谁家孩子大啦互相照顾,有给孩子提媒的,知到所有情况即然不知到一打听明。
不象现在,一个街一个队临居孩子都不认识过去拜年有很大好处,认识的人多还能分解恩怨,不管给认何人,有在大的恩怨只要过去拜年,把所有疙瘩全解开,不管冤谁都不要计较互相原谅,哈哈一笑解决矛盾。
以起来
我老家是山东枣庄的,我们这每年的正月初一也有拜年的习俗,但并不是挨家挨户都要去拜。如果真的要挨家挨户的去拜年的话,搁在我们这,那得累个半死。
之所以说会累个半死,是因为我们这拜年可不是见了面简单说一声拜年这么简单,可是要下跪磕头的。我们村虽然没有多大,但如果真的要挨家挨户去拜年的话,那真得累个半死?(我们村有一千二百多户人家,每家多了不算,按每家两下算。需要1200✖️2=2400,跪下起来算磕一下头,那就要跪起2400多次。全程跪下来……)
要说我们这磕头拜年也是有讲究的,就拿我去奶奶家磕头拜年来说吧:大年初一早早地就起床了,要先去给奶奶拜年。因为爷爷多年前去世了,奶奶一个人跟着大爷住,大爷也是一个人。所以,我就要磕两下头:一个磕给奶奶,一个磕给大爷。重点:跪下,磕一下头,就要起来,然后再跪下磕另一下头。如果你不起来,想着连续磕两下头,自己倒是省时省力了,可人家会认为你不尊重他。
我们这,没有哪个人会挨家挨户去磕头拜年的。至于要去谁家磕头拜年,那完全取决于彼此之间的关系,感觉还不错的就去给人家磕头拜年,或是去他父母家磕头拜年,这种事也是人情世故的一种,你去人家磕头拜年了,人家也定会去还礼,去你家磕头拜年。记住:不能看着人家年龄大,就去给人家去磕头拜年。年纪大可不代表他就能受得起你这一拜!磕头拜年只可以给长辈拜年。(我小时候就搞错过,看着人家上了年纪,就去给人家拜年了,结果他和我是平辈。哈哈哈)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无论去谁家磕头拜年,事先要搞清楚要去的人家有多少人是你的长辈,按人去磕头拜年。举例说:如果去的人家,家里只有他一个人,那就只需要跪下磕一个头。同样的,家里有几个长辈,就要磕几下头。可千万不能磕多或是磕少喽。大家都比较忌讳!
再说一遍:大过年的,对于外姓,不去人家磕头拜年,人家挑不出理。可是如果去了,却出了差错,那可就不至于了。
鲁南小邵
提起这个问题,我就想起六十年前我过年的情景。
那时,家家都穷。一一大早(大约凌晨3点左右),哥哥们就被叫醒,说是去“抢银水"。抢银水就是从井里把水挑回家。迷信说法,银水抢得多,这一年发财就多。当哥哥们挑着水桶来到井台时,“抢银水"的人已络绎不绝了。待到清晨,妈妈就做糯米汤元当早餐——这是习俗,初一早上吃汤元。早饭后,妈就给我们发香香:一把南瓜米,一把向日葵籽,有些年还有几粒罗花生(那时花生少,吃花生是奢侈的事)。母亲把我们打发后,还要留一点在那里,有人来时招待他们。然后,我穿着用哥穿不上的衣服改的小衣服,到一里外的幺叔家去,先给我的幺叔、幺婶拜年。幺叔是个医生,比我爸能挣钱。我们拜了年后,幺叔要给我们发压岁钱——虽然只有3角或5角,但比爸给我的1角多。压岁钱后,幺婶给我们发南瓜米向日葵。这一切后,我和幺叔的儿子,我的弟弟又向另一家去,名义拜年,实则想要人家的南瓜籽、向日葵籽。而大人早饭后,会去各家相互拜个年,然后相约怎样耍好这一天。我记得当时没有什么好玩的,年纪较长的去逛山头,年轻的,有的玩一种"打磨磨(mo)秋的危险活动,有的则用自已做的扑克玩起来(那时没有扑克卖),妇女则三个一伙两个一堆摆家常,我们小孩则喜欢屁颠屁颠跟在大人后面满山跑。
那时虽然穷,但乡亲们那份乡情年味却满满地扬溢在穷山僻壤。
多年没回家乡,更不知现在家乡的年味了。今春三月,我回到家乡,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水泥路贯通了乡间各个角落,偶尔也有两层或三层小洋楼耸立林间,但昔日到各家拜年的小路被茂密长草掩没不见了;乡亲们因搬进城里,很多旧居面目全非了;就连我居住多年的房子也怀疑不是我家的了,更可笑的是,我家房子旁边那口水塘,四周杂草丛生,好像我也不认为是过去那口塘了。
乡亲们,假若我们还能汇聚在此过年,还有过去那纯朴的年味浓浓的初一吗?还有那份浓浓的乡情吗?
我想,有的,因为你们回到家乡、回到家,心情和我是一样的。
用户Zh天边云
马上就要过年了,在过年的时候,农村有很多的传统习俗,比如,串门走亲戚,上庙烧香,燃放爆竹,唱秧歌耍切火,挨家挨户拜年等等,正因为这些民间习俗的存在,才使农村人的年味儿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数着手指头盼着过年,当时人们的生活都比较紧困,但是,过年的时候好像大人小孩都高兴,除夕夜全家人守在一起直到天亮,天不亮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换上准备了一年的新衣服。
这时候妈妈的早饭已经做好,刚要吃饭,可是,小伙伴已经来在我家的院子里,饭就顾不上吃了,在爸妈责怪“怎么不吃饭”的吆喝中跑出了家门,要和伙伴们去拜年!
那时,我们村有40几户人,我家在村东,在约好的地方一看所有的人都已等在那儿,年龄有比我大的,有比我小的,最大的20几岁,最小的7、8岁,不一会儿人都到齐了,挨家挨户拜年开始了!
这么一群拜年队,有说有笑的,从村东的第一户开始逐户的往西村过,队伍中选一个年龄大的,就是进门烧香的,其余的人跟着磕头喊拜年就是了,当然,村西也有这么一群队伍向村东逐户的过,两队相向而行!
每到一户,选好的那个年龄大的先进入客房,其余的人在院子里的等着,进客房的那个人在祖先的牌位前插上一支香,给祖先磕个头,外面的人也跟着磕头,如果家中有长辈,口里喊着给谁谁(这个谁谁自然就是爷爷或叔叔之类的称呼)拜年着呢,大家再磕个头。
这时主人早已跑在院子里跟大家打招呼,问寒问暖,也包括“大家年过的好吗?”之类的客气话,给年龄大的发个过年的好烟,年龄小的给个水果糖,但几乎没有人抽烟,水果糖只有年龄太小的个别伙伴,在主人的再三劝说下才肯收下,说实话那时我非常想吃那个水果糖,就是怕大人骂,始终没有拿过。
就这样两队相会在村中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喊一声“大家过年好,新年快乐”!再各自向自己的方向前进,直到一村的人家跑完了,这时,才感觉到肚子饿了,人也困了,但在我的心目中切有一种收获满满的感觉,非常舒心!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挨家挨户拜年,并不是没有道理,它不仅是拜年,更重要的是凝聚人心,培养感情,建立友谊,这两条长长的拜年路线,就好比两条无形的绳子,把一村人的心紧紧的绑在了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可惜现在成了人们的一种记忆!
西北农村哥
我是湖南衡阳一个小乡村的人。我们那里正月初一是必须要出去拜年的,首先天没大亮就起来,打开财门,桌上瓜果饼干糖果摆满,放鞭炮,一家人坐在桌子上面先跟自己家长辈拜年!吃吃喝喝笑笑,天大亮了,就准备起身去拜年了!家里留妇女在家或长辈在家。然后家里的男人带着小孩,去每家每户拜年,团团方方,隔壁邻居,亲戚长辈,吃不吃东西随便你?喝不喝茶也随便你?反正那天不管任何人来了,或者你去任何家里,都是鞭炮接,好烟好酒招待!热闹吧?新年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来了,也就是有这样的气氛,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地游子渴望回家过年!
🌴 华丽的转身🌻
答:有…有!我们这边农村有正月初一,挨家挨户拜年的习惯。拜年在中国是一种传统丰俗习惯。别说在农村,在城市也同样有拜年的习惯。毕竟拜年可增进友谊,平时大家都各自忙自己生意、工作,难得春节放假,再加上又是传统的习俗,称此机会肯定要相互交流,进一步增加感情。
针对农村正月初一,挨家挨户拜年的习惯,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们这边农村初一拜年的情况。
正月初一、农村拜年习惯。
我的老家江西上饶,打我记事起就有正月初一拜年的习惯。记得小时候,年三十早早洗干净澡,把洗澡水倒到桶里让爸爸,趁早挑到菜园去浇菜,因为年夜饭吃过后,所有的水不能外倒。吃过了年夜饭,长辈们就要发压岁钱了,而且是老早准备 崭新的钱,哪不知道有多高兴。发过压岁钱后,妈妈把准备好明天拜年穿的新衣服拿出来,让试试合身不、好看不。再交代不能弄脏了衣服,当时条件差吗。弄脏了接下来几天外出拜年没新衣服穿了。但现在没有没新衣服拜的一说了。然后再交代明天早上,如果是男孩要赶早去谁家拜年,女孩早上不能去谁家。因为我们这边有这样的说法,村里有刚结婚还沒生小孩的,喜欢男孩第一个去他家拜年,怕女孩去,这一说法虽然不科学,但还是给人家带个好彩头,去男孩就生男孩,让新人高兴,高兴。
正月初一,农村挨家挨户拜年习惯。
我们这边到现在为止,新年初一早上让小孩出去挨家挨户拜年,好让小孩高兴,体验过年的气氛。接下来吃过了早饭,大人们就要一个一个的去祠堂集中,我们这有这样的说法初一“拜谱”初二“拜母”初三拜“仗母”,所以说初一只能在村里拜年。集中后挨家挨户去拜年,女人们上午不能随别去别人家,这是禁忌。所以女人们上午要在家里招待上们来拜年的村里人,忙着泡茶,端花生、瓜子、糖果等。因为上午不能打扫卫生、不能做针线活、也不能洗衣服,吃过午饭后,做过这些家务后,女人们也要集中挨家挨户去拜年问好。
不知道大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现在农村虽然是一个村的,有很多不认识的。你比如说,到外面打工长年不回家的,在外面做生意的,在外面安家落户的,基本上都是通过正月初一拜年,才相互认识。尤其是现在15~18岁的后生。如果长辈们不趁正月初一带他们互相认识,平时根本就不认识,也没机会。就拿我来说,包括我村里的很多后生小伙子,根本分不清楚是谁家小孩。所以说,正月初一挨家挨户拜年是个好风俗习惯。别的不说,要是平时左邻右舍有个口角的,通过初一拜年也可以多少化解一点矛盾,增进友好邻里关系。
以上答复是本人老家正月初一,挨家挨户拜年的习惯。你们那边又是怎样的习惯呢?欢迎一起讨论。谢谢!!!
最后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在这里先给朋友们拜年啦!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