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驚喜!殲20產量取得重大突破,專家給出具體數字,直逼美國水平


殲-20作為全球最頂尖的戰鬥機之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驕傲,從最初的不被看好,到現在獲得普遍的認可,離不開每一個為之奮鬥的航空人,由於後發的優勢,殲20的部分能力還要優於五代機的先驅F-22,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但是,有一個問題卻十分尷尬,那就是數量少,拿競爭對手F-22來說,已經有一百八十多架,分佈在美軍世界各地的軍事基地裡,動輒就出動十架八架去執行任務。

反觀殲-20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但是包括原型機在內恐怕連30架都沒有,數次被網友捕捉到的訓練畫面,最大編隊也僅有4架,頗顯寒酸。不過好消息來了,據人民日報本月19日的報道稱,浙大飛機裝配團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已經研製出了將近20套飛機自動化裝配系統,以及兩條脈動生產線,為我國包括運-20、殲-20在內的九個重點型號的批量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

早在2011年時,中國第一條脈動生產線就已建成,拿我國自主研發的運-20來說,在試飛成功後於2017年開始進入快速生產階段,得益於這條脈動生產線,在今年每個月都有層出不窮的新聞刷新著運-20的數量,3月份時4架,5月份時7架,近期在西飛廠區的圖片顯示已有9架。近年來,外界對殲-20不能大規模量產存在諸多解讀,比如說是因為航發跟不上,材料不夠用,工業基礎不行。


甚至還有說被四代機佔了資源等,可以說多少是有這些原因在內,但並不是主要原因,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生產線上。拿日本引進的F-35生產線來說,由三菱重工這種老牌軍工企業生產,美國提供完整的組件,按理說不存在任何問題,只用像拼積木一樣拼出來就行了,但是看看產能呢,也僅僅是每個月一架,對比美國洛馬公司年產近百架的規模來看,差距巨大,根本原因顯而易見,問題就是出在了生產線上。

在2016年底的時候,成飛曝光了命名為“多站位式總裝工藝流程”的項目,當時外界普遍認為是殲-20的脈動生產線。根據浙大飛機裝配團隊負責人柯教授的論文裡的一段話,也透露了一些關於脈衝生產線的情況,表示可使某型飛機的生產週期有41天減少至30天,不難看出,這麼長的週期,只可能是殲-20了。

相關專家指出,一旦脈衝生產線投入使用,按全年250個工作日,兩班倒工作制,年產量可達到40架之多,對比美國的F-22,最高的年產量也僅僅是24架而已,雖然專家給出的只是分析數據,但是相信實裝後,每月產出2架殲-20還是可以輕鬆達到的,畢竟運-20的生產速度有目共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