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点~福利在文末~
转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Q2NzUzNQ==&mid=2661694517&idx=1&sn=8bef37dc0123ae4d4730d1250bbbef7e&chksm=8b296655bc5eef43089f31fbbda19200352433887152e2b7ec634c8657e720d01ea3b70b9646&mpshare=1&scene=1&srcid=0813vbqh3A1vKZq97T4Ppk4J&pass_ticket=HsEuvH%2Fm%2FV1tRg%2FwDzy%2BTAMvL7c1tdKi%2F4hyuoxpQ561vMgm8P4Hj1whsVbMoPa5#rd 到朋友圈集赞,发送后台,可以得到是枝裕和的随笔集~
5月19日,是枝裕和凭借电影《小偷家族》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8月3日,影迷们期待已久的《小偷家族》将正式登陆中国各大院线。
日本电影上一次获金棕榈奖还是二十一年前(1997年),获奖影片是今村昌平的《鳗鱼》。一九九七年的时候,是枝裕和才开始拍电影没多久。
今年五十六岁的是枝裕和保持着每年一部的拍片速度,可以说是当下最活跃的导演之一。
▲《小偷家族》海报
自一九九五年拍摄处女作《幻之光》以来,已经过去二十三个年头。如果从早期开始就关注日本电影的话,你永远不会忘记二〇〇四年的那个夜晚。当开奖人念出“Yagira Yuya”(柳乐优弥)的时候,很多影迷都激动不已。
那晚,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感动了所有的电影人和观众,用并非表演的演技征服了所有人。
最新作品《小偷家族》则将他推上了戛纳的最高领奖台。与《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不同,《小偷家族》中的家庭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家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是一部既温情,又令人深思的电影。
《下一站,天国》
所有温暖故事的起点
在是枝裕和拍摄的众多作品中,其实存在不少有先锋和实验意味的片子。第一部电影《下一站,天国》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
《下一站,天国》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人去世后会来到名为天国车站的地方停留七天。在这七天内,他们要选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由工作人员拍成电影。在这里的最后一天,人们观看拍好的电影,当过往的记忆重新在脑海中苏醒的时候,他们就带着这唯一的记忆去往天国。
▲《下一站,天国》海报与原著小说
在最新著作《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是枝裕和如此评价这部作品:
“事实上,这个剧本是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公司,关在家里一门心思写的。拿去参赛几个月后,我得知一直喜欢的女孩要跟别人结婚了,所以深受打击,郁郁寡欢。谁知第二天收到了获奖的电报。我深信,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打开另外一扇门。也就是说,为了取代失恋之苦,上帝给我指明了一条道路。”
开始写《下一站,天国》的时候,是枝已经离家独立十年了。这十年来,他与父母鲜有交流。他把父辈生活过的那个时代,以及今后会度过的时光都写了进去。其次是对自我的审视。从1991年拍摄第一部纪录片开始到拍摄《下一站,天国》,其间有迷茫、有烦恼、有收获、有喜悦——当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他都以自己的方式抒写在了其中。
重视个人体验的传达
日常成就了最美的镜头
在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是枝裕和选取了一个个留在他记忆中的片段,语言朴实,每每读完总能将人带入某个场景。
某种童年的气味、某个平凡的场景、某个温暖的笑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都是创作的哲思与灵感。
是枝裕和并不喜好英雄式的情节,而是希望捕捉这个世界突然展现美好的瞬间。他说,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有如走路的速度》插图
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常常能看到他对“家庭”的表述,因此他的名字常跟另一位“家庭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联系在一起,“小津接班人”的名号也常见各大媒体。
而是枝裕和本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号,在他的随笔集中,显然可以看出,相较于小津安二郎,他更推崇成濑巳喜男。
▲是枝裕和与《无人知晓》演员的合影
那时的孩子都长大了
是枝裕和其实比小津更加温暖,而且越往后,对人性就越发宽容,直到《海街日记》,这份温情已经达到高峰。
▲海街日记剧照
有评论说,小津一辈子都在拍一个主题——“家庭的崩坏”,而是枝裕和永远在拍“落后于时代的人”。
聚焦人和事背后的复杂
不批评、不直言悲伤
同为戛纳电影节的宠儿,是枝裕和跟黑泽清一样对这个世界怀有深深的不安,但与黑泽清将狂放的气息灌注于平凡生活中的风格不同,是枝裕和从人与人相处的困境出发,在普通而平静的假象下探讨人性的出路。
《小偷家族》中,相互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却在日常的生活中孕育出了家族之爱。这给以血缘为上的国人上了极有启发意味的一课,是枝导演再次将《问题抛给了观众:维系亲子关系的究竟是“血缘”,还是“时间”?
▲即将出版的是枝裕和随笔集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文简体版书影
熟悉是枝裕和的人都知道,他是拍纪录片出身的,这或许也是他常常运用那种客观视角的原因——不批评、不直言悲伤。在即将出版的新作《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一书中,他曾经这样说:
“电影并非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设定坏人的角色可能会令故事世界易于理解,但与此相反,观众会将电影中的问题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我始终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回归日常的时候,他们对生活的看法会改变,这或许会成为带着批判视角观察日常的契机。”
在是枝裕和所有的电影中,都可以找到这段话的影子。《无人知晓》对抛弃孩子的母亲未做任何道德上的批判;《小偷家族》中作为惯犯的一家人,导演同样没有给予批判:“我无意在法律之外,再施加社会批判。”
在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是枝裕和曾说道:并非我在孕育作品,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蕴含在世界之中。我不过是将它们捡拾收集起来,然后捧在手心,展示给观众看。
就让我们在大银幕中守护这份感动和真诚,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能遇见世界、遇见自己。
福利时间
请转发这篇文章到朋友圈集赞
是枝裕和随笔集
《有如走路的速度》一本
截止日期:
8月17日 周五12:00之前
一起走进是枝裕和的光影世界吧~
最后,在上周的赠书活动中,点赞量最多的三位读者:Ann、吴海红、三女将获得村上春树全新旅行随笔《假如真有时光机》一本,感谢所有人的积极参与,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福利带给大家。
閱讀更多 focus生活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