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怎麼看待不合群的人?

記得hello


對身邊不合群的人,為什麼要去評價別人?有什麼資格去評價別人?你知道人家有什麼本事或者有什麼苦衷?所以,對身邊不合群的人,尊重人家的行為方式,就行了。現實中,職場上,一般人對不合群的人,往往是排斥的,反而加重了那個不合群人的不合群。普通人心理,你不願意跟我們在一起玩,我們也不理你。不合群的最高境界,你們理不理我,跟我有毛線關係?

不合群的人,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可以合群,也可以不合群,在需要時合群,自己選擇時不合群。從骨子裡說,他們更喜歡不合群、更習慣不合群,享受獨來獨往的心理狀態,比較高層次的人是喜歡獨處,思考一些更深度的問題,有點曲高和寡的味道。這類人,有智慧有能力有定力。比如,一些中高層管理者,他們需要合群的時候,比如聚餐開會慰問員工,也合群,與大家談笑風生,但是能選擇獨處的時候,他更喜歡獨來獨往。他的內心世界很豐富,思維有深度,不需要依賴熱鬧和人群來刷存在感。

第二種是一直不合群,這是性格原因。有人天生不合群,性格相對比較孤僻孤獨。不善於社交,也不善於與人打交道,有時候性格比較偏執,內心封閉。這種人,往往喜歡專注事務,適合獨立開展工作,比如作家、畫家、設計師、工程師、技術骨幹等等。他們喜歡獨立挑戰自己,獨立承擔單項任務,不需要別人協助,最好由他自己決定。這樣人一般不適合從事需要團隊完成的任務,他們更願意承擔團隊中一項具體的技術性工作,而不是組織協調與人打交道的工作。

第三種是受到挫折突變,或者內心自卑的人。有的不合群的人,原來不是這樣的,因為受到別人的欺騙,不再信任人性,保持自己的獨立,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與其與人勾心鬥角,不如保持自我,平平靜靜過點小日子。還有一種人就是比較自卑,樣樣不如人,活在人群中就感到自卑不舒服,與其不舒服不如自己獨來獨往。

綜上,不合群的行為,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主動性的選擇行為習慣,一種是心理性格的原因造成的被動行為。不管怎麼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方式,如果他習慣了,就隨他好了。不議論不貶低不諷刺。你在團隊裡感到安全有快樂,他在深夜裡凝望萬家燈火,內心也有安全有快樂。這兩種人換過來,就可能都失去了安全感和快樂感。


職場火鍋


以前高中的一個人,名字都記不得了!

一個班總會有一些人最為沉默,你甚至感覺三年過去了,這個人沒有和你說過一句話,甚至他和同學們都很少有交流,集體活動也不參與,一個人上課,一個人坐在角落,一個人放學回家,高中的時候,我們班就有這樣一個同學,我一度懷疑他是不是抑鬱症。那個時候我們玩的挺好的兄弟和他同桌,那廝屬於話癆型,後來坐了兩天之後申請換座位,他來給我們說,那個同學一句話都不和他說,他說半天,就看了他一眼,最基本的微笑都沒有。

他也坐在最後一排,後面邊上的角落裡,就他那個位置彷彿和我們隔了一個世界一般的,最開始還會有人嘗試著接近他一下,或許大家都覺得熱臉貼了冷屁股,就慢慢作罷了。我們後排的鬧騰的兇,下課經常瘋玩,但是沒有人會“越界”,沒有人會瘋到他的座位面前。

他總是埋頭看書,開始我們以為他是個隱藏學霸,但是結果總是出人意料的,他成績並不好,有時候甚至考不過我們。不僅對我們後排的冷漠,對前排的也是如此,他真的挺不合群的,全班都這麼說!

有一次下晚自習,我在學校外逗留了一些時間,之後去小吃街吃東西,還遇到他了,坐我對面的位置,我們都看到了對方,我微笑了一下,他面無表情的就坐下去點了一碗麵。我忍不住了,過去坐他旁邊就直接問,兄弟你是不是有抑鬱症啊?當時問出來我就覺得不對,挺傷人的,這個問題也挺傻逼的,他看了我一眼,說沒有。我又說那你為什麼不和班上的人說話呢,不要這麼冷漠嘛,他沉默了一下,回答了一個字,哦!!!

後來,日子就這麼過,我們的後排還是一樣的鬧騰,前排的還是一樣的學習,大家也會互動,只不過不經意間就好像大家都忘了我們三班還有那個人,那個坐在角落裡和我們隔了一個世界的人!畢業照上沒有他,這是我後來看的時候才知道的,畢業晚會也沒看到他。

畢業晚會過後,我和兄弟們去KTV玩耍,路過一個包間的時候你猜我們看到了什麼?那個人和一群人在嗨歌,很鬧騰,唱的是一首精忠報國,我記得很清楚。他和那群人玩的很忘我的,門也沒關,我們在門口觀望了很久,他會喝酒也會抽菸,更會罵髒話,和我們沒什麼兩樣的嘛,但是他真的在班裡就不合群啊,這人啊,用我們地方的方言來說,真的“日怪”!


龍貓遊戲


我是一名學生,那麼我就說一說同學之中的不合群現象。我認為這種現象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我認為跟那個人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有關;第二,跟其他人對他的態度有關。下面我拿我身邊的實例解釋一下。我上高中時,有一名男同學學習成績特別好,基本上每次考試都是班裡前三名,但是他就是特別不合群,跟我們班男同學相處都不是很好。我個人認為原因在於:第一,因為一次家長會我瞭解了他的家庭狀況,他的母親是一所學校的校長,父親的職業也是不錯的,所以他的父母對他的管教特別嚴格,他從小就養成了不合群,獨來獨往的習慣;第二,生活在那種家庭環境的他不懂得怎樣和別人相處,不懂得掌握說話技巧,使得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不是很好,導致其他同學對他的態度很冷淡。

所以,我認為我們對於那種不合群的人也應該給予一定的關心、展示同學的友愛、微笑對待他們。(如果大家覺得我說的有道理,有幫到大家,麻煩大家動動小手點個贊吧,謝謝各位!)


夢遠還追嗎12


我認為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大多數可能覺得一個人不合群,肯定是因為他性格不好,和大家玩不來,所以總是獨來獨往,沒有什麼朋友。確實,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

但有些時候,一個人不合群,可能也正是他的強大之處。其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害怕孤獨,害怕一個人。所以就更喜歡成群結隊。就比如我有個朋友,特別想出國去旅遊,好久以前就找了個同伴,他計劃了好久的路線,安排好了所有事情。


後來到了他們應該去旅遊的時候,我就問他,怎麼還沒出發,他告訴我不去了。我當時就很詫異,明明計劃了這麼久,怎麼說不去就不去呢。他說和他約好一起去的朋友臨時有事,就不去了。


我想,生活中應該有很多和他一樣的人,即使做好了所有的準備,整裝待發,卻因為沒有人陪同,就輕而易舉地放棄自己的夢想。


所以,我認為,敢於獨來獨往的人是十分有勇氣的。他們不是不合群,只是不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社交上,只希望用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是一個人的選擇,也許在別人看來,這樣的人是孤獨的,但是他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的世界裡有很多我們所不知的朋友。在他自己的世界裡,他不會感到孤獨。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生活中也會有一些人,由於性格比較孤僻,或者比較尖銳,所以,朋友比較少,經常自己一個人。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就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


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關係的,如果身邊的人都在不斷遠離自己,那麼就該好好審視自己。不要因為自己的性格缺陷,就把自己處於一個孤獨的境地。

——END——

大家怎麼看待不合群的人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我以前有過不合群得經歷!!被同事排擠當空氣一樣得存在!那感覺是在太痛苦難過了!為了工資又不得不忍耐!首先我和她們價值觀不一樣!年齡段不一樣!家庭不一樣,我屬於已婚已育。家庭觀念比較多。而他們年輕,有活力,愛玩愛鬧!說實話得確有代溝!唉,沒辦法,為了錢只好忍辱負重了!過年回家了,現在想想年後還是換個工作吧,輕鬆愉悅得工作環境得確會更好一些!最起碼心裡面比較開心!開心比較重要!


愛吃蘋果得妞妞



1

上週,學姐和表妹出門逛街。

結果她只要一坐下來就拿起手機“吃雞”,跟她說什麼都是“嗯嗯哦哦”的。

“你以前不是從不玩這種遊戲嗎?”

“哎呀,這不是身邊同事都在玩嘛!”

表妹今年剛畢業,進了一家外企工作。初入職場的她,為了儘快和大家打成一片,沒少下功夫。

身邊女同事在追的熱門劇不管愛不愛看,回家馬上追起;大家聊的化妝護膚品牌,沒聽過的趕緊小紅書惡補;同事開了個無趣的玩笑,她會配合著笑得前仰後合......

幾個月過後,把心思用在“合群”上的表妹,工作上並沒有得到同事們的認可。而那些當初跟表妹一起進公司,看起來不太“合群”小夥伴們,反而漸漸可以獨當一面了。

《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句話:“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其實像表妹這種,在職場上、生活中、親密關係裡容易受別人影響的人很多。為了達到所謂的“合群”,他們常常忽略真實的自我。

心理學上,常常用自我分化水平的高低來定義這種行為。自我分化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擁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Ta是否能在外界壓力下依然堅持做自己想做的。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他們無法明確清晰的“自我”,對自己的評估往往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之上,所以他們很難客觀冷靜地看待事物,在做決定時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容易被情緒煽動,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而且以為那就是自己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工作當中的表妹,沒有明確的自我感,她總要靠同事的肯定才能看到自己的價值。她沒有自己的觀點,常常依附同事。同事“吃雞”,自己就去學“吃雞”;同事八卦領導,自己也會跟著發表評論......

她總是因著同事的言行來改變自己的言行,盲目跟風,以為那些也是自己思考之後的結論,殊不知,自己卻是在盲目迎合。

而正是這種迎合,讓她一點點失掉自我!

2

表妹不單在工作中會受同事領導的影響,在和男朋友的相處中,她也會為了保持融合而去取悅男友,失掉自己的邊界。

兩人一起出去吃飯,儘管自己有想吃的,也會遵從男友的意見;男友說想養只貓,儘管自己不喜歡,也會順從地陪男友去逛寵物店;男友說今天要回家打遊戲不能陪她逛街,她馬上就會改變路線,旁觀男友組隊王者榮耀......

當別人問她跟男友在一起時開心嗎?

她猶豫了一下,說:“挺好的啊,我們條件很相配,性格也很搭。”

表妹的回答,其實是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另外一種表現:混淆“我的思考”和“我的感受”。他們常常會錯把自己的“思考”當成是“感受”,因而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

表妹把“性格好,條件相配”這些社會婚戀市場標準,當成評判依據,卻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感受”。為了繼續保持這段“般配”的感情,她不斷勉強自己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越發失去自我。

同樣的問題,如果是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她會很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性格很合適,但我在這段關係中不快樂,因為感覺不到心動。”

“我們性格很合適”是“思考”,“不快樂”是“感受”,而“心動”才是“真正想要的”。

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在與別人的相處中,能很明確地分辨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而且有很明確的自我感,知道自己要什麼。

他們不會因為他人失去自我,把別人的想法當成是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重要的人施加壓力,他們依舊能夠保持自我判斷。

3

可是要做到完全的自我分化,達到完全自我明確的狀態,又是不可能的。因為自我分化其實是一個過程,並不是一個目標。但只要一直在這個過程裡,也就能堅持做自我!

1. 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在《我不是藥神》成功轉型之前,王傳君一直以“關穀神奇”式的傻白甜小生形象被市場認可。可是作為一名有藝術追求的演員,他從心裡抗拒那些沒營養無厘頭的喜劇。淹沒在市場評價裡的他,想要重新找回自己,改變現狀。

想不受別人的影響,就要先找回自己的感受。冷靜下來的王傳君,開始察覺到自己感受是“難過”“糟糕”,而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市場的評價,違背初心,讓他對自己失望,這是他“難過”“糟糕”的源頭。

那想要擺脫這種感受,就要學會不去在意外界的目光,迴歸自己的初心,這樣才能對自己滿意。於是,他開始拒絕再接此類影視作品,賣掉車子房子,去旅行、去學習導演、去話劇工作坊磨練演技。幾經蛻變,成就了《我不是藥神》裡的呂受益。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個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不妨試試先找回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像王傳君一樣,從“具體化”自己的感受開始。比如,你不能簡單地說“我感覺不好”、“我覺得不舒服。”你要努力去體會和分辨,是哪種情緒讓你覺得“感覺不好”“不舒服”。是內疚?是失望?還是尷尬?是什麼導致你產生這樣的情緒,然後嘗試想辦法改變這些情緒。

但重要的是,你要確定它是你的感受,而不是父母、朋友或其他人的感受。

2. 學會辨識“感受”和“思考”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總是不能很好地分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感受”是指一件事情落在自己身上的情緒,而“思考” 一般是指基於客觀事實做的評估分析或結論。

比如,你的父母在老家給你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希望你一畢業就回老家。這時你覺得回去能夠滿足父母的期待,會讓他們開心,也不會像在大城市那麼累。但每當想到真的要回家時,你就會打心底裡排斥,不開心。

你的“排斥,不開心”就是你的感受,而你想“滿足父母的期待,讓他們開心,不會像大城市一樣累”,就是你的思考。

這樣一來,當你考慮要不要回老家時,就要分清自己是要依據“感受”還是“思考”。如果混淆了兩者,錯把“希望滿足父母的期待,他們會開心”的“思考”當成自己的“感受”,那你還是關注外界遠勝於自我!

所以,表妹不管是想在新公司站穩腳跟,還是想跟男朋友保持穩定的親密關係,她首先應該“明確自我”,不以別人的感受來決定自己的言行,弄清什麼是“思考”,什麼是“感受”,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 並且努力提升自己。要知道,只有優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其實,仔細想想,那些自我分化水平低,努力去迎合別人,不敢做自己的人,無非是想被人記住。

可是,一個人之所以能被人記住,是因為他的獨特性,他不同於別人的地方。如果你成為了某個群體的一部分,卻失去了個體的獨特性,當別人想起你時,也只是個模糊的影子,這個暗影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任何人。

那這種取悅,還有什麼意義?

李尚龍在《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裡說:“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你是在浪費青春。”

與其浪費青春去取悅別人,不如好好取悅自己。畢竟只有取悅自己,敢於做自己,才能在這紛繁的世界中站穩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格局!


END


女子力科學社


不合群的人,應該都比較話少,比較安靜。這是一種生活方式。有人愛好這種生活方式,不過這種生活方式容易受到他人的誤解和偏見,尤其是面對性格相反的人以及長輩的時候。

有人因為三觀和他人不同,也不願意去強融不願意去迎合;有人因為受到他人的孤立;有人學習能力超強,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見解而顯得不合群;也有性格原因和成長環境的原因或者遺傳等等。但他們中大部分人應該都滿足這種狀態,如果沒有他人的誤解和偏見,我想他們一般都不願意改變這種狀態。

我認為這很正常,並沒有什麼不對,但依舊有很多人有像題主一樣的疑問,這說明人們對不合群的人還是有很多看法,對這種生活方式有很多不理解和不滿。

而不合群的人的心思是什麼樣的呢?這個我可以回答。我就是一個不太合群的人,因此被身邊的人認為是高冷。其實我並不高冷,只是很喜歡安靜,喜歡獨處。比起一群人在一起嗨,我更喜歡安靜的處理自己的事,不喜歡受到別人的打擾。平時外出和交流一般只和自己已經很熟的人一起,如果對方和自己不是一個圈子的人或者認識但不熟的人,一般不會強求自己融入他們。因此在他人眼裡也就被認為是很高冷的人。

其實不合群的人大都很慢熱,還希望少被誤解。


世中逢爾er


我很佩服她們。

有時候,我也會有想獨處的時刻,自己走在去吃飯的路上,自己去拿快遞,自己去逛超市,自己一個人去操場夜跑。不過,這些時候總是比較少的,一般我都是和室友一塊去。不太喜歡自己一個人的感覺,還是比較喜歡,邊走邊有人和我說說話。

在我身邊,有一個女生,她就是喜歡獨處的人。一個人去泡圖書館,一個人去自習室,一個人去上課,一個人回宿舍,一個人去逛超市,一個人去兼職。基本上每次我遇見她,她都是一個人。真的挺佩服她的,沒有人陪著,還能把自己的事幹好。

更讓我佩服的是,她的不“合群”,不受環境的影響。要知道,班上不愛學習的人總是比認真學習的人多。可是,她卻能保持自己愛學習的心…比如說,她室友有的忙著找男朋友(我們英語專業,男生少的可憐),有的忙著打王者榮耀,有的研究化怎樣的妝容,但是,她總是忙著學習。聽她室友講,她呆在自習室不到10點是不會回來的,而且,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了。要知道我們班課表,大都是上午沒課,或者是10點的課。真是厲害了。而她的也沒辜負自己的付出,她拿的是一等獎學金。一個班只有一個名額。

我認為不合群的人大都是自立的。她們基本上,什麼事都可以靠自己一個人完成,完全不需要他人的陪伴。給人很堅強,很強大的感覺。想獻朵花給她們~


西出其門


以前,一說不合群,孤癖、不懂人情世故、智商有問題等字眼就會無端地冒出來,彷彿不合群的人就是走極端、也不太正常的人。

可是,如今這種琳琅滿目的各種群遍佈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還是人,但此群非彼群了,所以單純地就說某人不合群,那似乎有失偏頗。所謂的不合群,那還得先看看人家不合的是那一類群,而所謂的群,又是些什麼群。

一、八卦群,群裡的聊天大多是家長裡短,你家的長,我家的短。從孩子就業到某某家婚喪嫁娶,整個就一包打聽。要不就是一群中老年婦女在那今天曬孫子,明天曬孫女。或者就是各式旅遊照片,各種姿勢,五顏六色的各種“演出”服裝等等。不是這樣的一群人,估計是難得與之合群。

二、飯局群。這類群只以吃為主。天天換著花樣吃,輪換著做東,認識不認識的就只有在飯桌上認識,然後哥啊、妹啊、推杯換盞好不親熱,飯畢一扶嘴,誰也不認識誰。但是,若是今天吃了誰,你要是不請吃,那就是眾人都看不起你,群裡一片聲討。日久天長,這樣的群會讓人覺得非常累,自然也難合群。

三、同學群。同學群雖然不是直接了當地八卦,也不是純粹的飯局群,可是有些人喜歡把當年都沒有多少交集的同學硬拉在一起玩,讓你沒有藉口推辭,去了又無話可說,相當尷尬。又或者是天天講當年某兩個同學的“往事”,拿當年那點事說笑。特別是當年班上明裡暗裡戀著的人,更是這種同學群裡的談資。這種玩笑說一次兩次也倒沒啥,說多了也讓人十分反感。畢竟那麼多年過去了,現在再來說曾經的情感,當事人心中總會有不舒服的地方。所以,有的人連同學群都退了,現實生活中也很少聯繫同學,不願意合這樣的群。

四,朋友的群。這種群就是把朋友的朋友一塊拉在一起的群,這個群的人都認識群主,就像一個圓,群主是中心點,群裡的人他都認識,而群員大都相互不認識。然後,群主會在生活中招集大夥吃飯、遊玩,一群都不認識的人湊在一起更尷尬,都不知要說什麼才好,最後乾脆退群,也不參與群主組織的活動。

最要命的是,現在的生活大多就變成了以微信群為群的團體,在網絡上聊個沒完,下了網,還在在生活中嘮叨,讓人感覺乏味,那還不如自己一個人玩。

有些不喜歡這群那群一起玩的人,在人們看來就是不合群,其實,既然有這麼多的人合群,也絕對有那麼一小部份人合了適合於他們的群。所以,合群,也只是相對來說吧。


劍聖喵大師


不合群分為兩種,一種是性格孤僻的人,另一種是我們常說的太優秀的人。

性格孤僻者

在諮詢中,遇到過這樣的來訪者,他是一名高中生,性格唯唯諾諾,在班裡從來不主動和同學說話,就連和他的同桌也沒說過幾句話,學習成績平平,站在人群中根本沒有什麼存在感。

“不合群”作為一種性格特徵,通常和個人的家庭教養、成長經歷有關。比如一些交往恐懼症,他們總是過於擔心和焦慮,如果自己被別人拒絕該怎麼辦。

依戀關係就是導致性格的一個因素,在童年形成“迴避型依戀關係”和“焦慮—矛盾型依戀關係”的人,他們在成年後,往往很難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但人際關係模式依然可以調整,他們更需要學習人際交往和溝通的技能,比如說學會傾聽他人、表達自己等等。

優秀的人大多不合群

為什麼優秀的人大多都不合群?

首先,他們是自己時間的管理者。優秀的人他們更喜歡獨立思考,獨立掌控自己的時間。他們享受獨處的時光,而不被外界打擾。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把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的很充實,從早起的晨練到睡覺之前的看書,大多時間都是獨處,很少安排社交活動。

其次,獨處讓自己變得更專業。自己看書或者探究一些深刻的問題,在精神層面達到高峰體驗,這是在社交中所不能滿足的。在領域內變得更優秀就是他們可以不合群的資本。

獨處有時只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要讓人格更全面的發展,才能幸福的生活。

於際敬,《易思維問題解決》創始人,知名心理專家,《愛情保衛戰》等多家電視節目邀請嘉賓,從業20餘年,上千小時諮詢個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