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學者克羅齊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讀懂一些歷史,對我們的生活大有裨益。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建國200多年的美國相比,憑藉五千年璀璨奪目的輝煌歲月,每個中國人都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而那些所謂的“盛世”更是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那些所謂的“盛世”。
由於夏商兩朝史料的匱乏,我們無法得出相關的數據,而周朝更多的是封邦建國,無法從國家大一統的層面來進行分析。此外,除去一些極其短命的王朝外,剩下的能夠分析的只有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這五個超級帝國。
漢朝是一個強盛的王朝,漢民族的稱號正是從那個時期被確定下來。漢朝是從殘暴的秦朝手中接過爛攤子,依靠劉邦,呂后,文帝和景帝四代統治者實施黃老之術才使得國家全面繁榮昌盛,因此有了四五十年的“文景之治”。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史書上記載此時的情景是:“京師之錢,累百萬貫,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再加上當時漢朝以和親的政策向北方的匈奴妥協,三個月平定國內的“七王之亂”,國內外都是一片安寧祥和的場景。但之後的漢武帝狂徵暴斂,四處征戰,沒有多久就掏空了整個國家的財富,漢朝自此沒落,再也沒能恢復“文景之治”的榮光。
唐朝也是讓無數華夏兒女魂牽夢繞的朝代,在這個朝代的初期,依靠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連續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盛世,開創了萬國來朝的空前盛況,讓無數人見證了盛唐時期的風采,然而隨著安史之亂的到來,所有的一切都化為泡影。當時的首都長安,國際性的大都市,被叛軍攻陷,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無數老百姓流離失所,整個國家生靈塗炭、元氣大傷,再也沒能恢復到以前的“盛唐氣象”。
宋朝,一個文人墨客雲集、文化極其繁榮的朝代,也是在建國初期依靠太祖、太宗和真宗勤政愛民而催生出“仁宗盛世”,那時,外有“澶淵之盟”等條約維持邊疆和平,國內所有割據勢力已土崩瓦解,大一統的局面再次呈現。翻看史書,宋朝有蹴鞠、瓦舍、勾欄等一系列現代性娛樂活動就能知道這時候的百姓確實是安居樂業,但很快,這種場景就消失了,國內的農民起義星火燎原,邊疆也是烽煙四起,最終拖垮了整個國家,造成異族入主中原的局面,甚至有了“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的說法。
明朝,是一個有氣節的國度,不管是知識分子不向國內惡勢力低頭,還是面對外族入侵不簽訂任何屈辱條約,明朝都始終保持了鐵骨錚錚的姿態。在明朝初期,經過太祖、成祖及宣宗幾十年的發展,有了“永樂之治”及“文宣之治”,國內一片祥和,老百姓安土重遷,其樂融融;在邊境將元朝殘餘勢力遠遠驅逐,也創造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然而好景不長,“盛世”只持續了三四十年,明宣宗之後的“明英宗”外出征戰時就被瓦剌俘虜,之後國內又多次出現燎原之勢的農民起義,千瘡百孔的國家沒能堅持多久,伴隨著異族的入侵,明王朝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清朝,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朝代:僅“留髮不留頭”的歧視政策就使無數繁榮的都市被夷為平地,數百萬人被屠戮殆盡,但清朝的統治者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讓無數文人為之敬仰。入關後,在統治者的勤勉之下,創造了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康乾盛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盛世,但這個盛世卻是水分最大的,期間出現的“三藩之亂”“準葛爾叛亂”“白蓮教起義”等讓“康乾盛世”黯淡不少,之後更是內憂外患不斷,在農民起義和外國侵略者的雙重夾擊之下,清朝也滑向了滅亡的深淵。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盛世”的一些共同點:一是“盛世”的出現都是在國家剛建立後不久,長久的戰亂使得人口急劇下降,個人能夠得到足夠多的資源,人心由此向穩;二是和平時期內,老百姓安居樂業之後人口爆發,而國人只知道安土重遷,只圍繞國內有限的資源進行爭奪,主動放棄了向外開拓、探索海洋,從而將國內的矛盾越積越深,直至一觸即發,一發而不可收拾;三是“盛世”過後,強大的國家機器再也無法真正發揮作用,整個國家逐漸失衡,最終走向傾覆的道路。
杜牧曾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讀史使人明智,是因為歷史有太多的教訓值得借鑑吧。
閱讀更多 侃談生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