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古人的“身份證”

當今社會,

身份證是個人信息的標誌,

也是社會安全的保障,

雖然現在交通發達,

但沒有身份證同樣寸步難行。

我們知道,現在通用的都是二代身份證,

90後之前的朋友可能還見過一代身份證。

古人的“身份證”


第一代身份證

古人的“身份證”

第二代身份證


那在這之前,

還有沒有更早的身份證呢?

答案是肯定的。

翻開我們的歷史課本,

會發現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就有:

“實行保甲制,設立身份制度,完善驛站。”

這一策略加強了秦國對居民的管制,

使居民生活更加穩定。

古人的“身份證”


當然,這裡的身份證明並不叫身份證,

而是叫做“照身貼”

材質也不是紙質塑封,

是一塊打磨的很光滑的竹板,

上面記錄個人的相關信息。

功能與現在的身份證相同,

居家旅行必須隨身攜帶,

否則就會被當成“黑戶”抓起來。

古人的“身份證”

仿古代照身貼工藝品


有趣的是商鞅作為發明者的同時,又成為了“身份制度”反面教材,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駟即位,由於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的利益,嬴駟作為貴族的代表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得到消息便逃亡到邊關,準備在一家客舍投宿,卻被主人以其沒有攜帶“照身貼”,自己怕被治罪為由拒之門外。商鞅無處容身,最終不幸被捕,車裂而死。商鞅雖然不在了,但“身份制度”卻流傳了下來。



到隋朝時期,

政府官員有了特殊的身份證,

叫做“魚符”。

《隋書·高祖紀》載,“(開皇九年五月)丁丑,頒木魚符於總管刺史,雌一雄一”,“冬十月甲子,頒木魚符於京師官五品以上”,“(十五年)丁亥,制京官五品以上,佩銅魚符”。




古人的“身份證”

唐代銅魚符


之所以叫魚符,

是因為它真的是魚的樣子,

分左右兩瓣,

中間開孔可以穿線,掛在腰間。

在魚的內側刻有官員姓名、

所在衙門和官居品級。

不同品級的官員魚符材質不同,

《新唐書·車服志》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


古人的“身份證”

魚符內側拓片

一般來說,

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為黃金鑄制,

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為銀質,

六品及六品以下則為銅質。

還為魚符配置了魚袋,

專門用來裝魚符所用,

但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能配有。

古人的“身份證”

宋代金絲魚

可能會有人疑問,會不會被造假呢?

放心,古人的智慧是不可質疑的,

魚符由京師統一發放,

分左右兩塊,

左符放在內廷留作“底根”;

右符由自己保管,

作為身份的證明來使用。

公職交接或進宮等需要驗明正身的時候,

便由內廷降下左符,

如果與右符相勘合,便證明身份不偽。

古人的“身份證”

唐代魚符

這種左右分開的形式,

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呢?

沒錯,這種運作形式,

和大名鼎鼎的虎符如出一轍,

所以魚符在一定程度上,

其實和虎符一樣,是權利的憑證。

古人的“身份證”

杜虎符


唐代雖然是一個大一統的時代,

但面對繁榮的貿易往來,

人員流動性太大,

甚至還有大量的“外國人”,

因此特別重視“身份制度”的推廣,

連高句麗、安南這些蕃國使者

也統統都發給不同樣式的符。

蕃國符以雌雄來分,

雄符留在朝廷,

雌符交給蕃國來使帶回去。

再有來臣,

則以雌雄符相合來證明其真實身份。

所以像這樣的特殊情況,

一般左右符的數量不等,

一塊雄符對應十二塊雌符。

《新唐書·車服志》載:“朝貢使各齎其銅魚而至,不合者劾奏。”


古人的“身份證”

唐 閻立本《步輦圖》


後來武則天篡國奪權,

魚符改用

龜符

當時最高等級的官員則佩戴金龜,

“金龜婿”一詞便由此而來,

可以想象,家裡招了一個身份證是“金龜”的女婿,

最低也得是三品大員,

那可是光耀門第的大喜事兒。

古人的“身份證”

唐代龜符


龜符制度在武則天逝世後,

便被又改回了魚符

雖然實施時間短暫,

但“金龜婿”一詞卻流傳至今,

也將歷史上的武則天,

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