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王镛为何推崇何绍基书法,却贬低王羲之书法写不出大气象的东西?

惊龙轩


对王镛为何推崇何绍基书法,却贬低王羲之,这是他个人的看法,只代表他个人观点,没有广泛性,所以没有讨论的意义。不如我们多了解一下何绍基本人。

何绍基,被赞誉为“晚清书法第一人”的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人,道光进士,咸丰时曾在四川任一省学政。何绍基以诗文、书画著称于世。



论年纪比何绍基年少,同为湖南人的书法大家、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曾经在日记里写过对其评论:子贞现临隶书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已千页矣。近又考订《汉书》之讹,每日手不释卷。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礼仪》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子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此三子者余不甚精,不知深浅究竟如何。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同为书法大家,曾国藩早看出何绍基的书法必然流传后世。

何绍基著有《说文段注驳正》,映证了曾国藩认为他《说文》精的观点。可见其对文字学破有所长。其实作者君个人也觉得,不以文字学为基础,不能奠定真正坚实的书法根基。不通文字学研习书法,总会有遭遇瓶颈的时候,难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文字学的高度精研书法才会解悟更深刻。

同为湖南人,两人的仕途也甚是迥异。曾国藩谨身慎行,堪称完人,一步一步位极人臣。被曾国藩描述为“子贞之直,对之有愧”的何绍基仅止于四川学政任上,后辗转奔波于书院执教。

何绍基的“子贞之直”也体现在他的官宦仕途中。任国史馆的史馆提调时,因建议总裁穆彰阿为三品以下官员作传遭拒而愤然辞官。在四川做学政时为了蔚兴文教也积极督学、视学。

基于如此性格,何绍基个人很崇尚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赞其“鲁公为人刚劲不阿,观其书,如观其人。吾爱其书格之高,实仪其立身之峻。”

于书法一道,何绍基倡碑派,书风自成一体。秦汉篆籀、南碑北碑无一不精;魏晋之风、盛唐之韵无一不通。最擅长行草。

何绍基工书,早年仿北魏,得《玄女碑》如获至宝,以名其室。这是《清稗类钞》里的记载。看到这儿就想起现在风涌而起的学书法风气,无一不是先唐楷,哪儿有从魏碑学起的?祖考在日曾说过,学书先学魏晋,可选择钟繇、逸少。

通籍后,始学鲁公,悬腕作藏锋书,日课五百字,大如碗。横及篆隶,晚更好摹率更。故其书沈雄而峭拔,行体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鬬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

书法所谓腕力,作者君理解,是一种胸有筹策、指挥应对,坚毅果决,不临事犹疑。绝不等同于力气。所以以臂上中坠重物练力气以为就有腕力的,实属可笑。孰不知如此练习方法伤筋动肌以倒不易稳重相持。

记载说何绍基为人题楹帖数以千计,句无雷同,还往往都是即兴口占。对不同人书不同语,或寄宦迹,或言名胜,或按合时序,或对晤琴书,读之可见其作书时身心之所在,及身世之所当。

只是何绍基平生轻武夫,虽巨金求之,不与。相传郭子美军门松林再奉千金为寿,并胁以刃,子贞不得已,乃书一联与之云:“古今双子美,前后两汾阳。”说起来这又是实足的马屁了。 

近年来拍卖市场上何绍基书画也时有出现,只是价不甚高。


沅汰


你好,我是京东千里行。

王镛竟然对书圣王羲之大放厥词。为了搞明白王镛为什么有如此狂傲的言论,我搞到了一块放大几千倍的照妖镜,在这块照妖镜下一切牛鬼蛇神都现出原形。

王镛的原话是这么说的:“要写大气象的东西,王羲之就不够用,何绍基的小楷放大几十倍看都一点问题没有”。那么王镛为什么贬低王羲之而故意抬高何绍基的书法地位呢?

原因很简单。他说煤球是白的,他必须找出煤球所以“白的”各种证据来。

这个问题就得要从根上说起,根源就在何绍基身上。何绍基,清朝末期的书法家,有人说他是清朝300年来书法第一人。这个我们姑且不论。我们先看看何绍基的书法作品。


何绍基早年临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的书法,他也下了一些功夫。到他中年的时候,特别痴迷于篆书,还有是他对于汉碑极为专精。他临写的《张迁碑》,《礼器碑》达到百遍之多,在他临写的过程中,不求形似,全是出于自己的心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临写古碑帖的时候,自己怎么高兴就怎么写,不求形似,是否能够达到神似,我们不得而知。

何绍基的独创性,在于它创造出了“回腕”书写法。他的这种书写法,被启功老先生形象的称为“猪手法”。



何绍基的隶书的书法还是有一定的功力的。


何绍基书法的最大成就就是将篆行草融为一体,神龙变化,不可测也。

我们再看看书法怪杰王镛的书法作品。


我发现王镛先生特别会“断章取义”,他忘记了何绍基曾经临写《张迁碑》和《礼器碑》,一百多遍的历史事实。记住了何绍基的不求“不求形似,全出己意”的金科玉律。看看他的书法作品是不是和何绍基的很相似。

把他和何绍基放在一起,真是抬举他了。

现在照妖镜起了作用。他不想继承传统,而是想肆意枉为。你写不出来是你没本事,何必要故意贬低别人呢。

其实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也是一种本事啊。


水电工老路书法


王镛确实这样说过,大意是:不可以把王羲之的字放大几十倍来学。王羲之与何绍基,我不是比他们的高低。 二王的字非常细腻、准确 、精到,这种东西在小字里面有很大的优势。如果写大字 这些东西当然就不够用了。

王庸的意思,就是写小字的,方法不适合写大字,这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是全对。


小字是不是放大就是大字了?这个问题在书法界已经有了一个定论:绝对不是!

大字和小字有重要的区别:小字是毫端写出来的,大字需要“开锋”。

我们打个比方,小楷只需要动动手指头就可以了,大字必须用一只手。

如果我们看毛笔:一般的大楷、中楷、小楷都能写大字,也能写小字。

如果是写小字,那么,无论你用大楷毛笔还是小楷毛笔,都是用笔尖写的,大约是毛笔的2毫米左右。如果用同样的毛笔写大楷,那么,笔锋就要比写小楷开锋2倍以上。

所以,我们说,大字和大楷还不能完全划等号,但是,大字小字是相对的。你就是用小楷毛笔写字,蝇头小楷和中楷都能写出来,但是,两种字的大小差别也很大。有些书法家还喜欢用小笔写大字,有些,书法家喜欢用大毛笔写小字。

*
王庸说的小字大字问题,道理是有一些,但是,脱离了书法发展史和书法实践的复杂多样性。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书法,在宋代以前,写大字的不多,除了特殊情况,可能一个书法家,一辈子也写不了几次大字,因为实在没有多少写大字的机会。

但是,明清时代大字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书法家都要为官员老百姓写中堂对联这是常态。特别是春联,据说是从明代流行起来的。

明清时代,家家户户都要挂中堂,所以,书法需求量很大。

如果按照户均消费计算,在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户均书法消费的比例,大约比我们今天的书法消费比例要大100被都不止。我们今天,户均消费书法的比例1%都不到。

由于明清时代的建筑比较高,室内正堂的高度大约在3米到3.3米。至于殿堂的室内高度,有的高达5米。


所以,家家户户的墙上就需要书法中堂对联来装饰,这就形成了巨大的书法市场。

一副中堂对联都是四尺六尺的宣纸写的,当然是大字。

再说,宫殿庙宇对书法对联的需求也很大,这就有了很大的书法市场,大字也就应运而生。

书法家不善大字,那就得从书法家的行列中除名了。

那么,大字就一定有气派,小字就没有气派了?

这就有一些偏见了。赵孟頫在评价《兰亭序》的时候,他在《兰亭序十三跋》的第七跋里说:为什么魏晋时代的书法家,只有王羲之名垂千古?不是那么多书法家的书法不好,而是他们的书法偏于秀美,无雄壮俊气,所以,不及王羲之的书法。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赵孟頫就得出一个结论:王羲之的书法妙在雄秀兼得。


魏晋时代的书法,是没有大字的,包括《兰亭序》也是小字书法,为什么赵孟頫对《兰亭序》的评价有雄壮之气?

这就说明,小字也可以有雄壮之气。

当然,大字如果写得好,气势就会更加突出一些。

现代,书法主要用于展览,所以,需要写大字。因为,大字在书法展厅里更具有可观赏性。

我们现代美术展厅的室内高度在3.5米以上,悬挂六尺中堂没有问题。装裱出来的六尺中堂,大约在3米以上。四尺中堂装裱以后,也保持在2.4米。

现在,还有更大尺幅的书法。创作六尺以上书法作品的书法家大有人在,书法的尺幅也越来越大了。

那么,字是不是越写的大,就气派越大了?我看没有这个道理。

书法的气派大小与书法家的思想气质有很大的关系。


昨天我刚刚写了一个比较于右任和林散之书法的文章。其中就说到于右任的气派比林散之的要大,这是两个人的书法差别。

那么,于右任的字就比林散之的字大吗?其实,他们的书法创作尺幅都差不多。

如果把王羲之与何绍基比一下就会发现,王羲之根本没有大字,但是,书法的气派是不是就不如何绍基了?我看,没有这个道理。

这又涉及书法学习,是不是学小字就写不了大字的问题。我觉得,就是古代也是因人而异的。

也就是说,有些人写了一辈子的小字,就是写不了大字,有些人同样也是从小楷学书法的,但是,大字一样写的不错。

据说三国时代的韦诞就曾经写过榜书。魏明帝曹丕时代,建了一个南宫,就是韦诞用篆书题写榜书的,有一次,魏明帝的凌云台建成了,牌匾还没有写字呢,就把牌匾给安装到城门了,于是把韦诞吊在一个大笼子里,叫他题写城门的牌匾,韦诞年纪也大了,又有恐高症,看看去地二十五丈高的楼台,写完牌匾,吓得头发胡须都白了。

这故事有点夸张,但是,韦诞平时肯定很少有机会写大字,但是,一旦有机会,他也会写的很好。

这就是大字小字都无障碍的一种书法家。


例如,翁同和就是小楷书法家,但是,他的大字中堂也写的很有气势。

再说,写大字与王羲之的书法有什么关系?写哪一种书法不能写大字,又不能写小字?

例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所有的字都可以写小字,也可以写大字。

再说,何绍基也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大字的书法家,六朝就有《瘗鹤铭》,被黄庭坚评为大字第一。而且,如果要写大字,魏碑很多书法都适合写大字。

有人说,欧阳询的书法不适合大字,颜真卿的书法适合大字,这些说法,跟王庸说王羲之的书法不适合大字如出一辙,都没有多少道理。

书法永远在实践。从很少有大字,到以大字为书法艺术,都是从写小字中来的。所以,我们还是归结到一点:有的人不适合写大字,有的人更适合写大字。

所以,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他们就是喜欢从小楷开始学书法。而有的书法爱好者喜欢从大楷开始学书法。


到底大字小字是不是影响书法作品有没有气派的根本原因,从实践看不是大字小字都问题,而是书法家个人的性格因素更多一些。

好的书法家,应该大字小字没有障碍。如果大字不敢写,我希望通过练习,完全可以克服。但是,书法的气派问题,是一个书法家精神层面的修养和追求问题。没有必要一定要有“气派”,各种书法风格都有自己的欣赏者。

就像我前面举例的于右任与林散之一样。我认为欣赏书法气派第一,于右任的,气派要比林散之大一些。后来一个网友又问“那弘一法师的书法呢”?我说,弘一法师早年也是追求气派的,他的晚年书法,放弃了早年的风格,这是思想境界的转变形成的书风。


千千千里马


尽管王镛是“流行书风”(后来被称为丑书)的主要倡导者,我觉得把他冠以“丑书盟主”的头衔还是值得商榷的。我看过很多王镛先生的书法作品,有一种古拙之美,还是颇有些艺术底蕴的。王镛先生的所谓丑书,与一般意义上的“乱书”、“吼书”等作品的确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王镛先生既然极力倡导“流行书风”,其审美思维无疑会倾向于丑书的审美特点,与传统书法的审美习惯产生碰撞也就势在必然了。



何绍基书法作品

何绍基是清朝颇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书风古朴大气,奇趣横生,与傅山一样,被很多人视为“丑书”鼻祖。其实,王镛的不少书法作品也与何绍基的书风有着颇多相似之处。何绍基的楷书明显承袭颜体神韵,而颜真卿恰巧也是王镛难得推崇的一位传统书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镛要推崇何绍基的书法,而贬低王羲之的书法了。


王镛书法作品

王镛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有着时代局限性,那时候的书法家基本写不了或者基本不写大字,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也根本不能放大欣赏;何绍基则具备良好的大字功力,所以写出来的小楷放大之后依然有着大气象。

王羲之小楷局部

其实王镛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还算比较含蓄的,他评价欧阳询的楷书呆板至极,行书更不可观。王镛钟情于古代砖文瓦当,对许多民间书法推崇备至。相比之下,他对二王一路的书家评价都不高。他在谈到最后一位帖学代表书家沈尹默先生时,直言他最多只能写到拳头大小的字,再大便把控不了了。

应该说王镛先生的说法不无道理,二王的书法的确很少见到大字,也的确有着时代局限性。但是,王羲之的书法并非像王镛先生所说,放大便不可观。我们学习书法时,经常将二王的书法放大几十倍赏析,纤毫毕现,仍然感叹其笔画与结构之精妙。不过,何绍基楷书取法颜体,小楷放大后更有气势也在情理之中。

何绍基小楷

我个人认为,王镛先生欣赏何绍基书法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位书坛名家,引领中央美院书法教学的博导,不应该对二王书风带有明显的偏见。在艺术领域,争议是很正常的,不过最好能理性而全面地分析问题,以免对书法爱好者产生不必要的误导。


惊龙轩


说句可能得罪不少唯美主义的艺术爱好者,大约十五年前左右,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本杂志的扉页上看到了一组王镛的篆刻作品,感觉太美了。虽然并不知作者是干什么的。后来才知道了王镛的身份,从此开始关注他的作品,就i是在中国的大地出现流行书风 ,还有书法“中原书风”,大写意篆刻等一些观念主义的书法新思潮。还专门购买了一张王镛的《篆刻技法》光盘。感觉非常不错。

不知几何时,平地一声雷,出现了丑书的风朝。但从内心来说还是蛮喜欢王镛的书法和绘画的,包括哪位程疯子的绘画。虽然明明知道他们这一路书风是不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的,但作为一种意识流或观念主义书法,不能不说在近现代书法史上站一席地位。至于为何王镛为何推崇何绍基,而贬低王羲之写不出大气象的问题,没有看到言论的出处,不好妄下断语。自己呓语一番吧,有道理,我欣慰,没道理,就当做没看见。首先我认为王镛不大可能说出王羲之书法没有大气象的说法,王羲之的书法

不但有大气象,而且小楷书法也是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我曾经尝试在电脑上将王羲之的高清作品放大看,特别是小楷书法,可以说和大楷书法无二区别。我想,以王镛的身份地位学识不可能说出这种惹众怒的危言耸听的谚语,想不明白为何如此说。

至于王镛推崇何绍基的书法,这也没有什么啊!何绍基的书法本身就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恐怕历史到至今不知他一人推崇何绍基吧,这是载入书法史的人物,点个赞,没什么稀奇的,在看到这个提问后,我专门有查看了一些何绍基的书法作品资料和王镛的书法作品,发现一个问题,王镛的一些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作品的面目非常近似,虽然放大后再看王镛的作品和何绍基的书法一定都不想,但那种气息却似乎如出一撤。可能王镛对何绍基的书法临摹的过一个时期,对何绍基的书法的理解超乎了我们一般的书法爱好者。

一个学者或者教授大力鼓吹何绍基而去贬低数千来历史早有定论的“书圣”,有必要这样做吗?在公开的场合说出如此惹众怒和非议的话,有多大可能呢?在说,当前的一片丑书的非议中,顶风兴浪,作为王镛有必要这么做吗?或许是出门喝酒和的酩酊大醉,是醉言醉语。我都有些怀疑。


翰墨书道


我是 田惠铭——————“不可以把王羲之的字放大几十倍来学。王羲之与何绍基 我不是比他们的高低。 一一一一 二王的字非常细腻 准确 精到 这种东西在小字里面有很大的优势。如果写大字 这些东西当然就不够用了……”

—————说的很对,还有后人对二王推崇过高、过度、过剩,导致后人盲目跟风,不论对错见王就顶,没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就算有,也不敢说不会说不能说,二王风格单一笔法单一结构单一布局单一,推崇过于了!

初学者,瞎练了大半年,没临过贴,枯笔、烂笔、秃笔、粗笔、细笔、鸡毛笔随便什么笔写的,上传几张,供大家随便一看,别喷就好,还有各种不同风格的十几种字体,大家可以关注 谢谢🙏!











隐子书画




何绍基和王羲之有可比性吗?

何绍基自己愿意和王羲之比吗?何绍基敢和王羲之比吗?

大气象就是外向张扬而不内敛含蓄甚至大标语大口号吗?

何绍基学颜真卿,颜真卿学褚遂良,褚遂良学王羲之。

王羲之是源,褚遂良、颜真卿、何绍基是流。

《兰亭序》无论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大气非常有文化,不是榜书大字才大气。

实践证明,小字,尤其蝇头小楷比榜书大字更难写出大气。

文化界很多人习惯了打倒推翻反传统的思维惯性、惰性。

打倒、推翻容易,自己有所建设才算本事!

运动思维不好,自己又不比老祖宗强,天天骂老祖宗,一切不行都推给老祖宗。


大悔忆智冰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王羲之作为帖学的祖师爷,更重传统文人气、书卷气,更重文化内涵。何绍基是碑派的一代宗师、重要代表人物。碑派书法重气势、金石气。所以,王羲之书法在表面上来看,气象上定然是输给碑派书家的。
何绍基书法


需要说明一点,王羲之书法输在气象上从只是表面看,实质上我们把王羲之书法放大看,气象同样很宽博,全无小家子气的感觉。这正是小字写出大气象,体现了王羲之书法技艺的高超。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王镛先生是我很尊敬的书法家,我认为王镛先生绝非有意贬低王羲之书法,或许是被他人所误解。当然,王镛先生书法的取法只要来自古代民间书法,对二王书法的兴趣可能不是那么浓厚。但作为资深书法家也绝不会无缘无故诋毁我们的书圣的。


被誉为“丑书”的王镛先生书法


古风书法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这个问题涉及到书法审美,而书法审美能力的提升跟自己到底具有多少临池经验和看过多少真正好的书法作品的视野绝对有关。换句话说,这个问答,就是给具有一定书法层次的人才能看得明白的。

因此,有三个问题我们不用去纠结:

1、王镛的书法好不好?

2、什么叫大气象的书法?

3、何绍基跟王羲之的书风到底有什么区别?

以上每个问题都可以以专著形式去考据、论证和推导,这里我们不展开了,只谈一个问题:

何绍基的书法到底有多厉害?

百度上能查到的资料这里不引用了,我们直接从他的一部作品《落花七律诗册》说开去。基本定位:颜体风、行书、诗词、册页。


先看笔法。这里的笔法几乎是无往不缩无垂不露,全都是裹锋起笔,收笔用作气息的连接,这是基本的规则。这就是行书化的篆籀笔法。这种笔法显然不是颜勤礼,更像是大麻姑的行书化。

结字方面就有趣了,江,颜氏家庙,南,郭家庙,有,大麻姑仙坛记,客,有点到了柳欧风,惜,多宝塔,年,祭侄稿。

这还只是一行,我说的也只是倾向性,并不绝对。而这一行,结字如此多变,用什么统一?首先是笔法形态完全统一。其次是平淡均衡的结构带一定外拓少辐射,所以并没有不统一的感觉。

更何况,这里面,有一种停停走走信马由缰,但是绝不放开缰绳的气息。这就是游春的气息。就是让马随便啃青草,走哪里算哪里的气息。这马,就是毛笔,就是气息。

尽管那几百年有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梁诗正、刘墉……到了晚清更是一个书画艺术星罗密布到连启功先生都不敢自称会写字的时代,但这作品,放清朝,就是“国朝第一”,没什么争议。所以我说,何绍基的牛,是用汉隶之笔、鲁公之体、北碑之变,写魏晋之风。

所以求统一,不是求的来的。是功夫到了,人笔合一了,用气息写字就够了,至于笔,爱咋地咋地。笔随意转,但深厚的临池功夫和笔性控制力在背后支撑。这种理念,自古如此,就像是华山派的“气宗”。

大凡在确立自己的书风时,要有主次,也不能过于繁复。就像画画儿,主色、辅色和次辅色。这是视觉规则。就跟女人穿衣服一个道理,满身是色彩,不分主次,只能理解为心理疾病。

用在书法里,比如,这人的字,80%是勤礼味儿,18%是自书告,2%透一点汉隶……这样没问题,有层次有厚度也有发展。但如果写字想到什么是什么,这问题不小,但这是学书者的通病。

现代书坛观点不一定是这样。

大家都讲究技法分析、笔法分解、色彩搭配、拼贴变化、章法创新……与其说是中国人说了几千年的那个书法,不如说“平面设计”和“工艺制作”的成分更多一些。炫是够炫了,视觉也讲究了,但是古老书法最强调的气韵没了,就像华山派的“剑宗”。

说到这里,何绍基可能是中国书法最后一位远远超越“剑法”的、足以开宗立派、泽被后人的“气宗大师”,就像风清扬。

我是大成国学堂,敬请点赞关注,我将持续坚持为大家赏析古代精美法帖!

大成国学堂


王镛为何推崇何绍基书法,却贬低王羲之书法写不出大气象的东西?

你好,我是京东千里行。

王镛竟然对书圣王羲之大放厥词。为了搞明白王镛为什么有如此狂傲的言论,我搞到了一块放大几千倍的照妖镜,在这块照妖镜下一切牛鬼蛇神都现出原形。

王镛的原话是这么说的:“要写大气象的东西,王羲之就不够用,何绍基的小楷放大几十倍看都一点问题没有”。那么王镛为什么贬低王羲之而故意抬高何绍基的书法地位呢?

原因很简单。他说煤球是白的,他必须找出煤球所以“白的”各种证据来。

这个问题就得要从根上说起,根源就在何绍基身上。何绍基,清朝末期的书法家,有人说他是清朝300年来书法第一人。这个我们姑且不论。我们先看看何绍基的书法作品。

何绍基早年临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的书法,他也下了一些功夫。到他中年的时候,特别痴迷于篆书,还有是他对于汉碑极为专精。他临写的《张迁碑》,《礼器碑》达到百遍之多,在他临写的过程中,不求形似,全是出于自己的心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临写古碑帖的时候,自己怎么高兴就怎么写,不求形似,是否能够达到神似,我们不得而知。

何绍基的独创性,在于它创造出了“回腕”书写法。他的这种书写法,被启功老先生形象的称为“猪手法”。

何绍基的隶书的书法还是有一定的功力的。

何绍基书法的最大成就就是将篆行草融为一体,神龙变化,不可测也。

我们再看看书法怪杰王镛的书法作品。

我发现王镛先生特别会“断章取义”,他忘记了何绍基曾经临写《张迁碑》和《礼器碑》,一百多遍的历史事实。记住了何绍基的不求“不求形似,全出己意”的金科玉律。看看他的书法作品是不是和何绍基的很相似。

把他和何绍基放在一起,真是抬举他了。

现在照妖镜起了作用。他不想继承传统,而是想肆意枉为。你写不出来是你没本事,何必要故意贬低别人呢。其实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也是一种本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