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懷河洛間
嵩縣,春秋戰國時和洛陽齊名,稱洛陽戎,二戎經常因為領地開戰;因此紛爭不斷,百姓飽受其苦。
嵩縣是伊尹的老家。至今保存完好的閨女冢彷彿在訴說著這個千年典故;坐落在田湖境內的二程故里是程頤程顥教書育人的所在,而今被嵩縣縣委縣政府定為廉政教育基地。國內外的遊客絡繹不絕;
嵩縣有八景:七峰疊翠,鳩郜鶴鳴,源頭活水,西願 嗮雪,曲裡溫泉,陸渾春曉,伊河秋聲等。今天的五A景區白雲山.天池山是絕佳的避暑聖地!陸渾水庫除了承擔儲水發電的責任之外,也是垂釣旅遊的很好去處。
金色田野one
十三朝古都孟半朝!
八百諸侯會孟津!
伯夷叔齊扣馬諫!
龍馬負圖出孟津!
炎帝生活平逢山!
伏羲畫卦在孟津!
赫胥曜跡於潛山!
高祖絕河亡秦兵!
孟津四大皇陵區!
漢光武帝劉秀陵!
定遠之侯班超墓!
秦王鏖戰北邙山!
安史之亂橫水戰!
西漢才子賈誼墓!
李尤受命《平樂賦》,
二十四友會金谷!
黃河明珠小浪底,
碧波光鱗西霞院!
柿林丹霞,
梁橋飛雪!
半坡春遊,
漢陵曉煙!
………
數不勝數,數不勝數也!!!
用戶62172999879
五千年文明看洛陽,洛陽的“根”、“本”在偃師。
打開中國通史,開篇就有中國兩大寶地:伊洛平原、涇渭平原。就是這兩個平原,囊括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中心,締造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兩大古都:洛陽、西安,書寫了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
洛陽和偃師,是位於中國兩大寶地之一的伊洛平原上相鄰的的兩顆明珠,而鮮為人知的則是:偃師就是古代的洛陽,是早期的洛陽,是洛陽的“根”和“本”,更是最早的中國。
千年帝都洛陽,擁有古都遺址7處,而在偃師境內就達6處。
即五帝時期的帝嚳都邑,在偃師高辛莊一帶。帝嚳是夏商周之祖,偃師高辛莊是洛陽第一都,因而這兒就是古都洛陽的“根”。
號稱中國第一王都的夏都斟鄩,在偃師二里頭和山化寺溝一帶。商湯開國之都屍鄉溝商城遺址,在偃師城關鎮塔莊一帶。周武王開國“宅茲中國”的洛邑及成周城,在偃師首陽山鎮龍虎灘一帶。擁有西周、戰國、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計“七朝都會”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位於偃師龍虎灘一帶。並在擴建後拓展至孟津金村一帶。
在建都時間上,建於偃師的都城,夏代大致歷太康、后羿、寒浞、少康、夏桀等王約400年。商代開國至十一任王仲丁遷都鄭州,歷10王計230年。盤庚遷都於偃師,歷4王約100年。“七朝都會”漢魏洛陽故城580年。位於偃師的建都史超過1300年,佔洛陽建都史1500年的87%,因而偃師就是古都洛陽的“本” 。
如今的洛陽市內及近郊,主要為周王城和隋唐洛陽城,以及後梁、後唐、後晉的都城。也即為“六朝都會”的洛陽城。
洛陽號稱中國“九朝古都”,即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九個朝代。
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偃師二里頭夏都斟鄩遺址、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偃師西周洛邑和成周城遺址及洛陽後晉相繼被發現並證實。這樣一來,洛陽就成為擁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的中國十三朝古都(未計西漢)。
而古都洛陽中的夏、商、成周、戰國、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九個朝代及時期,皆在偃師市區域內。加之五帝時期的帝嚳都邑,偃師不僅是洛陽“九朝古都半在偃”,而是實際意義上的“十朝古都”。
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點明瞭中國最早的夏、商、週三代的都城,都在中嶽嵩山附近的黃河與洛河之間的偃師。
《史記·五帝本紀》載:“帝嚳,都亳”;《集解》注曰:“亳,今河南偃師是也。”唐《通典》載:“偃師,帝嚳所都,亦古亳邑也。”《括地誌》載:“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湯都也,亳,本帝嚳之墟。”均表明了偃師是五帝時期帝嚳高辛氏,和之後商湯及盤庚的都邑。
另《何尊銘》載:“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即周武王把周都城定在了古中國九州之中、五嶽之中、天下之中的中國偃師。首陽山,“成公綏所謂偃師西山也。”偃師就是最早的中國,夏、商、周、漢、魏、晉等在此不斷刷新著中國的新紀元。
洛陽郭俊卿
伊川蠻。酒後有扳倒井,就是劉秀逃亡期間渴了把井扳倒喝到水的井,現在位於峱子山上的地裡。前些年還去看過。彭婆鎮的名字是以八百歲彭祖之母的葬身地為名起的,彭婆鎮東還有北宋名相范仲淹一家的墳墓,相差幾百米就是唐朝名相姚崇母子墓地。
平等鎮出過商朝廚師之祖伊尹。北宋理學家詩人道士,算卦特准的邵雍的墓地也位於平等鎮。鳴皋鎮有歷史上著名的“程門立雪處”。“鳴皋”二字的由來是《詩經》裡“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九皋山現位於伊川縣和嵩縣交界處。鳴皋鎮在九皋山北三公里處。伊川縣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於宋朝理學大師“程伊川”,程頤程灝就葬在伊川。酒後鎮還是《東方紅》作曲者時樂濛的家鄉,呂店鄉是革命老區,出過許多革命先驅。著名的龍門石窟就緊臨伊川縣。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文化鼻祖杜康酒的發源地就是伊川。《伊川杜康》在周總理的指示下於七二年恢復生產,酒香甘冽純厚,名聲大振八四年獲輕工部食品類銀獎。成為當時贈送外賓的佳品。呵呵😊,本人推薦伊川縣,是因為對伊川縣比較瞭解,但並不是說就很權威。歡迎洛陽網友發表不同看法。
美麗暢想2
偃師的古蹟名勝有:夏都二里頭文化遺址,商都商城文化遺址,世界名人玄奘故里,春秋滑國故城,春秋劉國故城,唐武則天太子昇仙碑,唐武則天太子李弘唐恭陵,唐昭陵,唐僧寺,宋陵採石場,北魏水泉石窟,司馬光獨樂園,清防旱碑,伯夷叔齊墓,顏真卿墓,王鐸墓,呂蒙正故里,東漢刑徒墓,東漢靈臺,東漢太學遺址,辟雍碑,北魏永寧寺遺址,漢魏洛陽故城,平等寺造像碑,蘇秦墓,呂不韋墓,杜甫墓,杜預墓,峻陽陵,崇陽陵,商湯王冢,中原第一碑宋會聖宮碑,還有多處遺址。
瘀血漸散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
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於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
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
班固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裡完成了歷史鉅著《資治通鑑》,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擴展資料: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
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
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
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
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
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
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
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
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
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
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
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
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繫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
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哦該名字已存在
毫無疑問是孟津,《尚書·禹貢》注“孟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謂之孟津”。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文王死後,武王曾「東觀兵,至於盟津」,「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周武王說:「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這是一次伐商的演習。兩年後,「紂昏亂暴虐滋甚」。於是武王再次把諸侯召到孟津會師,作太誓,歷數商紂之罪,要求大家同他一起「共行天罰」。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兩軍在牧野發生大戰。孟津縣會盟鎮名由此而來。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扣馬村名由此而來。《周易》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相傳六七千年前,有龍馬身負“河圖”躍出黃河、神龜揹負“洛書”浮出洛水,伏羲氏依“河圖洛書”演繹出陰陽八卦。據研究,河圖即指中原的山川地理圖,洛書則是龜甲卜文。所謂河圖洛書嚴格意義上講都出自於孟津。而伏羲氏推演出的陰陽八卦更是奠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的基礎理論。所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老子的道家思想更是講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致虛守靜、無為而治。試想,如果我們的老祖先也想西方一樣把自然規律歸位神的旨意,而不是理性的思考,那麼何來我們如此厚重的中華文化。且不說,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葬於此,大書法家王鐸故居於此。現在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西霞院水利工程更是造福當代,利在千秋。
去幹架的路上
應該是孟津。因為八百諸侯會孟津興兵討商,而偃師卻是得勝歸來時偃旗息鼓得的名!
老佑荊
夏商周斷代工程,肯定了偃師二里頭的地位,但是這種說法現在仍有爭議,洛陽地區除了極個別縣區都有比較悠久的文化,不過這些都集中在先秦時期,普通人可能都不瞭解,進去封建時代後,除了洛陽市區,能與偃師相比的不存在。比如大家說的文化名人,哪個地方還找不出一兩個,還有就是古稱,永寧寺佛塔遺址還在偃師。八百諸侯會盟,不過這是春秋五霸時期,轉眼即逝。不服來辯。
用戶6911551066
我幾十年年前聽老人們說,新安縣有寶。縣東九窯十八鍋,沒有縣西一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