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5402869188
什么是年味?
这句年味的慨括太丰富了,年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总合,从春到冬季末的结尾,就是到了团圆的时节,共庆一年到头的收获,迎接新春的到来,就是佳节过大年。年味包括有物质感和亲情感,和怀旧感在内的共同感觉总称叫年味。
首先每个人都有怀旧孩童时的过年,感觉有父母的亲切疼爱,做最好的吃的,卖新衣穿,供好玩的新鲜东西,见到的春节文艺活动戏剧,和各种节目都是很新鲜的,而且走亲拜年受到的都是长辈们的疼爱的牵挂,感到确实是刻骨留心的影响,年味浓浓,经常盼望的是过年的心愿。
所以我认为是怀旧的的回味,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都说现在过年没有年味,沒有意思,还有些人说讨厌过年,这究竞是什么体验和逻辑呢,我的认为,有这些概念的人,都是成年人己担上了当今生活的主仆,
虽然生活条件都富裕了,条件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责任担子会更重了的原因,是时间观念的问题,把思想上的压力放不下,或轻减不了而没兴趣游浪的心思,才会觉得没年味或厌烦过年的因素。
分析的对否只代表个人见解,望大家点评交流看法!
祝大家新年快乐幸福美满万事如意!
用户老三逢
什么是年味?这个问题很浓厚,中国年已有几千年的年俗,首先最浓厚的年味我认为就是除夕这天。
每年的除夕是最有年味的一天,我记得小的时候,家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男女老少从头到脚换上新衣服,我还记得男孩放炮,女孩子头上扎的红头绳,大人们准备年饭,把早早准备好的到除夕这天全拿出来,有炖的.有炸的.有炒的.什么七大碟八大碗满桌的盛宴,一大家子聚集在一起,看着香喷喷的一大桌美食真开心,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真是没得说了。
午餐后就准备包大年三十晚上的饺子,一般情况下,记的首先包素饺子里边放上豆芽菜,香干,红粉皮等等素素的很好吃,等到了子时家家户户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鞭炮过后煮饺子,随后晚辈给长辈们拜年磕头领压岁钱,然后在院里拜天,拜地,拜祖先,保佑新的一年家人们健康平安,风调雨顺,这就是我小时候印象当中的年味。
随着岁月的变化不知怎么?小时候的年味,找不回来了……。
弘梦清泉
常常有人慨叹,生活越来越好,年味却越来越淡。提到年味儿,70后的我最怀念的就是小时候过年了。
那时刚进腊月门儿,年的气息就随着扑面而来。孩子们在学校里谈论的最多的话题也是还有几天才能过年,大人们也开始划算着过年的方方面面。过了腊八节,立马就有点儿年烘烘的感觉了。男孩们等不到过年,放着偷偷从家里拆下来的鞭炮,女孩们双手捂着耳朵在一旁凑着热闹,鞭炮声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大人们开始忙年了。置办年货是重中之重的大事。现在到处都有菜市场和超市,明天过年,今天也能把年货买齐全。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只能到每隔五天才有的集市上置办。如果遇着赶集时天气不好,可能就会贻误大事。所以必须提前准备。人们日常省吃俭用,过年了,也咬咬牙、跺跺脚奢侈一把,割几斤肉,买几条鱼 ,打几斤酒,称几两茶。对联、窗花和过门钱还有祭祀用的香、蜡烛和烧纸也是缺一不可的。赶集之余也会把看起来十分简陋的家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一年一次的“扫灰”。大人们还会劈一些木柴,让年三十晚上灶膛里的火整晚都烧得旺旺的。老人们说只有这样来年的日子才能过得红红火火。过了辞灶也就是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味更加浓烈了。家家户户开始做豆包、蒸馒头、炸面鱼、打年糕,都忙得不亦乐乎。整个村子上空终日炊烟袅袅、香气飘飘。
一切准备就绪,春节终于拉开帷幕。吃完早饭,孩子们兴高釆烈地贴对联、粘窗花。午饭前大人们还会放下家谱,摆上各种供品,然后春节的第一场鞭炮盛宴就开始了,过年的气氛也被推向高潮。开饭了。大白菜炖粉条,里面夹杂着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的大肉块。烧鲅鱼平常难得一见,让人垂涎欲滴。大米饭热气腾腾、香气诱人。夜幕降临,迎神进家。千家万户灯火通明、香烟缭绕、街门大开。孩子们跑东家、串西家,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接近午夜时分,蔚为壮观的第二场鞭炮盛宴又开始了,浓浓的年味到达最高峰。最让人期待的就是除夕吃饺子了。因为那饺子里不但包着栗子、枣、糖而且还包着壹分、弍分、伍分的硬币。饭桌上随时都会传出“我吃到钱了”、“我吃到糖了”的欢呼声。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就开始沸腾了,拜年的人群你来我往。“过年好”声声入耳。初二傍晚是送年的时间,一大家族的人拿着馒头等供品都来到大街上,接着春节期间的第三场鞭炮盛宴也开始了。跪拜后,送年仪式就结束了。正月初三,道路上走亲访友的就络绎不绝了,一般是先回娘家,然后才是七八姑八大姨。那时的小孩最爱走亲戚了,因为去了之后,不但有好吃的而且还能得到伍毛至一块的压岁钱。不知不觉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孩子们端着大人们用豆面做的属于自己生肖的灯,跑来跑去,欢呼雀跃。等到吃完甜蜜的元宵后,天天想、夜夜盼的年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言广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因为有新衣服穿、有糖吃、有压岁钱、可以放鞭炮,还有很多好吃的,破五以后,有很多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社火、文艺演出,当然还不用写作业,每天可以疯疯的玩儿。那时候的压岁钱不多,普遍是几毛钱,而我每年都能得到2块钱。拿到压岁钱干什么呢?我的主要用途就是买小人书。小人书不贵,3分钱、5分钱、8分钱、1毛钱的很普遍,最贵的彩色版3毛钱,也是最舍不得买的。不过,我的很多小人书被小伙伴们借走后,在没收回来。
其实,那时候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做各种美食,十分喜庆;除夕夜那天晚上,大人、小孩一起出来放鞭炮,然后开始吃年夜饭、守岁;从初一开始,晚辈们结伴去给长辈们拜年,乘机弄点糖果之类的解馋。那时候物资比较匮乏,几乎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购物券才能买到,有些价格偏贵的商品一般家庭也买不起,只能转让给条件好一些的亲朋好友。所以平时的生活很节俭,难得吃顿好一些的饭菜,只有到了过年才舍得摆摆“阔气”。因此,过年的时候吃啥都香,狼吞虎咽的。
过年的时候,各单位组织聚餐、举办文艺演出、猜灯谜活动,附近农村的农民们组织规模不等的社火集体拜年,十分热闹。那时候,平时的主要文化活动就是看露天电影,只有到了过年才会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赶集、赶会、文艺演出、猜灯谜、露天电影等,一时间人山人海的好不热闹。那时候没有庙会,庙会属于封建迷信,属于禁止之列。不过赶集、赶会相当热闹,可以买到不少年货,吃到少见的小吃。大家喜气洋洋,相互打招呼问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如今,物质丰富,平时的生活和过去过年没啥两样,只是不知道吃啥?吃啥都没味道。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时,很少吃到白面食品,我奶奶总是在杂面里掺上一小碗白面,然后擀成面条,至于白面馒头,基本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和吃到,平时的干货主要就是窝窝头、杂粮和玉米面疙瘩。
如今,白面、大米比比皆是,蔬菜副食品应有尽有,反而吃啥都没有过去的那种味道了。过年成了一种生活的“累赘”,既累人又浪费钱财。因为平时想吃啥就吃啥,想穿啥就买啥,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所以到了过年反而不知要干啥才能过好这个年。
那么,这个年究竟怎么过才好呢?
别往下看了,我也不知道。
扁了
当年我在外地工作的时候,年底都需要抢车票。从这就进入了过年的状态,然后网络上零零散散会出一些主题文章,关于过年习俗的,关于各地方春节安排,春晚的信息。然后就要开始筹备过年的东西,腌腊肉,泡鸡爪...。小伙伴之间开始互相联络放假时间,相聚时间。回到家,开始大扫除,农村里叫打杨尘。赶集的时候取购买对联,蜡烛火炮,纸钱,糊灯笼用的纸。年前的集市是最挤的,在里面你可以脚不沾地被人流冲的到处游走。过小年,农村叫祭灶,点灯烧纸放炮。之后,家里的男丁要去履坟,不论老小都要去动动土,除除草。还要给祖先封钱包,写上“故显考妣(男为考,女为妣)*(姓)(公、母)**(名)老大人(女为老儒人)魂下受用...”,到了年三十的时候火化给祖先。年三十前要再洗一次澡,洗一次脚,一则是除旧迎新,一则有个说法是先人亡人会回家里转转,不能对他们失礼。然后全家人会围在一起包饺子,下面还会有个暖烘烘的火炉。吃饺子一个有喜庆团圆的意思,二则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超级丰盛的吃食。团年饭有的是中午,有的是晚上,吃饭前先放一串儿鞭炮。开席之后,所有人都要说点吉祥如意祝福的话,给小孩儿发红包。下午还会去给祖先烧纸钱,所有小孩儿都要去磕头。晚上在街上游走的人极多,会玩儿的还会做个手提灯笼到处溜。大人们基本上是在街坊邻居家里打牌,主人家还会煮点汤圆,或者生姜煮可乐,也会摆出一大盘瓜子花生核桃...,还有水果零食来待客。还有守在电视前看春晚,赵本山的小品可是一代人的记忆。早年看西游记,还珠格格等等喜剧片也是春节一大热闹。对我们小孩子而言,当然是拿了红包去购玩具,枪啊,车啊,擦炮,烟花等等。要一直玩到晚上12点,也就是守岁。到了12点意味着新的一年正式到来,旧的一年邪祟已经离去,然后普天同庆。一家之主还要举行祭天仪式,把高蜡大香放到大路边,对着天空祭拜,然后拿出最大最长的火炮,一通炸。有条件的人家还会,买一些穿天猴什么的。基本上半小时之内,高频率大分贝的爆竹声不会停歇。正月初一的时候,所有大人小孩儿,都会穿上新衣服,去逛庙会,镇上的人还会组织耍龙游街。人们会暂时忘却所有烦恼,安安稳稳过个吉祥年。
夜上高东
年味是什么?
人言不一,各有评说。
其实说穿了。
年味就是弥留盘旋在心里的那一点牵挂,
年味就是流淌传承在血脉里的哪一些碎片,
年味就是空气中弥漫的醉人味道,
年味就是口中回味的饕餮的味道,
年味就是眼中红色浓烈的喜庆味道,
年味就是心中龙人的尘封味道,
年味就是一个绵延数千年不舍难离的团聚的幸福的满足的味道。
田野
年味,简单说就是过年的味道。
这个年味期间国家法定有节假日放,让大家团团圆圆地过大年。
为什么年味会特别突出而与众不同呢,就是她有自己年味的氛围不同,过年一年一次的,很多年味氛围只有在新年时拥有。比如提前道路上粘贴上满满红色喜庆的海报或者国旗红红火火。
“年三十”早上的粘对联,吃“圆子/汤圆/饺子”,到了晚上吃年夜饭/团圆饭(这餐一般会有很多的菜,鱼是少不得的,吃了留有一点点剩,寓意“年年有余”),还有晚上凌晨时分的守岁,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放鞭炮看烟花🎆,吃春晚,吃橘子甘蔗瓜子饼干等等美食,给自己放假陪伴家人一起度过有意义的年。
“年初一”是开年的一天,一年的开始,行大运,这天会穿上新衣,一般会去逛花街或者去庙里祈祷,期盼自己在这年和和美美,健健康康,平安喜乐,还有一些男男女女们会去庙里祈福,问“缘份”。部分地区会有“舞狮子”活动,有到民宅舞狮子的习惯,寓意新年大吉大利。
“年初二”自从开了年后,在这天之后直至"年十五"一般开始走亲戚逛逛逛,探亲的时候手礼少不了,一般会有橘子/苹果等寓意很好的水果,还有地方特产带着一起,到亲戚家聊聊天,还有“兜利是”。
“年十五”,又称“元宵节”,是我国的花灯节,还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之一,因为在这天也有个习惯,会放花灯,比如孔明灯,猜灯谜等,是帅哥靓女聚集的时候,热闹非凡,现在因为国家政策及消防安全等原因,花灯是很少放了的。
我们这边早些年年味会浓郁些,从年初一到十五,咱们这边还会请有剧团来表演,看“粤剧”的习俗,很多爱听剧的人不远千里也会跑过来看看,凑凑热闹,而小朋友虽然看不懂表演但是也会争先过来,因为附近有灯笼有游戏还有好多好吃的摆卖,年味十足过得开心又喜庆有中国味。
小周觅美食
大街路灯上挂红灯笼。
门口贴对联,贴“福”“轰轰轰轰轰”放爆竹贴窗花
远方的新人和家人团聚
感悟影视人生
我认为年味就是在传统的过春节的相关习俗习中,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过年文化的味道,也叫年俗:
第一,年味的定义和概念:
- 所谓年味,简单说就是在过春节的活动中,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过年文化的味道。由于这是约定俗成,所以又称年俗。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 主要概念其实就是新春贺岁,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所以说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我们的重要传统节日。
第二,年味的寓意与主要内容:
- 年味的含义基本上涵盖过年时的传统活动全过程,即年俗与习俗;主要内容是体现团聚祥和的年夜饭、守岁、祭祀、拜年等等,但各地的习俗不完全一样。
- 总体上讲:过年即春节分狭义广义两种解释,狭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而广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习俗内容
- 过年在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年例、押舟、祈福、逛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年味变淡
- 现代社会年味变淡是不争的事实,抛开其他因素,与生产力提高有很大关系。在农耕时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农人一年耕作的基本规律。年节是农闲之时,基本上没多少工作,冬藏后有大把时光用来准备庆祝节日。而现代的生活方式,不依赖任何自然环境,摆脱了时间的桎梏,生产方式也是全年无休,特别是想吃的平时都能吃到,没什么期待,所以年味就越来越淡了。
总而言之:年味是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一种氛围,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年文化,也是围绕着团聚祥和而进行新春贺岁,祈求好运丰收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年俗。
小编建议:尽管年味儿变淡的,但年还是要过的,现在过年主要是与父母、家人、亲朋等团聚一堂,守岁叙旧,让亲情友情在祥和快乐的气氛里更加团结紧密,既红红火火继承了传统文化,又力求务实精简了一些繁琐无益的仪式,达到现代化过年的目的!
燎原杂谈
年味就是鞭炮,就是饺子,过年时大街小巷的的热闹,空气里弥漫的烟火气息,还有饭桌上自己平日里自己心心念念的美食,喜欢的新衣服,以前的年味真的浓,现代的年味被各种新鲜事物给冲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