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雷晰22
等疫情過了,才適合實施一些措施。但我們的國情,這方面可能難有大的改善。
首先是應試教育的相對枯燥乏味,學習本來就缺乏趣味性和學生的主觀能動積極性,我們的學生基本上是被學校和家庭壓著學習,“學渣”基本上處在一種被岐視,和不被鼓勵肯定的狀態。
其次,是社會價值觀的功利化,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探系的慾望。讀書不是求知,而是為了將來不而預期的一碗飯,或一個未來模糊前途的跳板。
其三,我們的家長,也大都不給小孩做家務的機會,可能根源還是在應試教育。
我說這些,只是覺得我們的國情,比較容易使孩子成迷於遊戲,因為成績不好的孩子,遊戲對他來說,可能是唯一使他能輕易獲得產生自信,和自尊心的渠道,遊戲可能使他產生一種自主掌控感和安全感,也許對於“學渣”來說,只有在遊戲中,他才能找到不被歧視的感覺。換位思考,你想想看,如果一個人只有在遊戲中才能找到一種自尊心、自由的掌控感,和不被歧視的感覺,那得多可憐多憋屈?
但是話說回來,我的兒子,小學初中時也是沉迷遊戲,初中時給他報了輔導班,現在上了市重點高中,學習壓力導致他自然的能自律,而不再沉迷遊戲了。
如果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又沉迷遊戲,我覺得家長從小就應該多陪伴他多做運動,養成運動的習慣,或養成幫做些家務活的習慣,而不只是給錢了事,滿足他的物質需求。
要知道,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他的精神需求才是他成長的最佳養分,而絕非物質需求。所謂精神需求,就是被信任、被認可肯定、被理解尊重、獲得陪伴這些。包括他做為一個並不完美的人犯的錯誤,就如你年少時也會犯錯誤一樣的被理解,還有他的精神壓力和成長的煩惱,都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
此外,我覺得剛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沒有什麼能比家長多陪伴孩子,並從小就建立信任更重要的了。孩子信任家長,有很深的感情,才會聽話。我說的聽話,是指相信家長的話,而非不思考的聽話。信任可能是來自於理解、愛護、包容、鼓勵,就是說作為家長,也得把他當做朋友、兄弟或姐妹一樣的人格尊重和信任,家長得學會講民主,並適當的尊重孩子,而非高高在上的姿態。我極少高高在上的對孩子訓話,哪怕他犯了錯。
也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遠比一個好成績更有意義。只有從小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態度,就算高考失敗,按道理說,他通過自學也是能考上大學的。
對於家長來說,通常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最重要。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沒有什麼比真心愛他的家長,而非把他當成一個學習機器的家長更重要的了,也許這才是孩子最大的精神需求。也許作為家長,我們也該問問自己:到底是成績重要,還是親情更重要?也許,只有真誠才能換來真誠,而非控制。
空靈谷隨想雜談
是時代潮流,不是壞事。
五十年代後期沒電燈,我們七八歲會捉迷藏,黑黑的夜不好捉住。六十年代初花二三分看會拉洋片。我只有一分錢讓我看一眼,剛見到幾個高房便被拉開又上來一位。我急問這是什麼地方,那黑大叔:南京。
又玩推鐵絲圈等全是不用花錢的,十來歲的一群穿的破衣。能看出息在哪,後來還都長大成人。有些人混的挺出息。
當然不可天天玩個沒夠,可我們大人還上網來精神。
李287275412李澤祥
你好,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如下。
“遊戲成癮”不僅僅在我國是一個大問題,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大問題,之前一段時間中,“遊戲成癮”已經被界定為一種“精神疾病”,可見其危害性,再加上如果是中小學生、青少年沾染了“遊戲成癮”,那麼確實可能會耽誤終身。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國內依然沒有找到能夠有效抑制“遊戲成癮”的措施呢?為什麼一代又一代人中間總是會出現“遊戲成癮”者呢?並且他們的表現又都基本一樣——喪失學習興趣、撒謊、騙錢……
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教育本身出現了問題,雖然教育指的是三塊——家庭教育、校園教育和社會教育,但我個人認為造成這種局面關鍵在於“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
對此,我認為主要的問題出在家長們並不是很重視孩子們的心理成長,或者說他們完全不知道如何去關注和引導孩子們的心理成長。例如三觀塑造,很多家長一方面教育孩子要誠實,要謙讓,要樂於助人和善良;但現實中他們的做法卻與之相反——比如讓孩子們不去幫助老人以防他們碰瓷,在孩子沒有搶到座位的時候對他們進行訓斥,或者是經常叫孩子“別亂說話”。我個人認為應該提早告訴孩子“真相”,究竟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絕對”的東西,沒有的話就應該直接告訴他們,凡事都要“審時度勢”,如果他們年紀尚小不理解,那麼就要耐心解釋。否則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多次產生心裡矛盾,這樣好嗎?顯然是不好的。當產生心理矛盾的時候他們會更加想知道到底哪一種說法是對的,相信我,沒有人喜歡模稜兩可的感覺,但遊戲世界不同,遊戲世界會用最真實的方式告訴你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當你在格鬥遊戲裡測試連段的時候,連不上的招式就是連不上,沒有中間地帶;當你在射擊遊戲裡練習投彈的時候也會發現,有的軌跡就是投不出來,也沒有模稜兩可的說法;甚至你在和有錢人的孩子對戰的時候也無需太多後顧之憂,因為全靠實力,贏了就是贏了,有再多錢也沒法賄賂機器讓它篡改結果,這種“確定”的感覺確實很有吸引力。
此外,我國家庭教育還有個問題就是——只給孩子“目標”但給不了孩子“理想”,雖然在很小的時候家中會問“以後想做什麼”,但還是老問題,家庭不會持續跟進孩子們關於“理想”的變化和思考,僅僅是機械化地授予他們“目標”——好好中考,好好高考,或者是細化到“好好準備每一次的考試”,畢竟有“家長會”這一“秋後算賬”的機制,有不少我的同齡人一想到這玩意兒現在都還有點頭皮發麻。而且我還清楚地記得,之前讀大學的時候,很多同學到了大四都還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而人腦有一個本能——給自己佈置任務,可以理解為,人的大腦本身就有設置理想和追求理想的本能,在家庭教育無暇顧及這一點的時候,遊戲“站了出來”,“今年要打到鑽石段位”“今年要衝上XXXX分”“X月之前要過掉N個BOSS”,這一系列都是現成的形象的目標,再加上游戲本身對玩家的代入感(比如玩家會被代入成為“僱傭兵”“冒險者”“勇士”等等),孩子們為了滿足大腦“設置理想”的本能很容易就會陷進去,但主因還是因為家庭教育並沒有給他們設置合理的理想讓他們為之奮鬥。
除了上述2點以外,還有一點和家庭教育無關,而是遊戲相對於當代教育模式確實有兩個重大的優越性。
第一,遊戲訓練的是孩子們“探索找到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而作業和考試僅僅是測試孩子們“是否知道怎麼解決問題”。舉例來說,在《貓女》這樣的潛入遊戲中,玩家在潛入被發現導致任務失敗之後就會開始尋找另外的路線再次嘗試潛入,直到任務目標順利達成,這就是遊戲給了玩家們足夠空間不斷進行嘗試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一面。
但反觀學校裡的家庭作業效果就比較差了,因為孩子們只有一次寫作業的機會,在交上去之後老師就要進行批改,後續輕則看到幾個紅叉和很低的分數,重則請家長或者遭到責罵,也就是說學生在上交作業之前並沒有機會不斷對作業進行調整和修改,而是隻有一次機會就要面對結果,這就像是“貓女”在遊戲裡任務失敗一次就永久game over……
第二,遊戲的反饋速度遠比作業快,這個很簡單,當玩家在遊戲裡做出一個操作的時候,他就可以知道這個操作是有正向收益的,還是有失誤的,而作業和考試必須經過冗長的批改時間才能給予反饋。
綜上來說,要想讓孩子們擺脫“遊戲成癮”,關鍵還是要靠改良家庭教育,從父母一輩開始做,幫助孩子們從小樹立起正確的3觀,做到“知行合一”;不斷跟進孩子們理想和目標的變化情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追求;而在學校教育上也可以對家庭作業進行改良,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糾錯而非面對很難看的家庭作業分數(這裡並不涉及考試,僅僅是家庭作業)。
對遊戲本身進行管制是非常無用的一種行為,因為問題的根源不在遊戲,而是教育,就像孩子玩火柴燒到了自己,這並不是火柴的錯誤。
青花會遊戲百科
當今盛行的網絡遊戲大部分是中小學生在玩,是的,我也經常看到一些評論,聽到一些家長髮著牢騷說孩子不好好學習愛玩遊戲,成天對著手機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幹。對此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
1、現在是網絡時代,4g5g遍佈各地,家裡不僅有電腦,還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機。中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們玩手機的本領甚至超過大人,怎會對網絡遊戲不感興趣!
2、一些孩子從小就看著大人玩手機長大。很多抱在手上的小孩,只要他一哭一鬧,大人就趕緊給他手機看;稍大一點的小孩,大人就乾脆把手機給他玩,自己落得清閒,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致使他們沉醉在網絡遊戲中。
3、網絡遊戲五花八門、精彩紛呈,又有強悍的視覺效應。中小學生自控能力弱,怎能抗拒網絡遊戲的誘惑。
4、現在的孩子很少外出,成天都關在家裡。父母不是上班就是做家務,或者自己也在玩手機。小孩沒人陪伴遊戲,找不到樂趣。生活在這樣的氛圍,又怎能離得開網絡遊戲呢?
其實玩遊戲對孩子來說也並不都是負面影響。你在玩的過程中掌握了一些網絡應用技巧,開拓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得到了樂趣。只要合理安排時問,不要沉醉其中。都是可以接受的。就像原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如果我生活在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因為在他的小時候,中國還沒有計算機。所以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