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鮮卑是不是能理解為一個民族的各個朝代?

野夫修禪


匈奴、鮮卑(契丹、蒙古)、突厥,是完全不同的民族,後來者也沒有從先行者那裡繼承到任何科技和文明。當然,不能排除後來者中有先行者的基因和血脈,但只要沒有文化上的認同,就不是先行者的繼承人。

如果將這些遊牧民族看作同一群人的不同朝代,那麼與早些年土耳其、中亞流行的泛突厥主義有什麼區別?下圖是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非常搞笑的一個場面,他身後站著十來個儀仗隊員,cosplay成不同時期的世界各地的遊牧民族武士,泛突厥主義者將其一概視為土耳其人的祖先,貽笑大方,滑天下之大稽。如果將匈奴到蒙古的各遊牧民族視同一個群體的不同朝代,其視覺效果,就像埃爾多安背後那群cosplay的小丑一樣。

在蒙古高原的歷史上,中部鮮卑取代匈奴,突厥語民族取代鮮卑,室韋-韃靼-蒙古取代突厥語民族,基本都是人類品種的更換,而不是同一民族內部的王朝更迭。

匈奴人,是胡人,是黃白混血種人。在漢晉時代,不是北方所有少數民族都叫胡人,能叫做胡人的,除了中亞、新疆的西域白種人之外,只有匈奴、月氏、烏孫等少數幾個。匈奴、月氏和烏孫生活習慣基本相同,政權組織方式也非常類似,他們是同一個品種的。早在漢代時期,胡人的發展水平普遍高於羌族、鮮卑、丁零等民族,匈奴也好,烏孫也好,月氏也好,他們都有比較進步的科技水平,政權組織方式也很進步,有一個強大的家族作為全民族的共同領導,各個部落圍繞在民族領袖周圍,遵守領袖的號令,一般情況下很難被切割粉碎。這三大胡人集團,都有長途跋涉、遠程遷徙的經歷,他們的主體都沒有失散。但當時的羌族、鮮卑、烏桓、丁零都沒有這樣的能力,他們都是部落林立,互為仇讎,民族遠遠沒有統一,很容易被人分而治之。

從公元前128年開始,匈奴與漢朝之間持續爆發戰爭。漢武帝用了十年,將匈奴逐出漠南,匈奴遠遁漠北;從前99年開始,漢武帝又用了十年,對漠北匈奴深入窮追,窮追猛打,雖然這一階段漢朝損失很大,但匈奴損失更大,匈奴被打的人口銳減,內亂頻仍,朝不保夕,危在旦夕。而且匈奴喪失了蒙古高原的宗主權,在漢昭帝時代,東部的烏桓把匈奴單于的祖墳都給刨了,壺衍鞮單于很憤怒,但漢朝出兵干涉,匈奴最終也沒敢報仇。在漢宣帝時代,匈奴在西域也徹底失敗了,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斷匈奴右臂。於是,在握衍朐鞮單于時代,匈奴終於分裂了,呼韓邪單于幹掉了握衍朐鞮單于,然後又冒出五個單于爭雄,最後是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兄弟爭國。兩個單于都像漢宣帝示好,但東部的呼韓邪單于尺度更大,他竟然親自跑到長安,向漢宣帝稱臣,時為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於是,漢朝支持呼韓邪單于,郅支單于戰敗逃往西方,和西方的烏孫、丁零、堅昆幾度交手,最終跑到了哈薩克的康居。西域都護甘延壽、陳湯追到康居,攻破康居,殺死郅支單于,留下一句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此,呼韓邪單于在漢朝扶持下統一了匈奴,並臣服於漢朝。此後,呼韓邪單于又兩次來到長安面聖,分別拜見漢宣帝和漢元帝,在公元前33年那一次還得到了王昭君。此後,一直到王莽篡漢,匈奴一直臣服於中原,呼韓邪單于如此,他的六個兒子先後擔任單于,也是如此,直至最後王莽欺人太甚而且中原大亂,匈奴短期內恢復獨立,但不久就因為內部爭權奪利而永久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時值東漢初期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之際,匈奴內亂頻仍,連年蝗旱,赤地千里,草木盡枯,人畜飢疫,死耗太半。南匈奴投奔東漢,最終成為東漢得附庸。隨後,在接下來半個世紀中,東漢、南匈奴共同對壘北匈奴,北匈奴越打越弱,南匈奴則越打越強,從三萬人發展到了三十萬人。最終,在公元89年,漢和帝時代,大將軍竇憲北伐,勒石燕然,北匈奴大敗,開始向西遷徙。此後數年,東漢政府對北匈奴連續追殺,迫使北匈奴餘孽主力於公元91年四散奔逃。有的逃到了遼河流域,融入了東部鮮卑之中,是為後來的宇文部;北單于本部向西逃亡,一直逃到了哈薩克丘陵,最終取代了康居,是為悅般,但到了5世紀初已經突厥化或者鐵勒化了,不再是匈奴人;還有一部分留在草原上,但是中部鮮卑人進入了草原,這些匈奴餘孽被鮮卑化,從此都是鮮卑人了。而陝北、山西的南匈奴,則在漢朝的全面控制之下,日趨漢化。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南匈奴又一次興風作浪,建立了漢-前趙政權,先後攻克洛陽和長安,滅亡了西晉,給中原漢族帶來巨大災難,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帷幕。但這些南匈奴基本都已漢化很久了,首領劉淵、劉聰、劉曜等人都有極其出色的儒學和文化修養,說話做事引經據典掉書袋,十分“酸腐”,南匈奴權貴大抵如此,而平民是種地的,不是放羊的,種地的匈奴人還能算是匈奴人嗎?前趙被消滅後,南匈奴餘孽大部分都被屠殺了,餘部在山西呂梁山區還有,號稱離石胡,對北方各國時叛時降,直至唐朝初年被李世民蕩平。

在東漢時期,1世紀末2世紀初,北匈奴被東漢政府滅亡,匈奴餘孽主體都從蒙古高原上逃走了,補充進來的是東方大興安嶺森林中的鮮卑人。進入漠北的是中部鮮卑,他們非常原始和落後,發展程度完全比不上匈奴人。但進入漠北後,他們迅速進化,很快就對漢朝形成巨大威脅。但是,鮮卑與匈奴不同,他們始終未能統一,各部落各行其是,沒有一個領袖群倫的類似於匈奴單于、突厥可汗的人物,所以他們對漢朝的威脅主要是騷擾緣邊地區。但到了2世紀五六十年代,漢桓帝和漢靈帝之間,鮮卑突然出了一條好漢,叫做檀石槐,竟然奇蹟般的再度統一了漠北高原,盡據匈奴故地,各鮮卑部落都聽其號令,對漢朝的威脅陡增。漢靈帝曾派護烏桓校尉夏育、護羌校尉田晏、護匈奴中郎將臧旻各帶一萬人出塞討伐檀石槐,結果戰敗,損失慘重,這是兩漢時代對漠北遊牧民族最大的一場敗仗,亙古未有。檀石槐死後,他的兒子和孫子沒出息沒本事,他們家的政權很快就拉倒了,鮮卑又恢復到部落林立的年代了。漢末三國時期,中部鮮卑又出了一條好漢,叫軻比能,他在大量漢人和護烏桓校尉閻柔的支持下,迅速崛起,擊敗了檀石槐的後人步度根、洩歸泥等,再次稱雄鮮卑諸部,但影響力還是不如檀石槐。軻比能與曹魏政權烏桓校尉田豫、牽招等幾次交手,各有勝負,曹魏為之頭疼。最終,幽州刺史王雄想了一招,他派了個刺客去把軻比能幹掉了,然後中部鮮卑又土崩瓦解了。從漢末以來,由於中原戰亂,中部鮮卑開始大規模向南遷徙,他們的主流都到了內蒙古陰山、河套一帶,在五胡亂華時期,在逃到北方的山西漢人的支持下,中部鮮卑拓跋部迅速崛起,最終在4世紀末河套平原上建立可北魏政權,在5世紀初成功入主中原,統一了北方。

這是中部鮮卑的情況,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兩股鮮卑人,人數眾多,但那時沒有進入漠北。其一是最發達的鮮卑部落,東部鮮卑,他們成群結隊的生活在遼河流域的草原上,或者放羊,或者種地,分為眾多部落。他們在漢魏時期是邊患,但到了西晉時期,已經臣服於中原。西晉時期,東部鮮卑主要分為三個部落,分別是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其中宇文部是由東遷的匈奴和本地鮮卑融合發展而來的。東部鮮卑靠近河北與遼東,當地文化發達,漢人眾多,所以東部鮮卑漢化嚴重,特別是段部和慕容部,漢化程度非常高。在永嘉之亂的時候,大量北方漢人向東北逃竄,就來到了慕容部,更是加速了慕容部的漢化。東部鮮卑幾經洗牌,互相仇殺,最終,段部被慕容部和羯族後趙聯合殲滅了,餘部逃到山東,最終被前燕屠滅,宇文部則與慕容部屢戰屢敗,最終分崩離析,不復存在。而4世紀50年代,後趙滅亡,北方大亂,慕容部趁機南下中原,建立了前燕政權,慕容部的南下,與南匈奴和羯族對中原的破壞完全不同,他們是漢化的文明民族,同時一起跟著回來的是大量北遷的北方漢人士族,他們給久經戰亂的北方帶來了一股清風正氣。在十六國時代,在連綿不絕的戰亂中,慕容部鮮卑人最終基本死絕了,主要殺他們的是氐族、漢族,以及慕容部親手扶植的中部鮮卑拓跋部。除了東部鮮卑之外,還有一股鮮卑人,生活在黑龍江流域,如果說遼河流域的東部鮮卑文化最先進,那麼黑龍江流域的鮮卑發展最落後,他們是室韋人,也是部落林立,漁獵為生,他們一直到9世紀唐朝末年才進化成型,雖然落後,但他們厚積薄發,其後代將在13世紀撼動地球。

鮮卑人進入漠北的同時,突厥語民族也開始進入漠北,漢朝時他們被叫做丁零人,生活在匈奴的西北,從阿爾泰山到貝加爾湖一帶,他們比鮮卑人還要落後的多。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這些丁零人逐漸被叫做敕勒人、高車人,最後定為鐵勒人。到了4世紀末,鐵勒人等突厥語民族已經成了蒙古高原的主體,鮮卑人已經走光了,鐵勒人部落林立,發展極其落後,除了放羊什麼也不會。所以,雖然突厥語民族遍佈草原各地,但他們的時代還要再等一等。

4世紀,一股從拓跋部逃出來的鮮卑奴隸在首領木骨閭的率領下,從漠南來到漠北,逐漸發家致富,其子孫後代統治了漠北的突厥語民族,號稱柔然,也被翻譯做蠕蠕。蠕蠕到了木骨閭六世孫社侖的時代,也就是4世紀末,開始強大起來,柔然兼併了各個突厥語部落,打敗了匈奴餘孽,佔據了整個草原,東至朝鮮,西至焉耆,盡有匈奴故地,柔然首領自稱可汗,這是可汗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同時,拓跋部的北魏政權也開始崛起,雙方矛盾日益尖銳,衝突日益增多。到了5世紀,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之初,決定徹底解決柔然問題,於是幾次興師北伐,大破柔然,大檀可汗積鬱成疾而死,從此柔然由盛轉衰。此後,北魏日益強大,柔然日益衰弱,柔然的威脅逐漸減少。同時,柔然也逐漸喪失了對突厥語民族的優勢。比如,5世紀末,鐵勒副伏羅部就成功擺脫柔然統治,逃到天山北麓草原上獨立建國,即高車國,與柔然抗衡,甚至在戰場上殺了柔然可汗伏圖。但高車國不重要,重要的是阿爾泰山北麓的一支強大的突厥語部落。

這個部落,就是突厥,真正的突厥人。歷史上,突厥長期受制於柔然,為柔然打鐵製造兵器。在6世紀中葉,突厥逐漸崛起,並將高車國的餘部收降,在西魏的支持下,開始反擊柔然。很快,突厥就把柔然滅了,柔然人四散奔逃,其主要權貴分別被北周和北齊捕殺。甚至於7世紀出現在東羅馬帝國的阿瓦爾人,據說也是遠遁的柔然餘孽,他們將馬鐙傳到了西方,但這支阿瓦爾人不太可能是柔然人,所以通常叫他們偽阿瓦爾人。突厥實力非常強大,估計是崛起速度最快的遊牧民族,短短几年就盡有匈奴故地,征服了全部的鐵勒部落,而且趁著中原的分裂,一度對北周和北齊確立了相對優勢,同時,木杆可汗時期,突厥征服了西域,滅掉了稱雄中亞的嚈噠,擊敗了波斯帝國,向西與東羅馬帝國也有糾紛。而且,突厥非常頑強,不同於包括匈奴在內的其他遊牧民族,突厥在歷史上三起三落,統治草原和西域達二百年之久。第一起,就是從突厥開國可汗伊利可汗開始,經過乙息記可汗、木杆可汗、他缽可汗兄弟三人,到沙缽略可汗,約三四十年之久,除了北齊文宣帝高洋能鎮住突厥外,突厥誰都不怕。第一落,就是581年隋朝開國,隋文帝對突厥大加離間,製造內亂,同時出動大軍打擊突厥,突厥大敗,沙缽略可汗被迫投降隋朝,經過莫何可汗、都藍可汗、啟民可汗,一直到始畢可汗為止。在589年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隋朝更是直接干預突厥內政,專一扶植親漢但實力弱小的染干,每當染干戰敗的時候,隋朝的兵馬錢糧接著就到了,楊素統帥大軍,哪個突厥人不服就削哪個,都藍可汗和西突厥達頭可汗先後被隋朝搞掉,染干穩坐可汗寶座,被隋朝冊封為啟民可汗,並將義成公主下價給啟民。這期間,突厥不是沒有想過要崛起,比如沙缽略可汗臨死的時候,放棄了兒子,而是讓自己最討厭的弟弟繼承汗位,是為莫何可汗,因為只有莫何可汗有能力復興突厥,不過莫何可汗命不好,在消滅堂兄弟阿波可汗的時候中箭戰死了。突厥的第二起,就是隋末唐初的天下大亂,主要是始畢可汗、處羅可汗和頡利可汗他們兄弟三個,他三個都是啟民可汗的兒子,但這個時候突厥已經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抓住中原大亂,坐鎮北方,力壓群雄,對中國造成巨大的危害。不過他們遇到的對手是唐朝,所以突厥很快就有了第二落,在度過最初的艱難之後,貞觀三年,唐太宗命李靖北伐,次年一舉滅掉東突厥,將突厥人整體遷徙到漠南管理。突厥的第三起是在半個世紀以後,682年,突厥遺民阿史那骨咄祿兄弟率眾反叛,逃回漠北,重建了突厥汗國,是為後突厥。後突厥經歷了三個時期,分別是骨咄祿可汗、默啜可汗兄弟時期與唐朝的全面對抗,時值武周至唐玄宗初年,毗伽可汗時期的和平階段,突厥父事唐朝,時值唐玄宗開元中期,毗伽可汗之後的突厥衰落直至最終滅亡,包括伊然可汗、登利可汗、阿史那骨咄葉護、烏蘇米施可汗和白眉可汗時期,時值唐玄宗開元末期、天寶初期,這也是突厥的第三落。在唐朝和回鶻、東部葛邏祿的打擊下,東突厥徹底滅亡,餘孽大部分南下融入唐朝,少部分被回紇收編。這是東突厥。

另外,還有西突厥,由突厥經略西域的偏師發展而來,主要由少量突厥人、異姓突厥(大概是烏孫後人)、葛邏祿、處月等突厥語民族組成。西突厥可汗是突厥開國的伊利可汗的弟弟室點密可汗的後人,室點密的兒子達頭可汗在隋朝時期曾參與突厥內亂,最終被隋朝擊敗,達頭可汗的孫子射匱可汗在隋末唐初之際建立了強大的西突厥汗國,歷經統葉護可汗、肆葉護可汗、咄陸可汗等幾代人,在咄陸可汗死後陷入內亂,而唐太宗趁機經略西域,插手西突厥內亂,連削帶打,致使西突厥陷入近三十年的內亂。最終,在唐高宗時期,657年,蘇定方滅掉西突厥。此後,西突厥淪為唐朝附庸,阿史那突厥人幾經反覆,最終失去了在西域突厥語民族中的地位,數萬突厥人內遷進入唐朝,異姓突厥(主要是突騎施)和葛邏祿等成為西域主體遊牧民族。

東突厥滅亡後,佔據漠北蒙古高原的是鐵勒人。鐵勒人已經來到蒙古高原幾百年了,但由於太過落後,一直處於被統治、被壓迫的地位,但在唐朝征服突厥的過程中,鐵勒諸部得到了唐朝的大力扶植。在東突厥於630年第一次滅亡以後,鐵勒中的薛延陀部首領夷男就被唐朝冊封為新的珍珠毗伽可汗,但沒過多久,薛延陀與唐朝關係惡化,被李勣、執失思力攻擊,又被鐵勒其他部落背叛,最終在貞觀末年消亡。後突厥的滅亡,也離不開唐朝對鐵勒諸部的扶持,最終取代後突厥的,是鐵勒中的回紇部。在天寶初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被唐朝冊封為懷仁可汗,此後一百年,漠北是回紇等鐵勒人的天下,大部分鐵勒部落融合成了統一的回紇族,後改名回鶻。回鶻,可能是有史以來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小的遊牧民族政權了,因為它的成長和發展完全離不開唐朝的支持。在安史之亂時,回紇兩度派軍協助唐朝平叛。在唐代宗和唐德宗初期,因為唐朝戰後國力尚未恢復,回紇英義可汗妄圖欺壓唐朝,雙方關係一度緊張。在英義可汗死後,雙方關係基本恢復正常。840年,回鶻內亂,黠戛斯趁亂入侵,回鶻滅亡。主要餘部南下投奔唐朝,因為不老實而被唐朝消滅,活下來的主要融入了漢族和契丹人之中,還有一部分選擇西遷,有的到了河西走廊,發展為甘州回鶻,最後被西夏滅亡,有的到了吐魯番,發展為高昌回鶻,最終被蒙古征服,有的到了七河流域,發展為蔥嶺西回鶻,與葛邏祿等其他突厥語民族融合。

回鶻滅亡後,漠北草原暫時沉寂下來,新崛起的遊牧民族不在蒙古高原核心位置,而是在東南一隅的遼河上游,這就是契丹人。早在4世紀,鮮卑和匈奴融合而成的宇文部,被慕容部打的灰飛煙滅,四分五裂,但宇文部的後人始終在遼河上游放羊,也就是內蒙古東南部,其中一股,在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為契丹人。契丹由八個部落組成,原始而落後,幾百年間沒什麼大作為,偶爾向中原朝貢或者製造小規模邊患。契丹鬧的最大的事就是696年武則天時期的一次造反,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極大的衝擊了東北地區的秩序。此後,契丹基本生活在唐朝幽州節度使和漠北的後突厥與鐵勒的陰影之下,直至唐朝末年,在韓延徽、韓知古、盧文進等漢人的幫助下,耶律阿保機逐漸掌握了權力,帶領契丹人步入封建社會,逐漸建立起強大的汗國。在與五代、渤海國等政權的反覆廝殺中,契丹最終做大做強,吞併了庫莫奚、霫等周邊類似民族,在草原上建立起強大的遼帝國,開創遊牧民族之先河。契丹曾經被後唐暴打了三次,但後唐、後晉的滅亡都是契丹造成的,而且後晉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後,其國運更是氣勢如虹。北宋建立後,雙方几度交手,各有勝敗,最終達成《澶淵之盟》,雙方握手言和,直至12世紀初,遼被東北崛起的女真人所滅亡。

在遼國雄起的同時,另一股鮮卑後裔進入了漠北高原上,他們就是室韋人的後代。在回鶻走後,草原為之一空,黑龍江中游、小興安嶺一帶的室韋諸部溯江而上,來到了蒙古高原東部。由於其中的韃靼部過於強大,這群人被統稱為韃靼人。另外,在高原西部,還有一群突厥語民族的遺民,逐漸與韃靼交融在一起,由於突厥語民族發達且人口多,被稱為白韃靼或者熟韃靼,室韋諸部落後且人口少,油汙不堪,被叫做生韃靼或者黑韃靼。韃靼人在唐末就一直在蒙古高原上,與李克用集團關係密切,遼國、金國、西夏時期他們時叛時降。韃靼諸部互相仇殺,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部落是蒙兀室韋的後人,蒙古部,他們開始很小,但越來越興旺。到了13世紀初,在金國的扶持下,蒙古乞顏部的一條好漢鐵木真逐漸成材,做大做強,統一了草原諸部,建立起大蒙古國。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中,蒙古鐵騎橫掃半個地球,建立起強大無比的蒙古帝國。不過到了14世紀中後期,蒙古人在世界各地的統治基本都被推翻了。在中國的蒙古人被逐回草原,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最終成長為現代蒙古族。

以上,就是蒙古高原歷代各個遊牧民族的概況。從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不同時期的遊牧民族雖然彼此有一定的血緣關係,但實際上是互不相同的品種。每一個遊牧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語言和獨有的生活方式,早期乾淨清潔的匈奴人與晚期渾身油汙的蒙古人,生活方式的差異很大。每一個後來的遊牧民族,基本沒有從上一個離去的遊牧民族那裡繼承到什麼東西,後來者一切都要從頭進化。也就是說,上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崩潰消亡之後,後一個遊牧民族還要一步不差的完整走一遍遊牧政權的發展流程,從林立的部落開始,到部落聯盟,再到汗國,有本事的再發展到帝國。也就是說,上一個遊牧民族盛極而衰至於消亡之後,取而代之的下一個遊牧民族並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強大汗國,而是一群零散落後原始的小部落,還要一步步重複前人的努力,最終才能再發展為新的汗國。宋朝的漢族,其文明是遠遠高於漢朝時期的漢族的,因為這是同一個民族一步步發展而來的;而宋朝時期的蒙古人,其文明程度遠遠比不上漢朝時期的匈奴人,因為蒙古人與匈奴人無關,在匈奴已經消亡千年的時候,蒙古人的先民還處於矇昧時代。這樣的發展規律說明,不同時期的遊牧民族,是各不相關的不同品種,而不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朝代。

之所以會產生不同時期的遊牧民族是否是不同朝代的嚴重錯覺,可能還是無法跳出漢民族的發展規律,不自覺的拿漢族的獨有規律套用在其他民族身上。從古至今,文明不曾斷絕的只有漢族,這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在考古時,挖出一個幾千年的古墓,裡面躺著的人和將其挖出來的人屬於同一個品種,這是全世界範圍內只有在漢族中才存在的獨特現象。包括遊牧民族在內,他們的歷史都不是連續的,朝代這樣的概念,不適用於遊牧民族,也不適用於世界上大多數民族。



龍豹雞


不能。

因為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鮮卑並非同一群人,他們之間有的並沒有血統上的傳承關係,在語言、風俗上很多也不一致。

首先,蒙古、契丹、鮮卑是“近親”。

蒙古、契丹、鮮卑的祖先都是東胡。

東胡是指活動於內蒙古東部從昭烏達松漠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部族,其後裔包括鮮卑、契丹和室韋-達怛人。

其中,室韋-達怛人就是蒙古的前身。例如,《隋書》有云,“契丹之類也,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號室韋”。

成吉思汗的祖先孛兒帖·赤那正是率領著蒙兀室韋部,離開額爾古納河流域後,方才遷徙至不兒罕山。

既然蒙古等族都是東胡之後,就不可能是匈奴的後裔了。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匈奴在古代史籍中被稱作是“胡”,因此——“東胡”與“胡”顯然不可等同,前者指的是位於“胡”東邊的部族。

最後再說說突厥的事。

突厥,包括阿史那氏的藍突厥(Göktürk)與非阿史那氏的黑民(Kara budun),他們的前身都是鐵勒(敕勒、高車)。

鐵勒也就是突厥史料中的烏古斯人。正如《闕特勤碑》所言:

Toquz oɣüz bodun käntü bodunum ärti(九姓烏古斯為吾之人民也)。

據說,鐵勒人的祖先是匈奴單于的女兒與天狼交配所生,或許與匈奴有聯繫。

但是,《闕特勤碑》還明確指出:室韋-達怛和契丹與突厥為敵。可見他們與突厥不是一回事。

總而言之,這些民族史的問題不可憑想象定論。


HuiNanHistory


匈奴黃金家族與夏朝同源,是末代夏後履葵的兒子淳維的后羿,所以匈奴黃金家族與漢族同源!突厥是柔然人的鍛奴,與匈奴鮮卑沒有直接關係!不過確實中國北部第一個擁有文字的遊牧民族!鮮卑契丹蒙古是同源,是發源於大興安嶺的東胡人的演變的結果,但鮮卑和契丹脫離東胡較早,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民族政權,也都承認自己是中國!蒙古脫胎於唐朝的蒙兀室韋,歷經唐遼金,直到成吉思汗時才被統一成為一個民族,不過蒙古發展崛起都是在中國管轄範圍內,當然也就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政權!女真與滿洲雖有聯繫但畢竟還不是一個民族,宋朝的女真是唐朝靺鞨的後裔,但明朝的女真卻不是宋時女真的直接後裔,而是周邊部族轉化而來,所以皇太極改名滿洲也就是承認了建州女真不是承襲自宋時的女真!女真-發源於大興安嶺以東,鮮卑蒙古發源於大興安嶺以西,契丹是鮮卑南遷後的變異,匈奴是華夏遷入漠北長期融合的結果,突厥是北方各族雜和的結果,他們之間沒有直接關聯,但都與漢族有關,漢族的族源就有他們每個民族,他們所建立的國家也不是完全脫離於中國歷史的,早已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金微大都護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鮮卑是不是能理解為一個民族的各個朝代?當然是不能的,因為他們的定義並不符合同一民族的定義,至於為何不符合,就看下文詳解吧。


草原古族的興衰

既然要說這幾個族群的關係,那很自然就得簡單說一說他們的興衰歷史。首先鮮卑和匈奴可以說在同一時代存在過,但當時就被當作不同的部族對待,彼此還發生過戰爭。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曾經有過相互臣服,後來匈奴在漢朝和其它草原部族的打擊下一部西遷,可能到了歐洲。沒有西遷匈奴人的則融入漢族和其它草原部族之中。而鮮卑後來入主中原,大量漢化。一些沒有漢化的鮮卑部族則演化成了其它民族。在鮮卑之後崛起的柔然也曾和鮮卑長期並存,柔然傳說說柔然始祖木骨閭是鮮卑奴隸。但柔然和鮮卑人建立的北朝多次發生戰爭。後來突厥崛起之後,柔然汗國滅亡,其部眾一部西遷,可能到了歐洲,另一部融入其它遊牧民族。

匈奴和鮮卑曾同時存在,當時就有區別

而突厥又是起源於柔然治下的阿史那部,但史書上也記載阿史那部本來不屬於柔然,而是在公元6世紀歸附了柔然,他們崛起之後又滅亡了柔然。後來中亞成了突厥的主要聚居地,之後部分突厥人進一步西行。後來崛起的契丹和突厥關係似乎比較遠,但有人認為他們起源於柔然或者鮮卑。後來遼朝滅亡之後,契丹人一部西遷中亞,最遠曾到過伊朗地區。另一部則在元朝先後融入漢族和蒙古族之中。蒙古的族源則最早可以追溯到東胡,之後和烏桓及鮮卑可能也有些關係,但真正成型則是在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各部之後。而在蒙古征服時期,還曾有大量其它民族融入蒙古族之中,真正的蒙古族可以說到蒙古征服時代後期才基本定型。

民族的定義

如果看這個過程,似乎這些草原民族之間是有很多聯繫的,那麼是不是可以說他們歷史上是同一個民族,只是名稱不一樣呢?那麼這個問題其實是牽涉到了民族的定義,就是什麼樣的族群才能算是同一個民族。應該說民族不是一個單一的定義,不是說有共同的祖先就一定是一個民族,也不是說有共同的語言就一定是同一個民族,同樣即使是文化類似,也未必是同一個民族。真正一個民族,應該是在語言、文化、歷史認同以及歷史傳承方面符合很多標準才成立的。

比如現代歐洲的斯拉夫民族,可以說確定是有共同祖先。但在歷史上,因為不同的歷史遭遇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地域,而不同地域又使其受到了不同的歷史影響,最終形成了現在東西南三大斯拉夫族群,其中包含10多個民族。而現在的斯拉夫人儘管仍然還說同一個語族的語言,血統上也還有相近的地方,但最多也只能說是一個民族集團,而無法被說成是單一民族了。而且這些民族之間很多時候還相互敵視,互相之間的矛盾比和其它民族還大,比如同屬東斯拉夫族群的烏克蘭和俄羅斯以及同屬南斯拉夫族群的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

東西南三個斯拉夫族群,其中又可以細分成至少十幾個民族

同樣,即使在同一個地區,不同歷史時期出現且經過了巨大變化的族群,其實也是很難被歸入同一民族的。比如今天的意大利人和古羅馬人就是這種情況。今天的意大利人雖然和古羅馬人完全生活在同一個地域,而且在語言方面也有傳承。現代意大利語就是古羅馬官方語言拉丁語在意大利地區的通俗方言演化而來的,相當於意大利語的文言文。但從古羅馬滅亡到意大利民族誕生,之間經歷過無數變化,當地的拉丁人也和日耳曼、阿拉伯等不同民族有過不同程度的混血,而周邊其它一些民族也或多或少地繼承了古羅馬人的部分血統與文化。所以雖然意大利和古羅馬的關聯誰都不會否認,但說現代意大利人和古羅馬人是同一個民族卻不會得到多少人的認同。

有聯繫,但非同族

而另外一個角度還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參考。比如現代的中國其實是有一些民族和幾個古代遊牧民族有著密切聯繫的。而通過對這些民族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一些線索,幫助大家判斷這些古民族是否是同一民族。

比如通過一些史料記載和現代基因等學科的研究,現代可以確定錫伯族和土族與古鮮卑人都有一定傳承關係,而達斡爾族和契丹人有一定傳承關係。我國新疆、中亞和西亞的一些民族和突厥人在語言上有一定的傳承關係。而蒙古族從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之後就一直傳承至今。

清朝時的錫伯人

首先說鮮卑人兩個可能的後裔民族錫伯族和土族。土族和慕容鮮卑人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吐谷渾有一定的傳承關係,其語言屬於蒙古語族東蒙古語支,這樣看似乎可以說鮮卑人和蒙古人好像確實很接近。但別忘了在現代被認為和鮮卑人有一定傳承關係的還有錫伯族。而如果把錫伯族再考慮進來,這個問題就又成糊塗賬了。因為錫伯族的語言是屬於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的。而且錫伯族的祖居地距離鮮卑人的發源地更近,被認為是沒有隨後來鮮卑人主體進入中原漢化的早期鮮卑族群的一支。所以如果以錫伯族為座標去分析,那麼鮮卑人似乎又跟滿族有關係,跟蒙古族關係不大了。但很明顯青海的土族又跟滿族很難扯上關係。

這種情況看似奇怪,但在遊牧民族裡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所謂“遊牧民族”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多數遊牧民族在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因為其生活方式,一方面居無定所,另一方面其人口構成也經常發生變化。所以在古代很多時候,在漢文史籍里名稱一樣的遊牧民族,其實並不是在血緣和語言上都一樣的民族,而很有可能是語言和種族都不太一樣的不同部落,因為一些特定的現實原因而結成的一個部落聯盟。所以即使在當時,名義上同屬一個民族的不同部落,其實是有可能彼此之間語言根本不是一個體系的。

蒙古族形成前夜的形勢,當時的克烈部和塔塔兒部其實都說突厥語族語言

而這一點在蒙古族剛剛誕生時其實也有體現,因為在蒙古族剛剛誕生時,被鐵木真的乞顏部先後吞併,最後和乞顏部一同成為蒙古族克烈部和塔塔兒部其實都是說突厥語族語言的部族,而乞顏部則說的是蒙古語族的語言。所以其實他們和乞顏部在之前其實不能說是一個民族,而是在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各部之後被乞顏部所同化了,成為了蒙古族的一部分。

同樣,一些和突厥有淵源的現代民族,所說的語言和蒙古語也是兩個語族,而這種差別即使是在蒙古族剛剛誕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北方遊牧民族及其後代的語言的語言都屬於阿爾泰語系,所以可以算一個大民族。但這種說法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且不說像匈奴的語言現代根本沒有定論,就算這些民族確實是一個語系,也和一個民族的概念相去甚遠。因為總不可能因為印度的印地語和瑞典語都同屬印歐語系的,就說印度人和瑞典人也是一個民族吧?

印歐語系的大致分佈

而契丹人的後裔在元朝基本消失,他們消失的方式則是元朝官方對他們的認定方式,即:

女直、契丹生西北,不能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契丹生長漢地,同漢人。

這段記載來自《元史》,而它告訴了我們兩個信息,一是契丹人後來主要分別融入了漢族和蒙古族,二是當時契丹人並不被認為是蒙古人,只是在西北生活的契丹人和蒙古人風俗接近,為了方便管理被視同蒙古人。而在現代,被認為是契丹人後裔的達斡爾族雖然和蒙古族也很接近,但卻也從來沒有被視為蒙古族。


所以草原上這些族群的變化,並不是改朝換代那麼簡單,而是同時都伴隨著民族性和語言等多方面的變化,這和農耕地區的改朝換代是有本質區別的。至於新誕生的族群繼承和同化了一些之前族群的部落,並不能構成說後面的族群和前面的族群是同一族群的理由,因為如果這樣,那中原鮮卑人在隋唐融入漢族,中原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元朝融入漢族之後,難道也可以說漢族和鮮卑人以及契丹、女真人都是一個民族?這顯然是不對的。因此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和蒙古之前有一定的聯繫沒有疑問,但說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朝代”在道理上是講不通的。


桃花石雜談


可以這樣理解:漠北草原遊牧民族,其實只是同一個族群的不同朝代。草原其實也跟中原一樣,正所謂:可汗輪流做,今年到我家。你家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_^

①4萬年前,血統Q印第安族,從印度北上,來到鮮卑利亞/外蒙古/貝加爾湖畔,狩獵猛獁象,導致丹尼索瓦野人滅絕。2萬年前,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到1.5萬年前,印第安族發現,猛獁象在減少,於是追蹤著猛獁象的腳印,跨越白令陸橋,遷徙到美洲新大陸。葉尼塞河畔的匈奴族群,也是Q血統,跟印第安族堂兄弟,中國人口也有3.5%的Q血統,除了幾萬年前的猛獁象獵手,就是投降漢武帝的南匈奴休屠王,安置在寧夏。

②3萬年前,血統N雷公(盤古O堂兄弟),從嶺南雷州,向北遷徙,抵達燕山北京,締造紅山文明。1萬年前,在南北夾擊下,向西逃竄到貝加爾湖畔。因為猛獁象已經滅絕,只好繼續向北,遷徙到北冰洋沿岸,獵鹿為生。雷公N後裔,形成諾基亞芬蘭族、薩摩耶族、雅庫特族。沒錯,薩摩耶族就是雷公N馴養的^_^目前,中國還有6.5血統N。

③3萬年前,漁夫C3血統,路過南海、路過東海,登陸滿洲蒙古。參與猛獁象的狩獵。5000年前,只有山海經記載的C3south(南支)帝俊,從滿洲南下,融入到中原來。到3500年前,建立商朝。孔夫子、司馬懿,都是商朝後裔C3s血統。目前,漢族還有9%的C3s殷商血統。沒錯,商朝其實就是提前南下的滿族^_^

④5000年前,烏克蘭的雅利安族R血統,發明馬拉戰車,馳騁西邊半個地球。1500年前,大興安嶺的鮮卑族C3north(北支),發明馬鐙,馳騁東邊半個地球。雖然不是五胡亂華的發起者,鮮卑族確實最後的受益者,因為建立北朝,並且自願漢化。

⑤後來的突厥、契丹、蒙古、滿族,其實都是鮮卑族的馬鐙騎兵的延續,騷擾了中原1500年,一次次入主中原。不過,除了鮮卑族,蒙元、滿清,都很注重血統界線,並沒有參與混血。所以,中國9%的C3血統,主要是5千年前的商朝C3s南支,極少有1千年來的滿族蒙古C3n北支。


醉哪吒


這個問題提的雖然簡單,但既不能簡單回答是,也不能簡單回答否。

匈奴、鮮卑、突厥和蒙古肯定不能說是一個民族,因為民族的定義不適合描述北亞草原遊牧民幾千年的融合與分裂。

雖說他們不是一個民族,卻是同一語族——阿爾泰語族。儘管語族不代表他們的血緣,卻也能說明很多草原部落的源流。

我個人琢磨這個問題很多年,我的觀點是蒙古高原大體上是兩個部落群輪流坐莊,所有史書上的部落都起起伏伏,不斷興衰,也都有血脈留傳至今,沒有大的變化,只不過漢語翻譯的原因,感覺總有新的民族或部落從頭崛起。我的觀點不算今天主流學術觀點,也確實缺乏考古支撐,僅供參考。

從匈奴開始考據吧,他們自稱稱匈人、胡人,發音類似Hun,他們應該是今天突厥語系的祖先。

匈奴史上提到的東胡人,被冒頓單于驅逐到大鮮卑山,發展成烏桓與鮮卑。也是今天蒙古語系的祖先。

匈奴衰落,鮮卑從大興安嶺呼倫貝爾回到蒙古高原,拓跋部進入中原建立北魏,甚至分支進入青海建立吐谷渾。但我更關注另一部分消化了匈奴,建立柔然,成為草原的主人。

關於柔然,史書只說蔑稱為蠕蠕,但我覺得柔然王室的很多名稱接近後來的蒙古語,比如柔然可汗木骨閭,放到元代我們可能會翻譯成木華黎,檀曇可汗,我們可能會翻譯成韃靼,甚至塔塔爾。我覺得柔然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塔塔爾或者韃靼的音,這個部落名稱在草原一直是強大的存在。

柔然衰落,突厥崛起。

中國史書上描述突厥是鐵勒的一部分,為柔然煅奴,趁柔然衰落而崛起,但我覺得這些“煅奴”實則就是被征服和統治的匈奴人。匈奴部落中屠何,也稱屠各,應該是突厥Tuck這個稱呼的緣起。

對照唐宋史,突厥、回紇相繼衰落,似乎契丹、金統治了草原,但結合蒙古秘史,你會發現他們的統治僅僅是名義上的,草原處在多種勢力共存的狀態。草原太大,打不贏就跑,誰都能被打敗,但誰也不容易被打死。

直到鐵木真的蒙古崛起,製造了所謂的蒙古民族,蒙古語系才真正開始統治草原。

鐵木真的創業史大家最為耳熟能詳,狹義的蒙古部落,至少不包括塔塔爾、乃蠻等部,他們都曾在契丹和女真的名義統治下稱臣。如剛才提及到的,強大的塔塔爾人應該就是柔然部落的延續,乃蠻應該就是奈曼,是更為發達的匈奴—突厥—回紇部落。

而蒙古這個名字,來自蒙古兒室韋,而室韋這個名字應該就是鮮卑的轉音,能翻譯成一個叫蒙古兒的酋長統治的鮮卑人部落,如同奧斯曼土耳其能翻譯成奧斯曼大王領導的突厥部落。

蒙元之後,四大汗國與中亞五國的淵源,史書記載的清清楚楚,反倒在今天被定義為民族。

而蒙古本部在明代分別為瓦剌(也就是衛拉特蒙古)和韃靼瓜分,衛拉特再分裂出準噶爾、土爾扈特等等,到清代乾隆擊敗準噶爾統一了蒙古概念,我們把大漠南北習慣性的稱為“蒙古大草原”。

總的來說,就是北亞草原歷史就是Hun-Tuck和Siber-Tartar-Mongol兩大遊牧集團爭奪生存權的爭鬥史。



小米尚進


於情於理上是可以的,但是從中國正史認知角度上來說不可以!中國正史的史學家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不是天下共主的正統的中央王朝,是不能稱之為“朝”為“代”的。我們把元朝與清朝看做中國的正統王朝,是因為他們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中央王朝,而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至於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建立的政權,只不過是中國正史中史學家們認為的,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在中國正史當中,地方政權的君主稱為“主”,如“後趙主石勒”、“契丹主耶律阿保機”、“金主完顏阿骨打”等,只有正統的中央王朝的君主才有資格稱為“帝”,如宋武帝、陳文帝、宋太祖皇帝、北魏孝文帝等(北魏君主被稱為“帝”,是沾了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的光)。但是一些正統的中央王朝的末代君主,如果失去掌控中央王朝的能力之後,就會被降格稱為“主”了。例如王世充在洛陽所立的隋朝末代君主,在唐朝建立以後被稱為“皇泰主”;五代的第一個王朝的後梁末帝,在後唐建立以後就被稱為“後梁主”。所以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建立的政權,不能被看作一個民族的各個朝代。蒙古國可以那樣認為,但是我們不能那樣認為。因為蒙古國要強調它獨立建國的合法性,而我們要強調統一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必然趨勢及肩負的歷史使命!


樂在今朝4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鮮卑——如果要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話應該是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是不同的族群,活動的中心也完全不同,而且在文化上、語言上也是彼此不一樣的“行國”,按照格魯塞的理解就是“草原帝國”,按照新清史和一些“遠古邪惡”之流的觀點就是所謂的“內亞”系統——總之,這幾大“行國”是決不能理解為一個民族的不同朝代。

匈奴和鮮卑的組成基本上就是個文化上和地理上的概念,本身就要大量的不同族屬的部族。就以匈奴為例——到了南北朝時期,大量的雜胡都自稱匈奴之後,而他們彼此之間既有現在的蒙古人種,也有塞種人和通古斯人。而在秦漢時期匈奴的最高統治者卻是來自於夏朝的遺民。

僅僅一個匈奴,族屬的構成就如此的複雜,何況幾千年來整個長城以北的草原地區?

至於鮮卑就更復雜了,比如有的鮮卑是來自於為了躲避秦朝暴政的刑徒;有的是東周時被驅逐出中原的山戎;有的是東胡之後……因此,鮮卑內部的族屬也是五花八門,有著不同的族屬。但是,由於北方遊牧邦國有依附大國的習慣,所以鮮卑在文化、習俗是和匈奴相似。

鮮卑人,尤其是慕容部,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喜歡戴步搖冠。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的一種,但起源卻撲朔迷離——有人認為是狼孩的子孫,而且還有一個很古怪的傳說,說的是突厥的祖先本是匈奴的一支,後被鄰國滅亡,當時有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士兵見他年小,沒忍心殺死他,便將他砍去雙腳遺棄在草原之上。後來,一隻母狼救了這個男孩並和他結為婦(北方有很多女將招親的傳說也就由此衍生)。後來鄰國國王聽說這小孩已長成少年,怕有後患,便派人將他殺了,殺他的人,見他身旁有一條身懷六甲的母狼,也想一起殺掉。但是天神卻救了這隻母狼,將她安置在西海之東、高昌之北的山洞中。在那裡,母狼生下了十個男孩,這十個男孩後來各自成家,繁衍子孫。其中一支號阿史那氏,也就是突厥的祖先。

故事當然離奇,但是卻有可以對應史實,因為對突厥再熟悉不過的長孫無忌就揭發過這樣的史實,突厥的祖先是“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柔然)。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

契丹之稱始於漢魏,據說是鮮卑的一種,也有的說是匈奴之後,為宇文的本家。契丹自稱起先人為乘青牛車的仙女和騎白馬的仙人,二人思凡下界,孕育下了契丹的祖先。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和蒙古人的祖先傳說是不一樣的,因為《元朝秘史》第一卷開頭就記,“孛兒帖赤那(蒼色的狼)和豁埃馬闌勒(白色的鹿)配了。夫妻二人渡騰汲思水來到位於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山,生有一個兒子叫巴塔赤罕”。

總之,北方遊牧民族的族屬複雜、所以文化起源也都多元。但由於又有依附大國的“習慣”,所以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又彼此相似。但是絕對不能和歷史教科書對待中原歷史那樣,武斷的分為若干個社會制度下的幾個朝代。

契丹的南面官,也就是漢官,在打扮上與宋朝無異。

契丹人容像。

蒙古文明的祖先神蒼狼白鹿銅像。


陳大舍


不能算朝代,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建立的政權,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遊牧政權。如匈奴、突厥等。統一草原的汗國政權,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比如冒頓,就是匈奴各部的聯盟長。這些政權強勢時和中原王朝爭地盤,大多數時期還是從屬於中原王朝。

二、遊牧政權進入中原轉變為王朝。如北魏、金、元等。他們通過取代中原王朝的形式使自身成為王朝政權,成為時代的主體政權。

三、遊牧政權未進入中原就變為王朝政權。在未入主中原時算朝代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契丹,一個是大清。這是正是確立了國號年號登基稱帝的。遼宋並立,明清並立並最終明滅清起。

匈奴、東胡是中原政權在戰國後期和秦漢時期對北方遊牧民的統稱,他們基本包括了後來的遊牧民。來源大致有幾種。原住民(如古燕人等,夏商時期就居住在這裡)、戎狄北遷、夷人北遷、中原人北遷。

後來的鮮卑、突厥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分化合並形成的,其實可以看成是遊牧族群的延續發展,可能在匈奴時期只是一個隸屬於匈奴的小部落,人數也很少而已,後來發展壯大了才分出來單獨稱呼。

不過歷史上都是以中原政權為王朝,在遊牧民的認知中也基本如此。


塗山大蝦


可以不可以呢?

不是可以不可以的問題。

而是,放棄站在中原王朝的立場,放棄漢民族的立場,

這幾乎就是歷史的事實。


當然,草原民族沒有統一的文字,導致歷史無法記載,所以一代一代之間,並不能尋找到歷史的傳承,相互之間並不知道彼此的歷史,當然也就無法真正的給人一種歷史的延續感。


但是就人群而言,當年北方草原的那些名稱各異的北方民族,其實大抵都是同一批人群。無非是從這個聚居地遷移到另外一個聚居地,然後在這個部落統治的時期叫匈奴,那個部落統治的時期叫突厥,最後蒙古部落崛起後,大家就都叫蒙古好了。


我們說漢人。說到漢人的名稱由來的歷史,當然似乎只有2000來年,畢竟有漢王朝才有漢民族。但是這並不能解釋漢民族的真正由來,在漢民族之前,夏商周,春秋戰國,難道沒有漢民族的稱呼,就沒有漢民族的先人的存在了?漢民族是憑空冒出來的民族?顯然不是。在漢民族有了統一的漢這個稱呼之前,漢民族的先人就已經是這個土地上的主人。以前叫楚人,叫秦人,叫齊人,叫燕人罷了,只不過後來漢王朝建立後,是如此的強大,大家都把漢作為民族的稱呼罷了。


匈奴,柔然,鮮卑,突厥,契丹,蒙古,這些草原民族,在我們看來,都是一個個獨立的民族;這顯然是基於我們的某些心理因素,有意為之,倘若草原民族建立一個政權,就是一個獨立民族,那我們豈非有晉族,唐族,宋族?


別的不說,雖然今天蒙古民族成為了北方草原民族的總代稱,但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的早期過程中,可是沒有什麼蒙古民族的,首先是蒙古政權才對。成吉思汗在自己征伐過程中,並不是以蒙古民族的身份,而是以蔑兒乞惕部的身份,以塔塔人的身份,只不過此後建立了蒙古政權,此後,人們才給他們一個統一的蒙古人的身份,此後才有了蒙古民族的稱呼。


把北方民族建立的每個朝代,都視做一個新的民族的誕生,這當然是有其深層次用意的,這裡就不談了。

還好滿清離今天比較近,不好忽悠,不然只怕我們歷史書也要把滿族和女真視為完全不同的民族了,雖然現在網上這種聲音已經不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