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洋芋根根
据我所知,古代分几个阶段,最早并没有刻意考虑平仄。比如早先著名的《诗经》,在平仄上就不讲究。那时候的诗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诗歌作者的主体,也是劳动人民。
到了唐宋时期,才严格起来。作者也从劳动人民,转为文人、士大夫。
唐诗主要分律师、绝句,也有长篇叙事诗,大多比较讲究格律。
词,主要繁荣于宋代。宋词,分长短调。最早是写出来作为歌词唱的。就是一个词牌,可以有上下阙,也可以只有一段,字数、平仄上是规定的。同时,也有很长的词。至于词牌名,原来没有几个,后来,有的词人觉得现有的词牌,并不能抒发自己的情怀,便开始自创词牌名。因此,词牌名越来越多。现在,没有人说清楚,词牌名究竟有多少个。
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既要继承,也要发展。古人好的,优良的东西,应该好好继承,在继承基础上,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文学样式,它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撇开内容,一味讲究诗词格律,就会陷入教条主义泥坑。
在内容和形式发生冲突时,还是应以内容为主。
止水如心
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
平仄韵脚都属于声韵学,我们大致搞清楚声韵学的发展,就知道从什么时候平仄格律成型,并以此规范出格律诗的创作,进而成为诗词通顺的一个衡量标准。
声韵学并非从《诗经》开始,那个时候的创作大多是随心所欲,只需要吟唱最终落到韵上,对诗句内的字词使用并没有要求,通顺表意即可。从先秦到汉、魏晋的古诗古风质朴、古拙,一是由于文字本身发展的不完备,也和音韵没有讲究有关。
曹植开创了文字修饰的先河,文辞优美雕琢,在诗歌创作上气骨高举,词彩华茂,情深雅正,卓尔不群。曹植不但在文辞修饰上占尽天下灵气,在声韵学方面也是鼻祖。东汉时期佛教流入中原。但是佛教给大家唱诵佛经,用的是印度的梵文和曲调。经文翻译成中文之后,就会荒腔走板。就好像咱们现在把欧美流行歌曲翻成中文,如果不重新填词,直接就那么唱,肯定是节奏和韵脚都不对了。
曹植潜心研究佛典,为了便于吟唱,他用自己的文采翻译佛经,以配合印度原来的音调。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了汉字发音的一些规律,创造了“梵呗”,于是对汉字的声调发音研究发端,这就是中国声韵学的开端。
曹植所创造的文辞修饰流派和声韵学追随者众,文人们都开始重视文字的华美以及朗读吟哦时的腔调,诗的创作开始走向工巧之路。加上魏晋之后的南北朝,佛教在南朝大行其道,甚至成为国教。声韵学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韵书和研究者。
如周頤《四声切韵》,沈约《四声谱》、王斌《四声论>,以及其后的张谅《四声韵林》,刘善经《四声指归》、夏候詠《四声韵林》。这些研究者们各有侧重,但是将汉字读音划分为四声可以说是共同的认知。
这其中,沈约是个大诗人。他就把声韵和作诗联系起来,用声韵的规律,来造成诗句诵读和配乐的和谐、铿锵。沈约的《四声谱》提出了四声为“平、上、去、入”。把这四声的字,间隔使用在诗句里,就形成了抑扬顿挫的上口节奏感。
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庾信、鲍照、谢灵运、谢朓都是声韵四声作诗的支持者。民间兴起,而南朝的宫廷注重享乐,对这种美化诗歌音乐性的方法也是支持的,上行下效,以四声韵入诗便成为主流。
诗歌发展到唐朝,通过初唐文人对六朝齐梁体的抨击,诗风归正积极昂扬,题材丰富多样,宫廷诗人在四声韵、对仗、黏连、这些规则上,创造了格律体规范。近体诗(格律体)成型。
当时的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韵相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复杂,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主持编制了一部声韵书。这本书就直接把四声韵针对格律诗简化为平仄,把四声中的“平”和“上去入”声分为平仄两部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平仄来源,也是南宋末年刘渊《平水韵》的底子。
所以,平仄本身就是针对格律诗而产生的。在格律诗产生前,大家守的是四声韵,不会考虑“平仄”这个不存在的概念。而在声韵学诞生之前的诗人,写诗更无从遵守这些东西。但是这些规律是从诗歌中总结而来,所以只要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诗句,都是无意识地在遵守汉字的音调韵律的。
所以,古人作诗并不一定遵守平仄的,即使在近体格律诗规则的宋元明清,直到今天,我们写诗也不一定要遵从平仄格律。写现代诗的话连长短、押韵都可以随意,只要精确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和志向,打动了读者就是好诗。
即便我们创作旧体诗,不遵守平仄格律问题也不大,只是要保障句子通顺清朗,适合吟诵就好。只要不标明“五律”、“七律”这种格律诗特有的名称,别人也不会计较是否和平仄。毕竟古诗中的古体诗根本就没有平仄要求。
平仄格律是一套帮助我们创作近体诗的音律工具,我们不写近体诗,可以不用理会,但是我们如果自称近体诗,又不遵守格律,那就是个笑话。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唐以前的古人写诗词是不考虑平仄的,唐以后不但考虑平仄而且十分讲究平仄。
比如《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日归日归,岁亦莫止。......”
又如《诗经.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唐时诗词进入炳盛时期,开始对诗词进行规范,有了格律诗,有了词牌、词谱,自然就需要考虑平仄了。不但是考虑,而且是诗人词人写格律诗,按词谱填词必须遵守的规则。
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又如,我们熟悉的《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何止是“考虑”平仄,而是讲究平仄,讲究粘,对.....已经形成必须遵守的规矩。
总之,唐以前古人写诗词不考虑平仄,而后,不但考虑,而且讲究平仄。至于现代人,朦胧诗不考虑,——叫各有所爱吧!
方风子19091072
诗者,乃最富音乐性之文章,欲求其能歌咏动听,除于平仄声调上,力求其平仄外,尚须押韵,始能增加旋律之美。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平仄押韵。
何谓韵?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易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之谓。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ㄨㄥ)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ㄧㄢ)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而将某些诗句之末尾,根据平仄用上同韵之字,即称为押韵。
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之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目前古典诗家所通行之韵部,为清康熙时颁布之【佩文诗韵】。该诗韵乃是以元末阴时夫所考定之“平水韵”为蓝本,共一百六韵。其中平声分上、
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非有他义。而上平、下平亦祗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非阴平、阳平之谓,于此一并述明。
一: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也,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惟仍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
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当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于此可知各人持论,亦自稍有不同。
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然亦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诗押“二萧”韵,而尾联借用“四豪”韵之字。以上皆称为“飞雁出群格”。
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复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须在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非可任意也。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
四:辘轳格──辘轳韵
如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没投墨客摩蝌蚪,胜与朱门饱蠹鱼;愧我初无草元(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此诗之前半押“虞”韵,后半则押“鱼”韵,即所谓辘轳韵也。吴师道之【吴礼部诗话】云: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韵寻常,则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联而声协者,若东冬、寒山、肴豪、清青之类。今人间越用之,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
例如:永王东巡歌 李白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湾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中之字。
总之,古人作诗非常讲究押韵,那么押韵的基础就是平仄,所以,古人作诗特别注重平仄,这是写诗的基本功,不懂平仄押韵,就不能写诗。
一直健走
古人的诗是否都合平仄?答案两个字:非也。
古人的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所谓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古体诗产生的年代较早,形成于汉魏六朝时期,有四句的、六句的、八句的、十句的......甚至数十句的。有一韵到底的,也有换韵的。古体诗写法、格式没有严格要求,平仄也沒有严谨约束。
近体诗是与古体诖相对而言的。到南北朝,诗歌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至唐朝,形成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为了与此前的诗相区别,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把以前那些不受格律严谨约束的诗体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①.律诗有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全诗四十字)、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字,全诗共五十六字);②.绝句有五言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全诗二十字)、七言绝句(共四句,每句七字,全诗二十八字);③.排律,也称长律,实际就是五律或七律的延长。每句五字或七字,最少十句,多则几十句甚至百句以上,逢双句押韵。排律有的以多少韵为题,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四韵》,因逢双句押韵,二十二韵,就是四十四句(有的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所以不计)。排律的写法,与五律、七律写法一样,必须符合"对"和"黏″的规则,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
近体诗讲究平仄,就是说,诗中的用字都有声调的要求,不能随意。其作用在于构成一种节奏,使语音的高低长短和谐而有变化,以增强表达效果,易吟易记,予人以声韵之美感。
平仄的规则是: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由此可见,你的诗作如果冠名为绝句或律诗,你就必须按格律诗的严格要求写,沒有理由改变。如果你的诗作不按平仄交替、相对或相黏,你就不能冠名为绝句或律诗,但可称之为古体诗。
以上看法如有不妥请勿喷,欢迎交流意见。
123老梅吳楣福
诗和词不一样,词必须完全依靠词谱。而词谱就像现在一首歌的曲调一样,不同之处就是现在的一首歌的歌词对应的是它自己独有的编曲,而古人的一首词对应的是它的词谱,词谱都对应着自己的词牌,像常见的词牌有“虞美人”“水调歌头”等,如果想写一首虞美人的词,你就要用虞美人的词谱,而不能用其他的词谱。由于词牌都有对应的词谱,所以古人有“填词”一说。另外,早期的词基本上都能够谱成曲唱出来,发展到后期以后,词人们再写词基本上就是选用了一个词牌后,就直接按照该词牌所对应的词谱来填了,吟唱的要求也没有了。所以古人写词也被称为“填词”。\r
\r
而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古人写诗都要严格按照格律来写,没按照格律就算是出律了。但是我们现在读古诗时,往往会发现有些诗“平仄不对”不和律,事实上这不是古人弄错了。原因有两个,第一,古人写诗的时候有个叫“孤平拗救”的规则可以使用(感兴趣的可以去查孤平拗救的使用规则);第二,古语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现在普通话没有了入声。举个例子,著名词人蒋捷有一句词“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个句子中,“合”在古语中为仄声,而现在为平声。所以有了以上两种情况的存在,导致我们现在读古人的诗,会感觉有些格律不对的地方。当然,古人还有一句话叫“不音律害意”。意思就是,如果一句诗中某一个字不和律,但是换成其它和律的字后又缺少了意境反而不好,所以就用了不和律的字。\r
\r
其实诗还有一种就是古体诗,这种就是诗歌发展的早期类型,在唐代的格律诗以前。著名的例子就有《古诗十九首》,它属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形式,创作者也大多是劳动人民,属于传唱型的,没有具体的作者。后来像曹操、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属于这种古体诗的一种。对于古体诗,没有足够的功力是写不出能流传下来的好作品的。用现在抖音上一句话来说就是“高手,这是高手!”
浅易说史
平仄是对格律诗而言,格律诗起于唐初,就从唐说起吧!
自有格律起,诗人作诗多依照之,但超出格律者亦司空见惯。如李白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呉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眼,长安不见使人愁"首颔联之间,颔颈联之间都失粘。杜甫诗“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首句七字全平,首二句都是三平调,平仄也不合。柳宗元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押的是仄声韵,而不是规定的平水韵。元稹诗“陶君三十七,挂绶出东门。我亦今年去,商山浙岸村。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颔联不对仗。李商隐诗“汉家天马岀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挿鸡翘。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分别押的是下二萧和下三肴韵,属邻韵通押。……以上不胜枚举。如李白狂放,出点格不为奇,而杜甫一贯严肃,照样为之。名家.大家尚且如此,更莫论其它流中流外了!
其实出格是有原因的,一是因词,因义不得已而为之,二是因为彰显内容故意为之。不管因何为之,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格律为诗意服务,不因律而害意。
原卉诗词
问题:古人的诗是否都合平仄?
前言
当然不是,平仄本身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齐梁永明体诗人时期才有了平上去入四声,据王力教授曾经说过,仄声这个名称好像也是永明体代表人物沈约等人起的。
在古人的典籍中,仄,常常被称作”侧“,平侧就是平仄。
一、平仄与四声晚于诗歌的出现
平仄四声是在南北朝齐梁时期才出现的,而我们的诗歌早于文字的出现。先秦的诗歌总集《诗经》也比平仄的出现早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采薇》又如汉朝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魏晋时期陶渊明的《饮酒》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些诗都不讲究平仄四声。
二、齐梁永明体 早期格律诗
永明(483年正月-493年十二月)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研究诗歌声律的诗人,有代表性的就是竟陵八友:
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南齐书·陆阙传》记载: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沈约等人的永明体诗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产物,永明体开始讲究平仄四声,这一类诗人在齐梁陈三个朝代创作了大量早期”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例如:
[南北朝] 范云《巫山高》
巫山高不极。白日隐光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霭霭朝云去。溟溟暮雨归。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岩悬兽无迹。林暗鸟疑飞。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枕席竟谁荐。相望空依依。仄仄仄平仄,平中中平平。前六句都是标准的五律句式,第七句也是可以不救拗的半拗体,只有第七句失对而已。
三、古体诗与格律诗
格律诗(又叫做近体诗)之前的诗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对于平仄没有太严格的要求。除了永明体诗,这是介乎于近体诗和古体诗之间的一种承前启后的诗体。
近体诗完全成熟的唐朝,也有大量的古体诗,当然也同样对平仄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例如杜甫的《望岳》就是一首古体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格律诗对于平仄要求就异常严格,例如杜甫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结束语
旧体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需要必须合平仄,但是近体诗比如符合平仄的规则。
另外,填词要依照词谱填词,对于平仄也有严格的要求。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平仄理论是古人在长期写诗填词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韵律的格调,这和我们汉语的发音有直接关系,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就现在的普通话来讲,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shǎng)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而古汉语中有四声八调,四声是平上去入,调之以阴阳则有八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也就是说,这样写出来的诗、填出来的词才具有非常美妙的韵律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极能体现中国诗歌所特有的韵律,也才能体现出中国古诗词特有的美感,可惜的是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所已你会发现很多诗词用普通话读来已经不押韵了,尤其是押入声韵的那些,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方言里很好的保留了入声,典型的如粤语,所以有些诗词用粤语读起来特别的有感觉,有些读起来已经像唱的一样了,而像宋词,之所以称为词,因为它本来就是作为歌词填写出来之后让人唱的。
总而言之,平仄理论是古人在长期写诗填词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韵律的格调,是慢慢形成的,而这是由汉语的发声特点决定的,使得中华诗词会有一种特别美的韵律感,这是其他语言的诗所没有的,这也使得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世界上最独特、最精美、最有魅力的文学体裁之一。它的凝练、它的雅致、它的古典、它的韵律会让任何人都为之倾倒,为之折服。
诗言志词传情
了解平仄很容易,了解以后遵不遵守是你的自由。我刚刚发明了一个让初学者极速搞懂平仄的小文章,想学的人看看,非常快就可以学会😄
教你一个搞懂平仄的窍门!
这方法真是高度概括,逻辑严密,说理清楚,废话最少😄😄😄😄
五律与五绝,只需记住一句“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就行,后面各句全从它变化而来。
变化的方式很简单,凡偶数句,与上句平仄相反,凡奇数句与上句平仄相同。
但是有一个例外情况:偶数句尾字若为仄声或者奇数句尾字是平声,那么尾字与倒数第3字平仄一定要互换。
写到这儿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对了,第1句也是可以押韵的,如果你愿意押韵的话,也可像上面这么整,就是尾字和倒数第3字平仄换一下。
七律或七绝也一样,就是每句多了俩字,所以只需要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即可,后面的变化与五律相同。
完了吗?就这么简单?!好象完了😃😃😃
不过古人的格律更宽松一些,他们有一个口诀:135不论,246分明(五言为13不论,24分明),也就是说对于七言而言,每句的第1个字、第3个字、第5个字平仄可以乱来,可平可仄。对于五言来说,就是第1个字和第3个字可以乱来😄
是不是觉得,一下子让你轻松了好多?
那么下面再说两个规则,最后两个😄😄
一定要记住哦,最后5个字一定不能出现“仄平仄仄平”!这就是所谓的孤平!每句后三字不要全平或全仄。
这回真是讲完了,大家马上就可以做试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