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劉歡後悔對女兒進行快樂教育:“快樂教育”在西方只是無奈之選

最近幾年,西方的快樂教育被眾多父母捧上天。這些父母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要釋放他們的天性,讓孩子感受到快樂與自由,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比什麼都重要。

那麼西方精英階層在教育孩子也是用“快樂教育”嗎?

“快樂教育”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先來看看,咱們快樂教育下的孩子是怎麼樣的!

放暑假了,小明早上玩手機、下午看電視,美好的一天就過去了,作業算什麼,暑假的快樂時光就是要這樣度過!

今天,媽媽帶著小紅去火鍋店用餐,成年人一本正經的坐著,真無趣。小紅突發奇想,在過道上跑來跑去,吹起了泡泡,又是自由的一天啊!

小青又逃課了,學習什麼的太枯燥了,還要聽老師的嘮嘮叨叨,網吧裡打遊戲,才是自由與快樂的。

劉歡後悔對女兒進行快樂教育:“快樂教育”在西方只是無奈之選

上述三個孩子,是不是生活中經常見到?他們當然快樂、自由、釋放天性了,但在周圍人看來,沒前途、沒教養、沒素質就是活生生的熊孩子!

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經歷一些不快樂的事情,這些事情或枯燥乏味,或難以忍受,但這都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

家長隨隨便便用“快樂”兩字打發,孩子將來或許會用一輩子償還當年的“快樂”。

“快樂教育的”的苦果最後由誰來吃?

快樂教育最致命的毛病就是忽視成績,逃避學業的壓力。

主張快樂教育的人,思維方式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他們只關心這棵樹苗長得好不好,葉子綠不綠,但是小樹能不能適應這片森林的大環境,能不能經得起自然界的考驗,根本不去想。

忽視現實環境空談教育是快樂教育的死穴。

所以快樂教育只能在一個刻意營造的環境中自娛自樂,一碰到現實問題它就破了。

劉歡後悔對女兒進行快樂教育:“快樂教育”在西方只是無奈之選

如果一個接受快樂教育的孩子,他最終也要和其他人一樣面對中考、高考,面對同樣的考驗,而他的競爭對手是那些一直接受應試教育的孩子,他會有競爭力嗎,這樣做對孩子公平嗎?

應試教育是中國90%以上的孩子必須過的關,幾乎每個人都要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下發展,每個孩子都要經過這個賽道爭取一張進入社會的入場券。

而在國外快樂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處於領導階層的精英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而公立學校則是為了窮人和移民孩子準備的教育機構。在這裡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識,不要求學生有多麼嚴謹,而是提倡快樂學習。

公立學校的孩子的確能有一個開心、幸福的童年,教師只要把學生哄得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畢業,就算是完成任務。

但當學生走向社會的時候,不懂得高等數學,也不懂愛因斯坦,更不懂哲學,他們大多隻能從事底層工作,端個盤子,乾點體力活。

現在整個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的需求水漲船高,以前本科畢業能幹的工作,如今是研究生、博士生,海歸名校都來競爭。

社會競爭只要存在一天,快樂教育這條路就一天不能走得通。

劉歡後悔對女兒進行快樂教育:“快樂教育”在西方只是無奈之選

有些父母認為,我不想孩子卓越,所以何必那麼辛苦,在學校隨便學學,只要成績過得去就行。

現在考大學也容易了,將來能上個二三流的大學,找份普通的工作,平時再有個興趣愛好,打發下時間,安安穩穩順順當當,平凡快樂,歲月靜好,要那麼成功幹嘛。

平凡的快樂就像天上掉下的餡餅一樣容易?歌唱家劉歡曾公開表示:女兒小時候音樂品味很高,但跟大多數孩子一樣都不願意練琴。我深怕孩子不快樂,就沒有堅持讓孩子練琴。但現在,我十分後悔對女兒進行快樂教育,當時應該推她一把。

反觀天王周杰倫,剛開始學習畫畫,沒多久因為不快樂就放棄練習,開始學鋼琴。為了防止兒子重蹈覆轍,周杰倫的媽媽就拿著棍子站在周杰倫後面,一站就是五六年。

多年之後,周杰倫十分感謝媽媽,要是沒有媽媽當年的逼迫,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劉歡後悔對女兒進行快樂教育:“快樂教育”在西方只是無奈之選

你看!小孩子天性都是愛玩的,一點困難痛苦,都會讓他們覺得不快樂,讓他們退縮。此時父母的態度,就將影響孩子的未來。

俗話說得好: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我曾經付出的汗水。就像芭蕾舞者優美的舞姿,是她們用日復一日的時間、汗水灌溉出來的。

想躺贏,簡直是做夢!

“快樂教育”在西方是無奈之選

更何況,西方從來就不奉行什麼快樂教育!能搜索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沒有任何地方使用“快樂”(Happy)一詞。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快樂教育的概念?大概是因為中西方文化不同,家長理解的十分片面。

劉歡後悔對女兒進行快樂教育:“快樂教育”在西方只是無奈之選


就拿澳洲的遊戲教學法來說,聽起來好像就是做做遊戲,開開心心,美好的一天就過去了。

但實際上,裡面的各個環節、任務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裡面也有各種規則約束著孩子。而且,遊戲教學法並不能保證孩子每一分鐘都是快樂的,孩子也會遇到挑戰、遇到挫折,這時候孩子就會不開心。

更重要的是,所謂“快樂教育”更多的是西方工人階層的無奈之選。

在《不平等的童年》中有這麼一句:

至少在一定範圍內,美國精英階層普遍實行協作培養,大致可以理解為“圈養”,而工人階級和貧民實行的育兒方式才是順其自然的成長,也就是我們說的“放養”。

簡單點說,工人階層是因為沒辦法,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培育孩子,只能讓孩子們順其自然的成長。而反觀精英階層,更多的是“圈養”自己的孩子。

在美國,你想讀名校,要麼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麼就去上私立中學。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學,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而且這些精英的孩子,壓力也不比中國壓力小,該校流傳著一個數字——4。即“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劉歡後悔對女兒進行快樂教育:“快樂教育”在西方只是無奈之選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實質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只要有個好分數,就可以上名校,改變命運。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最後我們再複習一下教育的定義:教育(狹義),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無論在哪個國家,你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就,你勢必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努力,快樂教育,只會帶著你的孩子走向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