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秦始皇——還原一個與眾不同的帝王

提起秦始皇,給人的印象則是驕橫殘暴、窮奢極欲,一副高高在上且又只可遠觀的形象。

雖然秦的國祚只有短短的十四年,但是秦始皇在歷史長河中留給後人的貢獻確實無可磨滅。秦始皇最大的功績就是統一了度量衡與文字,僅這兩大舉措便能看出他在治理國家方面對於加強中央權利的集中和管理的優秀政治才能。由此也拉開了封建帝王統治天下後的專政專制序幕。

秦始皇——還原一個與眾不同的帝王

秦始皇為彰顯他千古一帝的形象,高出與三皇五帝的成就,為加強其統治地位,實行了對內的思想壓迫和對外的武力征討。歷史是進步的,秦最後的滅亡為後世帝王提供了可以借鑑、改進的依據

1.在國家內部實行思想上的專制

《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庶民不議

秦本以法家立國,統一六國後的原諸子百家思想依然存在,思想的不統一便會引起政治理國上的矛盾,也會與施政者理論思想上的不同而產生很多非議。因此在咸陽宮中儒法兩家便展開了一場關於學古還是師今的大辯論,兩種思想的激烈碰撞讓秦始皇看到了其中潛在的問題,這完全不利於自己施政治國的開展,統一了天下還必須統一人心,最起碼錶面上是這樣的。所以這場辯論即是王道與霸道的對抗,又是仁政和偽仁政的交鋒。

當時作為丞相又是法家代表的李斯向秦皇進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論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或乎下,禁之便……

李斯的這番言辭正中秦皇心懷,故提出了焚燒儒家典籍的提議,受到秦皇首肯。李斯此舉當然是參照了《管子·法禁》和《韓非·問辯》的思想精髓而制定的。我擇出《韓非·問辯》其中的一句以供參考:“明主之國,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

後又有儒生詆譭秦皇的剛戾自用,一怒之下的秦皇又坑殺了四百六十多人的儒生。這便是焚書坑儒的緣由,也是封建統治者一貫所用的立威手段。

故孔子有云: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災及其自身者也。聖人之語,如警鐘般悠然在耳!

2.外部的征討和內部實行的強制行為,與其說是有防禦拓土的功勞,倒不如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顯示自己的強大而進行的武力專制

早在建國之初秦皇就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所以陳勝、吳廣只能是揭竿而起,雖是後話,這裡也只是舉個例子)。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兵戈入庫天下不再有戰事之意,豈不知這也是他為加強自己統治的一種手段罷了;再有就是:“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使這些人時刻處於他的監視之下;又分天下三十六郡,分別設置守、尉、監三職,起到了相互制約監督的作用,這些再加上嚴苛的律法就能夠牢牢的將天下控制在手中。

命令蒙恬北抗胡人,三十萬大軍長期風餐露宿修築了長達萬里的防禦工事達十多年之久;南下平定百越(今兩廣和安南地區),設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

秦始皇的內心是無敵強大的,在處理國事方面是自律的,他強迫自己每日必須用衡石稱出一定分量的文牘,非批閱萬才肯休息;同時他的物質享受也是無人能出左右,修築了龐大的宮殿群以供自己玩樂。他認為自己做的足夠完美,殊不知長期的苛捐雜稅和兵役刑徒使得廣大百姓已是苦不堪言,終於有一天這個帝國在頃刻間崩塌。

借用賈誼《過秦論》的一句: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度王道而立私愛……秦離戰國而亡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

這句便是對秦過失的最好總結。賈誼是站在施政者的角度和儒家學術的立場來評論的。反而嚴重,如果處於秦皇的位置上說來,他遵循自己先王的制度而兼併六國,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對的。從來沒有任何依據可以表明法家思想就不能治理好國家。只不過是因為秦皇本人太急功近利,就像後來的王莽改革那樣急於求成,才使得國事雜亂,人民疲敝。秦始皇為了實現他個人的政治抱負,忽略了窮苦百姓的感受,秦法雖然嚴苛,如果能夠稍加變通,使人們能夠修養生息,或許能夠達到《商君書》中說的那樣吧:故明主因治而終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秦皇雖然專制,但並非殘暴。他有一人獨享榮耀的一面,也有詩情畫意的一面。下面就來說說秦皇家裡的那些事兒

1.不立皇后的事情

關於秦皇為何不立皇后的問題,翻遍史料也確實沒有任何記載,所以只能從一些事情和他的言語中來做個推斷。前面提到秦皇自恃功蓋三皇強過五帝,由此看來他對於權利以及權利帶來的榮耀是相當看重的,稱之為吝嗇也不為過。他也說過:“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試想既然連後人也不讓評論其功過,如此愛惜羽毛,獨享他自認為的那份榮耀,又怎麼可能允許皇后來分享呢?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宋代的陳師道曾說過:“母后臨政,自秦宣太后始也”。秦始皇為了怕以後後宮外戚專政,不立皇后也是有可能的。

2.不立繼承人的事情

秦法規定被放逐的皇子是不可能再享有繼承權的,像扶蘇這種政見與秦皇不符的基本與皇位無緣。《史記》中也只是提到秦皇臨死時為扶蘇下的詔書:“與喪會咸陽而葬”。這句也不能說明隱含有即位的意思。

秦皇子嗣二十多位,觀秦歷代君王臨死前也沒有特意選立繼承者的先例,我想這是由於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秦在對待選立繼承人的問題上有意讓皇子們之間進行競爭,採用優勝劣汰的法則吧。這也是保證帝王統治地位長久穩定的重要因素。

3.秦皇戀愛的那些事

這就又要提到扶蘇,扶蘇之名源自《詩經·鄭風》,這首詩是中原鄭國民族情歌,全詩充滿了調侃、戲虐的意味,笑罵中蘊含著深厚的愛意之情。

秦始皇——還原一個與眾不同的帝王

扶蘇母親便是鄭妃,用這首詩來為扶蘇取名,足可見鄭妃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少年贏政的眷戀之情。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結語:位於陝西鳳翔縣城南的雍水北岸,曾經是秦國舊都雍城。這裡發掘出帶有天子下葬規格的黃腸題湊形制的秦先祖景公墓葬。而秦始皇實行成年加冠禮的地方也選在雍城舉行,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其中包含的用意!

秦始皇——還原一個與眾不同的帝王

本文參考資料:《資治通鑑》、《論語》、《文史通義》、《史記》、《韓非子》、《詩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