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变局,从字面上理解,百年,是指一个长时期的跨度,不是几年或几十年;大变局,是说发生重要的、影响巨大的变化,不是小规模、局部的改变。既然是变局,也意味着变化涉及大的格局、秩序、体系。
因此,对于百年大变局,要有历史的眼光,有大视野,有谋略。“百年大变局”的关键字是“变”,要研究变什么、怎么变、变到哪里去,对“变”也要分层次、分视角。
从范畴方面说,可分为全球之变与中国之变;从内涵方面说,可分为权势之变与秩序之变;从领域方面说,可分为政治之变、经济之变与社会之变。
从视角定位来观察,具有大视野的方法是围绕新千年的上下一百年,即上个百年(从1900年至2000年)和这个百年(从2000年到2100年)来观察中国与世界。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这个时间定位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时期发生的变化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不仅深刻,而且深远。中国的近代衰落和现代复兴都与世界大变局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中国与世界的变局是同步交织与相互作用的。
《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张蕴岭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下来认识,对于中国的百年大变局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为,一则中国的发展需要外部的环境支持,二则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从中国的角度分析,具有广域的内容和综合的含义。
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处在由低向高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的难度是很大的
中国对百年大变局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的上升、走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以新理念创建发展范式上。
中国沿袭传统发展范式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地污染等。
同时,鉴于中国规模大,与世界紧密连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巨大。因此,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中国自身最为紧迫的任务,也是世界发展所需。
由此,中国的发展范式转变肩负着双重使命,既为自己,也为世界。新发展范式需要体现:绿色可持续;新能源结构,突破传统方式的资源、能源制约;能够体现效率与公平的基本均衡。也许这个世纪难以完全实现这样的目标,形成新的发展范式,但至少要有大的转变,并且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向新范式的转变是一场大变局,既是充满希望的,也是非常艰难的,并且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与政治、社会、文化价值相联系的,需要有与此相向而行的政治变革、社会转变与文化创新。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处在由低向高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中国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跳出传统经济范式的转型定式,实现创新型“跨越式转型”。
同时,向新发展范式的转变不是中国一国的事,而是全世界的事,需要各国的协调与合作,一方面需要创建国际合作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各国政府、社会、企业、个人作为共同的利益攸关方承担责任,并为此制定相应的法规。
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其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大国,其转变的深刻含义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体现在政治方面。从这方面来说,不仅体现在非西方大国经济崛起,也体现在非西方大国政治崛起。
西方国家坚持西方特色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和以此为基础的政治体制,而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此为基础的政治体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有的人断言西方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将主导世界,由此得出了“历史终结论”。
事实证明,这个论断并不正确,如今,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发展了现代化政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并力求把中国长期积累的政治和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结合起来。
在中国特色政治构建的过程中,将会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如何把握经济社会转变与政治转变的均衡,如何建立开放包容的现代政治,把现代、传统与未来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创建多样性世界的政治共识与协调合作关系等,这些既是对中国本身发展的探索,也是对世界发展的探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变革要比经济变革更为复杂,难度更大,因为政治变革是有深刻含义的探索与创新,需要付出巨大的和艰苦的努力。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影响突出地体现在自身发展对世界的作用上。比如,在经济上,由于规模大,无论是总量的增减,还是单量的增减,都会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发展的成功是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
在政治上,中国走不同于西方的特色道路,对于多样性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成功为世界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每个国家都可以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模式。
其实,中国的政治建设是开放的,是会在进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中国模式”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过,出于对中国影响的考虑,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崛起还是有着很强的政治警觉和抵触的,并为此采取诸多制约甚至对抗性的措施。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必然会推动现行国际关系与秩序的变革,包括经济关系与秩序、政治关系与秩序的调整和变革。
但是,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与利益攸关方,自然不会去另起炉灶或者把它推翻,其影响与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通过新的倡议或者行动做出新的贡献,发挥重要的或者引领性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閱讀更多 北京日報客戶端 的文章